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06-1-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31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12-1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法史进程的偏曲
魏晋之前,书法历经笨拙到完善的演变历程,至魏晋之时,钟/王等总结并构建了唯美的书法观:即以正为本,以奇生变,并以用笔贯穿二者为血脉经络的书法理论体系。[奇是建立在正的基础上的,并以正为先决条件的]。
( s; w) f- G& w2 t如果用现代个性的术语来衡量的话,王羲之的书法个性就是已经超越个性而达到了道家的最高境界,即“无所待而游于无穷”之境界了,其书以正为本而诸体皆备,流变无体而不拘一法。* ?. R# V1 H0 o1 \
9 S9 t' E8 _8 a. f自唐以来,直至清初,诸多大家虽及尽变法,终难逃王之巢臼。“以正为本,以奇生变,并以用笔贯穿二者为血脉经络”始终是他们所奉行的不二法则。但他们亦无不偏执一法,以强化和凸现某一特点为个性,犹似道家和佛家所嗤之的“执迷”,其境界亦降一格。
/ s5 N6 u& ?1 f$ U J% v8 _0 L
5 O# S% N& a2 G至清之中期,这种“执迷”终于裂变为“馆阁”和“碑学”。以康有为等激进派意欲打破规矩,另立新举.初始他们亦未将"正"全然抛却,所拥立的变尚且是站在"正"的基础上的,直至现代"丑书"的"唯观神采,不见字形"的意旨,其境界不唯偏,亦入邪至魔矣!% R Y, z8 Q0 E; O( y, }* q
% g) A0 k, k/ @3 k0 F窃以为天道/地理/人寰务以正为本,此恒古不变之法理,不以人力而变更.
5 r/ ?. c+ K" ^* U8 P: i
6 D/ g6 d0 c) T% T& K& V那么何谓正?何谓邪?
& ~: B) Q& y; l7 c, ]9 w1,从宏观上我认为,我们应该借鉴于孔子的<是非论>:( ?7 ~$ J1 `& U$ Y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G+ o) {5 i6 {; u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2 q! }7 s4 m2 W( w
: r4 A8 Y& D' o f2,从微观上来说:) c. n0 H) ~+ t9 Y9 G A' P
正:即体势端庄、平直、重心平稳,疏密均称,相互照应而有节制,符合汉字结构的内 部平衡律,其点划的短长、疏密、肥瘦都受到度的制约,所谓的中规合矩。5 I; d# \ [) a' z; n k) W
特点是富有情理,法度严密、体势端庄、修短合度、浓纤得中而笔势圆活、遒美雅正。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脱安危,务以平稳为本。--王羲之& H7 _* F% L8 ?. k# F% ] h3 g
奇:即体势欹侧,跌岩起伏、纵横参差,或峻拔一角、或腾凌射空,而其重心处于将跌未跌,“险不至崩,危不至失”。
6 V: C X- P) k$ A3 H6 M, L特点是富有意趣的色彩,姿态跌岩,放逸多奇、纵横潇洒,错综骇异而时出新致,给人以奇肆豪放的艺术感受。! J% `' I5 K% z! a* T
“势似奇而反正,不激不历而风规自远”。0 ?: ~+ L8 ]. [4 }2 q: @
“束腾天潜渊之势于毫厘之间,乃能纵横潇洒不主故常,自成变化”。; @; @$ g/ N/ ^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 o% S0 U( M0 A* x 即在平整的基础上,适当挪动改变原有的位置角度。9 [9 T* m) G- w3 X
邪:即奉曲理以为法,乖张荒诞不经是为行.
: Y) T9 l; Q; U" S魔:即以妖惑为主旨.
, x$ X. W j- u) s# n7 a, Y9 J
! D* Q" ^: Z- m5 |[ 本帖最后由 挥风牧云 于 2006-12-17 23:0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