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4-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80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7-22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 U$ r: b: f. v- ], q ——刘正成访谈录
# Q# ]8 i) l/ W. p2 Y3 y 马汉跃
- P0 y) f i1 Z
; i" B9 B/ A/ H% Q! Z时间:2007年4月19日
$ p/ s" I, q! Y% A地点:松竹草堂
7 S* |, \) U& [$ E0 A/ k2 p
, S: k. K: i/ P! V4 f7 P4 F
0 Y! @& S E+ q' |QUOTE:
# l+ O2 {3 M& w v0 Z) v 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
4 X; V9 q; N' p$ T$ t" b
; b0 N! H% Q* h& L7 t L 马汉跃(以下简称马):刘老师,您好!最近我刚刚读完您的《英伦行色》和《下岗日志》,从您奔走于世界文化舞台的身影中,依稀让人感到岁月的沧桑和青春的***。在您从事书法艺术创作、实践、研究、交流的过程中,更让人领悟到一种生命的张力。那是一团火,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博大、浩瀚,是一种坚韧与挺拔,昂扬与奋进,是一曲光的赞歌、美的追求。今天,当我们看着这满院阳光,松竹与山石再来回首往事,也不能不有所激动。我们还是从您的创作经历谈起吧?您最初是搞的文学?
) D) ~- } G& E 刘正成(以下简称刘):是的,我16岁开始临帖,和喜欢文学创作是同时进行的,只是在职业变化的时候有主有次而已。我18岁开始进厂当工人,六十年代末来到了工厂宣传部当干事,新闻报道、板报宣传、为工人文艺宣传队写剧本,什么都搞。1981年初调到四川省作家协会《四川文学》当编辑,85年调到中国书协,那个时候,我也是四川书协创会时的常务理事。# ^ }- x3 Q+ c
y+ e: T% S" |, L& e, p0 W3 J
马:您本来是一位学者、作家,还出版过历史小说集《地狱变相图》等,为什么却最终选择了书法?是什么原因使您下决心放弃文学来到书协的呢?! k# c# U- H: S1 y: N
刘:四川人嘛,别人说有盆地意识:不出川是条虫,出了川是条龙!外面世界很精彩,我想走出四川去闯天下。何况我原本喜爱书法,现在有人赏识我,难得呵!于是,中组部发调令,我卷起铺盖就上京城,在中国书法家协会一呆就是二十年。) `' }9 ^* `+ L/ m u
, H: @/ e! W, u' R% v 马:廿年辛苦不寻常。回顾走过的道路,您觉得自己的书法创作,从一开始到现在,可以分几个阶段? }6 J, k |$ ]7 B- x- l1 y
刘:有评论家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四十岁以前,即来北京之前是蕴藏薄发期,这时的作品相对温和典雅;到了北京以后,至90年代初是转变期,是北方人的雄强和南方人的灵秀相结合,确立了较有博大气势的自家风格;90年代中后期是我的自由期,技法已可自变,法为我用,作品尤有人文情思。晚明崇祯初年,黄道周为王铎的《拟山园初集》作序,预期王铎的书法会有“五十自变”之说。后来,王铎确实在五十岁前后书风大变而成型,深服黄说。我认为自己也似乎有“五十自变”的情况:我在五十四、五岁后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我的书艺忽然大进,颇类同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书法与文学同时大成一般。杜工部说“文章憎命达”,太史公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些激励后人的话也许并不诓人。* z) r; o$ w5 ]! ?) M: g3 F+ S
1 S8 Q; c: D" W$ \ 马:圣贤发愤,因以为之。每读《报任安书》总有一种郁勃磊落之气,纵横开阔之意,也让我常想起你所进行着的一项项浩大的书法艺术工程。据我所知来北京以前,你多次参加全国的展览,就很有名气了。) {3 N# S6 U' t3 ]0 {. g
刘:不能说“很有名气”。不过,我的作品在70年代中期就被选送日本展出过,后来,中国书协成立前后的第一届“全国展”、“中青展”我的作品都参加展出了,我是中国书协第一批会员。. C/ Q5 k: R1 s C
马:在你书法创作的几个阶段,最能够代表你风格的作品,你认为都有哪些?7 b* B1 l# w0 j8 ] @ h* r
