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3-2-12 2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三百年来第一人-----沈曾植
著述! M, r/ }2 w% f8 M9 y3 l/ h
沈曾植先生著述目录3 a% R% I* v1 |/ T. w
9 c. f6 ?, s, y; {, W# h# W" g
王蘧常
L- c9 ?# \& m- a: j: d8 v1、《佛国记校注》一卷
& n+ a7 m* P2 B* J2、《蛮书校注》十卷 x& x; m5 X( n; ]3 O1 v
3、《诸蕃志校注》二卷; n9 p0 _' C- ^0 I
4、《蒙鞑备录注》一卷# q# v, v# t- j/ B- N" z
5、《黑鞑事略注》一卷
0 n0 e m" `7 T: I9 a, r( ~# G; U6、《元秘史笺注》十五卷
# }; L0 O. \2 o2 o) d- m 附《元秘史蒙语原文十五功臣名》8 E: a* O6 {' X, @: |4 U7 P) O/ v
7、《皇元圣武亲征录校注》一卷
' ?7 v* Y% T% G+ K7 N% f( ^- K8、《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二卷
_* f0 Y1 V% ^* Z9、《西游录注》一卷8 Z/ d% m. G: l, X1 n* e
10、《塞北纪程注》一卷
% f, I5 l, W0 ]3 v5 y11、《异域说注》一卷
# _: K4 d$ b7 Z' h9 W! P0 e2 m }12、《近疆西夷传注》一卷0 P d$ c$ ~3 e0 |, ~, Z
13、《岛夷志略广证》二卷) j2 J9 k* z' M) `. q. q8 h1 y
14、《女真考略》一卷
9 k* q( y/ Q& G8 B5 S' o15、《蒙古源流笺证》八卷
8 |0 Q! J# ^2 V' B3 B6 g" i; {16、《汉律辑存》一卷
& |! @9 _* e* ~3 r2 P' }17、《晋书刑法志补》一卷4 j r0 O$ t4 D. v# l/ e
18、《法藏一勺》四卷2 s. B! Z' S+ E! g
19、《海日楼文集》二卷! b! X k* d" o0 X: |( c8 w
20、《乙盦诗存》厶卷$ T: f6 c# V1 I$ R
21、《海日楼诗集》厶卷
# m9 z0 {" g( I0 Y) ?5 ^22、《海日楼诗补编》厶卷
" X6 K. X' r. F% }; }" s8 i23、《寐叟乙卯稿》一卷
, i/ a7 o% t0 |9 G. Z$ C, J5 C24、《喁于集》一卷
7 x5 u: ~% h' q25、《倦寐联吟集》一卷) g1 x% H- G, v' C0 V0 H$ x
26、《僾词》一卷
! N6 e" Q& Y" ^1 h- A7 Z27、《海日楼馀音集》一卷0 k% \: L! U9 P
28、《东轩语业》一卷
d" {2 C |4 I/ x. F29、《曼陀罗寱词》一卷6 f# S4 Q' O4 |$ p" f4 r
30、《寐叟书牍》二卷
& z6 U( `' n& e# e# z/ J) T31、《类贴考》厶卷
$ V, |3 ?; J' h; V32、《寐叟题跋》四卷
& I, F7 L+ `) v! p9 o33、《碑跋》一卷
5 `' P+ s# y$ Q7 }! H, d/ I34、《答龙松生书法问》一卷
3 E$ n% m7 Z/ F V1 ~* d8 ?8 B35、《东轩温故录》一卷1 |, _$ e' s5 E. _% v6 n
36、《东轩手鉴》一卷
+ u8 m- X8 X$ L9 y37、《札记》一卷
* R {; t4 E1 G" k0 N! u$ G38、《笔记》一卷/ w" b) K4 n9 o( M$ Z
39、《月爱老人客话》一卷。(1919年于上海)$ M* ~- N4 ~% G
40、《冶城客话》一卷7 U& @" S3 N" D, G+ x) A
41、《护德瓶斋客话》
