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30
- 注册时间
- 2006-12-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307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跳出书法看到了书法的权奴性
8 V% k8 e' W* Z8 A3 C- B& g# t0 \(本文尽力不“旁征博引”扯大旗,那样容易陷入一个空辩的怪圈。)
' P4 i8 j U4 M m T0 V# U
. c- y( W; U" H7 Q! y# g真正进入书法艺术很难。但跳出来审视它,像脱离传销组织菜刀门那样,同样不容易。我是否进入过书法,自己说了不算。我只能提供些有形的东西,譬如,我写过一些书论、创作谈之类的发表于《书法导报》上,是写书法之内看书法,也都是好几年前的事了。我平时特别喜欢临帖,这两年主要临吴昌硕的《石鼓》王羲之的《圣教》。印章比字略好一些,也曾为了加入省书协参加过两次省级展览,从那以后再也没投过稿。看着上百块刻了磨,磨了刻的石头;想想无数顿用卖废纸换来的炖排骨,红烧鱼。我自认为,还是进入过书法艺术的。不管是不是,我现在就要跳了,不为讨薪,只为殉情。还带着丢不掉的行李:
D" E" w7 C* a' u一,书写不等于书法艺术。
/ f" ]( }; l) E) i7 I/ f二,书法艺术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 \: N& g- n$ @* L. e7 [" S- l
等等大家共知的常识。
/ n$ F. U& g: D% D$ u1,
8 @' ?9 y9 b c9 L! u) s, d& x- A书法是文人约定的游戏。: I& |9 D" i) R% R7 b' b* Y
书法艺术非常特殊,这种艺术的审美不是来自直接现实生活,不是直接来自自然界。其他艺术形式来自于对自然界的模仿,对生活的模仿,对模仿的模仿。原始人把打的猎物画下来,绘画产生了,去学好听的鸟叫,音乐产生了,开始叙述发生过的事情,文学产生了,加上动作的话,戏剧舞蹈都有了。书法艺术呢,有了文字就有了么?不一定,西方人就没有,人家过得也挺好。也就是说,人类如果灭亡了,宇宙再生出其他文明,还会产生绘画,音乐,文学等等艺术形式,但不一定会有书法艺术了。也就是说,书法的审美是中国的古文人,几千年来在书写过程中逐渐造出来的。
) ?, j. K, v) N9 r9 D0 e( y既然书法的审美不是来自自然,先不说创作,单单是欣赏就有了问题。每个正常的人都有艺术鉴赏力,只是层面的问题。来自自然来自生活的艺术形式,比如绘画文学,只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都能或多或少地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作品。书法艺术的审美有道槛,不是每个人都能诠释书法作品,他必须得进入书法,得或深或浅地临贴,在书法艺术面前人们是不平等的,不是高下的差异,而是有无资格诠释的问题。( [. |: p! ~9 k1 K' l
对于其他艺术作品的欣赏,人们通常可以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先进入再深入。但书法审美在生活中至少在现代生活中难以找到,这就决定了学习书法的唯一途径:临写先人的字帖,把这种审美传承下来。有人问非得临贴么?差不多是。先讲个有关时间的故事,说,在打字机上面放一只老鼠,给无限的时间,它总有一天会打出《莎士比亚全集》。除非你的生命和老鼠打出名著的时间吻合。对创作者来讲这道槛的难度太低,啥孕郎驼呃唇舱饷偶魉坪跆?吡恕R蛭?秸卟畈欢嘁?制搅恕?/font>$ ~) A4 K p* u g
古代的书法依托于书信,诗或文,流传于文人之间。寄托的是文人相惜的情怀。以文为先以人为先。书法不过是修身养性的方式方法。写书法的和欣赏书法的都是文人。客观来讲,现在能欣赏书法的就是写书法的,其他的不过是拿着钱瞎起哄的对书法感兴趣的人。写书法的和欣赏书法的是同一拨人,想想很幽默。而且这种状况是书法的特性决定的,无法改善。所谓书法艺术是不是古代文人过于自恋,衍生发展的一种审美模式呢?
