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4-17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Fbox=师友杂忆十五篇(作者:王元军)] 7 w3 z& Y( \8 f! t
+ o- X! l9 F& Z7 x$ k: A/ h师友杂记(十)李敖学生王裕民与我的一面之交
" c$ {4 U9 Y, ]! O3 a9 O* I2006-10-02 10:16:39
' |3 m ]( {% ^5 J5 T$ _+ W* _" e6 s# r- r
朋友林林总总,或诤友,道友,酒友,书友、畏友……不一而足。盖友人皆因某一点之相投而订交者,性情、趣尚、爱憎皆相投之友,并不多见。我与李敖的学生王裕民一面之缘,盖属同道之故。
. q4 { W& q* C, L& o5 J, K- ?$ S" c% X( j. X( T l- D2 e
吾曾撰《怀素评传》2002年出版。2004年4月29日,忽收到《假国宝——怀素自叙帖研究》一书,作者为台湾来的李裕民,是与台湾另一研究怀素专家李郁周打笔仗的产物。此人名字很熟,曾在《故宫文物月刊》上仔细地读过他的几篇文章,感觉其用心专一,乃吾所欣赏者。此后有电子邮件相互往来。学术之路有同道切磋,自是人生一乐。
' @$ K- F0 Q1 s2 K/ X- ~
1 p5 t$ D- ^. s. E# N2004年6月2日,王裕民有一电子邮件云:( c3 z5 \+ x _! L! y2 f2 `
元军兄:
2 Z% G; F4 G2 H- {) s% y昨日收到您的大作,即花了數小時拜讀,令人佩服。我正忙著寫懷素自敘帖研究的續集,下週並會到北京六天蒐集資料,這是我第二次到北京。
]$ a5 L0 V/ ?7 z0 C裕民: U4 @2 K- {( D% P( y) s; f- ]; I# Z
有来京机会,自然少不了面见交流。
& B t9 M: Y# y3 H
5 h2 O0 T5 j) K0 [6月23日李裕民来京查找资料,我们约定在首都师范大学南门见面。见面后此人言语不多,个头一面七五左右。一问年纪,比我想象的小得多,不到30,这让我感慨不已。寒暄几句,我赠其拓本一件,自然少不了吃饭,我请他吃北京特色的饭菜。先打车去增光路海碗居老北京炸酱面。这里跑堂的声音此起彼伏,所谓熙熙攘攘、人声鼎沸。王裕民好像没有兴致,但又不好意思明说。我知道,在这里说说话是很费劲的。我又提议回头到增光路西口九华山烤鸭店吃烤鸭,他马上提出同意,并说,很喜欢吃北京烤鸭。每人两瓶啤酒,各喝各的,他不断给我填酒,我很不习惯。烤鸭不错,肥嫩不腻,我看他也十分喜欢吃。饭间,所谈内容很多,主要是学术问题,他对老师李敖的崇敬之情,也谈到,现在的李敖先生谈锋不如以前劲健了,毕竟年龄不饶人啊。谈话期间,感觉他并不像文章中所表现的锋芒毕露,他也没有非议过他的对头。也不知聊到什么时候,抬头一看,只剩下两个服务小姐在对我们行注目礼。只好结帐。出了门招呼出租车,送王裕民上车,互致再见。
( ~$ N& T, \8 C( F+ v/ I, [) P6月18日,王裕民来信. @* e, R5 ?7 d7 F+ D
元军先生:
& n/ Y: | u8 O! T收到,非常感激。一直對上次於樓梯間中所提到的「我帶了一份資料來考考先生」一言感到抱歉,小子出言不遜,脫口而出,之後竟還忘了表達原意,希望先生不要與我計較。(事實上我一直對此言耿耿於懷,覺得自己失言。)(以下不引,已经引过。)
: p, P+ y# o* g2 p+ o7 Z6 ^! f6月28王裕民发来电子邮件:) M( C8 B5 Q+ t
元军兄,抱歉那么晚才给您答复,我等会就要坐飞机去上海,所以在行前赶紧回信。因为时间匆促,所以此信可能有不尽令人满意之处,望兄包含。……
( g% Z8 a4 _! c
# T0 r2 c7 @8 L7 k/ n3 J" \(以下是他给我提供的一些资料)
# S+ d8 H+ b) p, c9 N 还有几个邮件,谈及一些别的事情。3 J$ o# @( a: l- v
3 U. Q8 H/ ]5 Z2 S7 c: H2004年10月他新近出版的厚厚一本《假国宝与三流学者——怀素自叙帖研究续集》寄赠与我(具体时间记不清了)。12月6日,在网上突然读到王裕民在台湾自杀的消息,怎么都不相信。后来当然也就信了。
" z6 m, e3 l9 A \6 G/ Z5 x5 w
; @( A* G$ `( [4 N王裕民之为文,颇似乃师李敖,多有非议者。人皆有所长,谁无所短?且短长之间并非容易决断。人之所善者,便应是吾之所从者。因己所恶,掩人所长,不取也。唐太宗曾云:“君子用人如器,取其所长。”古人有此心胸,何故今人因其一点,而苛求其人?仅从书法研究而言,他的自杀是令人十分惋惜的! \9 X3 t$ E( K* P) q
/ L+ \: o, W L3 |
" ~, V b3 E% e" ~
0 p" S3 r) |0 I9 Z) o/ X. e[/Fbo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