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11-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6470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聊聊“晋韵”% L9 Y3 g' i1 i5 t
——鸿石主持3 O) ]8 R. E& E; `7 A" V
2004年,我在《书法江湖》网站任书法区总版主时曾主持讨论了有关“晋人尚韵”的问题,参加者众,各述己见,颇得见地。今整理如下,奉于读者,以求指教。
. ^% Q/ ~% B2 _7 u; ]3 C鸿石:后人评晋人书言其尚韵,后人学书之至高境界是尚“晋韵”。0 |. n& b$ e8 U# A2 e& b9 b
我们在现代所理解的“晋韵”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有着怎样的内涵和外延,聊聊吧。, |5 `- e9 n& T, H: M0 J0 l7 d& i5 {
) A$ R3 a# Q3 g- e/ {
织女:这样好的交流素材为何没人回答啊?织女忍不住要顶一下。关于现代人的学书“晋韵”,纺纱织布的织女理解是:学书讲究水到渠成,一旦风格形成,不要随波逐流,创出自己的风格“晋韵”来,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说不定你就是让后人要学习的新一代“王羲之”呢。
$ l0 N: ^) J" B* V) w列兵:“晋韵”,是不是“不激不厉,风规自远”之意呀?
8 ?& b3 G0 b4 U9 R. A. D蜕叟:“晋人尚韵”,所以大家自然要关心晋人尚的什么“韵”。我对这个问题“尚晕”,因为牵连的东西好多啊,什么“玄”啊、山水诗啊、风骨啊!所以只能似盲人摸象地得其一端,说起“晋韵”,我的印象是多集中在小楷、行草一类的晋人日常书写书迹,结体略扁、线条圆中透方、行笔急徐适中、没有太多大起大落所谓“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的感觉。郭沫若说冯摹《兰亭》已经没有隶书笔意,并以此为理由之一,说是出于隋唐伪托。那么尚未脱尽隶书笔意是否也是“晋韵”特征之一呢?2 }) }% N# ^7 e% [$ {( c" b
乃尔:程式化规范化标准化前,以“厚积” 求通变,达个性, 尚自然,的临场“薄发”。5 k+ ~' Q5 k' [1 |; ]* n
捐客:说得好!2 ?' ~4 M" ^: o9 n1 A
我的理解,韵,蕴也,即蕴籍.
; c2 ~" K3 {& W5 i有十分而只露七八分.所谓过犹不及,讲求恰到好处.说白了,就是得留得住,不能一泻无遗!
; L4 N0 ]% j- u D/ E/ C8 r魏晋人清谈的谈吐形式其实就很在意语境的蕴籍.这些例子在《世说》中很多,不烦详举." }5 G+ k# ~- g& d1 k! T
我理解浅薄得很,不知对不对!希望继续讨论这个话题去。1 B1 z$ S$ C5 C1 I- f( o
山居读易生:晋人高明之处,在于她只写得七分,还有三分隐藏在背后。近人多把十分写出来了,故余味不足。
8 d4 H# i! n# k! v- V2 I1 \& SNIEH:所谓晋韵----魏晋法书中晋人的风韵也。3 @ o# K- ~$ a: }
宗白华先生说,晋人人格精神与学术文化在书法上的凝聚:“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段话精辟地揭示了晋人的书法是时代审美精神的展现。这种自由而纯粹的艺术载体,以其抽象无待的形式、灵动飞翔的韵致,将作者的人格精神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般传达出来。王羲之的书法正是晋人书法风韵的极致体现。: `( H: a7 T7 d: m4 i6 f
WUWEI: 我理解的晋韵是一种反差不是很大,变化比较精微所产生在视觉上不是非常醒目,但是要仔细品味的变化。
9 ~; A. a/ f/ K4 u, o$ n3 e细解起来好象缓动的舞步,不是的士高;和体的旗袍,而不是大开大合的夜礼服;柔美精细的雕塑,而不是不饰雕琢、不拘小节的前卫抽象作品。
( }1 J: ?3 N: J0 [这种韵表现在恰到好处的细微变化,如潺潺流水、娓娓的合音,颜色中的中间色,美女的曲线,中年女人纤约的丰姿,有教养者的举止。4 ~! G# G& x9 K; H1 x6 a R
这是在平和憩静中产生的共鸣,让我想到了晨曦中北京大太极拳的人们和成都茶馆里的品客。
y( X- t Z% c- ~* @6 p0 c这种韵嗜静、耐品、回味、隽永,是故,令人把晋书中的韵味单纯放大出来,如将幽扬的乐曲放到高音喇叭播放,其效果可想而知。
: p! q) S! u& G+ G2 O, R4 g) l, i. Y4 J7 ?' Y% P0 K$ Y! }, `
捐客:在解释一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古典文艺概念时,也许论述不如描述,妙喻胜似直陈。这就是WuWei的佳处(其实这才是传统的解释方法,解铃系铃,往往最好)。
: ?% w9 A' s+ B# I( I9 G6 Y至于所引宗氏之论,不但什么问题也没说清楚,反而觉得废话连篇,读来令人头大。
5 w& I( L. F$ ~0 c文钦堂:说到底还是-个“中庸”!
