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083|回复: 0

《当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前言稿 沈 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4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创造的高度 情感的尝试 技巧的纯度
$ `0 v9 m( h- _5 v————《当代中国的书法艺术》前言稿 沈 鹏
: S: W6 M/ L% I4 ^! B& X% y  书法艺术的历史分期,是一个有待讨论的问题。原则地说,应当以书法自身的演变作为
1 B5 E; G! {# L( L- x# M2 z* B+ `分期的基点,一般的社会发展史的分期,可以作背景,铺垫,参照。本书列为「当代中国」% y: ~; ^. X  |+ J  Y% {) J# K
丛书的一种,按照丛书的体例,以一九四九年十月为上限,下限到本书写作截稿时止,即一
3 [' S) o1 [: }6 W九八九年。
7 S* @; `3 j- }) y* g/ _( L" J  需要说明,书法的发展与政治制度的变化并不是「同步」的。书法艺术的特殊性决定了  j7 {2 T% ~0 i
它的承续性常常大于变革性。要认识当代中国的书法,有必要从五千年书法历史的角度进行* C1 w0 h3 @" ?$ |/ a
宏观的考察,联系到晚清、民国以来的书法史作综合的研究分析。这里还必需对书法的特质% {! `0 ?( `; l2 [9 {9 V
作一些最粗浅解剖。
- J) f% B" c# D7 c; ~  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依据的一种艺术创造。
  {1 {- h) A* l9 W& n( ]9 [  汉字的特殊性——方形结构以及在方形结构中点、线分布(「永字八法」 将笔法归结为3 U, w/ G: P2 y2 M+ v0 t
侧、勒、努、 、策、掠、啄、磔),使得汉字在书写中有可能具备形式美感,并蕴含着意境* o- G2 o, |# ?# X3 L, c
、情趣等表现性要素。大约五千年来,中国文字经历了甲骨、大篆、隶、楷、行、草各体,# r7 a* ^  F6 K, R3 ^0 T" @
而「方块字」这一基本形态一直保持着,并且由于字体演变而产生各体融合、渗透,书法本
6 @. T- e# D. x6 E8 S' k身形成自身调节,极大地丰富了书法结体与笔法的内涵。在历史上,东汉熹平四年(公元一
4 \4 o9 s/ }6 a- i) k  u/ ~2 M七五年)首次把书刻文字称为「书法」,到西晋,篆、隶、草、真四体已经齐备。书法创造; b1 Z5 T+ {7 N/ X- E& K7 j1 V
从不自觉到自觉,文字本身为书法提供的创造要素也越来越丰富。当然需要指出,书法艺术
: j: [+ S3 O# w  L所达到的高度,并不总是同创造的自觉性和文字本身提供的创造要素成正比的,不然人类在
0 x) z1 Y: M' t: l幼年时代能够产生后人无法企及的作品便成为不可理解。简单地把书法历史说成是低级到高
0 j+ _0 h# `# n4 v$ Y7 p$ q级的发展过程,「越来越好」的过程,几乎是一种迷信。重要的是从实际出发作出评价,预% I3 a% @5 |& \, _. |* a
测发展趋向。) p' i1 |0 p# L' J+ _
  由当代看前代,书法艺术长河中形成的积淀是最可贵的财富。甲骨文用尖硬的工具刻在
+ z/ k0 J8 M2 O  @9 P龟甲动物骨上,笔划方折瘦挺,字形长方。金文铸在铜器上,笔划浑圆,启示了后来的中锋
3 I. I( b, E) X) S! m+ d,字形大小错落,讲究篇章的总体结构。隶书的蚕头燕尾以及结构的多呈扁形,字呈横势,( R$ x+ U3 U9 ~* S% r2 H
字距拉长行距紧缩,又开创了尊重面。到了楷书,字形变方,书写的纵势确定,以往各种书( ~) w9 M6 [3 s1 N. N# w
体的笔法都包容其中,如果说大篆方始在横、竖、曲线之外形成「点」的笔划,楷书则已八
3 N# ~  o. B1 R$ e2 m法具备,方块字的天地更广阔了。这里,我们还没有涉及陶文、小篆、帛书、经书、魏碑等
% Z3 ]7 l9 L# m- X. `' N" D书体,也远没有涉及甲骨、大篆、隶、真各书体的众多流派,无不为书法艺术的积淀作出了
9 L- Z6 g1 Z/ J: O/ ]7 O- q; H历史的贡献。* s5 z- ]; E: e, |8 n( _
  在书法艺术发展的长河中,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行草书。「示简易」、「趋急速」(赵壹4 c4 E. {0 a: ]. M
:《非草书》)既是隶书从篆书分离出来的规律,也是行草书从真书分离出来的规律。行草# C8 h  w( O0 n( h# D
书(包括今草、章草),同真书相平行,无论笔法、结体、章法都大大地得到开拓性的进展。0 H* m  C+ D2 G/ n
