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7-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0089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南方周末深度报导西冷印社事件- E4 \6 G8 N, ]* A6 N, S0 t
$ ^4 a( t: G) V# f+ v0 A* k
官民之间
o( p: W+ u$ \! g1 Y+ e0 A0 h6 I: \
“这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作作风问题。”多位要求不具名的社员说。百年之前,印学大师朱孝臧题咏《西泠印社图》曾赞叹西泠人的雅洁高风,“留得西泠干净土,家风梦篆有斯人。”但百年后,“留得干净土”已成了隐忧。
c7 d: d* m5 d4 U8 z" M% j. L& Y6 O) v2 h0 G2 G# ?
作为仅有的两个直接在民政部注册的民间社团之一(另一为宋庆龄基金会),西泠印社素以承继民间传统的同人结社标榜。但实际上,从1963年恢复印社以来,印社早已变成半官方的民间社团,被一名理事认为“沾染了许多机关的官僚习气”。“它的独立性没了,不那么纯粹了,影响了大家对西泠印社的看法。”一位社员叹息。104年来,几任社长和社员,均一直以印社的民间性为豪。“印岂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首任社长吴昌硕被创社四贤推为领袖后,更手撰此联,以示印社的布衣本色。“同人结社,是充满人情味、非常温馨的团体。”多位老社员说,印社社员不多,百年来包括去世者在内,也不过403人,联络起来十分方便。但现在,社员和社员之间,领导和社员之间的沟通,却日趋淡薄。“这和官本位的思维有关。”一位老理事说,文人以艺服人,但印社现在却奉行以职务论高低。“社长、副社长、研究室主任一个个排下去。一个队伍出去,不管你成就高低,都是按行政级别来排。”“当官的人很风光,搞艺术的人坐一边。”一位知名画家理事以切身体验举例说。
: i- } C$ \: X x; _1 |
4 t6 |' v% Y1 N/ k" K7 u) q9 Y# N 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协篆刻创作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崔志强同样对此印象深刻。他回忆,有次他在北京西泠开座谈会,主座上是西泠印社下属企业的老板,印社的一位副社长却坐在了边上。“当时我就指着老板说,你记住,未来的西泠印社再开会,如果是学术方面的会议,你们是没有资格参加的,更没有资格坐在主席台上。主席台上应该只有艺术家,只有西泠印社的领导才能坐。”
! o, ~: F6 [/ p- l9 o0 ^! O8 w) q4 p1 k$ A, p+ y
令多位老社员耿耿于怀的是,在前社长沙孟海仍在世时,曾有数个入门性质的日本书法代表团前来西泠印社拜访,交流活动中,“这些刚学书法的日本老太太站台上,印社的理事社员则陪衬他们站在下面。每次来,还要求年事已高的沙老出面接待”。“沙老在日本都是备受尊崇的泰斗级人物。真是岂有此理。”一位理事愤愤地说。8 z, X9 ~1 A) w
* M* ]2 ~; t2 `" u 官位热的同时,对艺术和社员的基本尊重渐渐被忽视。- I: T" H: n/ O0 t$ J
" l: l4 A. ] b) Y
“像印社入协这么重要的事情,连通报一声都没有,很能够说明问题。”社员们说,“印社里那些孑遗的老社员,现在很少人关心。他们艺术创作上有什么计划,进展啊,根本没人过问。”“现在省、市两级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如何用好这块金字招牌去做文化产业。怎么维护、怎么继续发展,很少考虑。”一位社员担心,“大家都不镀金,只是剥金。用的多,培植得少。出了问题,牌子就敲一个角,再一个问题,再一个角,我担心,这块金字招牌总有天要敲掉。”“书法、书社不是某一阶层、某一组织的附庸,而应是一个独立的、严肃的艺术研究团体,要无所依傍,不受左右,才能发挥其功能。”沧浪书社社员薛龙春说。创立于1988年的民间社团沧浪书社,以保持较好的民间性和独立性而闻名。
3 b# Y U$ I* B. F4 G; u
! a( B i/ @6 K) n0 D3 ~ 沧浪书社前总执事、苏州大学教授华人德同意这样的观点,“我们应该警惕民间社团常见的官僚气息。”“艺术应该是独立、自由的创作。”华人德说。
. m0 n O3 k" h9 b8 ^ U4 e5 O8 }) x5 A
大师凋零6 | }% s( W8 E9 c' G V* [
* m* T% [, F, A; P% u: Z1 h3 f6 C “这是工作方法的问题。再这样搞下去的话,我觉得会导致学术的衰退,最终导致印社的消亡。”一位社员批评说,曾几何时,国际印学家都以能刻一枚“西泠印社中人”的印章为荣。但现在,这已渐成往事。“金字招牌怎么来的?不是海选什么得来的。搞大规模的活动是可以的,但是不能忘记最根本的东西——学术成果和人才的培养。”
8 K: E0 X) }+ g2 C8 n' G. i" Q- k+ @8 [& s& Y X
社员们说,百年庆典后的西泠印社局面的确开辟得很大,影响也扩大了很多,包括有争议的新社员“海选”活动,至少在破除门第之见方面作出了贡献。
- ~5 ~9 N* c) y: j
5 X- v* G; T8 V “他们当然搞了很多好活动,印学博物馆什么的,但成立以后,更深层的东西,如何利用它们为学术发展作贡献,却缺少考虑。”社员们批评。“我反对活动搞得很热闹,效果却不是在学术上面。”重量级的学术成果、作品和人才很少出现,让这些热闹的活动最终成了“泡沫”。“搞了很多活动,最终要归结到提高——印社水平提高并发展了多少,你能不能出大师。”5 B. p3 h; r2 ]; w5 K9 E" ]+ h
& U5 q9 K- d, ]6 Q" T 艺术的尴尬已经出现,在前任社长启功去世两年之后,西泠印社一直迟迟未能选出社长。
; I9 \) P0 {: ]1 a E* A! H/ q" f0 X( Y% K
无论是社员还是主管的上级部门,都很头痛,“找不到人。”画家张耕源解释说,西泠印社已经形成了以大师任社长的传统。从吴昌硕开始,马衡、张宗祥、沙孟海、赵朴初以及启功,无一不是国内德艺双馨的顶级大师。“和老先生相比,自然有个心理落差。”6 e: Z6 Y8 Q" S( e h" H0 U6 z
( Y0 T$ P5 S, b 张耕源回忆,当年,在精英云集的印社中,即使声望如启功,因为于金石方面并不精通,担任社长后也曾在社里受到过质疑。“你来干什么,你又不刻图章的,不懂的。”, x! ]5 b4 `7 m- R& K
3 E/ {. }: }# H" |* x) P
“在这个时代,找大师太难了。”张耕源说,以后也许有新的大师出现。但现在文化断层造成的后继无人已经凸现。“大师的出现需要土壤。但现在是接不上气了。”- s" n1 S2 A9 R% S4 J; A" }; k9 V
- A) k% w- X1 l b+ } “这一届下来,如果再不选出来实在交待不过去了。这只能证明西泠印社现在水平在下降,出不了人了。”
$ {' W$ b4 X. R+ n- r
X7 J' C5 n' J" k 张耕源回忆,日本籍的印社社员小林斗庵去世前曾慨叹,吴昌硕之后,西泠印社已走下坡路。“他是爱之深,责之切,讲了真话。现在我们是不愿讲,不敢讲。”
* v" k! [/ P6 M* B: ^' a( ]% S, m
漫步在西泠印社的长满苔藓的石阶上,一位老社员慨叹,让他日益担心的正是印社的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