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6-2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5129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粘贴一篇旧作:
5 d1 P4 k" h) y1 Q8 B+ |! k/ B2 o- ?7 @, z
. D0 T+ H' t+ x4 P! l 文思片断0 X2 |7 O% t$ A, s8 c& N
+ c& K3 G4 f$ B! Q+ F; d/ G
/ h$ C3 L9 k+ ~) c' P4 y9 @* j 一* r8 _$ h7 s+ G" @" L( ^
; b* A! x, d0 i# o8 o 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坛,又是论经典,又是封大师,又是排座次,着实热闹了一番,现在看起来,有点像闹剧。经过八十年风风雨雨的中国新文学真的到盖棺论定的时候了吗?我看未必!
, S% ^- @0 g, B( u R 文学从属于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以开放的眼光,即世界文化作为参照,那么,目前的中国文化的存在状况究竟如何?这很需要探讨。对此,我曾经有过这样的评述:由于目前中国文化的特殊性,它不像中华文化那样是自然而然生长起来的,而是通过引进、模仿、移植而构建成的,没有原创,少有创新,还处在一种二流的文化状态……对于这种尚未定型的文化状态进行评说,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也就是说,所谓的“经典”,所谓的“大师”,很大程度上要看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状况而定。如果未来的中国文化能够重新确立主体,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大师”就是开创者,“经典”就是奠基石。如果未来的中国文化不成气候,无法重新确立主体,只能归属到世界文化之中,成为如影随形、无足轻重的边缘部分。那么,所谓的“大师”不过是个过渡者;所谓的“经典”不过是块垫脚石。这很残酷,也较实际。; |- Q( J3 X! [$ p$ p7 P* W
# y1 v) n2 m7 r' Q' K M 二) ?% N" ?# H6 R$ F
, p, w3 l& G- V; `* x# W
文化的存在很大部分是由文化的传承情况所决定的。像先秦时的孔子和他所创立的儒家文化,在当时只是影响较大而已。但千百年来,随着儒家文化的发扬光大,并且影响到海外,从而也使孔子成为有世界性影响的伟人。而像湮没在历史废墟中的玛雅文化,我相信,那其中一定也有他们自己的“孔子”,正是因为文化的断流,使我们一无所知,只能在面对玛雅文明废墟时,徒发许多感慨。
- D0 `9 U) ^- w& @) e: D: Y8 H$ Y. z8 {1 N" D1 u$ J! b
三
( ^$ Q3 }6 z' y2 j8 D5 L" [$ ?7 H% }/ {7 E: ^+ M! {% D
如果把文化的存在比作一块陆地的话,文学则是一条山脉,而杰出者,则是一座座山峰。传承顺畅、积淀深厚的西方文化像一块高原,目前的中国文化只是一块积淀浅薄的盆地,它们之间有着整体的落差。+ `' d" C7 o3 X5 y* K' E
同样是净高度1000米的山峰,处在中国文化的盆地里,它的海拔只有1000多米;而处在西方文化高原上,它的海拔可能就有数千米。数千米的高度就足以让人仰望与攀登了。. R# \9 z8 s" D/ D: M# x
! s1 e6 Q+ E2 R+ k2 H3 c
四、他处6 Q2 q0 A# W6 ?