后人总结「草书却要无所不悟」,所谓「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刘熙载《艺概》$ ~4 P5 g$ m! p8 ~* L. y, {/ `
),要讲书法的沿意,意象,意境,意趣,舍草书无以扩充到极至,而草书的笔画、笔意,3 T- F& M5 f- a0 y
反过来又影响和丰富了「他书」。试看清人篆隶,不但取法秦汉,并且也吸收融化了楷法与
8 W) F8 W  q) N+ h- ?; }行草,这就是积淀的伟力。
. n9 m5 W% ?8 ~7 r( u1 K  书法艺术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书法观念演变的历史。字体的递嬗,提供了书法观念演变2 e% Z0 A# _) U& d
的依据,另一方面书法观念的形成又同一定时代的观念形态、审美趣向等有着密切的关联。. [0 t+ o( v1 L& H
「晋人沿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的说法虽然失之简单,但是崇尚萧散简淡的魏晋风度同" R/ {, x+ f) ]/ g2 S- r/ i( k4 S
「尚韵」之间,可以找到内在联系;唐代诗歌格律的成熟,绘画线描、色彩的烂熳,与书法
9 W) Y( C0 g1 U! O  ?的法度严整处在同一个层面上;宋代禅宗的「顿悟」,文人写意画的发端,对书法的写意之
$ |1 O7 X) _! a0 u' T9 M" u风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书法作为一种重表现的艺术,道德是书写者的情感移入,而时代的共0 f. P; a) T9 p
性、习尚又微妙渗入书写者的情感、个性。需要指出,书法的繁荣时代,总是多种风格、流8 y/ U6 P* v: N
派并存,书写者的性灵得到充分表现,呈现出多元趋向。而书法的多元,不仅指多种书体,
8 o6 K( b& R0 G1 \0 z& A* a多种技法,更重要的在不同的观念支配下孕育众多特殊的审美对象,历史上许多大大小小的! k8 j: Y! c, P  c$ b8 B9 q
流派便是这样产生的。伟大的书法家(其余各门类艺术家也一样)的可贵,在于发现和创造2 |- B5 Y/ h7 w
了独特的美,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了或扩大了人的审美境界,如马克思《经济学——9 A1 C( E+ k7 F  j
哲学手稿》所说:「一句话,人的感觉,诸感觉底人类性,只有通过它的对象底定在,通过
. U8 \2 V8 u5 ^! x! K" p人类化了的自然才生成起来。」我们可以毫不犹疑地说,伟大的书法家与他们开创的流派,! `- X" t  q  ?9 F4 Q5 v
既是人的感觉(眼睛)的产物,反过来又提高了、升华了人的感觉(眼睛)。书法史也是不( b' h( W& y/ X3 Y
断提高、升华人的书法审美境界的历史。
  w$ `, }9 y8 B  书法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附着于整个大文化背景。就中诗、书画同属一个境界层面。狭
6 T& ]0 L  `6 n  |" p) }义地说,书法常以诗为内容,诗通过书法得以表现;画上多题诗,画与诗相得益彰。书法以
" I- l3 R7 d, l# B( @7 W, C/ u文字为依据,又不脱离文字表意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有人认为书法与实用工艺美术类似,# h$ x. Y! d( P- K; W- o
其独立性都是相对的。广义的说,诗、书、画在艺术境界、艺术表现上相通,比如书法与诗0 `2 o, N! S9 C' Q
的节奏有通感,石鼓文开首几行字形的「大小小大大小,小小大小小大,大小小大大小,大
+ y( z' {. B4 H% h) Z大小小大大」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平仄音韵,而行草书节奏的迥环映照就更与诗暗合了。书法, O3 {7 L) @- p) N3 y' \, l
与绘画就基本的表现手段来看,都是线条,书法几乎是传统中国画的骨干。绘画「六法」中  u/ _* i* b  a" c
至少「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与书法一致至于中国传统
* |1 }" W  h1 ]# U5 p6 X艺术的究竟意识、虚实颁等等,传统的诗书画也体现了共同的审美特征。然而我们所说诗书' I5 T9 ~& f1 @3 k( Z& m
画处于同一境界层面,还有着更深的内涵,包括老庄、儒家思想的渗透,人生哲理的曲折传( D: C$ Y; z. o4 m
达,乃至宇宙意识的融会深化,都可以从传统诗书画(以诗为灵魂)得到印证和参悟。
  ]# I. K6 M& g3 g  如果说诗、画作为书法的近邻存在,我们更多地体察到它们之间的共性,那么,书法内) _6 Y' h! {+ _4 C7 I7 k" @
