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7-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00896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8-7-29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柏杨夫妇20多年老朋友,“柏杨研究中心”总干事周明:“他犀利地揭露中国人的劣根性,我觉得那是恨铁不成钢”
3 w7 N% ?2 [7 e) h+ F
9 t& h( a& Q3 z$ z+ b" X O, h0 t9 e: b: E
“我29日上午10时多接到了柏杨夫人张香华女士的电话,告诉了我柏老去世的消息。他是在昏睡中离开的,并没留下什么遗言。”中国现代文学馆前副馆长、柏杨研究中心总干事周明先生在电话专访中感伤地告诉记者。因为与柏杨夫妇私交甚好,几天来各地的记者几乎打爆了周明的手机,他在电话中的声音也变得沙哑。周明告诉记者,在记者拨通电话前的半个小时,他刚刚又跟台北的张香华女士通了电话,张香华告诉周明,初步拟定柏老的追思礼拜会在5月14日下午3时举行。 ' H% b1 \; G6 a. P1 b4 C
' l$ `( F* @% T( e. \
2006年12月,周明等三人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馆,专程前往台北柏杨寓所接受了柏杨先生、张香华女士捐赠的文物文献资料11745件。在此基础上,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了“柏杨研究中心”。
% A# U) [& D0 J$ {# S3 r5 s. f
5 r4 i4 K) N: k “我病好了还想回大陆” I; N4 L; H6 N& _/ ]9 ?4 S6 |$ f
# U0 S7 y, X0 V$ @: B; w2 O 讲起2006年12月在柏杨台北寓所与老先生的诀别,周明感慨万千。
& M w7 q/ Q, F J# ]6 J2 v' z, \/ c4 R6 j
2006年,柏老的身体状况已经变差,频繁进出医院。柏杨夫妇萌生了捐赠自己文献资料的想法,中国现代文学馆也及时做了接洽工作。当时,台湾岛内有反对捐献的声音,柏杨一概不予理睬,他表示,选择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自己的根在大陆。当年12月,周明一行人,在柏杨老先生家中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宣布了收藏事宜。周明在致辞中表示,虽然这批资料今后会收藏在北京,但却是两岸三地可共同分享的精神财富。
! W1 O7 N, [3 ^* h, i4 v3 E, ?. R1 Q% p6 J* f
“到要离开台北的那天,我到柏老府上辞行。那天下着大雨。我还开玩笑跟开门的张香华女士说,这真应了《冬季到台北来看雨》这首歌了。”回忆起辞行当天的情形,周明历历在目:“柏老躺在床上,我走过去俯身告诉他,‘柏老,我明天就回北京了,我还会再来看您的。’柏杨挣扎着要起身送我,张香华劝他不要起身了,他仍然坚持,只好扶他到轮椅上,一路送到门口。临别,他说最近有人指责我,可我不动摇。大陆人多来台湾走走,台湾人也应该多到大陆看看,来往多了就会多一些了解,情况就会变得更好。最后,他说,‘我病好了还想回大陆’。说话当时,他的眼睛湿润了,可能当时他已经感到没有机会了吧。” ) S1 o3 a! ~: ^# q! C0 j
# S/ L! F8 S/ b 周明在门口,目送张香华推着柏杨朝另一个方向的卧室走去,突然,柏杨转过身看着他,向他挥了挥右手告别。“当时,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这是柏老在我脑海里留下的最后一幕。”
% x* g' Y: O5 R" l( ~" t
% k. W, s' u5 q% z, F# K 1988年,时任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的周明在香港参加亚洲作家会议时认识张香华女士。1988年10月,柏杨夫妇第一次回大陆探亲,柏杨在上海、北京、河南辉县老家、西安都做了停留,周明全程陪同,也因此成就了他们之间二十多年的友谊。周明觉得柏杨话语幽默,为人温和、善良,重情重义。 $ R4 E* k8 z( ~; N9 t
! s8 a5 F+ w7 i! T( o# E# G6 S L- S
“他有骨气,有锋芒,另外一面是平和、善良” 3 n! y$ O, @+ [; Q5 y
$ m9 q! P/ w5 O1 M O
广州日报记者:1988年时,柏杨先生在河南辉县的老家还有亲人吗?