$ h& w, D: D4 V 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冬夜里没有卖出一根火柴,她在墙上擦亮了自己的天国,看见了老祖母和圣诞树,她的逝去宁静而安详。一位流浪艺人在广场的一角脱下帽子往地上一放,开始了他的演奏,从笛孔里流出的音符,时而宛转流畅,使人如沐春风;时而哽涩呜咽,似诉生平的坎坷;时而激昂高亢,让人不得不仰起头来。他的技艺出神入化,他吹奏的是心曲,和演奏家们在音乐厅里的表演是两码事。尽管在他的帽子里的钱币只有很少的几枚,但他并不很在意。他的眸子清纯而深邃,视之如对深潭,让人在心中打了一个激灵——这世上别有一种境界,离我们很远,不用说世人所热衷追逐的名利,在他眼里一文不值,就算是爱情、婚姻、家庭等,在他眼里可能也只是过眼烟云……; r! b5 A0 d R* F" A
他处,是希望之所在;他处,是对现实的超拔。; x4 v1 `2 e1 s) x1 C. l
他处在意识和无意识之间。自身经历(特别是童年的经历)在意识深处的泛化及文化积淀在意识深处的泛化是构建他处的基础和原材料。由于此时、此地、此身的限制,现实中的人是不自由的,而在他处则可以相对自由。对他处进行精心地构建并能使之清晰呈现的就是艺术家。/ s2 Y7 G5 X" |1 Z/ e3 E% [; _
在精神领域里,和现实有着不同的法则,许多看起来像是庞大的事物坍塌后只留下尘埃一抔,许多貌似五彩缤纷的表象破灭之后唯余污水一滩。
; s' X4 y" S% C1 Y" d 此处和他处是人生境地的两极,此处是现实的遭遇,他处是灵魂的居所。5 k3 i9 Y+ o$ B+ u
如果他处充塞都是现实欲望的膨化物,他处亦成俗处。 }* E/ D% w- U, V6 R0 u) ?
- Z: o# }; }3 [- x
他处亦有高处,他处的高处依存于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他处的高处相对可以分成:“精神存在”、“思想存在”、“艺术存在”等。精神存在是文化存在的最初始、最基础部分;思想存在是思想家对精神存在进行整理、概括,使之系统化、逻辑化,成为一个体系。“精神存在”、“思想存在”、“艺术存在”三者的关系用一棵树做个比方:精神存在是根系,思想存在是枝干,而艺术存在则是叶片、花朵与果实。艺术存在最丰富多彩,但也是最末端的部分。0 r% K% N9 h1 p
就中华文化而言,从时间上看,精神存在形成得最早,在远古神话传说中就广泛地存在,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等;思想存在次之,先秦产生诸子百家的时候是思想存在的繁荣时期;而其后的数千年,是艺术存在灿烂的时期。) g- [" e9 d7 U' p1 c7 o+ i
“艺术存在”,可以相对分成:“作品的存在”与“诗人的存在”。像敦煌壁画,是何人的作品?其人是谁?都无从考证,但并不影响它的艺术存在价值,这些作品可以脱离作者,独行于世,独存于史。而像李白的许多诗歌,非李白而不能为,诗与人合一。所以在我们的脑海里、文学史上,矗立的首先是一个奔放、飘逸的诗人形象。
1 N7 ^, v5 s/ A+ K 他处的高处由文化传统所承载着,它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与一茬又一茬的优秀作品。“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整体感,是一种凝聚与粘合,人们往往关注于它指向过去这一极,而忽视了它指向未来的另一极。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长链上,“我”虽立足于现在,但过去是“我”之的由来,未来是“我”之所往,以大的眼光看“我”,“我”成为抽象的一点,作为在现实中的我和在历史中的我构成“我”的存在,它具有实在与抽象的双重特性。对传统的认同是双向的,即“我”对传统认同,传统亦对“我”的认可,这很重要。如果没有传统的凝聚与粘合,个体的存在就像一些沙粒,无论数量多么庞大,它都不可能堆积起太大的高度,而且禁不起风吹雨打,甚至不如一抔黄土。! I9 _. [8 q2 s$ k- O4 Z
“五四”新文化运动,造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断裂。从此以后,中国文化人的“他处”往往从西方或前苏联借用,这种借用就好像灵魂的租住,终究不是自己的“家”,漂泊动荡之感始终无法消除。5 P2 w( \/ S- X8 [; @
“五四”以来,新文化在“精神存在”与“思想存在”这两方面的构建少有功绩可言。哪一种精神是我们真正的依靠?谁是真正的思想家?由于没有独特的“精神存在”和“思想存在”的支撑,“艺术存在”也只能产生一些二流的文化产品。这也许是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