部众多的流派便使得书法的个性带有多棱的丰富的色彩。长期并存的碑派与帖派之争,倘撇
6 y! C, u/ O; I3 L开无关大体的片面观点(如以书家地哉南北分派)不论,实际上促进了对全面继承传统的认" \' A* r( \) z5 O- e
识。碑与帖,既有工具材料之别,也涉及方笔与圆笔,藏锋,雄强与秀丽,壮美与优美众多
  T* D( Q2 j. P; W+ E" p的技法以至美学问题。碑与帖,不应互相排斥,各自禁锢,而应当融合、互补。历史上统领" ]2 W1 Y, p* r
风骚的大家,无不广采碑帖之长熔炼独家风范。明、清两代的馆阁体虽源于帖,却已非原先
/ D. _/ {" z$ e意义上的崇帖。在书风趋向萎靡的时代,碑派学说应运而且生。清代碑学倡导者,从阮元发# L8 Z1 Q: A# ^
端经包世臣,到康有为,尚峻劲,宣笔法,尊六朝,卑唐宋,矫枉过正,在一定历史条件下
, v  S& |5 H* k的振聋发聩作用值得大书特书。可以说,从清末到民国,沿续碑派学说,以康有为的理论相) P9 r1 u# J0 Z, M
号召,由一大批书家如杨守敬、沈曾植、吴昌硕等等的实践、总结、传播,赢得了书坛的昌' a" Z- V4 }2 V8 d5 y. G
盛,及至民国期间,又有于右任等继起,形成一条碑派繁衍的脉络,至今不衰。客观上,甲
  ?* q6 t4 _% F, ]0 ~骨文的发现,汉魏刻石与竹木简、经卷的出土问世,也为碑派书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与此, m& ^" n0 J/ ?" V# f0 k0 A
同时,帖派代表人物如沈尹默仍继承着「二王」体系缓慢谨慎重地摸索前进。- ^8 e) Y1 n2 N
  碑派与帖派,作为书法史上两大体系,无论从美学观念、风格、技法多种角度审视,都
. {! ^) P$ N' Y9 M7 Y: K6 c: I' F不可互相取代,有着长期存在的理由。清代(延续到民国)碑学的振兴表明了历史上曾有过$ ?/ d. J" V/ N& i+ @; T% }9 K! P
的一种现象,即:穿上古人服装不是为着复活古代幽灵,倒是为着振兴,为着开辟新路。当: {/ @7 j- C, I6 j
着帖学衰颓,出现种种弊端的时候,碑学表明了它还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帖学暴露出来
: }3 j5 S/ s( ?/ S$ S/ C% s% j" _的弱点,却并非原来意义上的「帖」;美学意义上的以及风格、技法意义上的帖学的生命力
/ X4 f8 s9 r! @/ W  C不会终止,「帖」与「碑」一样,提供的创造源泉都是无穷尽的。清代碑学崛起,并不表明
( S* z! |, l: j原本意义上的「帖」学破产。另一方面,碑派书法家的创造活动,也已经不是简单地向汉魏
- A4 {* |6 H9 C、殷周回归,而是几千年积淀的人事科规律的发展,就中包含了帖派书法的滋养,以碑为基
, i) ^. v4 y1 J% c调的大书家康有为、杨守敬、沈曾植、吴昌硕、于右任都不排斥并且善于从帖学汲取养分,( D- E7 j' ]* C: f, {  x, d" _4 f
所以能成其高大。( p" R# @. ]. X- A4 {
  然而碑与帖既是两种技法、流派和美学观念的产物,就不能只是外形的差异。重要的是
/ a% u3 C, a% Z1 h灌注在外形中的神韵、气质。离开了这一点,便不过以类同的观念和技法去写不同的书体。+ r2 j& D$ A8 \- G( W; n
有的评论者曾尖锐指出,如邓散木、马公愚的篆隶书,与沈尹默的行书其实并无二致还有一
- ]6 l2 O0 h8 I+ T8 N! ~, C  K种情形,将写碑公式化、僵化,实际上与提倡碑学的初衷背道而驰,如张裕钊,比为碑派中( W3 W) F! L, b' n
的馆阁体并非过分。清末到民国碑、帖两派并行交叉发展的局面,出现以上现象,说明书法
7 S1 U% G& }4 w% \9 X- i$ g( K的繁荣,需要解放创造力,发挥个性,书法艺术的多元化要以书法观念的多元化为前提。. U: A' `: {" X! p
  从一九四九年算起的当代书法,以清末、民国为起点,直接承续民国时期书法。民国书9 V% i; P  Q! O( Q5 q
风总体来说仅是清代的延续,康有为、杨守敬、吴昌硕、沈曾植都活到民国初期,从他们艺, ?8 X9 z6 A* [3 n; }
术活动的大部分时间来看,基本上属清末书法家,他们的书风也对民国书坛产生有力影响。
5 x: |$ ?3 @. ]民国时期的书法家中最重要的当推于右任、沈尹默于右任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够产生的
  F7 H0 [8 X* E. V  v碑派书家中成就最高的人物,沈尹默则是到民国为止的最后一个帖派支柱。但无论于、沈,9 @" T7 P6 L) E( e* K& T& J
以及他们的追随者,都没有在一九四九年以后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其中包含了不少政治上的- G, V% n3 v& P
原因。
