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好古 发表于 2013-1-2 10:05

46.漆 钢
这是重庆书坛继许伯建、周永健等人后与李文岗等人差不多同时出名的选手之一,但这次参展的作品实在让人不知道说什么才好,想来想去还是用他自己的话来解答吧:“在书法创作上,由于目前很难有整块的时间来认真加以对待,所以,对于很多年轻作者成天津津乐道的诸如用纸、用墨、作品形式等等一概无暇讲究。此三件习作及平时的所谓作品皆不过是“情动于中”后依习惯养成的自然书写而已,观者似不必目之为“创作”也。”

韩好古 发表于 2013-1-2 10:15

47.仇高驰
这似乎是江苏书坛目前为数不多的写篆书的选手之一,虽然出名早,但写字的水平这些年似乎却没有长进,在创作风格上由一种极端走向了另外一种极端,如果说他早年的篆书创作给人的感觉是怪怪的话,这次的篆书作品却多了几分己意,可让人仍然觉得平平淡淡,没有什么特色,夫“ 篆法常谈铁画银钩。画易解,钩难明。唐、宋而下骨力柔弱者,此语蔽之也。篆之宛转处宜匀者勿论矣,其不必匀者,会须迭荡顿挫,始有笔意。近见镌工改而相配,便不成观”也。仇高驰要做到自己所说的“方能想方就方,想圆就圆,要长就长,要扁就扁,随心所欲,无所不宜”,何其难也!

韩好古 发表于 2013-1-2 10:22

48.沈岩松
沈岩松是刻字方面的能手,是吗?在书法创作上似乎没有引起人们多大注意,看这次这幅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没有正大气象,充满了靡靡之音,笔力的靡弱、结字的随意让人联想到了目前书法创作中的展览体,写到此,一个奇怪的想法突然浮现于俺的脑海,莫非这次的这个提名展有根据地域或其他方面来分配的初衷?当然,这只是臆测,就此打住。

韩好古 发表于 2013-1-2 10:28

49.汪永江
书坛上除了汪能江还有个汪永江是吗?差点搞混了,抱歉。汪永江这次参展的两幅作品,可以用痛苦的呻吟来概括,一派自我作古、自我鉴藏的手法将作品的格调带到了形而下的地步,“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若形模相似,转去转远”矣.

韩好古 发表于 2013-1-2 10:40

本帖最后由 韩好古 于 2013-1-2 12:39 编辑

50.王 丹
王丹是辽宁书协主席是吗?记得他是搞瓷印的,还记得有次换届有这么个消息,别的没什么影响了。看这次这幅作品,王丹追求的是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某些字的运笔和祝嘉老先生的作品有点类似。王丹说“我的作品,碑而兼帖,互为体用。当然,早期之作,还是碑的味道多些。而近期所作,则有意突出帖的理趣,于流转中求变化,承接中取盘桓,力求写得刚柔相济,收放自然。不过,细论起来,作品中生辣之意还是多于婉通之处”。自己评价自己能这么到位的,不多见。作为书协主席的作品,王丹的书写水平比毕政、马少青等同样作为书协主席的人的书写水平是要高出一筹的,但如何提高作品的格调和笔墨技巧,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韩好古 发表于 2013-1-3 10:26

51.王乃勇
这又是一个差点和王忠勇搞混了的对象,又扯远了,回来说作品,说实在的,王乃勇这次的这两幅作品差强人意的地方也很多,以对联为例,在10个字的对联中,出现了这样多的运笔雷同的地方,其书写水平实在让人不敢恭维,草书作品当中的诸多问题就不再一一罗嗦了,望识者自辨之。

韩好古 发表于 2013-1-3 10:33

52.王学岭
这是一个老老实实写字的人,在他的创作手记中就可以看出这点,他说,“我多年学书,有两点体会颇深:一是在书法艺术的学习中,没有跳级;二是在书法技巧的练习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我仍坚持每天临帖。这个功课不仅能时时纠正我可能或将要犯的“笔路错误”,还能从中发现昨天没有发现的心得,对我绝对是一种提升。就好像开车,不转弯也要随时调整方向盘。书法学习的方向,要时时修正,才能不离文艺正轨。”这次参展的对联和斗方作品,说不上有多么的好,但是也没有多么的差,要说他是名家当然还有一段距离,“书法创作既要体现当代风尚,也要善于展示传统精神”,此语中的,以后如何发展,就看自己的修为和造化了。

韩好古 发表于 2013-1-3 10:44

53.魏 杰
魏杰是写草书的,记错了,写草书的是辽宁的魏哲,抱歉抱歉。魏杰、赵熊等人是这些年陕西书坛的中坚力量,篆刻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这个印屏的图片比较小,看不清楚,下面单就对联说说俺的看法,这幅对联的书写水平也很差强人意,在运笔上似乎看到了被人讥为“野狐禅”的石开的影子,给人更多的感觉是呆板、程式化、无生气、篆书需“用无定方,立有成法,圆不致规,方不致矩”,有魏杰这类创作趣向的书法家,或许要注意了。

韩好古 发表于 2013-1-3 10:54

54.吴 行
一位家在定西接待过吴行卖字的朋友说,吴行的烟瘾很大,特别能抽烟,从这个照片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点,这是不应该讨论的范畴,想起来了就说说,抱歉。还是说他的作品,吴行的字是学苏东坡的,当代学苏轼的人也不少,但是这么专一的用苏体书法创作的人却很少,正如他说的那样,“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古雅,对传统的理解有多深,创作的水准就有多高。不要为了吸引别人眼球而追求新奇、怪异,书法要扎实平整,勿求张狂。”这两幅作品里确实贯穿了他的这个指导思想,“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大小真行皆有妩媚可喜处,随手写去,修短合度,无意为书家,而文章之气郁郁芋芋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作书要发货自己性灵。切莫寄人篱下。凡临摹各家,不过窃取其用笔,非规矩形似也。近世每临一家,止摹仿其笔画,至于用意入神,全部领会。要知得形似者有尽,而领神味者无穷。”如何在学习传统中找到自己的出路,这是我们大家必须面临的重要选择。

韩好古 发表于 2013-1-3 11:01

55.谢少承
除了对谢少承这个名字稍微有点影响外,他的作品的好坏一概不知,原以为在这么多的书法家中,他的作品会让人眼前一亮,但事实恰恰相反,看了这次的作品,给人的感觉却是如鲠在喉。对这幅条幅作品,有以下几点看法:一.运用了现在书法展览流行的拼接手法;二.章法拥挤,格调不高;三.基本功欠缺,结字随意,笔走偏锋;四.大概数了下,总共盖了大小10方印章;五. ......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查看完整版本: 2012《中国书法》年展·当代中青年60名家提名展”作品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