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语 发表于 2011-8-31 10:20

枫桥感吟
  长洲柳色挹秋烟,未听乌啼到寺边。碑下低吟张子句,钟声难再入诗笺。夜游秦淮河
  一河水气一河灯,胭色涟漪泛几层?千古悲欢流桨底,浮光掠影看升腾。

游拙政园
  几朝霜雨几朝烟,凝入楼台池树边。半日盘桓犹不足,征明联下欲听蝉。
  注:西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子正对远香堂的两根柱子上挂有文征明手书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对联。时虽九月,徘徊联下也难免产生听蝉之欲。题燕子矶
  一燕飞来江渚头,千秋俯瞰水东流。惊涛且自淘沙去,浪里三吴起绿洲。

丁语 发表于 2011-8-31 10:22

书道书妙书美景
好字好联好才华

丁语 发表于 2011-8-31 12:22

本草五绝
蝴蝶兰
神韵骄兰国,风姿南浦洲。知心问谁者,蝴蝶满枝头。
含羞草 含羞矜碧野,拥梦向瑶台。窃语风流子,秋波莫乱猜。
夜来香
暮合天街静,芳心露染开。无须抛媚眼,风送玉人来。
蒲公英 芊芊沾露华,噙绿梦魂奢。撑起馨馨伞,飘然角与涯。
美人蕉
漫采江山色,红颜点绿绡。心中常掩泪,滴滴向人娇。

丁语 发表于 2011-8-31 12:56

又是一个秋季的不请自来,那期待福慧的目光却不能温暖我们冷寂的心灵,当一切都烟消云散,平行的依旧平行。即使相隔不远,也已是人各西东。这苦涩的福,这怵心的痛,这疲惫之旅,会随思念去追梦,会随岁月去风化,悠然间淡淡的去遗忘!

苏莹 发表于 2011-8-31 13:36

张雪秋诗意《赞叶将军》墨潮雅集


驟雨如潑淚满襟,
民國大戰抹弦音。
豪情总似無情苦,
道義息肩記至今。

苏莹 发表于 2011-8-31 18:21

“画沙绪语”寓意深刻,其中的“画沙”,为“锥画沙”的省语,代指书事,而沙阔无边,画之不尽,亦可寓勤逸以求之意;“绪语”则取自《述书赋》:“《书艺丛谈》忽欲重椠,乃为绪语,以继谈丛。曰:意以象立,神由思至。象丽乎天、存乎地、感其人、而见于事。抟彼意象,遂成文字。”

苏莹 发表于 2011-8-31 19:21

很难说清楚“文人味道”究竟是什么。不过这不妨碍我们说它是中国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精髓。我始终相信书法是中国“文人”的艺术,不是任凭谁买了笔墨纸砚随便写一写那么简单。但是现在写字的人日多,传统的“文人味道”却日益稀缺了。这绝非危言耸听。

苏莹 发表于 2011-8-31 19:23

并非谁都有这样的机会和悟性,去认同并亲近。
   随和而不失原则,谦虚而不乏自信,儒雅而不无个性,博学而不以自矜,勤奋而处处闪耀睿智,含蓄而无不出于本真,谦谦君子,文质彬彬。我想这就是张雪秋了。书法,书法家8 ~+ O" o' Cq5 Z% O
    中国人论书,每兼论人,可称一特色。此段论人,固为真实感受,但非张雪秋所愿。但我相信如果说居室悬挂字画可以陶冶情操,那作者的“人”必是其重要一端,虽非所愿也不得不说。

苏莹 发表于 2011-8-31 19:25

当书法越来越淡化实用性,就会凸显其艺术性,这么大的变化是好是坏还不好说。艺术院校毕业的人写书法更强调创新,而在过去,人们每天写的手稿都是书法作品,过去的书法更接近日常书写,很实用,体现的东西比较精微、比较细致。现在的书法常常比较夸张,追求视觉冲击。这不能用好或坏来概括,过去写字,给别人看,也给自己看,这是从前文人艺术的一大特点。倪瓒说过,“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

苏莹 发表于 2011-8-31 19:33

一个书法家如果没有深厚的继承作为支撑,只能亦步亦趋的啃古人剩下的骨头,这样的书法家是没有创造力的。而古代经典书法最微妙之处就深深藏在字里行间,这需要慧眼去发现,而慧眼就是智慧和勤奋构成的!
页: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查看完整版本: 张雪秋诗意《墨颂长安》墨潮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