/ ]& q+ L7 u, o, q4 P$ |如果一种审美形式只有创作者欣赏,我看叫游戏更为合适些。
& O6 D) r, ?! k: ~2,
8 K! [6 x# T# \# m f! x2 h) w9 `书法的权奴性。
9 e! q0 ]! b6 m8 p初学书法,首选的帖子不过百种。而这些帖子的创作和筛选多半由古代贵族完成。贵族除了文化修养的优越条件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就是:权威。我们纵观书法史,这种权威力量无处不在。- u# p$ |- l! L5 V9 w2 s I/ U
带有黑色幽默意味的是,皇权赤裸裸的介入,而且相当成功。最典型的就是,王羲之书法地位的确立和多位皇帝有关。梁武帝,唐太宗等,他们的喜好时常决定了当时的书法风格,因为当时的重要书家都是他们的臣子,讨帝王喜欢太重要了,从一个家族的荣华富贵到生死存亡都在帝王的挥袖之间。现在也搞“流行书风”,不解的是跟风者为的是什么。可笑的是制造这种“潮流”的人,你能给跟风者什么?一个书协会员证么,好意思拿这个比皇权么,拿得出手么?其他的如颜真卿,仅次于王羲之的重要书家。其实他的字是对唐玄宗尚肥之美无以附加的奴服。康熙对董其昌的推崇。等等。' {5 R8 ]3 o; n: O) ~- G
再看看这些皇帝。唐太宗杀兄弟篡皇位。这和书法没关系,但很明显这事不“儒”,不是说王羲之的字是儒家思想最佳的体现么?唐太宗撰的《圣教序》也很幽默,其中有“蠢蠢凡愚”之类的很世俗的语句。可是稍有佛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佛面前生灵是平等的,不分贵贱不分优劣的,至少佛法是这么讲的。可就因为他是皇帝这样的话就可以写在佛经之前。不知道王羲之喜不喜佛学,若是喜好,那唐太宗集其字录此文,实在有被***的意思。想想也不大可能,王羲之只不过是一个独善其身的人,仕途上很平庸,若真知道被一个不错的大唐皇帝如此推崇,可能很高兴。中国古代文人多半都有这毛病,元初的大书家赵松雪就是这样高高兴兴地去见忽必烈的。乾隆皇帝很推崇他的书法,可是乾隆的“三希”有两贴是假的,还硬把假画说成真画,真画说成假画,所做的诗以万计,却未传佳句。可见这些皇帝绝非圣贤,在书法方面也不是什么顶尖的高手。既然如此,当时的书家被此左右,合乎艺术发展的规律么?( X) o4 `/ ~, ?& n9 g) `
但书法修养的确不是统治者的必须具备的素养。政治权贵逐渐淡出对书法的人为“干预”,这种好坏的话语权的重心就落在了非权贵文人一类人手里。他们其实一直都有这种话语权,只是不同的声音一直被遮蔽着。这样的状态对书法而言似乎是件好事。皇帝能有一个,学者、文人可以有好多。毕竟书法多样化,开拓了书法艺术的创作空间,书法审美的“民主性”“提高”了一步。譬如清末碑学的兴起。碑学不仅多了一种书法味道——金石味,而且是对“帖学”提出了挑战,看似一场革命。碑学所临习的正是当初“帖”的书写者所不齿的书法——当时的民间书法,无名氏写的墓志铭,晋砖文字等等,这些作者绝没可能与当时的权贵书家像二王、董张一起的谈论书法。他们也不会认为这种无名氏“善书”。
) |# ~: d" V8 v6 e$ E# d, J我们注意到这次“革命”是在有话语权的人之间进行的,这和其他的艺术样式“颠覆权威”的方式有根本的不同。例如西方的印象派画,中国的诗词,都是先由民众中的艺术精英进行了探索以至成熟之后,才被广泛认可的。我们试想一下,如果总有像唐太宗康熙这样对书法热心的皇帝执政,这“碑学革命”的成功不知要等到何时。
' P( X5 O* s- q( Z0 I. H2 ] K2 r我们退一步讲,碑学的萌芽和篆刻进入书法有着及为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启发,这启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篆刻审美的形成和唐宋权贵好印之风不无关系。皇帝高官自篆印文,集古印谱。而古印和那些碑刻一样是出自无名氏之手。也就是说,在书法中权贵对这类的审美认可是有先例的。% y2 Z) @. n8 w& l) s* J5 u
的确,也只是像一场起义,搬来一个土老子当太上皇帝而已。这种权奴体制没有根本的变化,就像康有为主张的变法。# n3 A: @0 h2 k4 \* i( c% Q
五四之后的文人对书法,有一种比较宽容的态度,还了书法的本来面目。因为他们有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同时西方哲学的进入彻底破坏了滋养书法的文化,前几年有人写《笔墨祭》说书法从五四以后就死了。逐渐,具备较高素养的文人、学者又有书法情怀的一个个都终老了,鲁迅、于右任、赵扑初、启功等等。他们实际上还是在较为浓厚的能滋养书法的文化中生活的。这对他们在书法上有所建树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 c% B" A$ r7 d# s' N. I9 q/ f硬笔的推广加上书法文化氛围的生活逐渐消失,从上面衍生的书法能活下去么?
