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211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1——关乎用笔:, E! B3 h) J) G
——7 W, @8 A3 n( m5 N2 A
用笔起收之处,特别要留意调锋,目的就是让侧锋归于中锋,只有中锋,点画才有杀伤力。
9 @4 \0 A! M6 C, k" S: X起笔之法,不外乎顺锋直入(包括所谓的“抢锋”铺毫)和折锋铺毫两种方式,其实也就是个人习惯不同而已,没有本质区别。: I$ C7 c' }5 }1 Y6 W7 F
用笔法简单的说,只要在起笔时将笔锋调为中锋,行笔中段保持笔锋与纸面相争的状态,收笔仍能收束笔锋,便是得笔。
0 L* K3 | J/ C& s9 ]( z0 I2 P. m( @2 U% h; ~
“藏锋”是一个被误解的概念,愿意指中锋。9 s2 w+ g) P# K* R) S
近人以为的藏锋露锋,完全可以不理会,都是害人的流毒。
( X" ~( [* ]. P& A1 \/ e5 `1 B1 _# M- M% `2 d3 E# t4 c; P
2——问临摹不似:
8 T# x7 p0 ]2 \- z: u V9 E2 @) o——
, \. Q Z+ y! C; [像不像是次要问题,像只是进入书法的手段而已,作为一个阶段的要求,有其必要。但你若终是不能为,也不必太难为、委屈了自己。( u) u2 G! L, Y7 B7 D4 x
就现在的作业而言,多留意转折和起收笔,勿使软了。这些都是前后上下映带联结之处,当留心体会何处“发力”。- e# l8 v$ C( t8 |) \6 c
笔势乃帖学中一重要因素,当有赖于用锋蓄力发力。无处发力,则点画不成关系,或拖曳、或缠绕,都不能互为生发,上下前后失去内在的先后因果,便成一纸不相干的零件,终乏活态。: d2 D; M$ o! P( ?# g
5 O& x* L+ R) S1 X1 r5 }! d d5 |/ |* v0 T
3——书写之生熟与格局之大小:
# H; }, \* N- k% |此前一作虽偶有粗疏,但整体很有生气。如今推敲太少,已见程式化倾向。再这样写下去将很危险。熟练是必要的,但不能为追求熟练而熟练,熟练是在不断推敲中慢慢得来的。没有生气的熟练,对工匠有益,而与艺术无缘。: e% m& ~+ J- }. Y) B2 ^
又——! I& Q k- y7 N8 O& _) u4 S) o
创作格局见窄,慎之!作字格局要大,要开阔,即便是很细腻、很流美的取向,格局一样不可局促小气。看看兰亭和祭侄稿、寒食诗,面目不同,风格迥异,而格局之开阔雄强则一。赵、董之下,帖学呈两种路线,其一萎靡,其一粗俗,皆不得古法。你取法苏字,且基础不错,自不必下求于董。或参考宋人,如米、黄二家,或上溯于唐,以至于智永皆可。一段时间再回头用力,可能会有新的感觉。另外留意用锋,擦笔太多。; g; E& u3 Q6 r4 |% }0 a4 S$ z
) T/ e P) Q% D$ f9 E5 v
; C4 Y. v, f" e" `6 }8 D
0 x% o; o' Y" j% o8 m) X( G; n4——问临摹大小及书体间互益:
% G+ e& o+ _0 ^. r' Q——5 ?; h$ e# [# ~, C5 m
1、临帖的目的在于学习古人法度,大小只是个次要问题,适当放大缩小都可以。有些人认为必临原大,我曾与人就这个问题展开过讨论,没有听到让人信服的理由。不过放大缩小,有个度,比如把书谱要放到写立轴的规格,就需要有很多调整。这个问题,改天我抽个时间讲讲。(此问题后在暑期面授中专门谈及)
! [4 R _& B; E2、篆隶对行草当然有帮助,但体现在哪里就不好说,这要看你缺什么,你打算从中取什么,也可能这些都并不清楚,所学所益也就是个混沌的东西。比如你学习武术,想学的是棍,可老师先让你蹲马步,日后可能自己又去学学刀,究竟对棍术有什么帮助,只有你自己感受得到,却说不清楚。西式的思维喜欢量化,这个学多久,学到几级,那个学多久,学到几级,当然有他们的道理,但不是唯一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这一方式其实不适合我们。但我们被改造过的思维,往往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训练方式,以为“科学”……- x) [6 l, J; x+ Y7 |; o$ x8 \
' d' c, q5 b+ ?! a7 U
5——关于教学方法与个人取舍
3 @' B/ W1 Q) f8 N! j
3 P9 k6 j$ s. R7 u2 T9 ?——
3 D9 @+ R& d U# K2 Y5 J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我已经尽力在做,但因材施教不能改变我的根本方法。
1 l" w! S. I$ ]% a( R" I h假如我自以为是的拿所谓“黄宾虹的方法”来教你,你还敢不敢跟我学?
