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书法家. 于 2012-8-2 07:59 编辑
奇人奇艺
李泽江先生从小爱好书画,师古法而不泥古,重传统而又创新,走的是一条正路。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对二王、颜米等诸家法帖下过功夫,进而立足魏晋,广泛涉猎,碑帖并举,隶篆融合。其书法既沉着内敛,又精邃自然,行笔流畅,线条潇洒,遒劲雄深,有一种酣畅淋漓、字字精神的气势美和意境美。看似信笔挥洒,然大气豪放、风格儒雅,尤其行草在碑贴之间独出新颖,似熟又生,与传统审美同频,和时代精神共振,艺术风格独树一帜,十分引人寻思回味,被国内外一些大型堂馆和政要收藏。泽江先生闲散又儒雅,心高无傲气,自号“仙岩懒汉”。他以“还原乃禅,悟变为佛”为座右铭,以“过去不在我还在,未来已知人无知”为其“还原斋”联句。常以他发明的弹簧毛笔搞创作,美其名曰“驯笔有度,书道无极”。“懒汉”偶有勤快,凡夫也带“仙气”。
在文化部、文联等部门有关领导的关怀和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下,泽江书艺大进,名声大噪。在碑帖陶冶、笔墨熏染中,取得了今天的瞩目成就。被文化部、中国文联等部门选入《中国艺术大家》、《影响中国百位艺术大家》、《中国十大书法家》,并被列为“中国实力派艺术大家”和“走向世界的艺术大师”。他在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发明创造等领域均有很深的造诣,被全国多家知名杂志和大型专辑选为封面人物,并被聘为顾问和编委。他是“中国弹簧毛笔”的发明人,曾被人民日报、大众科技报等媒体誉为“笔父”。
十年磨剑济沧海,大家书画进万家。
附:
李泽江书法言论:
中国书法至唐代封顶也,真迹渐绝,法至宋弱,成也太宗败也太宗。
完善中国经典书画院,建立传统笔法研究和经典书法攻关小组,培育跨代的顶级书法大师,力争创作出当代书法经典。
力挺创建中国书法大学,将中国书法推向新高峰。
在当代文化大发展时期,应当重视繁荣传统书法艺术。书法是象征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艺术,是炎黄子孙共同智慧的必然结晶,是中华民族精神境界的高度体现。
根据中国历史特点分析书法现状:应以魏晋书法为基础,以钟张羲献书法为审美起点,从秦唐时段书法发展过程中汲取涵养。唐书法经繁荣昌盛达到一定高度,值得当代效仿,但对其官方己推崇的楷书和行书的超前规范和封顶行为是很遗憾的,宋人书法的乱阵与随意让笔法从此不纯,特别是宋体的兴起使书法失去了应有的发展动力。 当代应彰显楷行风骨,正本清源,再生八体。广泛联合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书法势力,配合汉字学的推广运用,使世界认识理解掌握精通中国书法,让中国书法成为充满全人类智慧的最高艺术。
找准习书重点: 以魏晋碑帖的主流审美为基础,应从魏碑进入为上,章草进入次之,篆隶进入再次之,若从唐楷入手看是起点正宗高远,实为埋设障碍,路子将会越走越窄。
正道贴切入席,以提升心境正确理解为主导,顿开神灵,默化归源,分层入悟,独步古今。以精密分析真实笔法为重点,执使转用,笔不妄动,智过其师,方得其髓。
初学者何难!视点画如路线,以毛笔当车轮,手腕肘作方向盘。习书者司机也,驱驶者心灵也。遇不和畅者,打乱笔顺也;不知其故者,临己则明矣;恶习难纠者,停书一月哉。
古论: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钟太傅书之得意如飞鸿戏海,舞鹤游天;王羲之书之赏心似龙跃天门,虎卧凤阙。舞剑斗蛇,古人用笔之妙,叹为观止。
当下大吹特吹,怒笔俗笔,企图名气,金钱第一,掩耳盗铃,浮躁至极。
阅书谱所言,知书谱之伪,观书界乱象,为书界较真。
搞清精深笔法: 从科学实践入手研究笔法。所谓笔法即用笔之法则,是人类根据笔毛特性与水墨配合着力于某种平面的无数次活动过程的经验发现及精神感受的公认技法。
可见要实现理想的墨迹呈现,毫毛的多少及其柔韧度是这一过程的主体,水墨的具体运用是这一过程的关键,平面介质的选择是这一过程基础。考验人们对这三大要素各自变换和默契配合的掌控能力。经无数代人智慧经验研究洗礼而形成笔法。当然仅历代的笔阵图、永字八法、书谱等说教,及其中锋基调、侧笔取势、提按使转、挑砍拨切等技法,那是远远不够的。
亟待整合历代用笔用墨用纸之方法,澄清哲理伦理道理之真伪,让智慧经验更加浓缩,艺术评判畅通无阻,使精神境界不断提升,理论导向博大纵深。实现提得起笔,沉得住墨,玩转笔法,令毫为奴,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研习书法要点:从魏碑入手的优势分析。
魏碑书写最能体现用笔的多样和复杂,最能代表结构的丰富和深奥,对魏碑的理解不应停留在镌刻优劣的层面,其可视墨迹已显现出方圆用笔的珠联璧合,结体布阵的峻峭苍迈。初学以魏碑入手最能对书法用笔的深度体验,进而举一反三,还能对其奇妙结构的出神入化,正确领悟破解。
专家指导,直入法门,旁征博引,举重若轻。
探索书法练习从魏碑起步的路子,快速实现当代书家与米颜王看齐。
当代无书法大师的原因:
从小因汉字印刷体先入为主的局限,自然审美感输于古人;
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书法启蒙老师,友善地使初学者误入歧途;
书法伪专家生拉硬扯的伪笔法及笨字法泛滥,古今隔绝,无所质问,原笔法流失;
当代书法审美理论的浅陋异化,使人文精神高境界缺位;
恰逢社会物质生活快节奏,对书法深度探索的环境不符。
对当代名家的粗略印象:
沈鹏草书,如马踏飞燕,情景交融,生龙活虎,是传统与创新的代表,值得重视。
中石行书,似维纳斯雕像,奇妙中和,庸容典雅的特性,不能藐视。
范曾行书,琼楼玉宇,肃穆空灵,筋活骨健的典范,不应忽视。
张海隶书,随州编钟,大音希声,古雅沉郁的体现,不可轻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