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5-2-27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211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18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1125—1210宣和七年—嘉定三年陆游书《自得我心诗迹》、《拜违言侍帖》、《仲躬帖》等多种。刻石有《阅古泉记》、《石湖石刻》等。6 p8 o- }. M" ~+ M; q! U% K+ ]; ?
1221嘉定十四年王象之作《舆地碑目》四卷。1 k- K# y2 N% s3 ~' O. D
1129绍定二年临安书贾陈思纂集《宝刻丛编》二十卷。6 ?8 B( ~2 \) l C+ d1 v9 p
1183—1234淳熙十年—端平元年岳珂(肃之)撰书《宝晋斋法书赞》。
+ w' P9 p& S* o 1237嘉熙元年释无准师范书《印可状》。
, I" J& `* v+ K, F1 P7 b 1178—1237淳熙五年—嘉熙元年魏了翁(华父)书《提刑举帖》、《文向帖》、《昭待亲友帖》。撰《论三家书》。
1 g, O% y- {" i/ S! a 1238嘉熙二年陈容书《自书诗卷》。
7 U) L3 K% J2 v* g/ G 1240太宗十二年耶律楚材(晋卿)书《送刘满诗卷》。
! g! m3 ?8 [8 }2 t0 ` 1242淳佑二年俞松辑《兰亭续考》。
, E- I5 j6 i/ J6 Q- l- t: a 1253宝佑元年张即之(温夫)书《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s" _% h6 {, \, q' l
1254宝佑二年赵孟俯(子昻)生。赵孟坚(子固)书《自书诗卷》。
5 s+ |. P1 y: _0 R6 |, N6 U+ m 1255宝佑三年张即之书《佛遗教经》。
& r- M1 l( W' {( s& f% ] 1256宝佑四年鲜于枢(伯机)生。
0 p: g- _' I7 R; s* n, J) V 1259开庆元年陈思编纂《书苑菁华》二十卷。
- W. _" R. g! e* Z$ t; h' ?7 ]& J 1186—1263淳熙十三年—景定四年张即之书《杜诗断简》、《李伯嘉墓志》、《棐茗帖》、题额大字《方丈》。
( g( l3 n) B [) m 1266咸淳二年文天祥(履善)书《宏斋帖》。
, W; I/ Y g. d9 A* k2 K0 G 1267咸淳三年陈思着《书小史》。" E+ x- d8 y9 u$ B p" L
1268咸淳四年刻《宝晋斋法帖》。
, S' B) w: x0 s8 x3 J( j 1273咸淳九年文天祥书《木鸡集序》。
3 |. I* B; S) ?* L1 X+ y 1287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赵孟俯编《印史》二卷。并撰《印史序》确立汉印正宗地位。吾丘衍辑《古印式》二卷(亦名《学古印式》、《汉官威仪》。9 d% a% `# Z! C0 R: |# P; o
1291至元二十八年鲜于枢书《王安石诗卷》。% D0 d1 r3 p8 @' i" a1 J* Y
1199—1295南宋庆元五年—元元贞元年赵孟坚着《论书法》。书《题道场诗》、《梅竹谱卷》。
D" \& ~- J" T! X* X 1295元贞元年康里巎巎(子山)生。' f0 Q, Q6 m, D
1296元贞二年鲜于枢书《唐诗卷》。6 n) e* d$ N! j5 d; W6 \& a* [ y
1297大德元年赵孟俯《归去来辞》。4 V1 m$ E: T0 N
1295—1297元贞元年—大德元年鲜于枢书《杜诗卷》。 c' u1 A3 {# k) X6 h4 C
1298大德二年鲜于枢书《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h1 I, J/ ~, O, Y7 M 1299大德三年赵孟俯书《枯树赋》。邓文原(善之)书《临急就章》。鲜于枢书《与澄虚真人尺牍》。
" {2 S% e5 Z" K( `9 j 1300大德四年吾丘衍撰集《学古编》二卷。其中《三十五举》为论印专着。赵孟俯书《行书洛神赋》。' q8 S6 ?6 {8 }3 I
1301以前大德五年鲜于枢书《苏轼海棠诗卷》、《晚秋杂兴诗册》、《草书千文》、《真草千文》、《满江红词》、《萧山文庙碑》、《游高亭山广严院记》、《评书》、《青天词》、《壇波罗密帖》等。4 ] T1 [) Y# e- T- H
约1301大德五年袁易《钱塘杂诗》。5 {, k+ j' Z. _, {* K
1301大德五年鲜于枢卒,时年四十六岁。+ @: C. ]; x( U$ e, i: r/ E
1302大德六年吴文贵刊行《宣和书谱》。
" r( G( E$ [7 A% E 1302以后大德六年赵孟俯书《玄妙观重修三门记》。4 z# x( {9 x b0 r' H4 u5 m" |) \
1304大德八年赵孟俯书《与中峰明本尺牍》。
Q7 [8 Z3 J" p/ m9 I3 y 1306大德十年赵孟俯书《玄都坛歌》。. W4 J( _% K0 m
1308至大元年赵孟俯书《张继祖墓志铭》。
3 |; f( h0 o; X- @ 1309至大二年赵孟俯书《急就章》。7 O! V, V. V, B8 Y. o8 I3 Z
1310至大三年赵孟俯书《临兰亭叙卷》、《兰亭帖十三跋》。