/ t7 C& l3 d) O" C# `( D8 |* ]6 @讲得清的东西不是好东西!
+ r3 K$ b4 S5 z* T$ I k就象美女,美在哪?
9 H0 E$ k8 T5 j3 v% I, @一嘴一鼻还是-眼晴。9 X4 Q5 @ t4 F" c
不!
, @) x! j8 e9 {0 E$ p放在-起舒服便是美!
% y& X2 Z3 e$ B, I- {美在哪?讲不清!
3 O9 v6 y; Q! x9 N" X好便是好!无理由!
% V" c5 s/ Q' L3 f只有相熟、相识、相爱的人才能感受到!
, x0 U$ m9 Y6 I( b' Y' O, L书法亦然!. S4 D7 P+ P) E: Y2 T* b% \) b
晋韵亦然!6 Z6 T; }, z/ Z) N7 e6 T, O
余以为!' {; J( `; K" w! ]2 }
一家言!. p% r5 u. y, X6 z
月上山早:我理解的晋韵,表现为技法是一种‘隐’。所谓‘存筋藏锋,灭迹隐端’,重内力由而发,少外冲而芒。又如孙过庭言: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恤挫于毫芒。笔锋起与倒,线作起与伏,多显其曲,所谓‘淹留’,赏会之时多因委‘曲’尽致,故不能触目击其所由。直率反之。8 a! L: u5 U( R4 o
表现在气息与格调上,是一种柔润、遒媚,所谓‘飘散离合,云中别鹤’,层层相因又不能定其轨迹,虽法规尽熟,又不用法,无意无法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孩童无意亏于法却常 得自然之势)。《书谱》言:‘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闲于胸襟,自然容于徘徊意先笔后,亦犹宏羊之心,预乎无际,疱丁之目不在全牛。’ 法之所规,虽精致但多不纯,赏目而多不赏心。晋之韵所现多知法不用法,超越规矩,遇形而不定形,收之敛之任其所之,即不期然而然。遒为骨力之恰当,媚为入迷入胜之品格。得遒得媚即得神得韵。又如‘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不复端正,爽爽有一股风气。’这种风气就是书法之精神与灵魂,风采、风度、风格,骨气、神气、仙气。 I( ^) T: t6 ?0 J, O1 O
BBKING:都快成古文了,呵呵 。我说两句对魏晋的印象:& ?7 }6 h9 _* H' s( y
1、审美得取向暂时不说,大家都说了。
7 _( H5 Z# n# Q3 x2、技法上用笔含蓄、自然 ,有法度有规矩,这个是身份的体现, 也是家族研究成果的汇集和传承。世族间的书信往来以及古代没有批量复印技术,加强了这个"近亲繁殖"的现象 ---——当然这样也是个精炼提纯的过程,近亲繁殖不是个贬义词 ,特点加强有益于个性的表现。
" e) d1 S9 u# x# a1 c3、 当时书法作为一个重要得艺术形式 得到广泛认同和关注,地位仅在绘画之下 。书法成为一个表现个性得舞台,书法家为此投入相当的精力,这个和现在很像,但不象现在怎么多固定的书体,也没有书协。0 b [8 t3 g0 j C
4、 书法的形成事情,对形态的探索没有什么条条框框,都是自在的写 ---- 王珣、王羲之、陆机等其实用笔都不同,但气味相近,可做旁证。) b' \. N( M7 @& Q' m5 c/ D$ ~
5、 魏晋因为王羲之的关系在后世发扬光大,但魏晋不是就只有二王单一的面貌,只是后代没法全部的了解而已。 4 X: U' j8 V d9 M6 ^3 C5 c
6、 相对而言,魏晋书多小字——这个也是当时造纸技术决定的。小字,对笔法的运用上对笔锋弹性的运用较为重视,后人总结的八字说较为可信,形随势生。' [" h- M1 j) p- V
魏晋我以为不光是隐 ,还有露的 。 魏晋风度其实表现欲望都很强烈,看当时的故事可为旁证,只是我们现在没有看到其他名士的书迹而已。" s n0 n; P: b' S0 V) C
ZWI:个人认为,晋韵与社会风气、玄学老庄思想密不可分,这其中好的一方面大家都说了,不好的一面我说几句,大家看了别生气,都是史书记载的,王羲之书法刚柔并济,其实他本人有男办女装的爱好,看见别人的美男子男办女装也会失魂落魄,这个人的精神世界也会影响其书法(这是学者写的,史书写的,千万别打我)。
2 l; l( M/ d3 j/ k渐庐:好!) T5 t! q7 o! K/ m- j( @8 {
韵--有余也。
) V9 R: m9 k3 U4 F% Y5 M还留有余地,难以量化的心赏,一种智性的表达。
+ ^/ ~; B/ o, u) B一介蚍蜉:就晋韵,我理解为是一种浪漫主义书法!