+ W* p4 {& {, E. p+ i* }/ q% p* x再往后,就到了现在。现在的书法有一种文化的自觉,在西方文化洪流中像被打捞在诺亚方舟上的财产。可惜只是徒有其表了,于是拿西方艺术理论来套,试图挽救,但难以站得住脚。关键是对于书法的主体——学者文人,书法修养也已不是他们所必须具备的了。/ T$ q$ H5 Y, {2 C
于是就出现了一批,以“书法”为主业的书法家,他们成了这个领域的话语权者。我们先注意到一个现象,历代较为“专业”的书法家,大多有一个习惯,在论著中把书法弄得神乎其神。这种故弄玄虚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设置屏障,减缓了初学者进入的速度,像是宫殿前的台阶。
9 K+ X: V8 R5 x0 l$ R5 v书法家过于专业自身的修养就成了问题,算不得文人的书法家实在太多了。我见过几个当代书法“权威”写的散文,简直和中学生作文有一拼。在这个国民受教育普遍提高的时代,实在称不上是文人。实际上大家已经警惕了,说要想把字写好就得增强学养。但是这有点本末倒置的意思,古代的文人往往是用书法作为修身养性的方式。这样讲,那练好字为什么?不过是名利。甚至强调书贵“独”特,被广为赞许,这只是如何成就书名的法宝,人为制造出的“独特”算什么?这样的目的又如何能提高人的修养呢?实际上这两者应该同时进行,做到真正的“人书俱老”。非文人写书法,是相当可笑的事,把“书法艺术”沦落为书写技法,一点不比杂耍难。好多年轻人写出很好的字,的确很好。字和文的剥离,书写和人的剥离,把书法简单到技法。古代文人用毕生精力追求的东西,现代可以速成,想来,是多么黑幽默。把书法的话语权全部落在以“书法”为主的书法家手里,对书法而言是相当危险的。想想把游戏当事业做的后果。: |( c" I5 O( I' Z
我的朋友参加了中国书协培训中心的高级班的学习,据他说,讲课的老师都是“大家”,大到至少是国展的评委。他说那些老师评点学员的作品时相当粗暴,我问那学员的反应是怎样,他说除了当事人有些不高兴之外,其他学员都是很服气的。我本人见过一个“国展评委”级的人来到我们这个小地方,先是对同行的一通乱批,言语间抬高了自己,然后就是当场卖字,写顺口溜似的,和当年毕加索卖签名如出一辙,一天下来拿走十多万(他没开发票,大概也不会去交税)。说实在的,卖字得钱应该,但我看到的种种细节,只能觉得这样的书法家“档次太低了”。其实书法只要方法对,符合游戏规则(临贴),就没什么可说的了,再说高下就是指书写者“气”的档次了,就好像电游中哪种级别有哪种功力一样。气盛则言意嘛,修养到了怎么写都是对的,“毛体”字,启功的简化字书法,例子多了去啦。2 F; D1 P, C; N( c: r3 E R/ f, X4 K& y
现在的书法家协会用参赛和展览的形式把“权威”利用的无以复加。甚至为了入展直接临写评委的字,实在太无廉耻了。但诱惑是,入了书协就是“艺术家”了,以后写的字就是艺术品了。其实远远不是。书协所应该发的证,是:书法技巧级别证。* q' k- D/ W# Z* R.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