, ]( K2 S, a% | 1311至大四年赵孟俯书(再致)《与中峰明本尺牍》。 u& j& X6 Y7 P3 R) j/ C& J: a
1315延佑二年赵孟俯书《续千字文》。; e8 r& v( T- _. j/ m3 L( Q
1316延佑三年赵孟俯书《帝师胆巴碑》。4 h( ], l+ _& m3 c% k( V7 {
1316以后延佑三年赵孟俯书《某院记残稿》。
# n' M$ E! J( F0 {# z 1319延佑六年赵孟俯书《仇锷墓志铭稿》。4 Q3 S/ c+ G# Y: {: }
1320延佑六年赵孟俯书《老子道德经卷》、《六体千字文》、《福神观记》、《汉汲黯传》。蒲田郑杓着《衍极》五卷,同郡刘有定作注。李邕所书《庐山东林寺碑》石被火焚毁。
/ ]* H |1 X2 C9 j3 Q- O( A% v1 O1 n 1321以前至治元年郭畀(天锡)书《陆游自书诗跋》。
: k9 s, J5 @1 u" ^ 1322至治二年虞集(伯生)书《刘垓神道碑》。此前后尚有《垂虹桥记》、《奉记都运帖》、《杂诗卷》等。撰《论草书》、《论书》、《论隶书》等。赵孟俯卒,时年六十八岁。生前墨迹极多,如《妙严寺帖》、《松江宝云寺帖》、《与山巨源绝交书帖》、《仇锷墓志》、《烟江叠嶂图诗卷》、《种松诗卷》等。
+ H8 I3 @' ^* g c ??管道升(仲姬),赵孟俯妻,善书,与孟俯书几不可辨同,卫夫人之后,一人而已。墨迹有《与中峰明本尺牍》等。( V5 Y' Z' Z: Y q4 a; |6 Z7 B
1327泰定四年宋克(仲温)生。+ ~3 E5 z' |% [7 ]
1258—1328元宪宗八年—致和元年邓文原书《与本斋札》、《瞻近、汉时二帖跋》、《杖锡见过帖》等。, C+ X/ G) }) A) d6 x( L
1329天历二年柯九思(奎章阁鉴书博士)书《上京宫词卷》。. U6 [# v! u" F7 X# B- p$ D+ F
1289—?至元二十六年—?赵雍(仲穆)书《復四窗札》、《所惠翰墨帖》。4 N& X# ]/ J' A$ D
1331至顺二年盛熙明撰《法书考》。# s% H" `2 {3 e
1333元统元年杨遵辑《杨氏集古印谱》。康里巎巎书《述笔法》。按,康里于此作自题“至顺四年”,然文宗至顺仅三年。文宗至顺三年卒,宁宗继位,翌年惠宗立,改元元统,是至顺四年即元统元年也。
9 ^: l# D+ P" `1 g, {* ^ 1334元统二年吴叡(孟思)书《隶书离骚。》揭傒斯(曼硕)书《临智永真草千字文》。为盛熙明《法书考》序行。& d! L) s+ j7 V7 P- {; X4 u
1336至元二年柯九思书《独孤僧本兰亭帖跋》。苏霖撰《书法钩玄》。- _' r# Z1 i& q. a$ D+ u4 ]
1333—1340元统元年—至元六年陈绎曾着《翰林要诀》十二章。
M" t% [8 ?5 X0 N$ q 1340至元六年吴镇(仲珪)书《草书心经》。
: w; b. R% B- C3 U, J9 [ 1341至正元年申屠駧以旧摹本重刻《会稽刻石》于绍兴学宫(清康熙时为人磨毁)。
/ y q2 w7 O/ h 1342至正二年黄公望书《芝兰室图铭》。* c* F8 j9 R a w. N
1274—1344宋度宗咸淳十年—元至正四年揭傒斯书《杂诗卷》、《静心本兰亭跋》等。
) D( _" c5 x2 { 1344至正四年吴叡书《篆书千字文》。康里巎巎书《秋夜感怀诗》。此前尚有《十二月十二日帖》、《渔父辞》等。翌年卒,五十一岁。
/ G' x5 u; k4 \ 1346至正六年张雨(伯雨)书《诗札》。
7 i! O' V7 `4 p. l* Y3 j 1351至正十一年吕宗杰撰《书经补遗》五卷。# |% U/ q6 W) x4 O* i
1354至正十四年俞和(子仲)书《篆隶千字文册》。
4 H% o r% ^$ ~# g) v 1298—1355大德二年—至正十五年吴叡书《篆书东山精舍记》。
6 n3 K! S2 f7 @. D 1283—1357至元二十年—至正十七年欧阳玄(原功)书《送自得诗》、《虞雍公文序简》、《与季野札》、《杨公墓碑铭》等。
) L0 A& t3 y4 U 明代1359至正十九年杨维桢(廉夫)书《周上卿墓志名》。王冕始以花药石治印。
9 R* @0 P, H, F. w6 U d 1360至正二十年宋克(仲温)书《草书唐宋人诗卷》。
$ M( ~) w, o. f. j8 P: {7 O! M 1361至正二十一年杨维桢书《晚节堂诗》。- j Z P& |) ]- @' ^
1365至正二十五年杨维桢书《张氏通波阡表》。饶介(介之)书《赠僧幻住诗》。
% C6 A& L, g; H4 ~* v* }7 W 1365以后至正二十五年周伯琦(伯温)书《宗德润墓铭》。
; R# B: n+ y3 c/ P 1298—1369大德二年—明太祖洪武二年周伯琦书《四体千文》、《六书正讹篆文》、《藏经铭诗》、《论篆书》、《理公岩记》等。撰《说文字原》一卷、《六书正讹》五卷。) C/ s6 G' R& J& P
1296—1370贞元二年—明太祖洪武三年杨维桢书《巫峡云涛石屏志跋》、《寄元镇诗迹》《虞相古剑歌》、《与德常札》、《仆客云间帖》等。, U- c& ]2 j. m
1301—1374大德五年—明太祖洪武七年倪瓒(元镇)书《与慎独二简》、《寄陈惟寅诗卷》、《与玄度札》、《与良常诗翰》、《三印帖》、《月初发舟帖》、《诗余手迹》、《醉歌行》、《竹处帖》等。$ A* _3 x! e% t0 o- W9 ^ e6 v
1311—1375至大四年—明大祖洪武八年刘基(伯温)书《春兴八首诗卷》。按,第八首有怀念江南和“于今征戌诛求尽,翻对莺花百感生”语,知此《春兴八首诗卷》当书于陈友谅谋杀徐寿辉在江南称帝、朱元璋大事征伐之时(1360—1364)。或稍晚,但至迟不会晚于洪武元年(1368)。% ^, j0 y) B8 l c# C: s
