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1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1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唐之韵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4 0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先生说到了实处,我想  
1 |, i  f  N; y+ m. ?2 O魏晋以后,书法表现是否按八卦分布,则“唯心任运”,随机应变,有些字仍严格按八卦分布,有些字形则有意打破了按八卦分布的格局,以避免一成不变的模式。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术思想和人们的审美趋向有关。
+ [2 C7 x  M- g4 k/ q但由于能力有限,我也只能说说书法中按八卦分布的那一部分。) N$ G) e! O6 U

$ [- I9 @0 _; V% |3、外展的波与磔/ Y0 y- B) V# l% {* X
隶3也讲究“随字敷形”,如《夏承碑》的“席”、《袁博碑》的“饕”、《史晨碑》的“参”、《孔宙碑》的“恭、养、崩”、《郭有道碑》的“睿”等字,字形较长,但由于波磔之笔的左右伸展,使字仍具有横势,也能与其它字协调起来。7 Q; B, @% z3 J+ H6 ^
波常对应于巽—离、巽—震位,磔常对应于兑—坎、兑—艮位,其皆为五行相生。隶3多上下紧缩,其波磔向左右尽量伸展,波多止于离位,磔多止于艮位,形成横阔之势,因而其重笔都在笔画的结束处,如《华山庙碑》的“命”、《乙瑛碑》的“文”、《鲜于璜碑》的“奈”、《礼器碑》的“父”、《张景碑》的“吏”等字。" ?' C3 L1 a) W$ R- ]
蔡邕有“书綮于自然”、“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之说,即与八卦方位对应的那一笔应具有该位取象的形态。离卦外实内虚,取象于火,火性炎上。因此,波向左上方尽力外展,且其末端有一上挑的小钩,正是考虑其处于离位的取象和属性,以钩应柔火炎上之象;磔依艮意写得厚重有力,有止物之情,磔多为字的最后一笔,当“思不出其位”要进退有法,刚而不为刚所伤,柔而不为柔所拘,刚柔相济,同时考虑与波的呼应、与字形的呼应问题,如《礼器碑》的“鹿”、《王舍人碑》的“丧”、《华山庙碑》的“歧、延、敛”、《袁博碑》的“思”、《鲜于璜碑》的“我”、《张迁碑》的“隐”等。隶3中的磔笔之“止”并不是停止不动才是止,它止于止是止,止于行也是止,“时”是决定性因素,“与时偕行”即为时中,止于该止的地方,内有一种分寸的感觉。
. F$ z7 Q' N! Y/ K$ z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8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4、隶篆之间的传承
- g% V4 b! ~3 K- N; ~! a我们以上讨论的是隶3的主体部分,由于隶与篆的血缘关系,汉隶无论结构还是笔画都或多或少地受篆书的影响,虽是继承但不是照搬,而是有所扬弃,已溶入汉隶自己的思想和规律,如《鲁峻碑》的“门”字基本结构是由篆而来,但左边竖写成了竖与波的组合,并有上挑的钩。一是依离卦的取象和属性所致,二是为求艺术表现上的变化;: ?" ~" Z* [& e; r' ]2 w
《衡方碑》中的“子”、《张迁碑》的“字”、《曹全碑》的“学”等字,其中的“子”隶篆的基本结构变化不大,只是将篆圆转的笔画改为了方折,用笔上有了轻重等变化,使其艺术表现力得以加强;5 K- z, }4 a3 k; p! h& F& x, J
《开母石阙》中的“飞”字的隶篆两体结构没有多大变化,所不同的是汉碑中的飞字按儒家之礼和八卦方位的要求而中竖突出,是字的主笔;9 L3 y* Q; D9 V* Q
《尹宙碑》的“多”字更明显地继承篆书的结构,只是两个“夕”分出了大小;
" {3 L  i6 k5 y  @《张迁碑》的“易”、《礼器碑》的“阳”、《孔宙碑》的“汤”,与石鼓文的“阳、杨”相比较,字形皆由长变横;且“勿”按礼的要求,其三撇有了长短之别,打破了篆书中那种几撇等同的局面;《张迁碑》等碑中的“易”出现了主笔长横;其部首也在隶3中得到了“简易”,《孔宙碑》的“汤”字部首“三点水”的中点,因对应于八卦图形的离位,而依离卦的取象和属性,笔势外展,且末端有上挑的钩,其它两点则各依兑、震之性而笔势内敛。
5 U: ~5 `+ L, Y) i) N1 V  V+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3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5、汉隶之间的融合
, r% r. s1 ?( \' L( f, c1 M& P“言志”属于儒家,而“缘情而绮靡”则是属于老庄的。儒家相信个人若探索真知,发现自我,就必须依赖于群体,“自我”获具,不再是基于个体生命的艰辛自我获启,而是对一种既定的意识形态价值系统的认同。隶2重表现,情感上更加直率,变风变雅,多以丰神情韵擅长,注重审美远远超过注重达意,就是注重绮靡胜过言志,追求言外之韵,象外之致,即没有明确地要表达一个主题,只是表现了一刹那的感动。隶3“言志”,重表达,多以思理见胜,这个“志”就不能是空洞的,浮靡的,而应该是质实的、刚健的;这个“志”是人对人生命的整个体验,经过长期酝酿,才迸发出来的一种情感;“温柔敦厚”是儒家的传统诗教,其本质,是用爱,而不是怨恨来写诗。其要求也是要含蓄不露地表达心中充盈的对人的爱。隶3以一种深沉曲折的风格表达了“温柔敦厚” 的极致。6 u- `' a8 T& B9 O( t; ]7 U