6 {3 w* W/ `4 D& `2 u& O+ j  自一九四九年到******结束(一九七六年),书法艺术很少发展甚至遭遇厄运。文: y/ z4 `; J# V6 F" y, e! S
化大革命前的十七年,曾经在北京、江苏、上海分别成立了书法篆刻的研究组织,出版若干
4 W7 |7 _; W: P' A5 Z2 x书法研究著作,举办过时人书法展览,与日本的书法交流打破了当时相对来说还是寂寞的书
: T% |& Q( n( F$ f2 h7 B/ h$ ?坛。这段时期活动的参加者,大多是一九四九年前已有一定成就的书法家,年龄偏高。书法" H' T2 z  z) O! z3 n# y- {2 A4 I
事业的继承问题没有提到日程上来。老书法家中的于右任,只在台湾继续发挥余热,沈尹默( N5 {9 n$ X$ ^3 T- H
和一些帖派书法家,继续着以「二王」为回归的事业,潘伯谶的《中国书法简论》以「二王
5 s8 z- C# R% w( b2 Q; W  O9 E$ O」为圭臬,成了解放初期同类著作的重要成果。郭沫若、毛泽东不属专业书法家,由于他们
% Z9 o! @2 \+ G2 @6 I在学术上、政治上的地位,并以其新鲜活泼的书风,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9 j. @! l. [, t' S+ L1 `+ O
  当代书法经过艰难的历程。实践证明政治文化的大气候对于书法艺术的荣衷兴亡有着直
- a* g$ v" j: x; u9 k1 y2 i" H接关系。书法界蕴藏着要求发展生产力的潜在力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曾经带1 E+ W; Z$ J2 W* E9 U# t2 [
来鼓舞,激发潜在的创造能量。《兰亭序》的讨论尽管有局限性,但它企图动摇「二王」正+ ?" C7 T' q' F
宗观念,有着解放思想的历史功绩,虽然如此,却不足以解放书法界的生产力。书法事业在. d2 ~6 T$ S; y4 |2 X
二十七年里没有得到诮有的开展,除了时间短暂,不能不归结到政治文化大气候对书法的观' W4 ^0 F0 |7 U2 h9 P- n
念的影响。+ n' _( ?4 e* S4 ^
  书法按其特质来说,是极富表现性的艺术。文字是一种传达思想的符号,当以艺术形态
9 T! ?+ R; [' K2 H+ h# O: J. H出现的时候,要求书写者主观精神的介入,作者的主观精神与文字本身客观存在着美的要素$ O, b- q9 h& K( e& m
相契合,形成千姿百态的美的创造。书法依赖文字,欣赏书法常常不能脱离文字表达的内容4 D* y- q; P  s. B; e
,但这并不是说书法没有独立性,书法艺术以书法
4 w5 M$ m6 \' [; r3 z2 P2 q' M( w- W  本体的独立为存在前提。但书法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却是「无物之象」(张怀 ),
% n# J8 i9 V" w. h" n& Q( p不具备直接认识生活与反映生活的作用,书法曲传书写者的情性、灵感、意境、气质,达到/ w  ]) w/ n9 x' j" Y, w+ h3 c
使接受者潜移默化的作用。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之一,是满足于文字内容的表达; F5 I1 L4 X5 l
,还是主观精神的高度昂扬?是无动于衷的抄抄写写,还是感情充沛地投入创造?……但是4 b" Z5 i& ^0 a' Q& c0 M7 L+ {
书法家无论怎样强调创造,书法艺术本身不能达到「为政治服务」的直接目的,甚至愈是强
8 e" t& u8 i0 S调艺术创造(比如突出直观性质),便愈是冲淡文字的实用性。于是,在对文艺简单强调功
- n' x' O7 o6 ]; r! n; ^利目的的情势下,书法艺术得不到充足发展便成为必然了。书法是不是一门艺术?书法有没1 U+ m' \3 D1 J
有用?诸如此类不需要深奥的学问即能肯定答复的问题,曾经令人困惑,有的索性认为书法
: j7 q4 q$ s3 c; [- `5 s, e8 Y/ ^不是艺术,持这种见解的人突出书法依附于文字的「不独立」的一面,用文字的实用性取代2 B$ k% N# n  r& z0 y, J
书法的审美作用。还有的套用西洋关于造型艺术的传统观念,既然西洋造型艺术中没有书法
: ^+ m( {! w  `% d5 v- t! D这一门类,那么书法理应不是艺术了。* q. n2 p* r4 X4 d+ P
  到十年******,书法不仅无用,并且归入「宣扬封建文化」的「四旧」。文字只为6 T& i3 i9 |" A& m" u
表意的实用功能存在,所谓实用功能,实指一切服务于政治(阶级斗争),文字的「形美」
+ R! U% b% K% n7 |# a完全被排除了,更无论意境及其他。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当然不能称为书法艺术。大字报既5 a# C( {- v) w! G6 F
是「字」,不可避免存在书法的若干因素,书写美观的大字报可能引起观者举,但是好比「
