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5806|回复: 9

临十七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16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郝司马帖
十七日先书,郗司马未去。即日得足下书,为慰。先书以具,示复数字。
郝司马帖.jpg
郝司马帖-.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5-16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逸民帖
吾前东, 粗足作佳观。吾为逸民之怀久矣,足下何以等复及此,似梦中语耶!无缘言面,为叹,书何能悉。
逸民帖.jpg
逸民帖-.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6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厚重有余,潇洒不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7 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指点!是没有放开来写,字写得小,基本与帖上的字同大,量了一下,临的郝司马帖第一列十个字高度为23公分。这遍临完了再意临,把郝司马帖临成四尺对开条幅,可尽情挥洒了。

[ 本帖最后由 zwm 于 2007-5-17 07: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7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梦草堂 于 2007-5-16 20:23 发表
厚重有余,潇洒不足


正确!em2 em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5-17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em1 face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17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从一个网站是摘录下来的,共同学习.

王羲之《十七帖》艺术特色
  方国兴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晋代著名书法家,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法书,遂改变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其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于中国书法史有继往开来之功,享有“书圣”之誉。《十七帖》是王羲之晚年之作,体势雄健格调典雅笔法精妙,为后代草书之绝。自古以来的书法爱好者多以此贴为临习草书范本。笔者在反复磋磨研究后认为《十七帖》精妙之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结体稳健。王羲之草书结体的规律是“各自为战,互不相干。”乍一看,书草如楷,从容不迫,平心稳健,心平气和。再仔细看下去,精妙至极,非仅上述。有的结体以正而斜,有的似斜反正,有的化险为夷,也有的若断而连。全贴743 字上下二字相连的共49处,三字相连的只有第三页最后一行的“下问耳”,第七页第二行的“理得尔”和本帖正文最后一页第四行的“以年老甚”及结尾“故远及”四处。它们是上字之终,连锋为下字之始,因势利导,顺手自然,毫不牵强。通篇看虽“各自为战”,但字字笔断而意连。
  本帖相同的字,结体却千变万化,字虽重复,但写法不一。如“足下”的“足”字,共36个,结体却无一雷同。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粗或细,或方或圆,因行而宜,为尽其妍,唐太宗评王羲之的草书云:“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凝露结,状若断而还连;以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
  笔画严谨。点画之妙在于用笔。此帖笔法谨严厚重,右盼左顾,极有规矩,点画很少锋芒毕露,大都藏头护尾,骨肉倍匀,线条朴实遒劲,富有立体感,尤其书划转折处如:横折、竖弯勾等笔画,总是轻提重按,顿挫有致,笔笔送到,决不一滑而遏。他的用笔或圆中有方,或方中有圆,意味无穷,全帖无一败笔。王羲之的“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是讲用笔宁缓勿急全力以赴,视形变貌,百态千姿,才能达到理想的艺术境地。此帖可以说是他十六字的具体运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临了一遍.
01郝司马帖--.jpg
02逸民帖--.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龙保帖
龙保等平安也,谢之甚迟,见卿舅可耳,至为简隔也。
03龙保帖.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5-30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王羲之《十七帖》艺术特色

 章法生动。王羲之用笔右规左矩,结体变化有度。点画之间前笔有终,后笔有始,“终”是为了牵引下文,“始”是为了承接上字,因此行气贯通,笔畅神融。如第十四页(《宋拓王羲之十七帖》)后三行“何帝时立此知画三皇五帝以一备有画又精妙甚可观也彼有能画”27个字,无一相连,唯“立此”二字似连似断,但笔笔承上启下,字字前呼后应,极耐人寻味。从疏密关系看,可谓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字大小错落,笔画有轻有重,极富节奏感。总之其章法风格可归纳为:行气贯通,神融笔畅。轻重缓急,疏密得当,大小错落,节奏性强。
  变化从心。《十七帖》中重字甚多,都写得各有姿态,如《讲堂帖》中“是汉何帝”的“帝”,点画沉着,稍有映带,末笔垂直而下,端庄凝重。“三皇五帝以来”的“帝”字,起首一点即衂挫有势,后数笔连绵而下,末一笔向左引出,有很浓的章草笔意。另外如“知”字、“汉”字、“画”字也都尽其妙,令人叫绝。这只有功至性显,写到熟服处,笔底迸出天机来,才能产生的作品。
  侧锋取势。有些人以为,右军往内收笔,一定是笔笔中锋,其实不然。帖中“邛竹杖”的“邛”字,以顺入笔的痕迹代替横画。然后侧锋而行,侧锋而出。“计与足下别二十六年”的“计”字,“复得其书”的“复”字,也都有这种短而方的竖笔。竖笔横下,势必笔尖在笔画左侧,在这样短的距离中,是不可能调整到笔划中间的,这些侧势之笔,骨健气清,正如清人姚配中说:“不颇则骨不骏。”
  浑圆劲劲。草书是以“使转为情性”,因此,圆是重要的。姜夔《续书谱》说:“草贵圆,圆者应之方,斯为妙矣。”而用笔欲圆,须“用笔盘旋,空中作势”,其力出于臂腕,显得字有长工筋骨。常见一些习作,笔画若飘带,浮薄无力,都是因为臂腕乏力,不解“空中作势”之故。帖中“违离不可居”的“离”字。故为“多奇”的“奇”字;“可得果,当告卿求迎”的“可得果”三字,皆遒劲圆活。清人朱履贞说:“书贵圆活,圆活者,书之态度流丽也。”收放得宜。我们在帖里选了四个“耶”字,其末一字笔均匀不相同。有收有放,出笔处有方有圆,皆因在一行中的地位不同。两个长垂的“耶”字,都处在一行的末尾,故需要舒展的笔势。两个短缩的,都在行间,蓄势以引起下一个字。带“辶”的字,如“进、遂、达”等字,其末一笔或收锋,或出锋,或下连,或上挑,皆随势而作,首尾相应。
  重按轻转。古人作书:“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抄”。起伏也就是提按,清人姚配中说:“不按则血不融,不提则筋不劲。”董其昌曾颇具感慨地说:予学书三十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自收自束耳。”帖中“至吴”两字,由圆渐方,由转而折,由轻而重,转处轻提,折处重按。再看“足下问”三字,也是转处圆活,折处险峻,正是用笔精妙之处。”
  意蕴深长。书法作品的成败,关系人的情态,唐人孙过庭有“五乖五合”之说,说的是“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书法是一种用线条组合的表现艺术。得志就是作者在执笔创作时,豪情满怀,喜怒哀乐跃然纸上,意蕴表现在作品之中。
    古有“见其字如见其人”之说。《十七帖》的作者豁达随和的云水胸襟,刚正真诚的骨鲠个性,是以简炼安祥的笔墨形式实现的。在临习和欣赏《十七帖》时,不仅可以从中领会到作品的内在意境美,同时还能感受到右军的人格美,给人以意蕴深长的无限遐想。

[ 本帖最后由 zwm 于 2007-5-30 14: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