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7-2-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00896
- 点评币
-
- 学币
-
|
中科院研究员: 科普法应删除“伪科学”一词# M) f( m! r9 p* s
$ X/ }5 S6 }( K; h2 A+ X+ e; ] U- 核心提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发起“废除伪科学”学者签名活动,称“伪科学”被人滥用,打击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间科学。该活动征集到150名学者的签名支持。何祚庥等院士则认为这场签名活动“非常荒唐”。
2 s1 J$ r3 _) B5 k7 y; `5 s6 Z9 s: p' a9 p# _
$ u( J; m, _+ g4 o) {* h9 M& c
( }7 W0 S; y. t, v* R' l# Z+ x* O/ v9 W# x7 _; \
何祚庥认为“废除伪科学”学者签名很荒唐
9 R5 a, o) \; q9 @9 C2 q0 ^* y
: ~( N# X9 t3 Y1 k+ [
: h* d% Z; l N4 ]8 l滥用“伪科学”概念容易误导,百余学者提出联名申请“伪科学”概念不科学, }! _2 D1 E/ W, T4 N w
# ?7 t2 `. i. A& _- ?
2 J4 z1 @( h! D5 j1 y9 O% B' E7 |" e' \9 q
“伪科学”一词常被提及,特别是在科技打假中作为维护正义的名称时时出现,而一些学者日前正在联名要求废除“伪科学”一词。一场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发起的“废除伪科学”学者签名活动刚刚结束。记者昨天获悉,该活动征集到150名学者的签名支持。这场签名在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它被何祚庥等院士认为“非常荒唐”。
* M3 O' I* I9 T8 _) _& q) L* _. p. t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通过电子邮件给几百名学者发信——《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号召学者们联合签名,废除“伪科学”提法。在这封长达两千字的电子邮件中,宋正海称,“伪科学”一词原来是指“伪造科技成果或剽窃他人成果”,但现在却被人滥用,“打击的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上的挑战性的科技原创性成果和民间科学。”8 ~ i4 F3 B* \: @; t6 ]
宋正海在信中向有关部门提出三大“恳请”,“恳请学术界彻底搞清‘科学’的定义,恳请谨慎使用‘伪科学’一词,恳请将‘伪科学’一词剔除出科普法。”
1 o7 q% P( Y/ ~# v5 f3 C, @$ N: F: Q7 `: T
8 m2 N& g: ^5 W$ H2 m0 f: m百余学者签名上书% K! g" O* I, I# R
: w; H' |0 R# I
( p) q. n9 ?+ s M2 _
5 r, T( g9 B* `$ [& }; a8 C+ t截至昨天,已有150名学者响应宋正海的建议“签名上书”。“我们将尽快把这些签名的文件送到科技部有关领导。”在宋正海给记者提供的签名名单中,记者看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研究员孙振远、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刘易成等知名学者的名字。$ r1 P! [7 f2 I, f5 \
' C# U, j6 s0 l) ^* s
: `% X6 D* ?* M* H" ]' [6 q新闻背景
: T! I) v3 U; T$ [" P" g3 f/ ?0 j' E! n; E( F3 E
“八卦宇宙论”引发新论战
# {, B6 A9 ~! I9 T H3 l$ k3 j3 @
' @" r% I6 J- w5 \7 @" J% ~
# k# d( L1 g E& m- F2 B: h% }0 c6 e; h; H今年10月,一场法院审判让半个多世纪前的“八卦宇宙论”之争浮出水面。文学博士刘子华1939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行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地位》,推测出太阳系存在第十大行星。刘的这一说法与当代天文学的普遍常识不相符,被方舟子等人驳斥为“中国十大科技骗局”。刘子华已故,他的遗属认为作为民间科学家的刘子华受到了个人诽谤和侮辱,起诉方舟子。这也揭起了民间科学家们与主流科学家们的“斗争”。而目前正进行中的关于中医是否是科学、是否应该废除的争论使得这种斗争更为激化。民间科学家们认为,主流科学家动辄就用“伪科学”一词来评判他们的“新成果”,这使他们的原创行为受阻,精神上受到打击。
: B8 u B0 P2 g; O* H1 ~$ j& b9 }1 p7 ?