6 k4 A6 T# p) T% y: \1 x42、《护德瓶斋涉笔》一卷* f2 K7 }. k% H; ?/ k. t
43、《护德瓶斋笔记》# K! ^( o+ }, Y. W' c
44、《潜究室劄记》一卷
% b" |+ t, I2 Z; ]' b45、《全拙庵温故录》一卷 (1919年于上海), j9 y; t2 b c0 x/ x- T/ h
46、《菌阁琐谈》二卷
q% G. F! j7 Y5 K+ z! ?/ o47、《鄂游栖翫记》二卷1 G0 H+ o0 }8 F* M" v: b) ?. W1 d0 @
48、《简端录》! f9 K6 l4 Q6 h* t4 P% R2 l
" J- f& Y, x2 [2 |* F; w% S8 X- Y3 }' x/ J9 U+ X# P
——根据王蘧常《沈寐叟年谱·附沈子培先生著述目 民国二十七年七月版,商务印书馆4 O0 k* D1 l* T9 A2 Y& p/ P6 x
2 N& r) I' |% ~2 B
0 d$ m* p1 q% G: G& T |
1 H8 [- N2 a8 _
. a2 K% p/ }# _3 V5 h
沈曾植诗文选录
' a4 Y0 b h' z; m ; n! a5 {& H, l* I7 R/ i0 p4 f
严 明 辑评 7 Y' L3 @: i* e. @
谷雨后一日抵里① + w1 k* ]& B0 K0 T: E: X
端平桥外归来路,嘉会都中雒诵孙②。卜筑并无三亩宅,经营空说万家村③。啼莺春过柳飞絮,放鸭波柔船到门。却到故园为寄客;长怀旧德对荒墩。
# j: d( ]1 ~* ~- |' e# x ①此诗写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该年春曾植归里合葬父母于祖茔。
4 Z+ o/ P, S, H8 T N& ~% h+ w' N ②端平桥、嘉会都皆指曾植故里浙江嘉兴。“雒诵”:反复阅读。2 T; [5 e2 X$ B" c/ \9 H
③指旧居房屋简单,祖上的家族兴盛已成历史。
5 [7 D# n6 X9 n. M! _$ p: Y* K* c ④旧德:指祖宗的好品德。“荒墩”指祖茔。
5 D% A! o. W }5 ^9 _1 x[赏评]2 |5 a# m- x& @0 d$ h$ C$ Y& n Y
起句“归来路”令人想起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曾植此回归里心情,可以说与一千五年多年前的陶渊明有不少的相同之处。同样是经世碰壁,理想破灭,又同样抱着“悟已往之不谏”的宽容和“知来者之可追”的希望,回到祖宅故乡。
+ U, Q! D b/ x: r* V/ Q$ {) Q0 K2 S 然而,曾植与渊明毕竟又有根本性的相异之处:渊明的返里、是断切一切官场仕进心思、从此就决意 要独立而自由享受个人生活,所以他是真隐士,心平气和地不关心国家朝政大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世与我们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曾植的归里, 一为归葬父母,二来也是为了避开政治风险,他的心情是不平静的。对沈曾植来说,故乡的春色是美丽的,从颈联描写的江南景色看,曾植是心醉神迷的:春莺飞啼,柳絮温舞,放鸭浮波,小船泊门,故园的安逸给曾植压抑的心情带来一些温柔安慰。然而,故乡的安慰只 是暂时的,只要想到期政国事,他的心情又会变得忧郁。他在故乡只是“寄客”,他的生活位置只能在北京、上海、武昌这样的大都市,他的命运只能围绕着清廷衰而升降。正因如此,沈曾植的伤悲最终是消不去的,他只能在长期的忧郁苦闷中度过人生的岁月。这首诗虽然表现出了明亮的色彩,但从字里行间还是 流露出了内心的压抑与迷惘。7 `) H8 y( A$ }8 r7 |, E
. t6 i6 I/ Z: c( f" @" z; p
# F) U' ]9 c- @. F5 _$ X, w+ k {1 F" b: @) W4 \" z
沈曾植海日接文钞佚跋6 d" y( p. S p7 e/ l! c9 P0 P