- [2 v$ D) ~  g语录歌」、「忠字舞」一样,当「歌」、「舞」纯粹成为一定功利目的服务的手段,创作过
( e8 R- U9 g3 o7 O% S$ U程中的形象化、主观情感,欣赏过程中的审美趣向等等,一概被取消,理所当然,「歌」、3 I& ^9 D/ N- G; h' Y
「舞」在艺术上的独立价值被降低到接近于零,不再具备真正的艺术品格。大字报上的毛笔
% B8 A7 c) @7 }字倘若还有若干书法的因素,大概只相当于「语录歌」、「忠字舞」中残存的「艺术品格」6 c, t% I4 e  S, ]4 m" N
。不过「语录歌」、「忠字舞」假冒歌舞出现,大字报却没有假冒艺术出现。书法到了文化" l* h7 s; {' T9 T3 ]# M, w
大革命,实际上被取消了,书法的价值观,因艺术的功利目的片面膨胀被削弱,降到最低限
- l# g  h' O) @8 b6 h! m/ t度以至负数。从这一点来说,书法的命运其实是片面强调艺术功利性的恶性发展的结果。这3 ^9 {6 _  z9 ^4 h5 x
是一面镜子,由此可见艺术需用要怎样的土壤。不消说,写大字报也要具备一定的技术,这
& T0 n( s* S) |) I% ?. D+ S: {一点又与书法(技与艺的结合)相通,所以不可否认写大字报也有着锻炼技术从而培养了掌3 x4 p& o$ c8 K$ B0 F. h! v* S
握书法的能力,甚至激发了从事书法的兴趣的作用,但这并非大字报本身的功绩,从根本上
* q1 z) k# F4 ?" U' O' Y* _9 r( L说,充当政治工具的大字报是书法作为一门艺术的淡化,大字报本身是排斥书法艺术的。文1 X0 C) N1 E) s" M7 D( [
化大革命后期,恢复了中日书法交流,当代书法家写的毛泽东诗词展览与出版,显示出书法
! c$ H/ M4 n5 Z; U6 F艺术的深厚的君众基础不会出现绝对意义上的断裂。一旦束缚艺术发展的绳索解除,书法便
9 R3 \! z5 C! W( I4 h以不可遏止的***迸发出巨大能量。
( }, j3 R+ v, _' m( `6 ^4 h1 s4 b2 K  当代书法的新时期,要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使人们从「阶级
, R+ L; E& f2 P) Y斗争为纲」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作了新的
- J$ L5 C5 b  t- ~. j- ]解释,指明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尊重文艺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不要求
4 h, I9 e6 @# w/ h, V' Z% y文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3 e! V1 p8 n: k7 }4 y
  对于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这一提法,更新了人们对文艺的观念,帮助书法家解放思想。5 {/ Q- }. F( o
书法作为众多的艺术门类之一种,无例外地要服务于人民和服务于当前时代,但是要求书法7 s, I, G8 b* t
成为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的传声筒,那么书法的本体观念必定削弱,作品无异
0 K& z* s& F, {写标语口号。书法按其本质来说,是脱离物质内容的纯粹的审美对象,它的非具象的形式传" q% ^- I% M; ]  n
达出来的意象、意境、意趣,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手段,是礼堂的音乐,是抽象的绘画,是线
5 F: b* e1 c& ?, r/ @条流动的诗歌。将书法与特定的文字内容结合起来考察,真、善、美是一个整体;就书法本+ }* p7 U7 {9 M6 l, U% U
身来说,与真、善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书法在各门艺术中的位置如何,要看从书法本体
" Y$ y% L8 W% e, w5 a/ x8 _' L意义上还是从书法兼作表意工具的意义上来认识,。而只要承认书法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就
  G4 F- c& e( B$ Y9 a不能否定书法本身的独立性,不能不承认它具有纯粹审美的品格。书法不具有再现生活的能
# v1 V. I3 P0 d力,要求书法再现生活直至为具体的政治任务服务,不利于真艺术的诞生;倘若正确对待书3 Y. @1 w$ c8 O- M( y
法的审美功能,发挥它的长处,书法虽然比不上音乐瞬发的巨大的情绪感染力,却也不能轻' F8 d2 x; A  `) b
视它影响人们深层心理素质的潜移默化作用。  E+ B0 `* U( G- F8 H1 V
尊重书法的本体特征,意味着肯定书法的表现性素质。本来表现与再现不存在高下之分,创7 Z9 f: u3 U$ v& `8 K+ a+ _
