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7-6-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557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朱中原—书闲: 关于书法批评环境问题 4 H0 ]; V& O% X. c0 a. d. V
3 p( f+ y! x4 a R- p5 a) h V 朱中原:
; t$ a3 u6 U; H$ V 你好,斯先生可忙?
' t4 T' e/ t6 V' ]- u 书闲:3 V7 [* ~2 s! |. v2 s
最近较忙,一本书正在杀青,4月中旬要交给出版社的。" O! e* z7 t- O9 [% m, n7 U
你的《书法“非常道”》已开始发。0 I( {3 j& P3 S" x9 J# G7 s) Q q
朱中原:
5 _& A- D. e0 c 好,恭等出版,先表祝贺。
0 q# D% F- O8 l/ l+ W9 k2 |, l 续稿我随后发来。# V; d' Z# \! K, v# ~& u0 |3 |- b$ a
书闲:( a5 S# x. o2 A9 f1 M2 w; k/ x
书法“非常道”这个选题很好,估计也会有出版社感兴趣的。- U, h5 M4 S/ b) u2 V! U5 U$ ~
朱中原:0 V# r; c& D6 T
先把文字写好,出版事宜以后可考虑。& p; L/ k# Q9 _
目前书法的学术研究缺少春秋笔法,也缺少吸引普通读者之处。
8 D+ f# `6 e: C+ T% r" L 书闲:
8 M- ]. r1 W2 M 书法评论有两大类群体:一类是“在朝”的,为当道者唱赞歌;另一类是“在野”的,喜欢讲一些真话。
( ?4 c. [2 Q: L0 c 朱中原:6 L1 p! y& g; f3 Z. i9 X
要么是研究技法的,要么就是研究高深的学理,这两者都难以真正深入公众。 n" [) j% ]+ A2 Z& M v5 A
书闲:8 C7 q+ e0 A. G; j9 h! g
走这一路子,“学术性强”,对评奖、评职称有好处,不得罪人。
2 a0 C: ?- h" ` 朱中原:
6 c8 ]# E' b; z* M* ]. A. g7 ? 是。在我看来,当今中国还很难说有真正的书法批评家,当然,批评的环境本身也制约了批评家的诞生。5 I% k/ _: g- \
一是批评环境和生态的制约,二是批评者本身的知识积淀,三是缘于中国传统固有的伦理环境。
6 e4 ^% C0 t" S4 H) _5 w( L 体制内的人不敢批评,体制外的人又难以获得生存空间,关系好的人又不好批评。这些都是制约因素。
8 x& x K6 b, Q+ E, j4 f# } 书闲:6 |$ q. u$ w+ b+ v+ l5 S! e8 T
环境是靠人创造的,邵飘萍先生“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堪为写作者楷模。- H* q- \6 t9 O0 ?8 N
朱中原:* X. Q/ ~( X( w) ~ Z) D1 ?
是的,我认为邵飘萍先生是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和传媒人。: ?5 J/ T$ S! T' q
按理说今天的中国应该是一个和谐社会了,但批评的环境竟然还没有那个时代那么好,这不能不令我们深思。) @: M! @3 x" S3 d) A
书闲:
. j' p; k4 E* {! x5 n, d 先贤身家性命都敢于搭上,为书法事业说几句真话,总不至于“光荣就义”吧?大不了牺牲一些“既得利益”。况且写文章拿几块薄薄的稿费,也无所谓“既得利益”。
& d) k% t9 }" ] 我行我素,何惧“环境”好坏?
/ i, t6 Q6 n7 U4 K) _, J8 _ ^ 你也不要指望骂了别人,还让别人拍手称快吧?
' p% G! _$ ^% U& z% U 朱中原:9 a* F2 `1 n# F1 f% K6 u* l
你说得在理!我认为,这里面,主要还是两个基本的问题:一是体制的问题,二是批评者自身的问题。
; d! _& m6 ]4 B2 i7 M7 ~ 其实,当今的批评者都是很尴尬的。4 H) M! m9 R, |2 G: o) p- f
书闲:" F) x' E2 G/ e3 w4 K; F+ n
体制靠一介书生无法改变,我们能改变的只能是自身。
' I* N6 P+ G- W( Z# M& ]2 z" \! l 朱中原:4 D+ f$ I; k/ @' O8 X: r! i
我的意思是说,批评者自身当然需要改变,但要改变的恐怕不能仅仅是批评者,天底下所有为书法、为文化的人都需要改变。作为一个批评者,说实话,我深感体会的是,来自于各方面的攻击倒是次要的,主要的是,倒被别人认为是不以为然。当然,作为一个批评者,我觉得主要的应该是坚守,而不是看别人的反应,但我想说的是,在这个商业化、功利化的社会,有时批评确实是太微弱。或许,这可能正是批评声音太少太单薄的原因。
! ]7 F, Y1 b; l3 N 作为一个批评者,我觉得我们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批评本身,还应该是与批评有关的所有问题。当今书坛,是一个重吹捧、不重批评的时代。 p# y0 g9 A# U8 \. b/ `: K4 `
书闲:3 \% L5 o" \. f3 v
你说得不无道理,但书法批评是极“小众”的事情,不可能引起轰动效应。因为关注的人不可能太多。记得有人问李泽厚,如何看待于丹评论语成为畅销书的现象,李泽厚回答:如果我的书也变成畅销书,那就失败了。书法批评的曲高和寡是正常的。
4 G2 a; L ^: I$ J, G 朱中原:* ?; f/ p) }8 i( J- f, x
你所说的我赞同,但我觉得这只是个市场的问题,与我所说的还不是一回事。我所说的仅仅是批评在圈内人的生态问题。如果要说小众的话,书法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绝对是小众中的小众了,哈哈!
4 X* ]! L2 F+ h( a7 L. w6 G+ b 书闲:
0 k" O, B- a, H% v! ~; L 从事书法批评注定是寂寞者的事业,要求书法评论者只能是淡于名利,默默做自己的案头功夫。+ P6 H, g" k( h( N3 c. N
朱中原:
6 q; U9 H, e" w0 ?: ^ 这个当然是如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