/ g/ \! S- \7 l# `' H说真话:概念的内涵开始泛化了,你这说法放之四海而皆准.2 F+ g; M0 n8 F1 s- i* w( I
我觉得浪漫主义书法倒更适合于宋人尚意(张扬个性).哈哈!
. g M8 [( B9 [- s7 K一介蚍蜉:张扬个性并不等于浪漫主义!宋人虽说平静了几年!但频繁的战乱已经波及整个国土!他们那种张扬个性是建立在入世出世两难的境况下的!另外宋家王朝无法和唐家王朝那样重视书法!而晋虽说也是战乱频繁,分裂割据相持,但正因为如此!政治,思想比较开放!+ u! s% e5 P! L$ a8 e5 b& c
老情人:我觉得这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主要还是跟人的修养有关系.其实晋人是非常注重自己的文化内涵的.他们是在文化修养的基础上写字的,而今人是在艺术上去构想艺术,故很难理解。* A) ^' K; w: |$ q9 g3 ]
画禅室学员:此帖甚好,可探书法之精髓。
$ y* {$ I! Z y我们时常讲韵律,韵为音乐的律动。《广雅》曰:“韵,和也”。日本人金原省吾说:“谢赫之韵,皆是音响意味,是在画面所感到的音响。即是:画面的感觉,觉得不是由眼所感觉的,而感到恰似从自己胸中响出的一样,是由内感到音响似的。”不是由眼所感觉的,则是由心灵感觉的,也就是精神而言的,要得妙于心的。0 Z% e. U4 s: A" S- [
而黄山谷释“韵”,如“观物之意审”以达到“古人不用心处”,这实际即上精神、性情,使作品在平淡中含有意到而笔不到的深度。用张旭的话说就是“长使意气有余,画若不足之谓”,也就是楼上朋友已说的有余之意。& h* ? t* ?8 C$ W: B* H& s3 A* l7 P
晋人的时代正是老庄玄学盛行的时代,他们的审美以老庄思想为基础,实是中国文人审美的最高标准和中国文化精神之精髓体现,当你真能理解那个时代,“晋韵”的体会也便浮于心头。- b# g4 h- S. @9 x x, F& V3 X9 G
晋韵表现到书法上,应是会古通今,不激不厉,规矩谙练,骨态清和,天然逸出,巍然端雅,弈矣奇解,如山间徐来清风之和润,如皓空明月之清透。。。。。。7 |& w; b; J: v& K8 W
总之美则美矣,不可言之。
+ g6 ]# }8 \# q: T感觉:我简单的理解为:
: @$ `( R4 u2 a- c1、技法上,原始(没有固定模式和过多参照,反而能变化迭出,就像儿童的想象),原创,简洁,合理,承载着变化。* K3 s7 y( W' E; K3 ]
2、书写上,字在心中,不紧不慢。(头痛的贯气迎刃而解)
: i; y' Q3 z: J7 Q% j3、修养上,不急功近利,文学>书法(去掉功利,少了做作,风格的形成是被动的.): ] c, ?! ]" d8 W3 A
鸿石:诸位所谈之“晋韵”很是美妙,让人受益。学习了。 T2 J8 u5 B5 [( e
但我以为都比较“广义”,单就书法艺术创作之技术层面上的“晋韵”说得不是很多,也确实不好说。在这,我称其为“狭义”的晋韵。
# I; j2 W# l( l4 B6 X+ P+ P 我理解的“晋韵”只有二字——妍、逸。
6 X1 F0 B: C) u5 _ 妍者,很美也。夫用笔、结字极近美态,近乎流,然非流。留一分而勿陷于俗。人言美之极而丑俗是也。而美之标准则因时而异,晋人之准得之老庄,取于自然。
& {1 j" P0 a# m% z- h 逸者,闲适也、畅达也。用笔、结字自然随势,不作态为其是;笔势、字势、章法气息畅达为其是;闲适而隐飘逸潇洒,畅达而能纵不逾距。
' k' d' y+ k9 l) j( t7 V$ w 妍、逸互衬,相抑相生。过妍而不能逸;纵逸而不可妍。 o8 [* Q5 M: O' v5 j
相忘:这个讨论很好。! u2 G, {/ N) F& P
我以为,讨论晋人的时候,也应考虑当时的社会现实。这个是我和掮客先生曾经讨论过的。
, K" V. | w: e8 x! Q晋人生活的年代,对时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好时代。门阀制度下,人们是没有多少潇洒可言的。因此,象王羲之,在《兰亭序》里所表现的,是老庄的思想,本人是不潇洒的,但是,思想却借出世而潇洒。那种好尚空谈的社会风气,其实是在避世。- g3 |+ u8 j6 Q0 I+ ~8 W* D
但是,书法发展到晋代,已经从篆隶而转为行书,书法的风气,由拘谨而转向放逸,好象松缰的马儿,自由了许多。(晋人宽袍大袖的衣着,按鲁迅先生的说法,是他们有服食“五行散”的习惯。按照现在的说法,其实是在服用“毒品”。皮肤会过敏,衣服紧身的话,会擦破皮肤。故而穿宽衣。并非晋人潇洒。)