言志与缘情各有自己的优势,汉隶中这两个体系也有合流的趋向,如《石门颂》中的“命、升”、《张景碑》的“府”等字,皆在主次分明的结构中加上奇长的竖笔;
1 }' q1 Q: y8 A* ~2 R0 ~1 v! ^《开母石阙》中的“飞”字的主笔——中竖,竖笔虽长,但五行方面没有问题,再长也在本位之内;0 z2 r! k! i7 v3 U- w& e3 y3 T
《鲜于璜》的“有”字,具有“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形态的长横,又将字中向左的波和下边的“月”的竖撇都很明显地不写到位,而有意突出右边的竖;! u8 v2 c* O! ?  ?) O$ l
《鲁峻碑》的“门”字,将左边的竖写成了短而有上钩的波,右边竖长而垂直,以突出右下角等。" a0 q7 s+ {# n: J/ j# E
这说明已有将两个八卦图合起来应用的汉隶了,但这类字在汉隶中并不是很多。  
" x  d+ e9 K+ U4 n* a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1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又读了先生的吐哺之作,很有收益!
! ^; ^) y6 O& ~" l, J3 Y正习乙瑛,启发多多。, A. P6 B6 ]9 T9 s
先生的探索与分析只限于特定时代的特定书法。至于以后书风为何会变,还望得到先生更深刻的研究成果。
& ]0 A7 t5 H- V5 N6 [马列在发展,那么易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又是什么呢?望先生赐教。0 ]: ~$ ]$ c8 R7 b! b% s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6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实不敢当
; _- D$ B- r+ l+ v( N, I之所以选择汉隶  是因为个人认为  
+ n% I/ _& t2 `* x- I3 c它是一个书画分流的界点  
' ?* t2 t4 b  m0 s( E6 \它创立了结体的方式和笔墨表现的方法  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的开端   1 J) j  F5 j* F* \8 m2 \: _
至于以后书风的变化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增减  并不是根本性的变化   
1 K6 f: I: `* t1 b# A, f3 S* [  \8 V对不起  易学的最新发展成果  我也不知道2 D4 ~9 `) _4 k6 }5 S

( {/ Y/ p- {, |总之,汉代人把握住了“合礼”与“得意”,中庸原则和易学原理的运用使隶3获得统一性和形式感,这是艺术和美的根基。汉代人对洛书图形的理解和运用是中和思想在隶3中得以实现的基础,洛书所揭示的是事物运动的平衡与不平衡的状态及关系,解决了笔画与字、字与整体及笔画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即局部的失衡与整体的稳定问题,在整体上达到了一种具有平衡感的稳定状态,收到了和谐圆满的艺术效果,从而满足了“中和”的要求。文字的本性就要求统一、规范,以利于社会交际并传之后世,汉隶纵有行、横有列的章法表现形式将字的变化都限定在大小相同的“方框”之内,它是协调一致、井然有序的基础。由于形态相似的长横、波、磔的存在,其所具有的强烈的掩蔽作用,使其它笔画的视觉反应能力受到抑制,虽造成局部的失衡,却使整体显得排列整齐、和谐匀称。单纯从形式上讲,它们构成了整体的装饰性因素,而在局部上,每个字又在各自的范围内随字赋形、随机应变,富有大小、粗细、疏密等多种变化;结体上,笔画按礼的要求和八卦方位分布,协调疏朗,磔注重与波的呼应,与整个字形的平衡,从而体现出整个字的体势骏发。: B8 n6 s, d1 R* S( n5 @
汉隶反映了当时人的认识水平和理解程度,隶3运用周易对理性的崇拜来完成笔墨的构建,以唤起观众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的形式关联欲念,可使人产生快感,是情感的表现,成为汉代人情感的符号,它不是无意识的表现,而是阴阳理念的感性显现,具有多层次的意向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6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先生这文章发表过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0-27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下面引用由唐之韵2005/07/20 05:17pm 发表的内容:
0 V- Z0 \% p! r) M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l5 H2 ]4 y4 O2 d) R) O) V% f
书法是汉字的梦。
& w9 n: d" ^; s2 ^1 Q  L( V5 ~5 o( d书法是人的主体意识的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原创性,书法只是一种手段,人借用了汉字的结构和笔墨,最终还是要落在体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上.: N8 U+ N+ a2 p8 `
书法与 ...