r8 v% v$ D+ y% s4 t1 G9 d9 E# g& n& i
钱仲联 辑录
; a+ k! f$ _7 {% M * p+ r3 t# D( b3 q
寐叟(沈曾植字)博学,著作等身,但生平不好名,大多未公布。其专著除《蒙古源流笺征》八卷,经张丈尔田校补已刊版行世,《岛夷志略广证》二卷,刊入上海国粹学报社《古学汇刊》者外,其余如《佛国记校注》一卷、《蛮书校注》十卷、《诸蕃志校注》二卷、《蒙鞑备录注》一卷、《黑鞑事略注》一卷、《元秘史笺注》十五卷、《皇元圣武亲征录校注》一卷、《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二卷、《西游录注》一卷、《塞北纪程注》一卷、《异域说注》一卷、《近疆西夷传注》一卷、《汉律缉存》一卷、《晋书刑法志补》一卷,皆著录于其嗣子慈护先生 《海日接遗书目》中,而书已佚。此类学术材料,零星散见于寐叟笔记、散叶、各书简端批识者,四十年前,余客慈护先生家,慈护嘱为整理,已收人《海日楼札丛》,由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 B' ?% z# W5 v) ?0 w3 m
其文章遗稿,属于学术性的专篇,多是跋或后记一体,为数不少,今汇辑于此,以饷中外学术界。凡已收于《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者不复出。
, Z/ u' Z' G) z( t6 O8 Q d! ^ 1990、12、10日仲朕记于苏州大学
7 L2 F5 k. K& N$ n 佚跋目次
6 c5 D* B1 v# L5 `9 X8 y: b (一)论语孔氏本郑注跋(二)书司马温公切韵指南后(三)本史记跋(四)穆天子传书后(五)樊绰蛮书校本跋(六)读元秘史后记(七)至武亲征录校本跋(八)徐灵府天台山志书后(九)经世大典西北地图书后(十)书西域水道记卷四后(十一)秦边纪略书后(十二)译刻中亚洲俄属游记跋(十三)影宋本重详定刑统跋(十四)书道光乙酉科福建明经通谱后(十五)抄本明季诸贤列传跋(十六)吴氏安危注跋(十七)书道藏目录太平部后(十八)跋佛祖统纪(十九)传法正宗记跋(二十)记大智度论后(二一)记说天垢称经后(二二)书止观科节后(二三)书悉昙字记后(二四)跋鱼玄机诗集(二五)跋投笔集(二六)书龚定庵文集后(二七)汉孟广碑跋(二八)书白石神君碑后(二九)魏李壁墓志跋(三十)东魏廉富造天宫像碑跋(三一)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颂跋(三二)隋张通妻陶贵墓志跋(三三)隋起芬碑跋(三四)阙特勤碑跋(三五)阙特勤碑释文跋(三六)突厥苾伽可汗碑跋(三七)唐口姓回鹘爱登里啰汨没密施合毗伽可汗圣文神武碑跋(三八)新出土墓志十种跋(三九)唐代国长公主碑跋(四十)唐兴圣寺尼法澄塔铭跋(四一)又琬禅师墓志跋(四二)支提龛铭跋(四三)无畏不空禅师塔记跋(四四)大证禅师碑跋(四五)化度寺邕禅师塔铭(四六)净业寺故大德法藏禅师塔铭(四七)大理国渊公塔碑铭跋(四八)大理国渊公塔铭第二跋(四九)跋黄庭经(五十)宋拓澄清堂帖跋 (五一)记郁冈帖第七卷晋索靖月仪帖后(五二)唐无名书月仪帖跋(五三)跋星凤楼帖(五四)丰人季鲁诗世学手稿跋(五五)洪琴西先生手札跋(五六)刘云樵先生草书册书后(五七)李迪口口口口长卷跋(五八)东川公手录评本精华录跋(五九)记先府君手写课艺后(六十)记先太夫人手书日用帐册(六一)跋残本娄寿碑(六二)跋定武真影兰亭帖(六三)跋十七帖(**)储刻晞友集跋(六五)唐薛稷杳冥君铭跋(六六)宋残本豫章黄先生文集外集跋(六七)宋几本钊甫待稿放簇待稿跋(六八)题杜工部集(六九)名杜诗遗王静安跋(七十)玉楮诗稿跋(七一)郭起庭山水评(七二)潘允谅本淳化阁帖跋(七三)顾氏玉泓倌淳化阁帖跋(七四)姚公授文炊卷跋(七五)沈石田山水卷跋(七六)石田长卷凌(七七)大观太清楼帖跋(七八)玉司农严滩钓台立轴跋(七九)宋拓阁帖残本跋(八十)仇实甫桃源图卷记 5 Q) I! |* N8 C,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