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6146|回复: 13

[评批] 实话实说——我看石开先生的篆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6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在书法篆刻界石开是个颇具热门的人物,或许正是他篆刻在一次次脱变过程中所引起的不同争议,这种争议好像就没有停歇过,是媒体高度关注的人物,他对印坛现状的文字梳理、对篆刻艺术的精论,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被印人津津乐道,至今仍是印坛瞩目的明星。好像只要的石开存在,这种争论就不会停止!; T4 |" v: V# K
    对于石开的篆刻作品,我是十分肯定的,尽管某些还有点我们不能接受或者欣赏,但他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篆刻作品的阅读,无论你是处于什么样的一种心态,欣赏也好,否定也罢,你会不由自主的让你先把他看完,这就是石开的印,当然不排除看不懂但因为他是名家而仔细推敲者,这其中就有那时20岁多一点的我!
# i$ c) P) F- J    从看不懂到看出点门道,有个过程,就是自我审美体系的建立与不断的丰富,如何用自己的审美体系去感知他,却是需要多方因素!5 \( L1 o9 z7 P9 a+ J( N
    挑石开篆刻的毛病确实不太好挑,是有难度的,一方面,按照那些技法讲座的东西去欣赏你是不会看得懂他的印的,另一方面按照传统的赏评方法去抛析总觉得无从下笔,要不怎么说他的印神出鬼没呢,写的抽象,又有弄虚之嫌,有人用“冷艳”、“鬼气”来形容石开的印,以至人云亦云,成为印坛喋喋不休的话题,尽管石开先生在一些文字中否定这样的形容,但我还觉得是有一定道理的,就算是先入为主吧,至少有这种印象,在与下面作品对话时我会明晰出来,与大家交流!- b% s- N* i8 E6 E) V6 X
    先看一下陆俨少先生题在石开篆刻之前有一段话,我们再慢慢展开作品分析或许会更容易和大家沟通,“石开冶印独出蹊径。寻其渊源所自,盖出之秦权诏版暨秦汉急就章。中锋直入,不事修琢,疏密结构自为体系。寓严谨于脱略之中,而能得自然之妙。其朱文近汉封泥,不衫不履,不事修饰,而拙趣特存,盖其法古善变,能古能新皆此类也。予以为笔墨之道,出传统而不为传统所缚,与石开治印存相合者。所谓老年变法,不在面目之间,如得其理,由此而以为笔墨之道,出传统而不为传统所缚,与石开治印存相合者。所谓进,不激不挠,轨辙自得。其极也,自有水到渠成之乐……”可以说陆俨少准确地分析概括了石开的源流始末,我也在读印中有所体会。
1 t: G* S8 D+ M* {4 R    “平澜荡柔橹”印取法汉急就章,化直线为曲线,线条朴茂醇厚,生涩而不滞呆,如绵里藏针,神采奕奕,如墨书上石,密处不容针,疏处可跑马,长短线的组合排列更显气势恢宏,用刀果敢,冲、刮、点、顿,轻重急缓,充满节奏感,深得书法线条一波三折之深邃,看似乱头粗服,实刀刀精到,唯不足处,乃“澜”字水部之密与左右之竖线相交缺乏横向的节奏感,密中有虚气息方畅,此处略显臃肿!“橹”结字太散漫不够整体,尾为收好!# A( v4 ?1 p" H" o5 {0 N

- o/ j- Y. R3 u' e2 o: I3 J3 }7 h# b    “或龟或鹤”仍取法汉急就章,但遗貌取神,变字型整体右倾为向左倾斜,线条更赋予自我个性与感性色彩。印面中间十字留红,重心偏上而右倾,有力扛千金之势,用刀粗狂中不乏精到,率意奔放,线条变化虚实自然,起至转折处充满笔意。但两个“或”字虽一拙一巧、一方一圆,高低错落,但仍有雷同感,乃因结字雷同,无大变化,与“龟鹤”二字缺乏联系,特别是第二个“或”字右上的一点与“鹤”字“佳”部处理尤其草率!整体仅气势雄浑还不够!
. w8 M7 a+ i7 x1 w7 M& Z% Y4 i4 N; u3 ], C1 {5 V1 m6 _, G9 Z
    “永永无穷”又是一个有重复印文的印,此印当刮目相看,“永永”结字虽也无大的变化,也没有刻意的追求变异,但二字上下自然排列,拔地而起,浑然一体,笔意变化率意自然,轻佻而不轻浮,错落有致,穷“字”也刀笔精到,胸有成竹,唯“无”字线条起止过于烦琐,拖泥带水不够精炼,线条与其他三字相比,有骨无肉,略显单薄!
- B; o# h: U" W. j9 \8 A+ c5 f- f# f# P& [
    “望若木鸡”印整体舒朗轻灵,飘渺泰然,“望若鸡”三字中充满了文字部件的小符号,神态各异,错落有序,互为顾盼,“木”字采用隶意,一撇一捺徒然而出,势如惊奔,真乃“木鸡”也!虽然出奇制造了矛盾,也符合文意,但没有合理的决绝矛盾,除了突兀还是突兀,还真让我“望若木鸡”!& `" N/ f9 ]8 B( p