1367至正二十七年宋克书《七姬权厝志》。8 w1 Q( C8 L" Y: B7 Y. V* }
1368以后洪武元年朱元璋称帝,令品官子弟及民俊秀通文羲者充国子学生,日课二百余字,以二王、智永、欧、虞、颜、柳为法。- R. x5 x+ O% V' L+ r
1369洪武二年宋克书《急就章》。. u3 w8 P. I# ?+ s& f
1368以后洪武时明初,私人刻帖之风日盛。宋克、宋璲(仲珩)、宋广(昌裔)善书,誉号“三宋”。
; J* r) |1 a" H' a 1380以前洪武十三年宋璲书《敬覆帖》。
" B# g7 e6 n+ w% H 1376洪武九年陶宗仪(九成)撰成《书史会要》九卷。
+ k/ f5 p3 c3 A) H# r4 b 1380洪武十三年宋广书《风入松词轴》。
) H2 Y! t! j" V3 Y 1387以前洪武二十年宋克书《录赵子昻兰亭十三跋》、《张怀瓘论用笔十法》、《李白行路难诗卷》、《杜甫壮游诗卷》等。
" r% K Q" T( K* r. B/ d- V3 b P 1387洪武二十年宋克卒,时年六十一岁。: _$ F6 h: r- M1 ^) L
1402建文四年成祖(朱棣)六月即位,旋诏能书者入翰林,沈度(民则)、沉粲(民望)、滕用亨、陈登等俱入选。
8 |7 w7 y% z. d' ]: D" P- Q 1403以后永乐时诏选中书舍人二十八人专习右军、大令书。成祖爱重解缙(大绅)楷书,当亲为持砚,时称羡焉。
) Y# ?1 c9 m( E" h" N 1404永乐二年诏择善书者十人为翰林院庶吉士。: M2 j5 @, f* R3 a5 w0 g" n: Q
1405永乐三年滕用亨被荐,诏试篆书称旨,授翰林待诏。
7 ^2 n d: ~1 Q0 t* G) e" r 1410永乐八年解缙书《自书诗卷》。9 j+ |+ ^: P( N
1415以前永乐十三年解缙书《宋真宗采贾谊置器说草书卷》,撰《春雨杂述》。
# X, u3 ^/ ?# D$ L5 Q: C$ E 1416永乐十四年周宪王朱有敦刻《东书堂集古法帖》十卷。
& G# Y( Z- f5 c% f3 Z 1418永乐十六年沉度书《敬斋箴册》。+ l6 D* T& k$ M1 q9 x
1426宣德元年沉度书《不自弃说文轴》。
0 q* o7 ]9 ?0 }: g 1427宣德二年沉度书《张桓墓碣铭稿》。沈周(启南)生。
: e" a! V( X0 p& ` 1428宣德三年吕震奉勅编《历代玺印谱》二册。
. B- V' B% s, | r; E 1441正统六年程南云书《行书千字文册》。; D6 j* q5 u8 D
1450—1456景泰时李淳进献元李溥光《雪庵永字八法》,旋演增其书作《大字结构八十四法》复进。 A+ r2 L4 X2 X9 h! |/ o. L, @" n2 Y. E
1460天顺四年祝允明(希哲)生。5 G- A/ C. M* B9 S" l
1465成化元年陈献章(公甫)书《朱熹敦本文轴》。
4 S$ E- k' v2 F4 C1 x& I 1466成化二年张弼(汝弼)书《草书千字文卷》。8 e" k5 N" [/ u8 D2 L
1470成化六年文征明(征仲)生。唐寅(伯虎)生。$ Q( W9 E* Z. h% V5 H9 ]8 v3 f
1477成化十三年李东阳(宾之)书《送秦夔归武昌诗轴》。2 ~( Q& C- O1 Q5 T5 L0 u$ v: V
1483成化十九年张弼书《苏轼书李太白仙诗卷跋》。陈淳(道复)生。- N& m8 U5 p. ]4 C" D& z0 u* R
1484成化二十年沈周(启南)书《七星桧图题诗》。
: L5 C: |/ m5 t" ~3 E8 h# L 1425—1487洪熙元年—成化二十三年张弼书《元宵有怀南安阳治诗轴》、《为伍锦衣书轴》。按,此二轴款均署“东海翁”,当为晚年所作。$ X* v: e' k7 V& ?1 f9 j# S+ O
1489弘治二年晋庄王子朱奇源使王进等人以《阁帖》、《绛帖》、《大观帖》、《宝晋斋帖》为主,益以所藏宋、元及明初先贤墨迹,成《宝贤堂集古法帖》十二卷勒石。
6 k) A7 U# Y. o" N. X 1494弘治七年吴宽(原博)书《种竹诗卷》。王宠(履仁)生。
. V- u" G8 W8 c) O0 z9 } 1498弘治十一年文彭(寿承)生。$ k; m- m' X0 W0 \# x% O' I3 T6 x- ]- Q
1428—1500宣德三年—弘治十三年陈宪章书《自书诗卷》、《再次玉台诗卷》、《种蓖麻诗卷》等。按,张翊《白沙先生行状》称其“束茅代笔,晚年专用,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此三卷笔意正是如此,当为公甫晚年所作。
5 H* O1 C4 u `0 y4 r: ^. v 1502弘治十五年吴宽书《何处疏砧诗稿》。唐寅书《同歌梓叶诗轴》。
+ R2 s+ N7 s9 W. [ 1503弘治十六年吴宽书《次韵东园菊花诗卷》。
# ?, ?' X2 j5 d8 `" Z) r 1505弘治十八年沈周书《生朝自遣诗卷》。刻唐寅书《桃花诗刻石》。. o: a) e* [" ], d; K% C
1506正德元年沈周书《汪宗道所藏米芾蜀素帖跋》。- J$ {, [. r8 k0 X& Q
1508—1509正德三年—四年王守仁(伯安)书《何陋轩记》。
8 a$ y# n K, n, j1 V5 m 1509正德四年沈周卒,时年八十三岁。
R F$ w9 k8 c0 { 1510正德五年李东阳书《王征墓表长卷》。: A4 L8 V& n7 \8 ]( t- G
