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4-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105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5 {/ q: B, C: \5 W) |2 j$ u' E
时间:2008年5月16日
- \8 A% o) z0 _, m/ @1 H' ]- f' j) b. |地点:昆山市本色画廊7 x. c" p x; ], |0 V1 ^0 a
主持人:俞建良(昆山市昆仑堂美术馆馆长、昆山市书协主席)
: v+ ?2 d D! a, \% j' h8 a: g& t / L7 E$ O+ M3 J. M3 Z) ?* S" ~
俞建良:
- v! s" n, Y/ g: x4 v' G我作为今天座谈的主持人,先谈谈我自己看了廷华先生这个展览的感受。我跟李廷华先生是去年秋天在书画院顾工先生画室认识的。以前读过他不少文章,但没有看见过他的书画。今天看了以后,确实是很振奋,也很激动。我认为这次展览,是诗、书、画的展览,不仅仅是书画展。他的作品里好多写的是自作律诗,这是很难的。在物欲横流的时代背景下,李老师仍然坚持传统文化的传承,非常不简单。他的书法和绘画都体现了他的学问。他的文人气、学者风范在书画作品中流露出来,这很值得我们昆山的书法人学习。/ v7 I! R) ^5 U1 G, o6 a% v
" P' W7 H3 N; x- G7 Y: e* z% l6 l
陆家衡(苏州市书协副主席): 9 l. S2 P+ d& A, }
看了李廷华先生的书画作品,很景仰。我想起顾炎武的好友归庄有两段话。头一段话是题在王阳明的书法上:“道成而上,艺成而下”,最高的是道。正如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艺是居下的。他还说:“溺于艺则艺而已,深于道则艺亦道也”。我觉得这几句话放在廷华先生书画作品上是再恰当没有了。归庄还有一段话,他说:“曾子固作《墨池记》,而更思深造道德之事,痛逸少之溺于艺也。”他也认为王羲之有超出书法的旷世之才。明清时代人这样的看法,对我们当代搞书法的人有很大的启发。廷华兄作诗平仄、韵律都很到位,很不容易。对他来说,写字画画恐怕是余事,搞学问才是自己头等大事。从他的作品中,我感受到文化人的气息。我们平时说“书如其人”、“画如其人”,在书画作品里能够有这样浓郁的文化气息,这可能是一个学者区别于一般书画家的地方,这一点,廷华兄的启发很大。# [8 w* T9 T# A* D
+ R" w) P. H% \0 o# Z' a, u4 G
马世晓(浙江省书协顾问、浙江大学教授):
2 a5 T" U; t2 h. P5 d$ ~ 李廷华先生为人很正直,很豁达,澹泊自处,埋头于学问。他还喜欢壮游,这几年经常到杭州来。他在杭州得的诗,不下于一百首。他这次展览的作品,蛮出乎我的意料,他比前一个阶段,大大地提高了一步。作品的气韵、神采,是书法家精神世界的一种写照。廷华作品的特点,我概括为沉雄秀美、超逸洒脱。这种神采反映了他的学养。他的秀是清新的,他走的是魏晋人的路子,他的作品尚韵,以柔为刚,充分表达写意的特点。这种写意是成熟的,是感人的。% A; P) o- I* C, I( G! X
. [5 {7 b. i% O# a8 {# J胡传海(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书法》杂志副主编):3 E9 s0 i/ D# H& I
我觉得李廷华不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他让我感觉到一种古风。把他放在汉代或者东林党人的时代,或者明清非常有骨气的那拨文人当中,是非常贴切的。现在这个时代,浮躁的风气比较盛行,为了某种利益可以出卖朋友。廷华先生具有古代风骨,这从他与刘正成先生几十年的交往可以看出来。过去刘先生权力很大的时候,我记得李廷华是敢批评的,虽然是老朋友,但他有什么照说,以后,刘先生的情况变化了,很多当时很热络的人离得很远了,但李廷华还是和他在一起。我特别敬重他这一点。
d5 q/ {# E( ^' \; X; l- d7 V 他的展览作品,我仔细看了一下,有些东西比较喜欢。有两件小字横幅,写得相当精采。气韵流露,文人气息在里面。还有件四条屏写得很好,就是落款太大,突然之间“跳”出来,这个以后改进一下。画里面,学傅抱石的那幅可以。建议画的色彩不要,还是先弄水墨的,可能加了色彩有点“飘”。他的不少作品强调总体感。总体感特别好,骨力、风神、气韵都把握得很好,特别是文人的神采。他还有一种奇异的东西,个别字的造型非常奇,例如对联里面“凤凰”的“凤”,非常怪。他有些地方,某些用笔不够精,太随意;还有些结字,排布太过夸张。就这两点意见。" k: F. C5 h! T- _
& S9 o1 v2 O( _3 q6 ~. e6 N2 f
路毓贤(陕西省书协副主席、陕西省文史馆馆员):- Z& o: v8 A; d4 p5 \! z% c5 R
廷华先生与我同庚,我对他很敬重。他作为文人,有骨气,有李二曲的遗风。在好多次能够升迁的时候,他都放弃了,潜心于学术。廷华兄的诗有古风,遣词造句,符合平仄符合韵,好象很随意,但不经意处见天然。看到他的画以后,我有一种感觉。我回忆起我和老师刘自椟先生的交往,刘老师谈到当代画家好多只能“看图写字”,画一张画,比如葡萄、牡丹、梨花,画什么就题什么,没有长的题跋。廷华兄的作品不是这样,他每一张画上都有比较长的自作诗词。这一点让我很佩服。在陕西像他这样书、画、诗融为一体的文人画家,我还没有发现能与其雁行的。他的画是对宋元绘画的回归,里面可以看到倪云林、王原祁的东西,也可以看到黄宾虹、傅抱石的东西,他学了很多。他在百忙之中要写书,要写诗,还要画画、写字,这太难了。他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和学问相融在一起。看他的书法,好像看到一位很有风骨的学者,穿着便服,在大街上随便地散步。他没有雕琢,没有刻意,没有取宠于人,就是抒发自己心灵深处的东西。但由于他的随意,肯定也有个别字不是很满意,他自己也感觉到。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一步步地纠正。尽管人都在追求完美,但并不可能达到十分完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