! H; x& z9 C1 g/ ?2 R$ U' q5 X各执一词
6 F, ]& D& V# i' c+ J! h0 X$ L5 O0 Q6 D g e
" d" f* L! Z6 j. _: \* C; B m支持者“伪科学”一词使用过滥$ D2 j- B1 F8 J! H1 F% b( Z, ^
0 ?" k R4 h( a7 P1 k1 y) @3 |; p+ \! `3 N6 m/ E9 n& U/ V
4 X3 V) u- i' O) v1 P
宋正海告诉记者,当下“伪科学”一词有滥用的危险,这样下去,将不利于不符合西方科学体系的传统科技的发展,比如中医。也有可能对人们的科技创新精神造成压制。他说:“这样用西方科学体系的标准,打击一切其他非西方化的科学体系的成果,只能是让扎根于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上的科技创新无立足之地。”中国科技大学科学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李志超参与了“废伪”签名。李志超认为,现在学界使用“伪科学”这一名称过滥。“你不能什么都说是伪科学。伪科学是指造假的学说。但现在很多人针对自己认为‘不对’的东西,就扣以‘伪科学’的大帽子,这非常不利于科学的发展。科学是研究未知事物的,就是要有不同说法,就是要百家争鸣。”李志超还称,有些学者反对“伪科学”,实际上是学界中“学霸”的一种表现。“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就是要反对不同于自己的异端”。
C% ?4 C. A8 w2 R- S& y, |- ^) f- a, O |" s
% T8 _4 s* G- v3 [) f9 }/ F
反对者 “科学”须遵守国际规范4 y: }0 w: I: m4 Y& [ c! \8 {, l7 o
- e- l, Y- m, a, ^; @ a7 z
% b9 Q* k/ B8 _& A# k9 X# T8 D2 y
* h0 K7 R0 q2 J
“荒唐,真是很荒唐。”昨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祚庥对于宋正海等学者的做法表示强烈反对,他说,“签名的这些学者我们都比较了解,他们大多数都是支持伪科学的。他们实际上是为假冒的科学找借口。”何祚庥说,“科学”这一概念是从西方传入的,有一整套国际上公认的、传统的规范。而现在有一些人利用“科学”的名词,而不认同“科学”的理念。有些人把他们那套东西假冒成“科学”。这是我们学界不允许的,因此要反对。“你提出你的理论当然可以,但是你不能以科学的名义在社会上传播。”中国科普所原所长郭正谊也认为“废伪”是在为“伪科学”辩护。他说,“伪科学”一词是写入人大常委会所通过的《科普法》中的。“我认为‘伪科学’是指这样一些学说,它不是科学,但却打着科学的旗号招摇撞骗。比如之前闹过的‘水变油’、‘永动机’等,都打着最新科技成果的旗号,坑骗老百姓。对于这些,我们肯定要反对。”“并不是什么都给你扣上‘伪科学’的帽子。但是,伪科学现在存在,科学家们必须要带头反对。”
( I8 u; m% x* x3 X+ f, @
" O, o; {- B. Z% o: w* m: l晨报记者代小琳' c. A9 R( ]; l9 T. @
4 O& ?' t) ^: q% |$ N
记者手记& U2 t8 ~' _; K3 Q
# y V( s: j- x9 w/ w( d
+ {2 `* H# i7 W; U2 ^# S: h/ _; ]“科学”的概念到底是什么这不仅仅是一场口水战,更重要的是学术界对于“科学”定义的大争论。日前,在学界热议“中医是不是伪科学”、“民间学者刘子华所提出的八卦宇宙论是否合理”这样的背景下,这种争议正合时宜并更显价值。
, s3 x) Y5 F* x+ A3 W- x
8 _' t; c" {- O博文解析伪科学、准科学和科学
' Y2 K' n3 W7 V" `9 x5 S& o8 l/ Q
2 Z3 ]. ]- y# q
( V- f0 g: z' k p+ @% G9 s$ g- R |
9 E8 C, |: L9 G/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