1512正德七年唐寅书《钱彦九郎远日本诗》。8 |* R E% B9 o5 j5 R9 Y
1513以前正德八年朱存理撰《铁纲珊瑚》。或以为是书乃赵琦美以所得秦四麟、焦竑两家无名氏书画题跋并合,复以所见真迹补缀而成。 q+ W+ r$ p* |
1514正德九年祝允明书《出师表》。, Y+ [1 k' m( I( g: ~ ?% n
1515正德十年《淳化阁帖》肃府本刊行。
d& F4 C* R6 L! p 1516正德十一年王守仁书《龙江留别诗卷》。
- ]5 D4 ?3 V, J" ` 1447—1516正统十二年—正德十一年李东阳书《与陆治斋尺牍》。
- h/ G5 C6 i5 n- T! _+ E 1518正德十三年王宠书《自书诗卷》。4 J n2 z; `2 C; G# f
1520正德十五年祝允明书《和陶渊明钦酒二十首诗卷》。
% [# ? d/ N* U+ `$ V2 ~! e5 z 1521正德十六年徐渭(文长)生。祝允明书《草书诗稿》、《赤壁斌》。' X. B, {' ~8 }' s% n6 t
1522嘉靖元年华夏选集、文征明文彭父子钩摹、章简甫刻《真赏斋帖》三卷。
8 A, E0 R6 \) j5 g# F 1523嘉靖二年祝允明书《怀知识诗卷》。唐寅卒,时年五十四岁。* s6 e- u9 N; `
1524嘉靖三年祝允明书《牡丹赋》、《先母陈夫人手状》、《毛珵妻韩夫人墓志铭》。
, F% z( Z; X: \. x( v# Y 1525嘉靖四年祝允明书《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诗卷》。项元汴(子京)生。+ {$ x, K2 s) G7 r" N# L( v3 p
1526嘉靖五年王世贞(元美)生。5 C* F, I2 y- _$ B0 J; g, @
1527嘉靖六年王宠书《赠南岩顾君诗轴》。王守仁书《家书信札》。
5 v' N* [0 z* R8 o; L" Z 1528以前嘉靖七年王守仁书《象祠记卷》0 ?6 u C7 A# s) Z4 X6 I* Q
1529嘉靖八年王宠书《宋之问诗帖》/ X, k, p3 Y1 A: o8 v
1531嘉靖十年王宠书《自作杂诗卷》、《为事茗书七绝二首诗卷》,文征明书《黄庭坚书伏波神祠诗卷跋》。
$ Y+ I" Q* O; A- a; I 1531以前嘉靖十年祝允明书狂草《前后赤壁赋》。按,此卷无年月,然卷后有黄省曾嘉靖十一年跋、文征明嘉靖十三年跋。据以推知。
/ i6 z" x8 c% y0 s0 r k; k 1533嘉靖十二年王宠卒,时年四十岁。" l) a, s! ~& D* ^' k
1534嘉靖十三年文征明书《莲社图跋》。9 z: B1 X; z4 k- Q' |
1538嘉靖十七年文征明书《游天池诗卷》。. O- e+ b1 a# l$ u% J2 H( F% M
1540嘉靖十九年刻文征明书《辞金记》。
/ l2 S# `# n: |3 a9 e! p 1541嘉靖二十年文征明书《心经卷》。8 s) S( F1 z/ L; V- {% a/ a4 D, [
1542嘉靖二十一年陈淳书《草书长卷》。1 l% u% m' B) X3 P& ^) k0 l
1544嘉靖二十三年文征明书《辋川图卷跋》。陈淳卒,时年六十二岁。生前尚有《古诗十九首卷》、《岑参各买至诗轴》等墨迹。
! s% q& p2 y4 E1 T 1545嘉靖二十四年文征明书《草书赤壁赋卷》。% ^7 Y0 Z+ A# K9 }7 M! [$ K
1548嘉靖二十七年丰坊(人翁)书《谦斋记》。又嘉靖时撰《书诀》。文征明书《四体千字文卷》。
( @. \; {8 W! H+ r7 Q0 { 1550嘉靖二十九年文征明书《雪赋、月赋册》,与子文彭、文嘉纂刻《停云馆帖》。
0 I( F$ i/ E* N* V- z( T, C 1551嘉靖三十年邢侗(子愿)生。文征明书《醉翁亭记》。文彭书《南极星光诗轴》。1 y, ]2 i' ?, O1 E9 R# j+ u
1554嘉靖三十三年文征明草书《兰亭序》、《陶渊明饮酒二十首》。
+ A& I0 N1 Q _0 V! D 1555嘉靖三十四年董其昌(玄宰)生。文嘉(休承)书《致少原世契兄尺牍》。1 v/ }" S) Q' f U# i0 n' o; x
1556嘉靖三十五年文征明书《行书赤壁赋》(其一)。 \/ B/ v- J% ~0 n c4 p# L5 C
1558嘉靖三十七年文征明书《七言律诗册》、《杂花诗卷》、《行书赤壁赋》(其二)。陈继儒(仲醇)生。' ]1 _' R6 w1 U7 z$ y) q
1559嘉靖三十八年文征明卒,时年九十岁。文彭书《采莲曲卷》。
: W2 `5 t1 O8 k7 w0 ]$ y+ \8 @ 1562嘉靖四十一年文彭书《虎丘纳凉诗卷》。' I+ s6 Z! g% j& G7 p3 Z0 @% e
1567隆庆元年文彭书《卢仝茶歌卷》。
& `% M3 U/ r" p+ k$ H 1569隆庆三年徐官撰《古今印史》。; E" W* p9 Q6 O* ]9 k1 D
1572隆庆六年顾从德辑《集古印谱》。6 y6 d+ A$ }5 I8 ?* f
1573万历元年徐渭书《天瓦庵诗卷》。文彭卒,时年七十六岁。
0 E4 }8 M R+ V/ F* N: j+ l& Q 1573—1619万历时东汉《曹全碑》于 阳出生。周应愿(公谨)撰《印说》,为文人篆刻奠定理论基础。邢侗、米万钟(友石)、张瑞图(长公)、董其昌齐名,时称“邢张米董”。项穆(德纯)撰《书法雅言》一卷。
W. B$ L9 c* k3 M0 i+ b 1580万历八年文嘉书《真率斋铭》。* ]* D) ^0 \% G3 Y
1585万历十三年黄道周(螭若)生。
