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4-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80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国家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时下的书坛也同样为建设和谐书法社会而努力。已经远离书坛多年的刘正成老师在忙什么呢?书法创作实践、学术理论研究继续着,这段时间还刚组织策划了“地域风书法展览”,特别是6月20日于中国书法网答网友所有问题,再度引起书法人的关注。对于这号书坛风云人物,不管是支持者还是反对者,褒贬不一,但对他的评价有着相当的一致性:很有影响力的争议性人物。+ |: w" p p$ W7 [& t
胡传海老师曾经把刘正成老师参与书法工作二十年总结为“刘正成时代”,以后学不成熟的认识,这个时代的标志性政绩应该是:组织策划历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览、主编《中国书法》杂志、主编《中国书法全集》。不用征询、不用民调,只要从时下精英书法作者的简介上还可以看出历届“中青展”的正面影响还在延续,历届“中青展”入选、获奖者依然是书坛的强者;不用刘正成老师提醒,也不用在封面上加注文字说明,只要认真阅读过往年的《中国书法》杂志,会明显感受到“学术”二字洋溢于字里行间;浩大《中国书法全集》的编辑工程,其深远的意义正日渐彰显出来……经过多年的考验,刘正成老师个人的政绩已经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书法社会。不问个人好恶,站在一定的历史高度上理性思考问题,会透视云雾,看得更加深远透彻。历史会记住为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4 K& \/ j) k( g0 q# X- @: K
刘正成老师走下书法神坛后,“中青展”被终止了,也间接地终止了“下岗”后的刘正成老师对书坛的后续影响,此中可以看到些许权术争斗的手段、谋略。虽然终止了“中青展”的继续,但无法终止“中青展”的后续影响。中国书法复兴二十多年,怎么也跳不过因为“中青展”而产生的各种正面积极的影响。当初,终止“中青展”是艺术创作行为的考虑,还是权术争夺的考衡?吾等草根的边缘化书法爱好者怎么也捉摸不透。只是,从此书坛少了那份宽宏大量的创作气氛所产生的各种良性互动。7 _, ^7 c( f: \" g+ v
响应号召,回归经典,统归“二王”,这是近年来书法人的学习套路。为此,不竞要问一下,之前传统经典曾何时被废弃了?如果把传统的经典锁定为“二王书风”,我们的视野是否狭窄了些?是的,更多的干部书法、伪创作(临摹)作品充斥于各类国字号展览。“中青展”所体现的创作导向很阳光、开放、积极,根植传统、张扬个性,后来的流行书风印风展览把这个宗旨作为宣言体现出来了。根植传统者,如施恩波、曹军等可以走上“中青展”的领奖台;个性张扬者,如于明诠、徐海、李强等同样也可以摘金挂银。独尊与支持在“中青展”里得到了合理的诠释与区别。* ^1 V3 K- D% P" E8 F
如果说“刘炳森时代”的“反丑书”思路把个性张扬、挥洒性灵者挤出来展厅的话,流行书风印风展览、艺术书法展览也同样的有异曲同工的偏激理解,只是流行书风印风展览、艺术书法展览由于名称的定义原因,质疑的人少了些,其实都是从海纳百川的创作氛围走进狭窄的人为的创作极端。作为引领时风的全国性权威展览就应该像“中青展”一样支持各种各样的探索研究,独尊一家,支持一派的展览都在相当的程度上打击了大部分不同风格流派的学习者。繁荣的创作面缩减****为极端的点,话语权者缔结的时代精神追求、评委构成和评判标准取舍成了主因,参与者现实的跟风就是某个点泛滥成灾的开始。拥有话语权者思想高度和参与者现实的学习动机让我们看到展览仅仅是体现出书法创作的某个侧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被人为地改造成了“一花自放,一家自鸣”的死胡同。繁荣创作从何谈起?: \/ [, O+ e d, D1 P
