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随笔 《一壶秋月》$ w6 d' k6 v$ S: o; b" I5 [2 N
7 @% \0 ]! U- Z$ C 今晚到教室,不用讲课了,坐着无聊,随手写了这篇小文。发上来凑个热闹。大家猛批!
+ T/ K2 Q. | z
* q+ i0 c+ F/ V6 [* I7 _! m( ~3 }0 n
! C2 i7 n& K/ g9 e7 u《一壶秋月》原文 1 ^* r1 i7 b5 r: z
! A. Y. m' K$ M3 K3 T! V% ^% a' x 用于书法作品的闲章太少了,不能适应多种形式的作品的需要。扇面、册页须用小章,中堂、条幅的印章应大些,更有八尺、丈二等巨幅当用巨印。古代名作,流经多人之手,每经一手,多钤自己收藏印,辗转流传,书作也成了印屏。这些印在内容上自能显示书作的历史变迁,而多印集于一体的古味盎然的形式,也成了一道惹人注目的景观。今人创作,也往往喜欢模仿这种形式,一件小品打上十来个印章,曰:追求视觉效果。多印集于一体,除位置安排有讲究外,印的内容和形式也得有变化,印章的需求量也就大了。一个书家总得有十几二十个印章吧。这些印章除了姓名印,统统可称为闲章,文字的,肖形的,不一而足。 * Y& r: d, Q v& i+ S
我刻印属于初级阶段,自然不敢下手了。寻寻觅觅,好不容易找到刻印的好手,而印文又犯难。印文是一个人修养、情趣、品位的体现。于是苦思冥想,突然脑子里蹦出一个词:一壶秋月。哇塞,太有才了!自鸣得意好半天,又琢磨,这词怎么来的?得有谱吧?想到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诗句,想到了李白《春日独酌》:“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一壶秋月当与这有些关联吧。 , R. R# J: D7 N/ d; l) M9 [
嗜酒,大概是文人的老毛病。李白,杜甫,苏东坡哪个不爱酒的?文人我够不上,却染上了这不大不小的毛病。劝我戒酒的人多了,自己身边也有一些酒鬼,因酒误事者有之,因酒手颤不已不能执笔者有之,因酒驾车而丧命者有之,饮酒过量而直接死亡者亦有之,酒乃害人之物!可是偏偏不能戒,每顿总得来二两。尤其不可原谅的是,总向往月下山中独饮的古风。
. c. M4 t& D# W! d" M ?, F 一壶秋月于我是再合适不过了。
, T+ `( U8 v6 F 秋天,明月,湛蓝的夜空,山涧,亭子,桂花,菊花……想想多么惬意!酒是无所谓优劣的,淡也罢,烈也罢,薄也罢,醇也罢,清风微起时,举杯! ^8 [) z% I# r) u) J
一直陶醉于自己的这个创造。近日偶然看到林清玄的一篇文章:《温一壶月光下酒》。看标题就吓了一大跳,天下竟还有这般情怀的人!迫不及待一口气读完,收获可不小,我的一壶秋月又添更加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了!
" n5 X- c- @$ u5 V6 r* w
林清玄把喝酒分为三个境界:备下许多酒菜,喝得杯盘狼藉是下乘;几粒花生米一盘豆腐干,和三五好友天南地北是中乘;一个人独斟自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上乘。他认为上乘之中还有他法:不同季节以不同的名花下酒,以诗词下酒,把去年的月光温到今年才下酒。好一个温去年的月光下酒!虽与用回忆美好时光下酒意思差不多,但意境迥然不同,那一分皎洁和清雅,那一分风趣与性灵直有霄壤之别。 8 r( o& o( n1 i/ n
细细品味,林先生的温月光下酒与我的一壶秋月似又有别。但文章结尾处说:“喝酒到极处几可达到佛家境界,试问,若能把浮名,换做浅酌低唱,即使天女来散花也能不着身,荣辱皆忘,前尘往事化成一缕轻烟,尽成因果,不正是佛家所谓苦修深修的境界吗?”这又正与我的创意相同。只是这里“佛家”太宽,“禅”则更当,若再换成“庄”,亦无不可,这不正是无待、坐忘和逍遥之游吗?
: m/ h$ `! d, B) Z g h- C5 e9 j2 P. Z* R
5月17日晚于贵州凯里市 8 \7 ~3 H9 d& I: f9 T& ?' B
; S7 z3 v+ C2 B- L4 |
[ 本帖最后由 黔墨 于 2007-5-18 00:5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