+ d0 P- c8 a$ a: K% B方法永远没有最好的,只有当下可行的,
2 } O. i& V4 c- }5 z) ?: B方法永远不是唯一的,但对于一个教师,他可以运用的可靠方法,不可能太多。
* i# W8 `/ f/ z况且,艺术创作经验和教育方法是两个范畴,艺术家可以指引自己,教育家要做的是指引别人。
6 g& k& L# y1 J9 e1 G8 Z: |- M2 ?比如齐白石,作为艺术家,成就不用我多说。而作为教育家,成绩并不理想,尤其是他教自己的儿子、孙子,不会不尽心吧?效果又怎么样呢?
% O# G P- d' O* i- i3 V* v4 Z# n8 |4 U" A u( x) }2 t) J
率性和自由不拘固然是让人羡慕的状态,但在学习中这不可靠。- L7 C/ H3 y$ r6 f( p( G
他们成功的原因在哪里,很难回答,我向来认为,成功的原因一定是多到数不清的。只有失败的原因,对一个人来说,不会太多,这才值得我们警惕。最后决定成功不成功的,往往在这里。% k8 K5 G& h( p7 f$ \
另外,成功只是一种期待,但再具体追问下去,还有期待的具体方向----成为什么样的才?而后面这个追问,才从本质上与艺术有关。6 L: v; ^: S: Y0 i! |
说得再直白一点,如果让我做王铎,我决不愿意,我宁愿成为白蕉,这与成就大小、造诣高低无关,而是取决于个人的审美追求。违背性情的书写,成就再大,也与真实的你没有关系,不过堕落为做戏罢了。
* g* G, c- P5 `' P8 r8 V# a8 p* C- m' J w
# V ?. l/ ~! P/ q C) y
$ S4 G% o F, B1 S/ [6——关于气息
6 p" A$ Y# E3 t* V" S$ b! j' W" W" s8 R6 p/ @7 W
——
/ C* Q8 g- l; \) S+ U大致上就象你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气息是一种内在素质的外现。需要感受,也可以感受得到,却说不清楚。但学习中还是难免要问——气息如何得来?我以为当从踏实的学习中来。学习的踏实态度,还是要更多留意于用笔、结构这些看得见、摸的着、学的会的方面。而同时对气息不可以无动于衷,不能麻木。从气息上对比,也可以帮助我们检验我们学得如何。然后将这个差距落实到用笔、结构、章法等具体方面,才有望接近。对气息的麻木,再好的笔法也是无益。历来有技法很好,而气质卑弱,甚至庸俗者,却从没有气质绝佳,而用笔结构不足一观的作品。比如说美女,究竟是以五官周正、比例匀称论,还是以总体气质论?我以为前者的着眼,无疑是低下的。能到的论总体气质的环节,五官自不会不周正,比例自不会不协调。你说“只要气息好了,笔画等......外在的东西差一点也不伤大雅”,这是不可能的,技法差了,好的气息便无从获得。至于个人的看法偏失,一种情况是因为眼里不济,审美能力的欠缺。另一种情况,类似冯梦龙《情天宝鉴》中所说的那个秀才,爱上一个瞎了一只眼的娼妓,还说“:“自余得若人,还视世之女子,无不余一目者。夫佳目,得一足矣,奚以多为!”其着眼点绝异于常人,是萝卜青菜的取舍(喜欢与不喜欢,而非美与不美),便不在审美讨论的范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