造的最终源泉都是生活,并且都影响于生活。但是将艺术功能简单化的观念导至轻视艺术的1 i6 x' i/ H/ J
主观表现,这不利于书法的存在,不利于书法本身向个性化、多元化发展。新时期的十二年
0 ^1 r' |+ }/ u7 ?* Z,是书法观念更新的十二年,在对书法本体的肯定与对人的个性的肯定之间有着驭向关系,; f3 ~. O( T, N/ p2 W
从而导致书法的多元化。- b  E& X. Z1 Z% j6 X
  当代书法的多元趋向,是书法本体性的外射,为书法本体性所规定,又有着我们时代的
9 j7 W7 p; }- y* H* G# U2 s$ ]特色。多元化可以包括却不等同于多样化,比之多样化有着更高层次上的意义,它首先属于+ \" U- ?- Q( R5 Z6 o" H* t% Y
观念上的。它同我们改革开放的时代相适应,同经济上的多种结构并存,同当代社会伦理、0 Y& X2 y" b0 ~; Y7 {& m7 B
心理特征有深层的内在联系,同当代文化背景以及书法艺术数千年积淀有直接的依存关系。
- g, \$ m2 L! V4 z- Z. y5 H$ i2 }当代书法的多元化还是对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交织的色彩斑斓的背景
" \% g! ], o2 \4 ^4 R) }上,为书法自身的发展规律所驱使,影响着我们时代的书法虽然缓慢地但是深刻地发生着变
6 W  a$ _$ C, h  w+ ^6 x' X5 l化。书法接受者(审美主体)的美学观念的转换影响着书法创造者的创造物(审美对象),
( N2 w, V2 {! {8 e% \" u审美对象又影响着审美主体。书法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变化不可能像旋转舞台一样瞬息- E5 K+ G" E, L3 c/ F
多变令人目不暇接,可是书坛上的变化毕竟已形成一种不可遏止的趋势。
! E3 F( K4 k, c/ [9 y  是尊碑还是重帖?是承绪「二王」还是广采百家?是强调视觉的直接效应还是诗书画融
# J! l0 R+ i) [) b, D/ h  D5 J为一体?是昼保持传统因素还是爆炸性的突变?……许多问题在不久以前还是非此即彼、水8 I* @' H& U5 O# `0 Q( F% z' {
火不相容的,现在争议越发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连书写的工具材料也在更新,「文房四0 j0 g( J) w5 _+ J) t
宝」的概念在扩大,书法篆刻的工具、技法、流派、观念不必要也不可能定于一尊,倒是并
: H- V/ X  A2 y2 @" q# `) A  K存、互补、共荣才与我们时代的大气候同步。书法的服务于人民,不要求以一种或几种书体
; }3 u6 U" [4 t) G! W" [% l向全体人民灌输,倒是要求在多种层面上适应、满足不同的观赏者的审美需要。在新时期,2 w- o) C2 v- o  Y, N) E
理论当然有重要意义,理论的解放的一个标志在于它有独立性,但是这不意味着理论凌驾于
8 B/ a4 _4 r* B% A实践之上,充当棍子或判官。理论甚至不必充当指挥者的作用,但是这不等于说正确的理论
. R2 k9 ^* C# e% y5 e对实践不产生影响,不以指导自居的正确的理论倒是更能够反作用于实践,为实践敞开广阔
7 {+ p& [+ V" o% n9 J  X0 I1 m0 E道路的大门。在新时期,书法的理论特别是方法论也是多元的,在外来哲学、美学观念与传
5 i& A& W; X  X0 ~# c6 C统书学的碰撞中,理论研究的思想体系不同,侧重点不同,这种现象反映了书法本身的多彩
8 g/ N: l' ]" n! G4 E; _8 H,反映了审美主体的多层次和多角度。书法从创作到理论正是在多元竞争中求得自身存在,1 Q" W4 f- m; I$ `' `3 c. J
求得鉴别,优选。书法艺术的这种局面,一般来说同我们时代的竞争机制相适应。因此,探7 L) l( G5 S) n& C' M( B4 B# o
讨我们时代的书风问题,抽象地说是无可非议的,但如果通过讨论企图把书风引导到一个框
5 M3 v$ w& Y, d/ H, A% I) R架之中,那么,将不是前进而是倒退。
2 B" q3 n3 m% J* Z' p; n/ S  当代文化背景上形成的一般审美观念,影响着书法的审美观念。传统的碑与帖、诗与画
: R8 v/ l, ]( k7 H2 K8 v$ @; k,为书法自身的观念更新所提供的源泉永远不会枯竭。与此同时,当代人们生活中接触无数3 [% [$ ]  x/ `- ?2 u4 b
次的影视、绘画、歌舞、建筑……包括本土的与外来的,强有力地冲击着书法艺术的自身机
" z8 g2 e2 p4 {; m: r0 S3 K制。日本书法源于中国,有着日本大和民族的特色,近几十年兴起的控诗文、少字数、刻字
* O3 T7 s: h  ?( c& a; Q+ R、前卫派,不可讳言影响着中国当代书法,成为中国当代书法的重要的参照系。当代中国的