% U# {: E8 v: e4 Q王羲之的作品,要到梁朝才被认可,足见,晋人自己还是不明白,他们的书法会对后世有什么影响。因此,他们的作品是自然的,没有做作,没有好象要留给后人什么东西那样的作秀。/ x/ t0 i) F9 Z+ z& l0 P( y3 _
《兰亭序》的字,我的看法,其中的字体,是不太定型的,也不够灵动。字体有偏扁的,也有偏长的。与《快雪》帖的风格有些不同。# u5 m4 m6 C# p' `$ I/ F
晋人,是书风演变过程中的过度者。0 b2 e6 v8 F5 U9 ]3 J
缘木居士:我认为晋韵是时代的产物,是无法复制和临摹的,理由如下:- k) \$ x3 y( o# q% e" F
一。由乱到治,从社会机制到意识形态的纷繁复杂趋向一统化。2 k; ], g2 V5 n, ~! ^- k; F
二。看似战火四起,然而贵族和民众的生活相对平稳。
5 l* I9 k9 x( ? N" f4 c三。有史以来的书体都已产生并相对成熟,各种书体在各国流行,使用,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书家只有探索,拥有,追求的乐趣,没有书写的制约。
% l" `# C8 s" M7 D; z) y四。生活需求的相对单一,可以让王羲之等书家全身心的去拥抱书法。
4 L/ ~1 S" n: P综上所述,就是“晋韵”的 客观条件,再有天才的,坦腹东床的王羲之,不产生《兰亭序》这样的作品那才奇了怪了。
' u; R( `& B' r' Y& | W0 Y0 p0 q胡冰:韵,韵律,韵味,一种格调,一种很美好的状态。如“清风明月”状,有“惠风和畅”感。% G- e$ B% U2 {" n
商君:如饮香茶,如听音乐。清心,败火。舒服。哈哈。
# ?$ U) v& @* h: O C( } u磨颖人:我认为晋韵与当时的士大夫生活息息相关,王羲之辞官,归山林是为代表;
9 o* T+ O8 I2 u9 O3 ]一是无成法,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是心性上的问题。
. Y3 i' h t; [$ J9 E2 r4 C二是萧散,不求突出某一字某一画,写得神定气闲,同时也表现在一笔之中,不象唐以后的书法强调起收处,那时的字注意中实,即中段丰实,如篆隶。4 A- H/ u- W: h* ~& ~+ {4 [
三是不过无不及,写的字恰到好处,没有过分地伸展,也没有未尽兴就回了的。% \9 [) t* A0 F1 O8 p) c
四是技法上的问题,那时多使用转笔法,书写以小字为主,所以看起来如彩带般转折飞舞,有立体感.0 |1 A8 ~3 ?# k/ q' x
小叶家的: ; }$ D7 v% N7 L0 u8 J
是不是他们书写的心理状态相同呀?1 y. d5 R' f1 M6 u6 ?$ u
由此推断,晋韵首先来源于时代和环境,所谓功夫在诗外,然后才是书法本身$ J; m5 V* Y7 |; u8 u" o
由此再推断,时代不同了,而今物欲横流,今之人可以仿、摹、追晋韵,或者标榜晋韵,但已不是真正的晋韵本身$ J# O- _# [' I- `$ `- v" R
897293:忘了“晋韵”诸般概念。闲暇时读读帖,过好每天的世俗生活,莫求闻达,莫求不朽,等你也可以买山、置别业、梅妻鹤子,你还是不能回到书法的那个时代。
) q5 }9 H2 S, ^9 u; F0 E4 J( m: I历史不可以重复。汉、晋、唐、宋,创造力是显明在衰减的,因为人们从中发现了他醉心的美且以抽剥为乐。书法中本不必有那么多险恶的征战,你喜欢她就尽管去爱,晋韵只是故去的美女,真正面对时你如果知道她的缺陷,你才算认识了她。8 g$ _! z6 c6 ^! F2 F! S# B
蘸芜居士:较之后世,晋人的书法自有一种意态自如,舒缓和畅的风格特征。
! V; {( n8 M! k$ G嵇康《赠秀才入军诗》有句“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我认为所谓晋韵便是魏晋人这种气格风度的自然流露。王僧虔的“神彩为上”可作为晋人尚韵的一个注脚。“神采”依附于笔墨而又超乎笔墨,是晋人所崇尚的黄老哲学所引发的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美的呈现。
$ J- W) G1 ^: T6 w9 n; CLZ99915:书法之晋韵,该体现在“情深调合”上。王羲之书法“情深调合”,而能读懂王羲之的古今只有孙过庭一人而已!
