-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
- 注册时间
- 2007-12-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4
- 点评币
-
- 学币
-
|
西泠“海选”——想说爱你为何不容易
) \" c/ u4 O! K, i5 V" v Y# q% ]/ v! Z5 t
(兼谈辽宁篆刻团队集体缺席西泠印社“海选”的现象及相关思考)$ l# B0 k0 l6 Z+ ?, Z7 }# \. e2 y% F
! y7 ]# b q- a& u _& `! c
老汉
/ G; D+ l" }& Q% Q, L& ] u
9 \( v8 x! T+ j老汉刚刚游敦煌及陕甘宁归来,看到了庞涌湃写的“西泠海选,想说爱你不容易”一文,再加上看到了几个赛区的“海选”结果以及参加海选的人数和参与“海选”的作者名单,加上老汉了解的情况,老汉小时候心中对“梦游西泠”那种心驰神往的想法不免有些失落。
, p4 A. C8 M1 [& |, Y6 f9 I8 c, {; @0 b
老汉是一位省篆刻委员会的组织者,也是一位篆刻爱好者,在网上得知西泠要“海选”的消息时,老汉想西泠印社一定会与各省的专业团队和专业委员会联系,然后组织协调各省篆刻爱好者参与相关海选事宜,然而直到东北赛区评选结束了,老汉仅从网上得知东北的情况,而就东北赛区的评选结果也着实令老汉为之吃惊不小!' K2 `$ n" t% \8 U& t
. J9 ^; @0 }% }5 k: @ C, w ?! N辽宁是东北篆刻大省,老汉在网上见到的东北“海选”名单中却仅有五位辽宁选手,最终25人名单辽宁籍只有2人入围。看看名单张立军、张红艳,老汉作为省篆刻委员会的组织者竟然一位都不认识,可见辽宁省曾获得各项全国奖的篆刻高手和辽宁篆刻委员会的委员中一位也没有前往参加东北赛区的“海选”!成为西泠印社的一员在篆刻家心中是多么重要啊!而辽宁省篆刻家中曾在全国展多次获奖入选的篆刻作者们怎么啦?目前为止,辽宁省除了省书协副主席兼篆刻委员会主任王丹先生一人是西泠印社社员外,尚无第二人是西泠印社社员。甘海民曾获过西泠印社二届边款奖和优秀奖,至今未能加入西泠印社。梁宏伟、张鹏等好多位辽宁篆刻作者也曾获过西泠印社的篆刻评展优秀奖。在全国展和全国篆刻展中获奖入选的还有朱成国、冷旭、王家胜、彭过春、梁宏伟、刘鹏、刘生东、刘晟、张军、张德鹏、张威、汪正中、杜志宇、贺亮、杨宇、姜勇、杨永明、胡学军等等,参加过全国展和全国单项展的近百余人的辽宁篆刻队伍竟然集体缺席了西泠“海选”,这一点颇令老汉不解。
9 e0 C# r4 x7 w0 X; Q4 g
$ K9 N/ W+ x! F" J: c从已经“海选”完的华北天津、西北西安、东北哈尔滨几个赛区的结果来看,很多当地的名家没有参加西泠的“海选”,可能只有西安除外。因为西安终南印社集体组织了很多骨干作者参加,然而可笑的是作为西北赛区的组织者和评委的终南印社社长赵熊先生,竟然不是西泠印社的社员。前日老汉到过西安并拜会了赵熊先生,得知为了承办好这次活动,为解决“海选”场地、宾馆食宿及来西安的参赛选手的食宿安排,赵熊先生及终南印社同仁到处化缘,并且在报名不多的情况下,西北赛区决定取消了参评费用,最终也只有不足百人参加,这还是以终南印社篆刻作者为主,其他各地来“海选”作者只占西北赛区选手的三分之一还不到。西北赛区组织的相当严密,评选时没有名字、边款,订封只留编号,可谓非常公正的评选,最终很多西安本地有实力的篆刻作者因为第三轮落选没能进入25位名单之中。有一位浙江某副教授也前来西安参加“海选”,最终因为临场发挥不好也淘汰出局了。事后赵熊先生和老汉谈及这位朋友时说真的不好意思,因为评选的评委由陕西、甘肃、山东及西泠印社共同组成,这位朋友及赵熊先生的一些学生没能入围25人名单只能说明了赵熊先生在组织评选上给西泠印社做了一次好榜样,据说山东印社的范正红正先生正准备在华东赛区照西北赛区学习借鉴呢。为了评选的公证,这样的组织评审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也是有说服力的,说明赵熊先生是棋高一筹了。