7 k! Q% N: R7 j4 O 1586万历十四年詹景凤(东图)书《赠观澜学士诗轴》。
5 |' n3 h: u, c" X6 F 1587万历十五年詹景凤书《草书诗轴》。' @( w" L) U( q9 c
1588万历十六年周天球(公瑕)书《题自绘墨兰卷》。
* M+ F! R" _6 _, K1 a" N 1589万历十七年张学礼辑《考古正文印薮》。
+ ?/ K% ^8 g5 @3 U( Y 1590万历十八年项元汴卒,时年六十六岁。生前人《怀素苦笋帖跋》等多种墨迹。王世贞卒,时年六十五岁。生前有《宋搨黄庭经跋》、《昨见帖》等多种书迹。又,王氏曾编纂《古今法书苑》七十六卷。死后王干昌始为校勘行世。
. } m3 k6 B7 z y* } 1591万历十九年徐渭书行草《呈云岳先生诗卷》。" Z8 A: ^5 R( U+ h
1592万历二十年王铎(觉斯)生。王时敏(逊之)生。
" K# I; v# v2 b r 1593万历二十一年倪元璐(玉汝)生。徐渭卒,时年七十三岁。生前尚有《青天歌卷》等墨迹。8 A5 m0 R& d! U* u; m1 z' D7 u
1596万历二十四年来行学辑《宣和集古印史》八册。
: m' G, T+ u( p! `4 B8 E 1599万历二十七年陈洪绶(章侯)生(一说生于万历二十六年)。
8 q- ~# [9 @/ U9 R 1600万历二十八年邢侗纂集、吴应祈、吴士瑞摹(来禽馆法帖)三卷成。何震以自刻印成《何雪渔印选》。沈野撰《印谈》一卷。: @5 f9 n. H/ I
1601万历二十九年董其昌书《谢希逸月赋》。8 m) w/ J9 s X: q" V
1603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书行草《癸卯书卷》$ X# i2 }/ ], g2 g
1605万历三十三年苏宣辑自刻印为《苏宣印册》。董其昌书《董源潇湘图卷跋》。2 ~2 U# S f) a
1607万历三十五年董其昌刊《戏鸿堂法帖》十六卷。传山(青主)生。 x( M* k6 e }$ ^' H& Z! ^1 i
1610万历三十八年章藻刻《墨池堂选帖》五卷成。* U$ S) [; i6 w$ H4 u4 Y0 v8 R7 }
1611万历三十九年朱简撰《印品》。
+ C# ^4 ?+ m* G/ |& \ 1612万历四十年邢侗卒,时年六十二岁。生前尚有《临王献之鹅群帖》、《得袁二谢草书轴》等。陈献撰集、吴之骥镌刻《玉烟堂帖》二十四卷。2 V3 q8 q9 F4 W6 A, @2 c4 ~
1613万历四十一年韩道亨书《草诀百韵歌》。顾炎武(宁人)生。
. ?$ Z1 ~* t+ N 1614万历四十二年汪关辑《宝印斋印式》一册。, X6 A) W8 _- v. M( k; F \8 I1 w
1615万历四十三年董其昌书行草《赤壁赋册》。查士标(二瞻)生。# l7 e# l' R4 J; {1 i
1616万历四十四年张丑以书画家为纲领系书画作品。博采众书成《清河书画舫》十二卷。陈元瑞编辑、吴朗摹刻《玉烟堂董帖》、荟萃董其昌一家十五种,历十五年乃成。
4 `7 J( R. R8 @& j8 X8 v- M. k 1621天启元年程原、程朴辑《何雪渔印海》。米万钟书《贺刘景孟八十寿诗轴》。清(后金)太祖天命六年,邓簠(汝器)生。张瑞图(长公)书《感辽事作诗卷》。
) k3 A2 v2 b r% S3 E$ o 1623天启三年笪重光(在辛)生。 K8 f8 U( e' Y/ }5 D3 i
1625天启五年董其昌书《三世诰命卷》。朱简辑自刻印成《菌阁藏印》。" j+ |( x$ b1 e* @& _5 A
1559—1625嘉靖三十八年赵宦光(凡夫)有《竹梅五言篆书联》、《陆游试茶诗轴》、《鸟吟五言草篆轴》等墨迹。
6 r% ~, @: w. q' ?4 [& C 1626天启六年朱耷(雪个)生。张瑞图书《客座私祝轴》。陈继儒书《背山临水词卷》。董其昌书《李白月下独酌诗卷》、《李益登天坛夜见海日诗卷》。0 }1 p/ I+ k0 u9 E( t9 G
1627天启七年潘之淙着《书法离钩》十卷。
0 M5 b3 [: E5 q- T' i 1628崇祯元年董其昌书《宋词册》。姜宸英(西溟)生。
- a. T! x+ N: w7 h5 y5 w?崇祯时蒋如奇摹刊《净云枝藏帖》八卷。阵甫伸编次、章镛摹刊《渤海藏真帖》八卷。米万钟卒。生前撰《篆隶考讹》二卷。) Q$ h) H4 C$ s
1629崇祯二年朱彝尊(锡鬯)生。张瑞图书《秋山图题诗》。
" [' s2 G+ X6 ~4 D7 X 1575—1629万历三年—崇祯二年李流芳(茂宰)书《天门七言绝句轴》等。
& d1 k, t! Z. A 1630崇祯三年董其昌撰《容台集》,其中《容台别集》部分为书画题跋。# q5 e5 @2 h) I [( _$ H9 s! j2 ]
1633崇祯六年张灏辑《学山堂印谱》十册。
8 ?7 z9 X5 w* A( L; a 1635崇祯八年董其昌书《项元汴墓志铭》。此前尚有《临徐浩张九龄告身帖》、《雷雨枫林联》等墨迹多种。撰《书禅室随笔》。王铎书《为皓老先生词坛作草书轴》。
+ a E7 s2 C0 }: D z$ ?7 g' E4 { 1574—1636万历二年—崇祯九年文震孟(文起)“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版署额,与待诏(文征明)埒”。$ R! i' d d' p3 x
1636崇祯九年董其昌卒,时年六十三岁。
6 o6 ^; h/ v: x6 m4 V3 }- h0 E 1637崇祯十年吴桢摹刊《清鉴堂帖》十卷。张瑞图书《读易诗二首卷》。' Z" n/ Y; F" y8 S9 B( H
