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4-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105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中国文化与书法的现状和前瞻 3 a Z+ x, v5 U, J3 |- x- w
——刘正成李廷华昆山对话. ]# v. ~: `: a- e- T
3 q0 g }. e, V: ~- V. e, f: c3 Z5 Y( E( L
时间:2008年5月15日晚* Z7 F7 R2 }+ t5 E+ D
地点:昆山图书馆
: l' y# `5 p1 M$ w主持人:顾工(昆山书画院院长)
0 d7 I \/ E" A& k- z% x V$ |) h
1 l! V! g0 ]0 l- d顾工:' B4 N5 M0 c; t$ C; W- W% w8 [
我先介绍一下今天进行学术对话的两位先生。刘正成先生是国际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全集》总主编,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活动家;李廷华先生是作家、人文学者和书画家。据我所知,刘老师和李老师以前都是从事文学创作的,他们的友谊最初是因为文学,以后又都致力于书法创作和研究。这次,我们请两位老师来谈中国书法和文化,一定会有很多内容。现在,我们先请刘正成老师讲一讲中国文化和中国书法的关系。
4 ]% c1 U6 o% r0 ?
, w3 \/ O( @- {6 Z刘正成:, X- v( q4 v3 x* Z4 Y4 A; r) i! I
很高兴到昆山来进行这样一场对话。我是在《中国书法》杂志工作期间认识顾工,他是一位非常有才能的青年书法家,在书法创作和学术活动中都有很多建树。李廷华先生是我快30年的朋友,正如顾工院长所说,我们先是因为文学而成为朋友。我在《四川文学》做小说编辑的时候,李先生是我的组稿对象。他的短篇小说写得很好。1983年我到西安去为杂志组稿,与他结识,还通过他认识了贾平凹等作家。以后这些年,我们每见面,主要话题除了书法,还是文学。7 T$ K+ w) I" R9 g1 w7 }$ n
我现在回答顾工先生提出的问题。中国文化,从教育方面讲,“六艺”之中就有书、数。不会书写,不可能从事政治,也就是不能当官。秦汉时期,还没有科举,但对官员也是有技能考试的,除其他方面,还要考书写。那时候除了统一的文字小篆之外,因为各个地方的文字也还存在,所以考文字还要考八体。中国书法的诞生,是因为中国文字一开始就有审美功能。而且这种审美在日常生活中成为习惯。写不好字,就如同今天讲不好普通话。《淮南子·本经序》里面有论述,因为文字,人和野兽的根本区别才划分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中国书法却有其特殊性。熊秉明先生提出的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可以有很多论述和解释,根本之处还在其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融合价值。中国古代文化人的价值体现,就是融合的。在科举时代,一直到最后,象蔡元培、董必武、朱德这些前辈,虽然不以书法闻名,但他们的书法其实也很好。以后到我们这一代,实际是处在文化的断裂之中。* v) A! \; m9 J
我们古人认为仓颉造字,是带有上天的意旨。认识中国,任何图腾符号都代替不了中国的文字。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拳王泰森身上的文身图案就是一个中国字。中国的文字、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象征,要把中国文化和书法分裂开来是不行的。现代世界,西方文化占了优势地位,使得中国文化在断裂之中出现很多困惑,中国书法也受到影响,但是,中国文化从低潮还是会逐渐复苏的,中国书法的本质意义也会在复苏中得到体现。% D M+ D. L% X
8 L, P' e1 D+ \4 C顾工:. `6 M- g( V; _- [
熊秉明先生认为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但从当代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现实地位来看,并非如此。请李老师谈谈,中国书法和文化之间关系的变化。
: n# a; p6 x. t7 F, J8 }
" X# I6 E9 E! B) Q李廷华:3 X( `6 e8 K5 P2 e9 }" E( S
这也是我关心的一个问题。* q6 Q3 |& ~& n7 X" p9 L
中国文化,刚才刘老师提到,文字、书法和文化是不分的,中国文化是融合性的文化。中国书法的名篇,都是些具有综合美感的作品。到今天为止,凡发生的经典书法作品,都具有综合美感。中国以前最重要的书法人,比如我们熟悉的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一直到于右任、谢无量、李叔同,这样一条线索之中,他们的文化和书法都是综合的。到现代,中国文化发生断裂或者说是颠覆。在一百多年里,因为国情发生的蜕变,中国知识分子本身对自身文化的厌弃,发生了一些急进主义的运动,发生很多流变。其中之一就是综合性的文化表现形态发生分裂,以前具有综合宏大影响的书法家和作品几乎消失,中国书法在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越来越淡薄,越来越疏离。这现象是已然的存在,我们怎样来认识?有社会发展变化的外在影响,也有内在的因素,就是学术文化发展的“内在理路”。* p9 f2 l' o1 [! W$ Y
“内在理路”这个说法是余英时先生在考察清代乾嘉考据学的发展时提出来的。从现在状态来讲,和谐的文化,包容的文化,综合的文化,能不能真正形成和实现,关键还在于对我们自身文化的真正理解。经过一百年左右的扬弃之后,全社会不论从哪个阶层,哪个角度,都在对中国文化重新澹定,重新理解。这个发展过程可能还是漫长的。从宏观来看,比起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两千多年到三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这一百多年还只是短暂的一瞬。我对中国文化融合现象的重新出现,抱有期待。
* \" ]2 G2 g3 N! S, o4 q
$ n/ j8 ~) W! i3 q- f" f
. j5 O/ O# r$ m' i1 s- ^0 @, w! C, Q[ 本帖最后由 个堂 于 2008-7-11 13:43 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