: Y/ N2 c& F4 ]
/ }) R( c* Y& I' }# l4 z7 ^: M0 l而在刚刚结束的东北赛区,虽然看似人很多,近一百五十余人,但听说是葛冰华先生将在校的学生和葛先生以往的学生都叫回来参加“海选”,有些还是葛冰华先生自己掏钱给学生做路费,不然可想而知东北赛区会有多少人参加。至于华东赛区和华南赛区是否会有更多的知名篆刻家参与现在还不得而知,这要等两个赛区海选完毕后才能知道。而辽宁省篆刻作者等于集体缺席了“海选”,也说明了西泠“海选”组织工作上存在的不足,没有充分的发动各省篆刻委员会和印社起组织联系作用。东北赛区应该是东北三省的赛区,而黑龙江在本次“海选”的组织上也没有充分的做好三省的联系工作,如评选前二天才通知吉林省李壮、辽宁省王丹两位评委前去参加评选,如果这两天刚好这两位有事不在家咋办?东北赛区组委员在事前缺少沟通,从另一点上也说明西泠印社在组织“海选”工作上的不足。如果更多的与吉林、辽宁两省的篆刻组织协调联系,“海选”的组织工作将会更好。2 R' y' X U$ G1 ~' W
9 l! p+ U# ]4 R, W% p8 D7 t百年西泠用“海选”的方式来选出15名优胜者加入西泠印社成为社员,而就东北赛区的初选名单及最后产生的25人名单来看,很多是年轻作者,而且尚有初学篆刻不久的新手和在校的学生,这里老汉没有看不起在校学生和新手的意思,更没有看不起经过“海选”三轮评审后冲入25名的作者们,你们经过了层层努力,可谓来之不易,老汉在这里首先祝贺你们!老汉没有觉得评审不公正,黑龙江参加的篆刻作者多,入围多也在情理之中。老汉主要疑惑的是名家为何不参与。老汉想说的是:百年西泠“海选”的目的是什么?是“海选”青年印人?是想通过海选来提高西泠印社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还是想借助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行来为中国篆刻造势?为了举办这次海选,西泠印社每个选区要投入近四五万元的资金,而承办单位为了更好的当好东道主也都在尽最大可能去拉赞助、找场地。但西泠印社投入这么多的资金,换来的却是只有不足千人参加的“海选”,其意义何在?为何不利用这笔资金在2008年举办一次全国的大型篆刻展览或者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搞一次全国评展直播来造势呢,那将会给西泠印社带来多大的影响啊!然后将入选全国展的优秀作者再进行评选,获奖者再经过考核入社该有多好!
4 F2 v" L% E' p
2 {" m2 b. \7 v3 N, Q* j西泠印社的百年庆典活动在杭州举行时,全国各大印社聚集在西泠,当时都是自费前往,为的就是见证百年西泠的辉煌!记得当时天下大雨,来自全国的篆刻家冒雨参加庆典大会,在杭州市西湖的街道两旁到处张灯结彩,展览大厅展出的西泠百年来印社社员的作品和来自全国各地篆刻团体的展览都是盛况空前,让老汉至今难忘。如今,老汉看到的西泠印社“海选”,无论是人数上,还是“海选”的份量上都难与百年西泠的盛况来对比。
, Y, q6 i$ J. L4 C' J: F
+ x$ ?1 M: V/ H" N因为很多知名作者的不参与,也因为参与者总人数的稀少,可能会导致“海选”达不到真正意义的“为天下选人材”的初衷,或许这只是老汉的“杞忧”吧。 + S5 c9 t- l$ V8 m7 c
( e* Y5 `" _. L[ 本帖最后由 驻会干部 于 2008-3-12 10:55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