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4-11-30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1783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2-24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品评:王冬龄向林散之学习了什么?
再加点图片:古吴轩出的《林散之书毛泽东词》; C) e8 j% d4 d$ q- S7 F' L9 R
[UploadFile=DSC02276_1140746850.jpg]* V: }4 X% f6 C+ O- |! j7 x, A
[UploadFile=DSC02277_1140746867.jpg], `4 b' ?8 Y+ y4 n. u' I7 ]- E
[UploadFile=DSC02278_1140746878.jpg]# u# N2 H, @, Q- C. w8 f; X
[UploadFile=DSC02279_1140746890.jpg]' i# X, H; s! t" {9 q% E
[UploadFile=DSC02280_1140746952.jpg][UploadFile=DSC02281_1140746962.jpg], a+ t" k' E+ J
相机没电了,未完待续[br][br]-=-=-=-=- 以下内容由 梦草堂 在 2006年02月24日 10:19am 时添加 -=-=-=-=-
! _. W! ~; k0 W1 [& _这个是林散之相对较早的作品,书于1977年。
: ` s8 ?% P: F) T* C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评论:
; I4 ?1 @5 ^, f& }大凡将趣味作为终极追求,往往品位就不会太高,比如黄宾虹之于林散之,黄的绘画也好,题画字也好,都是极为自然的流露,他晚年目疾后,有一封给友人的信札,字型大小、墨色洇枯反差很大,非但不觉得突兀,反而别有情趣。林散之就不一样,他太刻意于字型的虚实对比与墨色的反差强化,常常以蘸一笔墨写若干字自矜其能,人谓书圣,实质小技眩人而已。按照孙过庭的说法,人书俱老,他所肯定的就是自然的生理变化与书风变化的切合。黄宾虹晚年的书画都达到了这一境界。林散之的字却是愈到晚年愈不能寓目,执着于绞锋、环线与墨色,他太迷恋于技术层面的趣味了,品位则日益卑弱。
5 y8 r+ d& G: a. z--选自嘉树《我们面对着什么样的展览》[br][br]-=-=-=-=- 以下内容由 梦草堂 在 2006年02月24日 10:21am 时添加 -=-=-=-=-
& B0 k: {7 C& R/ ^2 w. s; Y其中还有一段讲王冬龄:/ N' F6 O3 Q. P$ H, \
“王冬龄早几年将林散之的造型压团一些,加上用笔熟练,还有几分清纯,美国跑了几年,据说很得了些现代艺术的陶冶,字便铺张开来,轻佻起来,让人不敢置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