1638崇祯十一年倪元璐书《此山诗册》。
. O4 G# v! \1 ^' y 1639崇祯十二年王铎书《游中条语》。张瑞图书《燕子矶放歌行长卷》。* x( }! ]) T1 U
1640崇祯十三年王铎书《临王献之鹅群帖》、《雒州香山作诗轴》。' k7 |; ~7 p8 z2 M4 }+ X
1641崇祯十四年《快雪堂法书》刊行。
7 ^( V1 c2 R7 J2 S* X0 L 1643崇祯十六年王铎书《王维诗卷》、《豹奴草书条幅》。汪砢玉撰《珊瑚纲》四十八卷。
: i% `6 X4 l* l0 a+ M 约1643崇祯十六年陈洪绶书《致陆渊诗轴》。
* ]) \ X' F' M( Z9 X( w+ g. y' x 1644以前崇祯十七年倪元璐书《题画七言绝句》、《左思蜀都赋轴》、《索邮骑大 感赋诗轴》。
6 h3 C9 {# B' L' X 1644崇祯十七年倪元璐卒,时年五十二岁。黄道周书《曹远思推府文治论卷》。
& o! Z) @# N% B4 z8 ?3 K 1644清世祖顺治元年清帝定都北京,仿明旧制,广收官宦子弟为生徒,习经明典之外,日课晋、唐名帖六百字,立“日课册”,旬日呈助教批点。朔、望呈堂查验。王铎书《寄金陵天目僧诗轴》。
% [7 Z" m1 o$ B9 b' Q 1645顺治二年朱耷书《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胡正言辑自刻印成《印史初集》。黄道周书《张溥墓志铭》。此前尚有《进神宗实录诗轴》、《洗心诗轴》等墨迹。高士奇(澹人)生。
6 H( l! N5 W' s. T- b- h1 k& z0 w 1646顺治三年黄道周卒,时年六十二岁。王铎书《杜甫诗卷》。
, L% b7 U6 R! A0 g" L5 d1 e' ? 1649顺治六年张翱、刘光旸刻王铎一家之书四十一种,是为《琅华馆帖》。3 h. `& \! l' W
1650顺治七年王铎书《欧阳询胜事帖轴》、《巨然万壑图卷跋》。
* j; l2 V0 _+ }* U 1651顺治八年王无咎纂集、吕昌摹、张翱镌王铎一家之书百零三种,是为《拟山园帖》。王铎书《兰石图题跋》、《临王昙首昨服散帖》。! B( u& o- Z# F* H2 g- k7 f
1652顺治九年王铎卒,时年六十一岁。陈洪绶卒,时年五十四岁。
- _" G" G0 K8 F4 J4 k: d0 @ 1660顺治十七年孙承泽撰《庚子销夏记》。( b/ O: [# R, F* f" i7 q1 r8 P
?顺治时宋曹撰《书法约言》。, H4 n1 j( {+ `2 b
?顺治时祁豸佳善书,不在董文敏以下,有墨迹传世。* s$ c" d+ j$ _2 H5 v
1667康熙六年周亮工辑《赖石古堂印谱》。卞永誉纂集、黄元鋐摹、刘光旸《式古堂法书》十卷成。- C) ]" h& b: S
1668康熙七年王澍(若林)生。
* d! d$ u, k4 |# c7 d) E 1672以前康熙十一年周亮工撰《赖古堂书画跋》、《印人传》。
6 L, @; C1 T2 P0 ?' x6 h9 e 1675康熙十四年许容撰《说篆》一卷。刘光旸摹勒《翰香馆法书》十卷,附二卷成。* ^4 _/ G4 d( i2 x
1677康熙十六年沉荃书《临怀素自叙帖》。. H. T6 u _0 l+ G' N
168以前康熙十九年王时敏撰《王奉常书画题跋》。王时敏以八分署书与董其昌抗行,董有避舍之誉,时有“近代第一”之评。康熙十九年卒,八十九岁。" m( X% m1 ]1 E3 b# K5 y
1682以前康熙二十一年顾炎武着《石经考》、《金石文字记》等。是年卒,八十四岁。; L1 l9 [# |- j" f1 p
1682康熙二十一年傅山书《诸怀不可言草书轴》。邓簠书《杨巨源酬于驸马七律》。
, s9 U6 M' Q4 y. a 1684康熙二十三年傅山卒,时年七十七岁。生前墨迹极富。
# ]+ j- s5 A, J 1687康熙二十六年金农(寿门)生。黄慎(恭懋)生。吴先声撰《敦好堂论印》一卷。康熙皇帝御书周公、孔子、孟子诸庙碑文。9 C% e' h; j G8 l2 w* v7 T
1688康熙二十七年姜宸英书《春游七言绝名轴》。
* t% ~) ]5 }. ?' G4 A. H 1689康熙二十八年邓簠书《道藏洞玄经语录轴》。, c* h1 [3 j/ K9 \3 q$ L# D
1690康熙二十九年诏命刊勒《懋勤殿法帖》二十四卷成。4 k, z! o( L6 P* A8 E0 r# g" L
1691康熙三十年张照(得天)生。
3 a" b0 Y# B, r5 h/ n3 C" E* [: h. y 1692康熙三十一年笪重光卒,时年七十岁。生前撰《书筏》二十九则,王文治以为“论书深入三昧处,直与孙虔礼先后并传”,生前有《宿山寺五律诗轴》等。顾复着《平生壮观》,论平生所见法书名帖。高士奇书《景月八言联》。
/ y& W Z% I, Z8 ]! d5 o 1693康熙三十二年高士奇撰《江村销夏录》。郑燮(克柔)生。郑簠卒,时年七十一岁。( P6 M; @" K6 h% R1 `9 U1 B
1694康熙三十三年朱耷行书《山水花鸟画册题字》。高士奇题《李龙眠蜀江图跋》。
- f7 y% r u. M/ Y/ D 1695康熙三十四年丁敬(敬身)生。
3 @$ v+ K: n% @/ a d 1697康熙三十六年朱耷书《临河序》。按,此即《兰亭叙》之前半,李文田曾据以说《兰亭》之伪。姜宸英年七十而中进士。康熙识其书法,擢第三名,授翰林编修。
& A( N* i' x$ W3 _2 }/ D/ e 1698康熙三十七年查士标卒,时年八十四岁。生前淡泊而书名颇重,有《华堂五言联》等墨迹。" f2 Q) N S- S2 y