刘:我在最近撰写的回忆录《我与书法二十年》中有一篇两万字左右,总结我的书法发展历程,提到了许多可以作为阶段性标志的作品,你有兴趣的话我可以从网上传给你看看。我现在的作品主要创作特征,是不断追求书法技术的“精熟”外,探索书法艺术的传统精神在现代社会的转换。比如说,现在的书法作品是为展厅展出创作的,而古代不是为展出创作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写序文,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写祭文,苏东坡的《黄州寒食诗帖》是写诗,非纯艺术的书法是否是艺术的低级形态?不,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是书法艺术最精粹、最经典的特质。; J) l( @$ M) {* }5 r
到了20世纪,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书法成为一个“视觉艺术”品了,似乎和你的生活行为脱离了联系。当然,现在的审美方式变了,我们要适应这种变化,要处理书法视觉空间的那些问题,同时也要保持传统,因为作品打动你的不只是字的视觉,还包括它写的诗和诗的内容与境界,还有藏在这个书法作品后面的生活行为。苏东坡说:“古人论书,兼论其人生平,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工”就是书法的技术,没有技术是没有书法的;“贵”呢,就是书法表达的内容,它的行为性、它的人文性的价值所在。我认为这是传统的精粹,而不是一般人所谓“碑派”、“帖派”之分的风格观念。% R6 G8 j- o! l8 x
你搞文学的知道,“风格即人”,风格是人的全方面的体现,不仅是表现你的视觉观念,也包括审美价值、道德行为价值、文化价值。我认为,现在没有文人的社会了,现在称为知识分子,公共知识分子,古代的文人社会,一方面会做官,“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或者是在家里教书,这是那个时候的文人的社会性特征。现在的艺术专业化、职业化了,其实反而是边缘化了。去年夏天我在陈忠实先生主持的“白鹿书法论坛”上有一篇专论讨论这个问题。8 t1 f0 A N. Z7 K3 L9 m( ?
当然,现在处于文化艺术通俗化时代,继承传统不仅是一种观念选择,而更是一种行为选择。比如,你没有熟练的文字处理能力的话,你把文字想好了,书法不知道怎么写。写的时候,你又忘记写什么东西了!苏东坡有“下笔做千秋之想”的说法:一方面它是实用的,同时也是审美的双重创造。7 {) M' v6 W9 y( a
1 y& i" x; p$ W8 t+ p0 w8 Q 马:这也是一种行为艺术?
5 D2 }2 E% M8 q$ }1 d4 s; M 刘:这就是行为艺术呀!这就是艺术的生活化,我的生活本身成为了艺术。它更生动,更活泼,就是在你的书写中间自然表达了一种美的感觉,而不是抄一个文章或一首唐诗。为什么凡•高的画值得欣赏呢?因为他的绘画表达出了它的创作的过程。4 l* O/ W$ U' B) o3 K; t
9 S. I9 J. ]' L 马:这恰恰是在西方绘画的后期,在一般人看来缺乏理性的情况下,反而更精彩?
# P3 x( Z) z, M 刘:对,很多非理性的艺术比理性的更好,怀素是在喝酒,就是非理性状态以后所表现的美,这个是弗洛伊德在他的心理学中间谈到的,潜意识表达的问题,这种非理性的状态,反而具有更大的力量。这种创作观念,你说它传统,它也传统;你说它创新,它也是很创新。5 e y J- N. ?/ w# f
9 q6 p- {% ~3 g% q7 L8 }
马:我看你的《刘正成书法文集》二十年前就提出过中国书法追求的目标,三个字:新、难、高。这一对当代书法创作的思考就表现出观念的开放性、敏锐性以及实践的创造性,历史走到今天,对这一目标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吗?
7 E- c4 p6 h$ t 刘:“新”就是喜新厌旧之新。喜新厌旧是审美心理的第一个要义。“难”就是难能可贵,就是指这个艺术作品有技巧、技术的含金量。“ 高”就是崇高。现在我们处在一个通俗化、市民化的时代,所有艺术都从经典步入世俗了,文化从少数人的精英文化变为一个世俗文化了。比如说现在,唱美声的,人家练了几十年才成才,他还不如超女唱通俗歌曲的,因为文化处在一个通俗化的进程中间,你叫他听莫扎特、贝多芬,那肯定不如听张靓颖、李宇春她们唱歌了,它更接近普通审美层次。但也在发展,像德沃夏克的音乐,它就吸收一种美国西部乡村的东西,又有经典,又有时代感,里面包含了一些流行音乐的元素,这所谓“圣之时者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