. ?& j- o0 z2 ~鸿石:高论!2 k/ R0 C, \ R9 Q# W( E
我亦如是想,然未敢言。
5 ]/ I, ?6 m) A6 P/ _横七竖八:韵就是韵味、味道的意思。
1 u) Y+ U* W! z如刚会写字的小女孩儿的字和刚会写字的小男孩儿的字味道就很不同。' v' N6 Q1 G X, R
小女孩儿写的字多数让人感到有娟秀的韵味,而且是自然流露出来的。5 B* [4 h' A* J" P+ | z( s# E. q
中国艺术讲的神韵,就是指的画家或书法家通过作品中的笔墨以及经营位置(结体)自然流露出来的那种或优美或壮美的味道。; L3 E1 ]8 [9 g- k- M6 S9 M
这种韵味是自然流露出来的,不是刻意做出来的,也很难刻意做出来(不是绝对做不出来)。
( t3 M) m" ]' m. }% Q3 C9 K* t* Q这种韵味是艺术家性情、学识、修养的自然流露。( n2 y" T- k2 z' S( m( P
所以中国的艺术家才那么重视人品等所谓的画外修养。并且把这些作为判断一幅艺术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
: x2 m7 J0 s' ^8 f晋尚韵,就是说晋人重视这种自然流露出来的韵味,这也和晋人喜欢人物品评有关。3 U. G+ D3 R+ o- s$ w4 Z
那么什么是晋韵呐?2 ~) q w; R7 p0 R# J
晋韵就是晋人时尚的那种味道。
3 D" Z+ w# d* l& `# t s那么晋人时尚那种味道呐?
/ I7 m4 h$ r6 r两个字:简静。
* o+ }0 s( Y1 A* q) z( {拙见。
1 d: G6 R; H7 e7 ]鸿石:晋人并不尚韵,而尚意。
6 v2 t4 K: [# w这个说法也很普遍,自有其据。
2 S# G3 M" O* ]# K3 H, }4 U柳狐:晋人书取韵,唐人书取法,宋人书取意都是后人的总结,以晋人评书用“意”即断定其应尚“意”,窃以为武断!
9 g: X- B- h1 N8 p4 CHSM819:今略言晋韵之韵之形神等。
, L" h: \: }# L “晋韵”韵也,余也,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如“曲罢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语,唯见江心秋月白”。如“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3 Z2 m# k' Y' D6 } 晋韵之韵,即“蓬莱文章,建安风骨”--“魏晋风度”给人的意韵。6 h2 \$ @8 \$ b4 U" r4 h
韵如雾里花,水中月--内容朦胧美,形式优美(晋韵对应壮美而言,谓之优美,他韵非必然也)。. b" s0 G. l0 J& m# p) F
韵之创作与营运。深藏少露,机道韵中。如同文学作品创作中的“冰山原则”。显山露水者(作品表现内容)鲜矣,隐含者(蕴含丰厚处)厚重矣。 n7 [! f! G% L! K
晋韵的启示,多积累学问文章,多修养。功到自然正果,其韵(不一定非为晋韵)自然胜于法、意、态、趣。
s* F( a- u6 U2 i+ T鸿石:是说:有余、不羁、朦胧、自然、修养乎?