1699康三十八年姜宸英书《圣驾巡行颂》。是年卒,七十二岁。生前尚有《听野鹤道士琴诗轴》等墨迹,着《湛园题跋》。
6 B2 J3 M2 @0 A1 K 1704康熙四十三年高士奇卒,时年六十岁。
$ `& P) M& R! i: w( C2 Y 1705康熙四十四年朱耷卒,时年八十岁(一说为1612-1701,九十岁)。( h& d) \# m1 S1 l: u2 Z& ]
1707康熙四十六年冯武撰《书法正传》。按,今本《书法正传》中收有其父冯班《钝吟书要》(1671年以前成书一种。)# I, {/ z, P) l/ }
1708康熙四十七年王原祈、孙岳颁等奉勅编纂之《佩文斋书画谱》一百卷成。
% R6 S) U% ]8 o, ` 1709康熙四十八年朱彝尊卒,时年八十一岁。生前有《毕卓五律诗轴》、《写兰七方古诗轴》等墨迹,撰《曝书亭书画跋》。 {) q3 S0 u6 p J& r" T: K
1710康熙四十九年毛奇龄(大可)书《赠厚余年兄诗轴》。
$ h; }2 @ g+ m 1713康熙五十二年毛奇龄书《因瞻七律时轴》,时年九十一岁。陈鹏年将《瘗鹤铭》残石五方捞之出江,移置焦山西南观音庵。
9 T( d8 T7 h8 @ 1714康熙五十三年高凤翰辑《六印山房印记》一卷。
% R( l4 {4 i6 y, Y! X0 | 1717康熙五十六年张照书《韦端已诗轴》。
7 k. X6 a, v" L- M, S2 q) Z" i 1718康熙五十七年李清钥纂集、朱声远摹勒上石之《古宝贤堂法书》四卷成。顾蔼吉撰《隶八分辨》、《分书笔法》、《隶书偏帝五百四十部》。+ o8 I' t5 d4 U5 X( ~
1719康熙五十八年刘墉(崇如)生。汪士鋐书《虞世南破邪论卷》。
9 W1 E" |( Y+ H: J& a6 I6 x 1720康熙五十九年杨无补辑董其昌著述,成《画禅室随笔》一书四卷。按,杨无补辑颇有斟酌,惜未注出处。亦有误入他人者。2 E8 i$ R9 W( h! d$ R# k
1721康熙六十年山东诸城出土汉《延光残碑》。: i% d1 g& B& l$ P! Y! Z
1722康熙六十一年汪士鋐书《洛神赋》。翌年卒,六十六岁。
1 h+ X, ~4 w8 v9 \ 1723雍正元年梁同书(元颖)生。: x& {7 q2 {& Y& q- P7 J
1723—1735雍正时北魏《刁遵墓志》出土。金轮纂集、王文光摹刊之《宗鉴堂法书》二卷成。( _ Y4 C ^( N4 M. l
1725雍正三年曲阜出土汉《孔褒碑》。
3 s6 J1 L. d0 a: j: l 1726雍正四年王澍书《隶书千字文》。
) ?, | r8 ]" S0 `, q1 E 1728雍正六年钱大昕(晓征)生。
# ~* [0 }% [2 x) u# _ 1730雍正八年王澍书《临米芾行书帖轴》。王文治(禹卿)生。王澍着《论书剩语》。
- | H9 u3 m S7 [9 U& l0 h, W. s 1731雍正九年王澍书《谦享篆书轴》(正文五十七字本)。( y+ Z: G. J* Y+ i' i( T
1733雍正十一年翁方纲(正三)生。桂馥(未谷)生。雍正爱陈子文(名奕禧,初字六谦。1709年卒)书,以其手迹勒石成《梦墨楼帖》十卷。
6 E3 Y+ E$ Z0 |$ ^ 1734雍正十二年高凤翰辑古印及自刻印成《西园印谱》四册。
- m* R! [% `7 c3 m1 S: W 1735雍正十三年黄慎书《春归帖》。& D" T; V- U: p1 Z2 U8 M
1736乾隆元年高宗(弘历)诏访天下遗书名迹。王澍书《谦享篆书轴》(正文六十四字本)。
! i$ ]( ^6 X/ x4 N 1736—1795乾隆时赵孟俯书盛行,人多宗之。时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李鳝、郑燮、李方膺、罗聘居杨州,以书画印擅名,不合时俗,人称之为“扬州八怪”。金农楷书有隶法,号“漆书”。郑燮隶草行楷诸体杂揉,自名“六分半”书。梁巘撰《评书帖》一卷。按,此文系梁氏殁后由他人纂辑而成。邹县卧虎山发现新莽《莱子侯刻石》。梁同书撰《频罗庵论书》、《频罗庵书画跋》。
2 Z# y, J- j) F# W 1736以后干嘉时金石学大盛。学者顾炎武、毕沅、翁方纲、梁同书,刘墉、王文治、孙星衍、阮元、包世臣等,皆务金石学研究、着录之事。一时官高文士跋涉于山野川泽,搜讨碑搨之风靡及九州,而古器物作伪并骎骎滋蔓。
) x7 `1 m. k ~/ W. Y' A 1737乾隆二年郑燮书《道情词十首长卷》,为郑书之罕见长篇巨制。高凤翰以左手书《老樵诗·寄南陵使君同学老先生》。按,此作书于八月,因“失记贵治青阳,遂有南陵之误”,失投。岁未仲冬,再致,于原纸附识小字约七十言。" L U, N+ _' m7 ?, h5 D
1738乾隆三年蒋衡历时一纪,书《十三经》成,装为三百五十函。翌年,由河道总督高斌上疏进呈,乾隆五十年(1785)诏令刊石,立于太学,并御制序文,颁行天下,此即《乾隆石经》。
% e b- G! n1 e 1739乾隆四年高凤翰左手书《隶字十言联》。4 u J# u$ | d2 S6 ?* T
1740乾隆五年钱澧(东注)生。6 n( A2 Y: C) `( X
1743乾隆八年王澍卒,时年七十六岁。(一说为1739年卒,)生前尚有《淳化秘阁法帖考》、《虚舟题跋》、《竹云题跋》等撰述。邓石如(顽伯)生。! ~$ A" P6 J" N
1744乾隆九年钱坫(献之)生。黄慎草书《七绝三首诗轴》。黄易(小松)生。巴慰祖(子籍)生。张照奉敕编纂秘府所藏书法名迹,成《石渠宝笈》四十四卷、《秘殿珠林》二十四卷。金农书《七言律诗轴》。; p+ Y: l8 A( z3 }# @( E. ?