. _3 O+ S( F2 }7 ^7 K
! P N; }8 C2 @* Y8 y: } 周明:他第一位妻子艾绍荷当时还在,大女儿冬冬也在辉县一所中学当老师。还有其他一些亲戚。
, |! e+ { G$ P/ M! a; }8 O. Y A- l+ X% B
广州日报记者:您还记得当时的情景吗? 1 t1 V& J/ s8 b4 ^
$ c g4 j& y& |" R8 r: \
周明:当时,我陪着柏杨夫妇在北京参观了几天,长城、故宫都去了,柏杨一直在感慨大陆变化很大。后来,他就对我说,想回河南辉县的老家看看,主要想去看看艾绍荷和女儿冬冬(长女郭素萍)。幽默地笑说就不要张香华去了,原配夫人还在,打架怎么办?柏杨让我送他去北京火车站,说女儿冬冬会在郑州接他,而让我留在北京陪张香华玩。 0 f( o/ ?: M9 v3 n" s7 R% z6 ]: y
8 Y' J: j* t) M: x3 ~# I8 o 广州日报记者:上世纪80年代,柏杨在内地就拥有了不少拥趸吧,那时国人比较熟知他的《丑陋的中国人》。
" I6 d- a3 I; C, L% u4 ]4 f
9 `! ?0 W& v2 ~0 E A9 L8 N+ w 周明:他的文章犀利,可人很温和。当时,在西安的一些书店,搞了签售活动。大批市民排长队等待柏杨签名。后来看时间不够了,还有很多读者没拿到签名,他就告诉工作人员,让读者们写下通讯地址,夹在书里,他回酒店以后签完再寄还给大家。当天晚上,我陪着柏老,一直看他一本一本签完一大摞的书,第二天又按地址给读者寄回。他在《丑陋的中国人》中犀利地揭露中国人的劣根性,我觉得那是恨铁不成钢。在生活中,他对每一个人都很谦和,很尊重。 " f2 h# R, k3 ]6 N- }0 I. \
0 k4 X4 f0 p2 _5 R7 ]- z$ D 广州日报记者:柏老在您心目中是怎样的人? 1 d" X6 Z% z$ i2 c ?3 M. |( Q; u
. C! I+ h& G' b 周明:这两天一直有记者问我这个问题。我告诉他们,柏老是中国的杰出作家,他的作品在海峡两岸甚至在全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虽然他人离开了我们,可是他的作品永存,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怀念。从与他相处的点点滴滴,我觉得他有很动人的人格力量、有骨气、有锋芒,另外一面是平和、善良。 4 t' E9 ?4 G: g
- x2 q* O/ m: G 记者吴波追忆对柏杨“最后的采访”—— 2 {8 v: ~7 S+ r
: n! R5 ]# G5 I 视频里,他说想写辛亥革命后的历史
6 H$ M6 B' f* I5 d3 C& I6 c; a7 Z, c2 z
由于身体原因,柏杨先生自2006年年底就宣布封笔。2007年6月,因新书《柏杨曰》在大陆发行,柏杨破例通过MSN视频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1 X, F$ |2 |5 ], A( _; X0 V1 q
+ D+ T" U9 h5 Z$ z+ E
接通视频后,记者看见柏杨坐在轮椅上,由保姆推着。这位“十年小说、十年坐牢、十年杂文、十年著史”的传奇作家,戴着鸭舌帽,人显得清瘦但精神不错。由于听力下降,对话需要夫人张香华来协助。当时已是88岁的柏杨表示:写了几千万字的东西,真的该退休了,但“写作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如身体允许,我还想把史书中没有完成的辛亥革命到解放时期的历史完成。”
/ B# L4 l( Z7 a- e
4 Z" `: U* g+ I. ^1 ]: ?. L7 d 完成采访后,我的专题报道《柏杨:我只说人话》刊登在了2007年6月17日的博阅版上。张香华女士通过电话转达了柏老的谢意。2007年年底,我在北京河北大酒店与张香华女士见了一面,谈到柏杨先生的身体状况,她表示并不乐观。虽然我心里对柏老的离去有一定心理准备,但当我4月29日突然得知他仙逝的噩耗,仍然怅然不已。他未能动笔的辛亥革命以来的历史,看来会是国人永远的遗憾了。
1 B) P1 [5 C: a3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