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7-6-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618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8-6-10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表演价与天价轴心价值标准链# C1 ^$ o4 N- g
. q, t: g8 J9 E9 B- i- B. ] “天价做局”在艺术圈早已不是秘密。
0 ]9 `! o5 g* N2 H" ], T/ a; X* }' B, M, j: ?' d! i
: x7 G7 z) Y( e" x2 I. G' c* y, Y
8 t- F7 g9 B) S% |但为什么总是没有人真正捅破这个事情?直接原因是买了“天价油画”的人即使知道被“宰”,也并不想破这个局,因为他还想借这个局将手中的“烫山芋”扔给新买家。
% C# Q, t [: N
- M7 t( k- I( v9 l, U/ Q& \2 i, r 一些在拍卖会上被包装成天价明星的画家为自己申辩,画被标到2000万元拍卖,他们没有分到1000万,因为这张画是以前以30万或者50万卖掉的。但拍卖天价对这些画家有好处,因为会形成一个价格舆论,以及不断加强的社会知名度,并使他和他的绘画成为艺术圈的话题中心。
8 w1 [: y7 T& h- I- g, I" ?2 x, Q0 T
当然,拍卖天价和画家私下销售价不是同一个价格,甚至可能只是拍卖天价的三分之一不到。如果天价作品是艺术史代表作也就算了,但问题是不少天价作品都只是近两年刚完成的新画。即使昨天在一个拍卖会上某画家的拍卖天价标到1000万,第二天画商或收藏家直接找上门买画的成交价可能也就200万左右。
0 v3 o* y# j1 z V% o* E/ i) ~' G9 z
这在艺术圈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即拍卖会的标价和场外私下的交易价有时候可以差一半。当代油画的拍卖天价跟画廊或者工作室成交价实际上差得很远,拍卖天价尽管也有真实成交的,但大部分是“表演价”。这也表现在当代摄影板块,同一件摄影作品直接找画廊可以拿到比拍卖会标价便宜很多的成交价,这个圈子很小,很快大家就不再去拍卖会上买摄影作品了,拍卖会上的摄影价格就成为一种“表演”。从场面上看,每一件作品都没有流标,被“假装”拍卖出去了。
. W: s0 b }: q
3 {+ ^: Z. X1 t( Q& T; y( ? 一个拍卖天价出笼后,全国各大媒体开始不负责任地宣传“中国当代艺术的拍卖又创新高”之类的报道。然后,各大专业艺术媒体也跟着开始新一轮分析当代艺术市场下一步的大好形势,各种批评文章出笼分析这些天价作品的艺术史意义,各路记者纷纷采访这些天价明星。一些三四流画家以及年轻的70、80后画家也紧跟着模仿拍卖天价的绘画风格。更为可笑的是,有些长期不成功的已经没自信的画家,居然把这几年所有市场成功的绘画风格的特征全集中在一个画面上,比如光头、绿狗、狞笑的脸、全家福合影、毛泽东、桃花、卡通、红卫兵等。
1 I! }1 ?, D1 k; i- e! y
6 H6 x# K1 F9 A; F 整个艺术圈因此形成了一个以拍卖天价为轴心的价值标准链条,拍卖天价成为真正的学术“权威”,谁的作品成为天价明星,他也就在江湖变成“学术代表”。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相信只要找到了资本支持,挣到了钱,其他一切就不难搞定。可以花钱雇佣批评家写文章,可以花钱买学术杂志版面,可以找老板做局拍卖会,只要江湖上在传说你挣了几百万或者几千万,你就是一个人物了,别人马上会对你刮目相看。6 G+ l; a: ]5 J' R% o7 P, k* e4 R! ?
6 u0 ^# m- A9 R% h, F
当代艺术圈近年似乎不断在集体无意识地制造一种近期的“市场价格上涨信息共同体”,尤其是在北京的798和各大艺术区,每个艺术家都在主动“露富”,告诉你我最近卖了50万元,或者最近有人准备买我100万元的作品。如果你善良地信以为真,再将这个事情告诉其他人,你就等于加入了一个“价格谎言共同体”。因为每个人卖了25万就说自己卖了50万,卖了50万就说自己卖了100万。这样不断地说给周围的朋友听,朋友再传给朋友,造成这个人的作品现在卖得很火的江湖传闻,时间长了,经过很多人的嘴形成“口碑”,某一个艺术投资人或画廊老板信以为真一冲动,也真有可能跑来赶快投资你。这种天方夜谭确实不少发生。
, @0 m {9 \( a2 u5 ]! a u4 h$ G1 S
拍卖天价的明星画家就像一组火车头,这组火车头画家水平也是有上下的。被炒成天价的绘画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作品在“国内算前卫,国际不算前卫”。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或者九十年代初推进过中国艺术,从国际角度说算不上大师级,在国内排在前十名,语言结构上模仿西方,但还是有一些个人特色,或者某个时期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精神态度。另一类是“画功不是很好但人很有感觉”,尽管他的作品在艺术圈不算很有才气,但这个画家的江湖做人比较出色,有“大哥”气度,这往往也会征服艺术投资人或艺术炒作集团的“大哥”。所谓两个“大哥”在摆平各自江湖后跨界相遇,彼此相见恨晚,引为知己,后者一高兴就将他列为重点投资炒作对象。
" g% J6 X. P i/ i" |9 c! _
: k& B% |, W \2 u( q 艺术市场的炒作基础就是这么起头的,问题是出在后面。首先,一部分拍卖明星画家早期在中国范围内还称得上有语言探索和先锋姿态,但被资本集团下订单后,开始将艺术“企业化生产”,或者“成批生产”。订单太多了,自己画不过来找抢手画。有些大哥画家找出一些现成图像拼贴修改,然后出一摞“电脑效果图”扔给助手照着画,助手画完了,自己添几笔调整一下,签个名,然后一卖就是几百万上千万的现金。有些没找助手的大哥画家,则是画法越来越简化,比如“细密画法”改为“狂草画法”,一个人物的脸原来要80笔画完,现在只用了40笔。这在江湖已经成为不是秘密的“秘密”。" y2 z. H6 K% E
* ?( I6 H3 ^: n& \3 L0 k
虽然每张画在绝对的意义上不一样,但换一个角度再画一张,在一个小细节上变一下,实际上是“变相复制”。这种已经没有探索价值的新作卖得却是和十年前的代表作一样的价钱。$ n! X7 \1 T4 h
; G; J" l' \, u# x a' b ?
在拍卖天价带动下的当代油画热,使得其他未出大名的二流画家以及三、四流绘画的市场销售都一路看好,动不动就卖十几万元一张。之所以主动曝光自己卖得很好,恰恰卖得还不是很好。卖得很好的明星画家则跟你打太极拳,对他的直接成交价则讳莫如深,绝口不提。艺术市场和拍卖可以有“天价”,但“天价”作品往往是得到公认的艺术史代表作。就是毕加索,也有很贵的天价作品和很不贵的一般作品之分,而中国的艺术拍卖则把这个明星的所有作品都标成天价,把才出炉两年不到的新作品就标成天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