书法与文字不可能没有关系.只是,不是一种机械的关系. 是一种有机的关系吧.
5 Z/ w  C  C5 u1 q1 }比如写一幅王维的诗,不必字字如画吧.5 m, M( y& ?& ], _" K
书法是用字,文,转换成线,这些线与作者的感情,与文章的作者相沟通,与文字意思相联系,是一种错综的关系."高超"的书法家可以处理好多种要素之间的矛盾.[br][br]-=-=-=-=- 以下内容由 林荫下2005年10月27日 02:34pm 时添加 -=-=-=-=-
/ o! W+ m  [; Z% r% n一位时装设计师说过:平时穿的衣服是水,T台上模特儿表演的时装是酒,酒和水看起来差不多,喝起来大不同.非同类也.写字和书法的关系,大概也是如此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0-31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审美离不开对人自身和汉字的“体验”,书法是“想着写”的,强调依靠目识心记来写字,其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体验。“书,心画也。”汉代人从书写实践中感悟出体验人自身的重要性。汉隶具有雄劲而不衰弱的笔墨,感觉浓烈激荡,阳刚气十足,体现了男性的自主性和自信力,对人的心理有着强有力的刺激作用。而这种刺激作用散发着美的色泽,那是从人们善良的心愿中唤起来的。汉隶是一次艺术的创新,必将隐喻着人们的要求和愿望,思想情感的深化也是从人们对生活的热望和理想中派生的。那么,汉隶的创造除了社会因素之外,其内驱力及原动力又是什么呢?
7 N1 j. w, |8 {+ E' }1 n! c: s汉隶虽然是一种形式,而其实质在于隐藏在笔画间的那种对生命和存在的独特直觉和体悟;在于汉隶孕含着浓厚而又独特的生命意识和文化意识。因此,汉隶展示出一种生活的状态,能给人一种启示,最有吸引力的是流荡在笔画间的神秘感和生命感,但却并不混沌,反映了汉代人对书法的理解和追求,其中的神秘并非是技巧的卖弄和故做玄虚,而是基于对人生命运的难测难卜和不可知性。
+ H0 ], B8 W  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2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它是运用符号的形式把情感转化成诉诸人的知觉的东西,┈┈”(苏珊·朗格,《艺术问题》,滕守尧、朱疆源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P24。)隶3和隶2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都注意视觉的表现性,笔画间的差异性,都保持着一种原始的创造力,这已不仅仅是单纯的技巧的展示。汉代人选择“蚕头燕尾,一波三折”和浓重的磔尾表现是自觉,可能与古人怪诞的信仰及“蚕虫纵目”、祛邪纳吉、禳灾致祥等因素有关,也无非是希翼人居安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的本能,趋吉避凶和求温饱求健康求安逸一样是人生存本能的需要,而且秦末汉初的连年征战,也使人民对国泰民安的期盼更为迫切。汉隶形式使并不新鲜的题材(汉字书写)获得了某种新鲜感,其表现出人意料却又合乎情理,这种“新鲜感”就来自于其新颖、独特和“唯我独有”的结构和笔画表现,它表现的是汉代人所“想的”、所体验的、所“感觉到的”东西。隶3浓重的磔尾和隶2纵笔的出现在意图上具有明晰性,旗帜鲜明地直奔求吉利盼兴旺的主题,它们都具有跃进的姿势,并尽力夸张其强壮有力,表现了一种力量,以暗示自然的生命力,让人感到原始生命的纯净和热烈。这是让隶书焕发活力的根本。隶2的冲动来自一种***和思考,有些简单生硬地去推行这个现实话题——欲望的张扬和追求;隶3则通过改造隶书结构和运用“蚕头燕尾,一波三折”,使汉字书写有了一种新鲜而又成熟的感觉,表现出汉代人足够的创作智慧和书写能力,同时还有一种理性的判断和把握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1-9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对“生命的生机与活力”的表现就是书法的内容

古时祭祀天地、祭祀祖先、为亡魂引路、敬神占卜等活动,留下了许多象形图纹,如沧源岩画—圆舞图,彩陶图案—人面鱼纹,铜器图案—龙纹、夔纹、凤鸟纹、饕餮纹、兽面纹、波曲纹、鹿纹,及瓦当图案等(见湖南美术出版社,《艺用古文字图案》,1990年1版。)这些图纹与文字的区别在于,它们不是语言的记录,有的象形,有的表意,一个符号或一个图形可以代表一件物品、一件事或崇拜偶像,但都是为了供奉祖先和神灵,驱邪除魔,达到消灾赐福的目的。这些图纹频繁出现,是因为古人认定它们是吉祥之物,它可以让人多子多福,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甲骨文、铜器铭文等篆书可以看作是已属于文字性质的象形图纹符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汉隶是汉字结构(文字符号)与原始图纹(表意符号)相结合的产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