" O; g- L O. U* `5 \; |2 J5 e: R琅琊人:这样好的交流素材为何没人回答啊?织女忍不住要顶一下。关于现代人的学书“晋韵”,纺纱织布的织女理解是:学书讲究水到渠成,一旦风格形成,不要随波逐流,创出自己的风格“晋韵”来,只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说不定你就是让后人要学习的新一代“王羲之”呢。
1 {$ k. @1 l0 H4 E1 \楼上织女姐姐的话很有见地。我们所要理解的晋韵不仅是一种纯熟的技法风度,更要视之为学书造诣之高度的标尺——从某种意义上讲,晋韵更是一种评价标尺了。
( S) _' M, {, ]4 s$ T! ^9 l! L: o在下支持楼上织女姐姐的见解。+ ~9 D3 e& C4 N, U
小书生:所谓"法帖"者,其事率皆吊销哀候疾,叙睽离,通讯问,施于家人之间,不过数行而已.盖其初非用意,而逸笔余兴,淋漓挥洒,或妍或丑,百态横生,披卷发函,烂然在目,使人骤见惊绝.徐而视之,其意态无穷尽,故使后人得之以为奇玩,而想见其人也.
% L" K* n/ u, `! @7 B新兵入伍:我并没说我读懂了王。但我理解孙一定读懂了王。书谱云:“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可据为宗匠,取立指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蹋日广,研习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与?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史箴》、《兰亭集序》、《告誓文》,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写《乐毅》则情多佛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史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岂惟驻想流波,将贻啴嗳之奏;驰神睢涣,方思藻绘之文。虽其目击道存,尚或心迷议舛。莫不强名为体,共习分区。岂知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夫所致,安有体哉!”,我想对你我都有启发吧。以情为书,以书传情,才是书法的主题,也才是书法的归旨!# @# U3 O% }7 Z: t
中校:要真正读懂王,或晋韵,只有体会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才能有所理解,脱离当时的环境,用现代人的眼光,那是无论如何也读不懂的。1 M; |' e8 V- U' V- [9 ?; v. L
廖亚辉:只可意会的东西能说的明白吗?$ G% a3 C5 p* _/ L% ^
你感觉的晋韵是什么,什么就是晋韵。' H9 G! r1 U6 i$ a* A
快雪时晴:胡诌几句,也。
) y, W2 a; V7 ~& i. F: N, c这个论题的确宽泛。
% ?* a1 x) F# ?0 c6 i既是韵,必定留有空间,待人回味,韵味韵味嘛。- B6 }' ]6 @0 b; c6 U$ N6 M* F
晋韵的表象特征前面诸位都已谈及,愚人认为,表象里面的精神内核,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必然关系。, y8 G) k8 n) u+ p1 d( J
三国时期,人们尚通脱,到魏初,转为清峻简约的艺术调性。这一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极混乱的时代,而精神史上却是级自由、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同样也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
5 F" E! {2 b* W6 Y: v从《世说新语》的文字记录及其文风中,从王世家的书法作品中,从多样的宗教遗存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中简约玄澹、超然绝俗。
" m& O: q9 p' U/ ^. H1 c晋人经过前朝和今世的战乱纷繁,淡定求逸。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这种韵,可谓意态万千。我们读龙门二十品,每篇都各具风韵,然每篇都流露出清峻的气势。这是特定时代的印记。: G7 K$ n* S! ^/ W( k4 _
学习者:晋韵难得,学之不甚,易沾明清之气!
8 _# V0 @( t' T; r4 Z! \/ C# w; G1 w不知道大家有此感受吗?. ~! ]% C8 R1 _; [! u* y2 |$ f/ u