1745乾隆十年张照卒,时年五十五岁。汪启淑辑《飞鸿堂印谱》。5 c+ T+ Y1 Q! m* p
1747乾隆十二年高凤翰左手书《苏秦罗隐七言联》。诏令梁诗正等编校、宋璋等摹刻《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三十二卷。% L6 m7 T8 i8 v) Z0 A( L6 u- `
1748乾隆十三年高凤翰卒,时年六十六岁。高氏生前有爱砚癖,藏砚千余,因撰《砚史》一书。
# v, r J' z; p8 e/ m( Z, M3 F 1749乾隆十四年诏令梁诗正等检录内府藏器,仿《宣和博古图》故事,为《西清古鉴》四十卷。东魏《高湛墓志》于德州出土。. j0 ?' C* ~6 ~8 T
1750乾隆十五年黄慎书《春夜宴桃李园序》。汪启淑撰《飞鸿堂印人传》八卷。《三希堂法帖》成。收魏晋以下历代名家百三十四人,墨迹三百四十件,搨本四百九十五种。高宗御题“烟云画态”四字。陶南望撰《草韵汇编》。戈守智着《汉溪书法通解》。& `$ L2 @0 r. _' H5 R9 k3 G1 K
1752乾隆十七年铁保(冶亭)生。郑燮书《新修城隍庙碑记》。戴震书《论古游心七言联》。5 E2 a- ^. d+ R2 r! s' Q
1753乾隆十八年孙星衍(伯渊)生。+ A- }) g- T4 i
1754乾隆十九年伊秉绶(组似)生。诏令刻帖续《三希堂法帖》,是为《墨妙轩法帖》四卷。& |+ B9 h4 W; o7 m& E4 }
1760乾隆二十五年汪启淑辑编《飞鸿堂秦汉印存》十册。
3 }8 T* O8 C5 O3 P4 n 1762乾隆十七年汪士慎(近人)卒,时年七十七岁。按,汪氏晚年双目失明,犹能以意运腕作狂草,金农称其“盲于目不盲于心”。阮元以为“工妙胜于未瞽时”。李鳝(宗杨)卒,时年七十七岁。生前有《有竹五言联》等墨迹。0 G- w# S5 _" D7 A
1763乾隆二十八年郑燮书《操存陶铸七言联》。
( K! x% Z8 e& m' L3 t# { 1764乾隆二十九年阮元(伯元)生。金农卒,时年七十八岁。乾隆御书《五律诗轴》。郑书《其述形似书轴》。
6 w/ W) f( ]; V1 W' y$ h 1765乾隆三十年丁敬书《樱笋年华隶书轴》。是年卒,七十一岁。郑燮卒,时年七十三岁。, @; _6 _7 C& d
1768乾隆三十三年陈鸿寿(子恭)生。' _$ k; j2 _% [/ g* `( R
1769乾隆三十四年诏令重刻《淳化阁帖》,逐卷作跋。又令详加校勘,成《校正淳化阁帖释文》十卷。4 c$ h$ Z1 a; z
1773乾隆三十八年吴荣光(伯荣)生。- H# b+ e1 {' b3 S4 W, d0 t
1774乾隆三十九年王治岐于河北元氏访得汉《祀三公山碑》。# P' Q( o) w2 M1 e
1775乾隆四十年包世臣(慎伯)生。
8 j# |. m5 E9 W# q; ] 1776乾隆四十一年汪启淑辑成《飞鸿堂印谱》五集四十卷二十册。陆时化所撰《书画说钤》、《吴越所见书画录》序行。% p! `7 V( W7 \( z( ~# x4 a
1778乾隆四十三年桂馥撰《续三十五举》(戊戌本)。蓝嘉瑄于山东济宁掘得汉《郑固碑》,此碑下截始有搨本。云南南宁县出土晋《爨宝子碑》。, Y; {4 x* }. D2 ~' e6 _
1779乾隆四十四年诏出内府《兰亭叙》三种及《兰亭诗》分勒于八石柱上,成《兰亭八柱帖》。翁方纲书《题徐渭墨笔花卉卷》。0 d7 x# F( I. k S% M4 i
1780乾隆四十五年桂馥撰《再续三十五举》(庚子本)。钱大昕书《使居使令隶书轴》。3 V1 |1 ^1 ?/ Z2 I
1781乾隆四十六年赵之琛(次闲)生。邓石如书《篆书诗轴》。9 u2 A+ A7 U: N
1783乾隆四十八年王文治书《快雨堂诗翰》。
' U8 }, u- k" D) \# [ 1784乾隆四十九年刘墉书《王安石杨柳·北山七言绝句诗卷》。
* `3 m1 w4 r3 d+ F 1785乾隆五十年林则徐(少穆)生。孙星衍于南京访得南梁《石井栏题记》。翁方纲书《谁从初地行书轴》。1 U# S3 g+ w* Y3 C$ N
1786乾隆五十一年黄慎卒,时年九十九岁。王文治书《重刻甘泉县城隍庙记》。
) d% B, Y; u: E4 K- k2 L" p 1787乾隆五十二年黄易辑自刻印成《种德堂集印》一册。
5 d& `- X5 P8 `8 C4 y- \ 1788乾隆五十三年翁方纲书《石钟山记》。
% ]7 k2 G: t U$ M5 G 1789乾隆五十四年汪启淑撰《飞鸿堂印人传》八卷。5 f& t- P- D& R+ j) ]( c4 j0 t! Y
1790乾隆五十五年黄易书《临华山庙碑轴》。
5 R- P* l8 f4 _8 T0 _1 B5 i& B# s 1791乾隆五十六年阮元撰《石渠随笔》。
, k* h2 e" n3 N- V 1792乾隆五十七年吴骞撰《论印绝句》一卷。
$ Q$ c; T' [( ^* a. \ 1793乾隆五十八年巴慰祖辑成《四香堂印余》八卷。诏编《西清续编》。蒋和撰《汉碑隶体举要》、《书法正宗》。黄易访得汉《熹平石经》残碑于曲阜。
8 y- |8 C5 [7 v2 f6 Q9 _ 1794乾隆五十九年梁同书书《万事一尊七言联》。
, m1 z/ Z) z9 Y8 ?) l 1795乾隆六十年钱澧卒,时年五十六岁。生前有《临鹿脯帖》、《隆师亲友轴》等墨迹。刘墉书《苏轼游道场山诗卷》。3 c" A4 d/ Y! I: q9 W
1796干嘉庆元年桂馥撰《缪篆分韵》六卷。王昶书《语为心缘七言联》。邓石如书《沧海日楷书联》。桂馥书《奉明也大兄隶书轴》。刘墉书《苏轼次韵米芾二王书跋尾七言古诗卷》。. ^' Z4 Z" O- N
1796—1850嘉道时欧体盛行。梁同书、邓石如、包世臣、何绍基倡用羊毫笔。$ L8 T5 Q( q/ L3 o+ ^0 S
1797嘉庆二年梁同书书《吴复古长生诀。》
9 Q* J( T6 w. D u" M$ O 1798嘉庆三年钱坫书《篆书文轴》,为晚岁左腕病而以左手书者。# K1 ~0 K( p1 }3 G
1799嘉庆四年吴熙载(让之)生。何绍基(子贞)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