. n3 O3 g! n. |$ R) z' l    “风帆非动”一印我非常喜爱,但我却一时不知怎么下笔来表述,这算得上石开的大写意,线条诡异,变化多端,章法外紧而内松,看似散漫,却一团和气,结字打破常规,笔画密处紧收,疏处放浪形骸取其疏,如风字“虫”部、“幡”字右部、“动”字左部的紧收,与另外部件的放形成鲜明的对比,“帆”字左右相背,“幡”字左右相背,两字整体看成镜像状,底部参差错落,横向看字势连绵跌宕,局部充满矛盾但整体又以气相连,几处模糊的粘连似取法封泥,恰到好处,增加了印面的层次,全印有很多断笔,在线条的转折交叉处石开很善于表现,即见刀又见笔意,即有虚灵之气又有金石味,殊不知,有连必有断,在断与连之间石开大有作为!4 m  E7 n1 x& T. [/ \/ Z0 c

1 i$ Y8 @/ r8 G% j# Q4 t8 v    “一抹青山如寿眉”是石开的印的基本基调,章法外实内虚,长线条的排列化零为整,使之密不透风,与几处短线条(曲线)的零碎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处理手法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技巧是多元的,如长线与短线、点与线、点与面、大与小、整体与局部,清晰与模糊(残破),藏与漏,横(竖)线与斜线等等,以及由此组合而成的各种辨证关系,从而带给大家审美的愉悦,当然此印有几处笔画线条略显臃肿,美中不足!. `# j* m% X. S0 |1 s7 k

# N' y) j) V7 `, E* H# y    “瞻之在前”一印,是我所不能欣赏的,其一,虽然四字对角大小呼应,但并没有处理好虚实关系;其二,“瞻”字与“在”字排列从右至左成阶梯状,为书家大忌,而且横划横向雷同,凭其“目”部两点破之,也无法改变局面,“在”字用刀随意,线条板直无韵味,究其原因乃章法未处理好,而轻易凑刀犹豫之缘故,臆测,不知同道以为然否!
) W  K/ q  V4 F; m0 o
/ P# G- k7 w9 w    “指云相赠”可能是近些年石开印的倾向,如果说冷艳是对他早期的印象,那么这种感觉就有点“鬼气"了,什么是“鬼气”,没见过鬼又怎知鬼气,说那不瞎说吗,且从鬼故事的感觉去体会吧!先是一魔抓(手部),又是一双鬼眼(雨字头),一张妖嘴(云部),再是“木部”与“贝”部两小怪,“曾”部更吓人,小眼睛大鼻子,露着一排牙齿的嘴巴,也视乎伸着大舌头,四字胖瘦高低大小形态各异,对比是有了,只是不协调不成比例,像什么,像鬼!这是玩笑话,不知鬼气是否源于此,细看此印如单看线条还笔笔到位,除此看不出什么名堂来!或如文意“指云相赠”的潇洒倜傥,随手拈来而作,不可而知!
- v& Q2 t" E! n! Q6 r   写其他人的篆刻评析很轻松,写石开先生的印确实难,难在有感受却说不出来,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耗此半天才整出这些文字,还请大家指教!0 L9 G. [! |8 U' a5 y3 X
   更多文章请点击我的博客(洛阳易辰)http://blog.sina.com.cn/luoyangyichen
发表于 2007-3-7 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8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liverlu 于 2007-3-7 09:02 发表( c' }1 |# ^" W$ \
用马克笔将篆文写在厚一些的塑料薄膜上,然后放在凹凸不平的水泥地上踩,使其变形。再用熨斗烫平后复印即得此效果。(本人有过一次试验,也是闲的无聊时吃饱了撑的)。石开先生出手就能搞成这样,足见是高手,名 ...

& c9 H2 `: b/ K; _; x0 v不知是偶然还是自然!em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8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键是经得起时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8 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评得很好!能切中石开的要害,佩服.6 v2 f+ V* a/ Z+ p- {% b4 |
em1 em1 em1 em1 em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9 0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9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liverlu 于 2007-3-7 09:02 发表
, P1 p4 X3 S$ W! A& e# e! x用马克笔将篆文写在厚一些的塑料薄膜上,然后放在凹凸不平的水泥地上踩,使其变形。再用熨斗烫平后复印即得此效果。(本人有过一次试验,也是闲的无聊时吃饱了撑的)。石开先生出手就能搞成这样,足见是高手,名 ...

, u* i, z6 F+ _- u
/ _) R" c. j  o7 ]; n2 U) i3 k我也玩过一段时间篆刻,知道文彭用木盒来制造印章边框自然残损的小故事,这是对理性不足的补充.按君所述,石开这种做法颇具创意,不能拿其作为衡量作品水平高低的标准.至于其作品水平如何,本人技艺低微,没有能力论述.
0 O6 a4 d2 D/ p- P5 O: N! K3 @0 O" b- S2 y, ]% k) [7 Z
[ 本帖最后由 曾惊花落 于 2007-3-9 10:2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12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指云相赠一印面目可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3-30 18:27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得知,此文被青少年书法报转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3-30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洛阳易辰 于 2007-3-30 18:27 发表 / A' x) q% X7 Y0 o% |2 Q$ [/ Z; D
今日得知,此文被青少年书法报转载!
( p, b& X0 L7 f. T7 Q6 d, Q. |4 j* T( W
纸类媒体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不××的转,日子会更难过的
) M  q' S* f4 Q- J8 n2 w每年的年底报纸征订几乎都以摊派开始,以拉虎皮结束,可以原谅
+ r8 f/ k& D( c( W: Q9 ?石开的篆刻老宫曾经做过一次论述,先生可以找来一读,因为有好多网友的眼睛非常的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