而亭:晋朝并不是一个治世。政治纷乱,人事繁杂。沿魏之风,人们开始好清谈,而不务实。所谓玄学,实乃以老庄之学为主的各种流派的学说。大家一见面就交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可见《世说新语》的各种记载。依我见,晋人唯“狂”而已,未见有什么风度。而且,整朝人还喜欢对他人品头论足,在人际关系上,有时表现得不近人情。当然,书法又是另一回事了。
y* c( S h* { 我在查找关于王羲之的有关历史的文献时,发现材料很少。以前读过《世说》,也只记得王子猷(徽之)的:“借屋栽竹”和“趁兴而来,兴尽而返”两只故事。于是再看《世说》,果然发现了很多关于王羲之家族情况的有关记述。在《晋书》.《王羲之传》中,引用的“东床坦腹”的故事,也是从《世说》中引用来的。于是,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作为史书的《晋书》,为什么不引用《世说》中其他关于王羲之的有关资料,而偏偏引用“东床坦腹”这样的故事呢?我以为,这里存在着历史的偏见。( j! R7 m% |' B7 w/ h( p+ E# n
《晋书》是在唐太宗的主持下编撰的,而唐太宗又是特别推崇王羲之的书法。因此,它所引用的材料,当然要符合唐太宗的爱好。当然,“东床坦腹”的故事,是发生在王羲之20岁左右时的事情,这时的王羲之,已经是一位有些玩世不恭的青年了。他的对于世事的态度,说明了他的世界观的形成和对于世事的态度,和王羲之其他的各位兄弟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而当时这些弟兄们,都是同样在他们的伯父----当时的宰相王导的家中的私塾里读书的。在知道郗鉴(王羲之后来的岳父)要来选婿,个个都把自己装扮一翻,希望能成为新女婿,惟独王羲之不以为然,坦腹于东床。而偏偏他又合了郗鉴的胃口,选上了王羲之。《晋书》选此故事,是要人们知道王羲之的与众不同。但是,为什么王羲之会与众不同的呢?他们没有深想一层。而这一层正是因为王羲之“不减十岁”时的遭遇所引起的。" G$ a5 E6 C2 O% Q% x5 m5 s; R( ]
对于王敦,在当时是东晋的军权的执掌者,他后来的叛逆并死亡,是王氏家族的深深的痛。连王导也要为维护君权而反对他。恰恰是他,对于王羲之的成长,起到了一个转折的作用。这是书写历史的人的一种历史的疏忽。而王羲之后来不愿置身政治,却与此是关系甚大的。. Q& p( r: Y0 i+ ~
书法史,对于王羲之的介绍,当然不会有如历史那样的角度,只是从书法本身来论述而已。因此,对于王羲之的个人的性格和世界观的探究,就没有那样深刻了。
W7 [3 r: P* ^( k, m 不单是王羲之自己,就是连他的几个儿子,其性格的乖张,也是和王羲之的世界观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既有王家的门阀的家族影响,同时也有王羲之的玩世不恭的态度。《世说》中有很多的篇幅都记述了。
8 Q% y2 k) ?0 o% f: O- e2 v' O 对道家的偏好,是王羲之的态度。在《兰亭》中有表达。
$ u1 n, D+ l7 g) m7 m 王羲之在历史上,其实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2 `3 u8 g' q7 Y4 m4 w" v
在东晋,人们并不推崇他,到南朝.宋,人们反而推王献之。
, O/ l; G8 e; f+ y* T: X, L" M% X 到南朝.梁,武帝才特别推崇王羲之。把他的地位提高到书圣。" O! r. z6 M0 m. E0 X3 o5 ]* l6 }2 v
到唐朝,王羲之的地位在全国得到了确认。而一些趋炎附势的人们,则把王献之从世间刮去,以随天子之说。
6 f% Z% s/ r" y4 ?7 n* ?, R0 F 到毛泽东的时候,对于“稍逊风骚”的唐太宗所推崇的王羲之,有又不同的看法。于是,郭沫若就出来否认《兰亭》是真迹。实际上是表明毛不喜欢王羲之。
! ]0 c* d; G" A; i# ` 历史是人写的。所以,历史书上的好恶是写书人的好恶。4 H N: Y2 T& ^7 C8 w$ Y
王羲之的为人,依我的看法,是不怎么样的。他既有门阀世族的优越感,又有他自己的清高。往往得罪人多,为自己种下了很多的苦瓜秧。如对王述(兰田)的不和,最后导致自己的去官,使后人连他死在何处也难以考证。
% e; E3 j7 O1 S 不喜欢做官,自命清高,使王羲之有大把时间来潜心书法,加上他的父辈在书法上有所成,对于他影响颇大,他又师从卫夫人学书法,使王羲之的书法有大成。当然,当时也正是书法的转型期,造成了王羲之在书法历史上的地位。可谓时势造英雄!4 {6 _$ | F+ U
ASSBUG:梅妻鹤子 闲云野鹤 {% r0 [. j( p9 q# K. [
学习者:鸿石老师能否谈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吗?