& X5 ~+ Q" m8 i! s8 f1 L" P. w  Y1 Q书法家特别是中青年,远不像他们的先祖那样视某家某派的法则神圣不可侵犯,「书圣」的: U8 R! g. Z6 e  O
地位也不像千余年来不可动摇,碑与帖的界限也不再是无可逾越的鸿沟。比之魏晋书风之于( A9 ]7 q3 z2 Z0 m& n: T5 r
晚清书坛,宋元书风之于民国书坛,可能是明、清两代(馆阁体除外)的书法对于当代有更4 Z4 |; e3 }  A: O& x- q3 L
大影响。但总体来说当代书法的开放性,表现为不局一格,广泛地接受各种信息,在多层面
5 l- y# N% v1 h3 Q- C4 }上不断调整、提高自身的审美人价值。
2 p3 O0 Q; Q: f$ x* B( q2 o+ \$ a当代书法在发展中不断遇到向自身机制的挑战。书法以汉字为本,这是书法的特点和优点的
$ b/ {1 C1 o7 q' y' s6 ^* s根本。但是它又给书法带来局限,书法在发展中始终存在既要以汉字为依据又要「突破」汉
9 [, d) R' `. I5 B9 B字的倾向,书写中的夸张、变形便是这种倾向的表现。再是汉字书法的墨色虽然有它的丰富
( z/ h- X+ s. ~! H" Y$ b* ?性,但是它的单纯的一面也会令人感到单调乏味。现代生活中强烈的节奏感,丰富的多变的; ]+ k" s5 N" }8 s) r& M7 R3 u
光与色,甚至生活中出现的不和谐的现象,都向书法提出了「往何处」的问题。行草书的大
1 f2 n% j$ d, r8 S, u* o# |量出现,变形的强化,线条结体的主观性等等,以必然的性质出现了。一部分以「现代书法
/ `8 W* u. C/ w4 S」为名的作品有的追求具体物象的肖似,有的热衷书法与绘画的造型结合,有的暗示某种哲
, w  d) {) ?' b3 Q理,有的从色彩中讨生涯以显示对黑白两色厌倦。发挥到极致,即字形的破灭。「现代书法: D3 G( g/ K, h3 q& m
」中有些作品蔑视古典主义准则,不以「和谐」为追求目标。" E, w, }) i% s" E1 W
  前面说过,理论的任务是为实践广开门路。实践中出现多元趋向并非坏事,简单的肯定
6 m3 i5 B( j& X+ [" u( d7 v, I+ d) K3 ~或否定某种现象可能不利于从中引出积极的结果,对于取消字形的「书法」(如果作者认为
3 t( i- r/ T& c( [是一种书法),那怕变革中出现微弱的积极因素我们也不轻易放过,我们不以离经叛道而不
  r: U$ o6 ]: v8 f2 i; s屑一顾,有的笔、墨、结构方面不乏可取之处,但是问题还是回到书法的本体上来。书法的9 U5 r4 ?$ S4 M" P. s
创造性,是在汉字的有限范围内发挥还是索性抛开汉字本身?书法的夸张、变形(实际上前+ i: o. v3 N1 t
代大书法家无不运用着夸张变形的规则)是以汉字作基础还是把汉字当作一种障碍而抛弃?
6 |& g! H; X9 n8 h, Z只有从书法本源正确解决这些问题,书法的创造性、现代感,夸张变形才找到可靠的落脚点: r8 m; S8 s6 L4 p, G* p- q4 |
,由此通向新的审美要求。书法与其它艺术在造型上的结合,可能开辟出新路,但是对书法
! t; V( Z) v, w6 C9 B6 {最基本的要素采取轻薄态度却不见得是严肃的创造,不见得是真正的革新。从这个意义上说7 p+ \! p2 I0 Q& _& o+ E& I# f9 G
,我们需要正本溯源,「多元」不能离开「一元」。
9 g2 f! p9 p( G; Z' H  真正严肃的创造要有情感,有情感的创造不会忽视几千年艺术的积淀。把创造意识与积& t7 {+ V( e/ }! ~9 h: m; z
淀对立起来,很难说得上是创造意识的强化。积淀造成审美意识中的思维定势,可能陷入消
$ N. ^/ N% I6 S5 _  o' ~8 t, g2 h极的、不求自变的惰性力。但是积淀是数千年审美意识的交货与高扬,民族审美意识的结晶4 z  @4 d% O0 W4 F
,新的创造倘若不以长期历史积淀为起点,必定走到虚无的境地。当然这里说的以历史积淀
0 ^+ m0 G" e! Q: |( E2 b+ Y/ j* U为起点,决不能以起点代替终点;目的还在于创造。
! t& C! N! O; J) D; A  我们呼唤书法创造的高度、情感的尝试以及技巧的统技巧的纯度。书法创造肯定需要主
. _. I$ a7 T* n9 y观情感的高度昂扬,但是矫揉造作不等于感情丰富,企图打破「一切」框架实际上不自觉地% ^# m' G' p5 x, q8 _! W" X8 m# u
陷入了某种思维模式。书法创造肯定也需要高度技巧,研究艺术的通感帮助我们寻找各门艺$ I  X+ [& O; @2 W
术的共同性以丰富艺术的表现力,但是每一门艺术有长处和短处则也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不
1 j$ `: D3 R5 o4 f能以某一门艺术的长处去替代另一门艺术的短处,真正的艺术家不仅懂得他从事的那一门艺
9 U8 n7 k; Y; ^: o& N  v* Z术的长处,也深知其短处,从而扬长避短。书法家、篆刻家要懂得他们从事创造性劳动的天