“官方”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即使走向某个独尊的创作点上,也会“点上开花”,现实利益的诱惑,国字号展览的来稿从来都可以轻松地飚达万数以上。但民间的流行书风印风展览有意无意地定位于一个创作点上,还能拓展出来多少创作面来呢?虽然主办者一直想体现出这个时代的主流流行书风印风,但结果还是走进了一种极端,这是否展览定位惹的祸呢?主事者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思路呢?, d6 G- J( B) f* \) ?2 \( n; d
“刘炳森时代”过后,我们依然唱着“王羲之”,旗帜鲜明地共同走进“二王经典”。我不敢把“二王书风”的流行与刘正成老师一样理解为“‘反丑书”大旗下一个商业谋略”,但很明显的一点就是书法创作走进了盲目的“炫技”时代。书为心画,书者必定先入技再及艺,技巧仅为基础锤炼,炫耀技巧怎么可能成了创作主要因素呢?当书法创作以高精确度复制,机器人般重复动作为崇尚,未来创作将导向何方呢?性灵苍白,思想贫乏,书法创作还需要精气神吗?炫技成风,“王羲之”将烂市于国字号展览很正常的了。这是否也可以从中窥视到速成的侧重技法教育方式的中国学院书法教育背后的严重文化贫血,和对当代书坛某种隐性的危害?当学院生产批量的“复印机写手”日后占据书坛,书法的文化底线还能够坚持多久?难怪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老师擎起“文化书法”的大旗了。浮躁的时代下,人们对名利的需求已经暴发。
7 J( z9 U) r. f7 \9 M/ l先不说多年前所谓的“刘正成嫖娼事件”促使刘正成老师离开书坛核心,多年后公安部门撤案、道歉,退休后的刘正成老师还在等待一个说法——平反!公元2006年,由于某些人名利的追求(作祟),迫使孙向群老师贡献了一场令人击节叫好又十分悲壮惨烈的“秋菊打官司”(书法版)。9 \7 D3 U8 u4 x. p1 ?
如果孙向群老师是某位评委的门徒,而不是草根的高中学历作者,既不会遭遇全国书法网友皆知的评委门徒的“以劣胜优”,还至于跑遍中国上访吗?都说昌明盛世了,但有些事情还是让人看到了某些黑暗一面,延迟几个月后的公布,还是维持“原判”——不知道孙向群老师有何想法呢?也不知道千千万万的书法网友(因为只有网友才有机会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有何看法呢?在艺术与权术面前,作了何种选择?谁能还书坛一个真实的说法呢?“以劣胜优”开了先河,我们从中能够解读出怎样的信息呢?是有人怂恿了这种行为,还是话语权者可以任意指鹿为马?怎样才能体现出真正的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呢?在公布坚持“原判”的同时,从网上读到了某评委单位里贴出了其学生成绩汇报的喜报,那篇“以劣胜优”的争议论文名列其中。是谁挑衅了话语权者的公信力?是谁***了话语权者的艺术良知?
1 g( n, Y, r* H- R$ f国家领导人都经常关注、回应网络上的各种民众声音,已过六十的刘正成老师生活工作也离不开网络,并言之“网络成了信息时代的王者”。书坛的一些话语权者是否可以考虑更多地主动聆听、反馈一下网络、报刊上的不同声音呢?
9 B; h2 q/ g: u- B学习书法应该经常多问几个为什么。面对书坛的种种现象、问题,是否也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呢?利用网络传媒的便利,不知天高地厚的我“拷问”了刘正成老师,并续写“拷问书坛”。
* \6 s$ P2 P$ m; h1 B5 P2 x' q和谐书坛从来都应该是解决问题后的体现,对否?其实,大家都向往和谐书坛!& {7 i8 c- x: W+ T1 c. v. u
2007年7月21日星期六敲击于雷州明轩文化传播中心
$ B& n5 r! g9 z: w% X5 p. q
+ J6 \- A5 S) ?, L, T$ Q[ 本帖最后由 曾如影 于 2007-7-22 10:10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