+ P8 G9 @, d* r' c( P9 x8 N9 X我们这儿有几个学二王的书家,在全国中青展也取的了不错成绩/ h7 ~ G2 I5 m# Z/ ~; Q
但是就是取法晋人后创作的作品,观众都说晚明一路,他们也迷惑不解,自言:晋韵难得,稍不留意,便沾明清气息!现在这句话也在我的学习中出现了!郁闷,是好还是坏?, r6 M, Y" L8 P" \, V
天殇:阮籍之穷途,稽康之狂放,想晋人衣带当风,神往遥思。
" ~! @) i3 C, kWJF999WJF:我理解的“晋韵”是当时社会主客观因素形成的特定时代的审美标准,广泛存在于各个方面,不仅仅是书法,就像我们现在也有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亦可称为“现代韵”,如要深究,也是不易说清楚的,晋代已成过去,追寻“晋韵”其实很难,其实也没必要去“追寻”,故“晋韵”不可学,非不能学也,唯自然而已! l: s- V3 e8 f! i7 n
以上为个人浅见,请大家指教。
( i6 B L& D8 T5 F新文字:我看晋韵,只不过是当时的“时风”罢了,后人对晋韵的膜拜多出自于对“书圣”王羲之的一份感情。www.sf108.com B T e9E e \6g: R) }6 n9 ~; y9 H8 j' \7 H
当王羲之被唐太宗以“皇力”推至空前的影响后;真迹没有传世又给后人造成无穷大的缺憾;而他又以卓绝的才华,过人的天赋,出色的表现力,把握住了历史机遇,对汉字书写进行了创造性的变革,成就了“书圣”的历史地位。书法篆刻,图片资料,字画交易(X J9|$b%^%L,]#t# I! T s; I- q) W
中国书法江湖 calligraphy H9~ {4 ?8 x! ]0 b" b2 m! `5 Q Q
]+_
; B7 Y8 L0 L5 L* s) S Y/ R历史的发展的不可重复性,使得再也没有可能出现另一个魏晋(六朝)。出得“桃花源”的人们,再也不能进入到那个“桃花源”,留下的也就只能是无限的崇尚与眷恋了。) W5 g! S. u- F! X0 x
q至于说后人崇尚晋韵、师法魏晋,也只是道出了学习书法的一个特点--向前人学习、继承创新的道理。 | M ^ I7N%|2R C-{: Z% y- H: }* |9 h, [4 b
所以说,晋韵只不过是当时的“时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中国书法江湖 calligraphy i7i5`
$ I4 A! |" u: n( f" G+ G$ @) d9 `! q新文字:我看晋韵,只不过是当时的“时风”罢了,后人对晋韵的膜拜多出自于对“书圣”王羲之的一份感情。当王羲之被唐太宗以“皇力”推至空前的影响后;真迹没有传世又给后人造成无穷大的缺憾;而他又以卓绝的才华,过人的天赋,出色的表现力,把握住了历史机遇,对汉字书写进行了创造性的变革,成就了“书圣”的历史地位。历史的发展的不可重复性,使得再也没有可能出现另一个魏晋(六朝)。出得“桃花源”的人们,再也不能进入到那个“桃花源”,留下的也就只能是无限的崇尚与眷恋了。至于说后人崇尚晋韵、师法魏晋,也只是道出了学习书法的一个特点--向前人学习、继承创新的道理。所以说,晋韵只不过是当时的“时风”,没有什么大不了的。2 F6 P+ f& C. ]; n' V6 d# U; `" _
人客:wuwei先生勉为难地讲。
- S# X \$ Y0 E7 _. y一剑飘香:晋韵?光谈书法是讲不清什么是晋韵的,出得了“竹林七贤”的时代,艺术作品当然有其独特的韵味,这就是时代,现代人讨论也没用,专业书家遍地的当代,或许做出来的晋韵连羲之也要自愧不如,但掀开那薄薄的一层纸,看到的却大多是“铜韵”,呵呵,大家都混口饭吃,晋韵嘛,不谈也罢。/ Z; r* w* S& ]$ g8 S1 b
纸醉晋墨:维纳斯-----------晋韵
. n1 E: Y# w8 m有残缺美
% h! x: k5 a+ K( K7 C3 Z一介书生:到现在为止最起码有三个人懂王羲之了,孙过庭、lz99915 、鸿石。说笑了,别介意。
{) s4 ]- ?3 W+ g/ y3 N4 K容斋:愚以为,应从中国整个大文化背景下去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停留在技法层面,现代人去把握晋韵,主要应表现晋人那种淡然冲和的心态,那种风度和洒脱.具体在技法上就应不激不历.7 p6 N5 e' E( m
天雨流芳: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1 n( T8 ~5 x7 [
“韵”如镜花水月无迹可寻
; u( V5 ?: M% o6 ^6 b“韵”是暗示而非和盘托出
0 l/ _5 G( {' |: E“有余味之谓韵”“不足而有韵”
6 w0 `/ E9 `* b) g“韵”就是精神性很强的寄寓,它必然追求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与挥洒之乐。工匠式的粗糙生硬缺少一种“士”文化的内涵,在书法上特别缺少书卷气,自然不能算有“韵”。
$ J; W: s0 o. C, ?123:并非完全蕴藉隐含不激不厉,图片资料|字画收藏|新闻|批评 i*{¬f%\ R&l%z
. g% ]' K3 o% i* P) c) I& D所谓“虎卧龙跳”是说晋书法代表老王的嘛,应该是在蕴藉范围内的虎卧龙跳吧?
" L5 M& ^5 P. F; n/ Y( ~或可说晋韵是——从心所欲不逾“蕴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