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代昆 发表于 2007-8-4 23:01

名下无虚士,尺翰亦风流---韩国钧朋僚函札(近现代名人书札)

邓代昆 发表于 2007-8-4 23:01

名下无虚士,尺翰亦风流---韩国钧朋僚函札(近现代名人书札)

邓代昆 发表于 2007-8-4 23:01

费树蔚(1883--1935)
又名愿梨,字仲深,号韦斋,又号左梨、左癖、迂琐。祖籍江苏吴江同里镇,至其父迁居苏州。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中秀才。1915年7月,任北京政府政事堂肃政史,因与袁世凯长子袁克定为连襟,得袁宠信。袁世凯僭号称帝后归隐苏州,与章太炎、金松岑、张仲仁等以诗文相知;时与张仲仁被称为“苏州二仲”。后曾创办公民布厂以维持贫民生生,并为支持苏州电气公司争回民族主权,出任董事长;又开设苦儿院,山任苏城年终饥寒维持会长。1924年当选苏州总商会特别会董。1925年与黄炎培、史量才等发起筹组太湖流域联合自治会。1928年当选为苏州总商会执行委员。后在苏州创设信孚银行,仕董事长;在吴江创设红十字会,任会长。1951年柳亚子倡议编印了《费韦斋集》,收集费氏诗词3000余首。

邓代昆 发表于 2007-8-4 23:02

名下无虚士,尺翰亦风流---韩国钧朋僚函札(近现代名人书札)

邓代昆 发表于 2007-8-4 23:02

名下无虚士,尺翰亦风流---韩国钧朋僚函札(近现代名人书札)

邓代昆 发表于 2007-8-4 23:03

贾士毅(1887—1965)
字果伯,号荆斋,江苏宜兴人。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入无锡初级师范学校。翌年入上海法政讲习所。1908吓留学年日本,初入法政大学政治科,后转入明治大学法政利。1911年毕业归国,应清政府学部试,授法科举人,任教于财苏州法政专科学校。1912年任北京政府则政部财政讨论会会员,旋调充编纂,又任江苏财政视察员。1913年兼财政部国税厅筹备处筹备员、币制委员会会员、编纂处主任;9月兼财政部库藏司司长;11月任财政部会计司司长。1914年1月,署财政部参事;5月兼代赋税司司长:1915年兼全国官产处会办,并在民国大学、法政专科学校、财政讲习所兼职。1916年任公债局坐办。1920年10月,任镇江关监督。1921年奉派出席华盛顿会议,任中国代表专门委员;翌年回国。1927年任上海银行公会书记长;同年8月,任国民政府财政部赋税司司长,兼代盐务处处长、国定税则委员会委员。曾兼任中央大学、中央政治大学经济系教授。1928年兼交通银行监察人,麦粉特税局局长。1932年1月,任财政部常务次长仍兼赋税司司长;8月改任立法院第一届立法委员。1933年l月,任立法院第三届立法委员;2月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1938年6月辞职。1940年7月,任财政部专门委员,派至香港工作,曾兼《财政评论》社社长。1943年1月,任江苏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1944年兼江苏农民银行董事长。翌年.专任江苏农民银行董事长;8月任鄂湘赣区财政金融特派员。1951年去台湾,先后任台湾第一商业银行董事、逢甲学院董事、交通银行监察人。著有《民国财政经济问题今昔观》、《民国初年的几任财政总长》、《国税与国权》、《民国财政史》、《国债与银行》等。

邓代昆 发表于 2007-8-4 23:05

名下无虚士,尺翰亦风流---韩国钧朋僚函札(近现代名人书札)

邓代昆 发表于 2007-8-4 23:06

名下无虚士,尺翰亦风流---韩国钧朋僚函札(近现代名人书札)

邓代昆 发表于 2007-8-4 23:07

名下无虚士,尺翰亦风流---韩国钧朋僚函札(近现代名人书札)

邓代昆 发表于 2007-8-4 23:07

袁希涛(1866--1930)
号观澜,又名鹤龄.江苏宝山(今属上海)人。早年肄业于上海龙门书院,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被聘为江南制造局广方言馆教授。1903年在宝山创办县学堂、蒙学堂。次年倡办师范学校,后赴日本考察教育。1905年成立龙门师范学堂,自任校长。后又筹创复旦公学、太仓中学,兼任江苏学务处议绅、上海总工程局议董。1909年应直隶提学使傅增湘召,赴津任学署总务科科长兼图书科科长;又与张相文创没中国地理学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旋即南归,与黄炎培一起参与江苏省教育设施事宜。1912年5月.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约,任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司长;曾两任教育部次长,三次代理部务。前后在教育部任职七年,悉心整理制汀教育制度、法令、课程及全国义务教育计划。1917年兼任
国际事务委员会委员。“五·四运动”后辞职,组织“欧美教育参观团”出洋考察。1923年被推为江苏省教育会会长,发起组织“义务教育期成会”,倡设乡村师范作为推行义务教育的基础。1930年8月29日病逝于上海。著有《义务教育之商榷》、《新学制与各国学制比较》、《欧美各国教育考察记》等。
页: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查看完整版本: 名下无虚士,尺翰亦风流---韩国钧朋僚函札(近现代名人书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