6 |) Z' v* d, V' Z地是有限的,在这个「有限」面前不是束手无策,或者索性「取消」这个「有限」性,而是) Y3 {3 o3 ]2 F8 V" _1 O
在「有限」中创造「无限」世界。善于创造者,不奢谈创造,重要的是把创造变为直接现实  B! F/ v- B. S- v6 P: {, t7 L7 R
的能力。( W9 B, Y0 M1 ~& q
  新时期的十二年,书法事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在控史上,倘以清末碑学成就为一个峰巅# t" a  t4 p: L$ O
,那么当前全国范围掀起的一场书法热,可以说是又一个峰巅,虽然两个峰巅带有不同的性
( a! S* i( Y$ q, \. X质。十二年来的书法创作、理论、教育和展览、出版、对外交流,都以空前广阔的规模开展
- g9 h  u  w& v2 r7 B4 @" w5 \,全国性的和各地区的书法家协会、书画院如雨后春笋,各种类型的大赛层出不穷,从书法# n. u8 m0 u' N5 M! M
事业来说,这十二年确实带有空前的性质。但是衡量书法事业的得失,最终还要看当代书法
7 A) ^+ Q; f9 I$ q" r# p7 w  c' c, w所达到的实际水平,不但要看热度,更要看高度;不但要看广度,更要看深度。总体来说,
7 Y: k% }" n( n, j. ?十二年的时间还太短,多元推进的局面还在滋生、繁衍过程中,仓促定论与科学精神背道而
7 `7 Z+ r' _; x0 V驰,系统总结经验,有待时日,因此我们只能客观地描画对当代书法的期望,我们提出情感! ^% j/ G0 H7 p8 `0 i/ d6 Y' S
的尝试与技巧的统一纯度。. \% T/ f) [6 Q  ?7 `
  如上所述,当前时代为书法发展开辟了可观的前景,那么当前时代是不是也给书法的发
, Z6 |5 s) c4 s) E! G展带来局限呢?无疑是有的。我们看到,当着文艺「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
8 [" L2 s5 H' `4 K- @. y( f务」这样一种功利主义被克服,另一种与当前商品经济、人际关系相联系的功利主义又在滋' g9 _" D9 P0 U* ]) o' Z
生,影响及于审美观念、理论评价、创作趋向等众多领域,蔓延着一种浮躁情绪。书法要超* r' H/ b) n- a0 M5 ?7 n
前,要创新,不失为激动人心的口号,但还要看口号的内涵。并非别人看不懂的一概都有人
+ Y# h% ^3 T% x, S: B- c" I+ A. x合乎规律的超前意识,也并非一切的「新」都好。一种艺术上的新概念、新流派的诞生,是
/ @8 l: K. F* j: }" R  ?顺应时代潮流,合乎规律的产物,不能要求承续性很强的书法艺术像万花筒似的变化观念。( r; O7 a6 o# h: C7 f
匆促构筑某个理论体系,创造某种特殊书体,同「离开古人不敢着一笔」一样都不算真正的7 N8 g, L" U' l
继承与开拓。片面追求刺激性而把耐看性排除在外,不见得是真正理解了书法的本体性格。+ n/ y3 y/ M% ?: a: T
书法本体的多元性格建立在书法艺术本身的特殊性的基础之上,这样提法不是束缚书法发展; \; Q# m; A7 ?& F9 a- \1 d$ O
之路,倒是要求书法在特定规范里获得真正的自由。书法从世俗的纠纷中解脱出来,才能提
( |: o8 U- `7 E; S( r高自身的审美价值。我们不是一般地反对功利主义,但世俗的功利主义不会酝酿出尝试的情
5 o- b( V0 r# z# k感,伴随着的常常是浅薄,是审美的异化。
7 X% ?2 p/ Y' T/ n  当代书法作为全部书法史的一个纵断面,放到文化发展大背景考察,已经有所突破,有
6 d# g/ |& z% }6 K# B- z' t着前代书法不可替代的特殊品格。但是作为各别的创作个体,还远难与历史发展相副。进一# |( f$ u: [/ i5 s+ G$ A7 L- |
步说,如果不提高各别的创作个体,当代书法作为一种现象,一个整体,终究难以确立应有
7 ?* D5 e# R- n& _. n: i7 q2 `的位置。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与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样一个大背景分不开,就书法本体8 S* m: _9 |0 _+ o
来说,除了自身内部的调节以外,还与当代审美观念的变化、中西文艺的交流、各种姐妹艺0 F& m( Z+ e6 m
术的影响等等分不开。对于正在兴起的「书法热」,我们既不是泼冷水,也不能无原则地加% B9 E8 r4 T1 g9 A2 Y
温,重要的是善于把它引导到新的高度。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但并不构成封闭系统。书7 N/ x. j% b5 f. g. `& j& s& r
法要变革,但它的承续性必然大于变革性,这是为书法本身的特殊性所规定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