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20845|回复: 5

沈鹏 自我的发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1-13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自我的发现
  u: F- z! B& O                             沈鹏
) c& @$ `0 Z$ [* \2 C- f  同学们基础不一样,实践的基础、理解的基础、知识面的宽度和深度都不一样,所以不) }6 Q2 `+ ]: D6 X, Z
可能每个人的学习收获相同。刻有一位年轻人买来一本法帖,我问他从中学什么,他说翻一
* G& W8 k, v; B2 X  B$ Q% n% D) L1 [翻,或许里面会有几个字对他有帮助,我同意这种态度。一本字帖有几百字、几千字,只要
2 z* B9 b3 N* U9 i+ K0 o: I其中某一点真能得到启发,就很不错。如果说要想从这里面什么都得到,就可能什么也得不) [9 X& o0 A: c( q
到,这样说法可能较宽泛,因为『某一点』的『弹必』很大。我的意思是说学习的时候要真
/ ^: a3 M) T6 j. A8 |1 D正从里面学到一些于自己有用的东西。创作离不开借鉴,离不开向古人学习,也需要从自己
5 H( u: v/ I& t, ]/ I( V, ]8 p) [的作品总结经验。创作中有时冒出一点新东西,要赶紧肯定下来,成为以后创作中一种比较, C' W  F& V: p
恒定的因素。然后加以充实、积累,这样,以后又发现了新的东西,又成为相对恒定的因素4 h% A1 m+ S5 E4 X( h& P) d
,然后再加以充实,这样不断地积累。自然也还要『淘汰』一些什么,这与『充实』、『积
( ?0 J3 R( U' i1 b" o5 _累』相辅相成。我以为这种学习方法是可取的。为什么艺术创作会出现常说的『结壳』现象
1 f  H5 M, k. d" o' d5 Z% @# I?其实『结壳』往往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表现为过程的滞留。在书法创作中,我们应当经
; w- ^( x2 P& _常保持一种新鲜的感觉,这一点我觉得很重要。可能大家平常会有这样一种体会,比如说,
. w" T: h) J. R3 Q0 Z, F! k每天都在不间断地练习书法,我设想在坐的诸位从早到晚都在练,可能偶然有一段时间因为+ m/ b4 T. y; ^- U" H5 Z, y
其它的事务或身体不适而没『写字』,当再拿起毛笔的时候,可能有一种『生』的感觉,但9 J( l5 h0 q7 s( G
是『生』的另一面却是『新鲜』。这种新鲜的感觉就很可贵。为什么平常就没有呢?因为平* o8 j+ }, H3 {: l! h. `% U
常每天在写,甚至一天写几个小时,你就逐渐进入一种相对来说近科麻木的状态,只是觉得- I) U3 P; p2 I) [) m  N% f7 P' X  H3 j
手在动,从这一点来说手『熟』了心却是『隔』的。因此生中之熟、熟中之生一向成为可贵3 V2 N- O# s8 A$ ~0 ~/ K+ N$ o
的追求目标。在艺术上,我们重视新鲜的感受。比如大家每天看到日出日落,看惯了,也不1 L. I$ v6 v0 h& s2 H6 u
去想,从来也不去感受一下日出日落有些什么变化,就产生不出像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3 @* S" n6 K; I. U$ s9 ~
印象》的名画。画日出的人很多,为什么莫奈能够画《日出印象》呢?这跟当时人们对于光
/ k6 m. I/ f- K' {- T的认识,同摄影技术的发展,以及整个艺术思潮的变化都有关系。他能画出《日出印象》,- Z' i; D3 }' E' B% ^
从他的主观感受来说,由于他改变了过去的习惯的眼光。如果他只是从别人的作品中去感受
8 g. u7 A4 K7 `,就不会有新鲜的东西。再比如花开花落是无数次被描绘、被吟咏的,但是有的诗很生动,
0 v/ Q  e- Z6 m+ _. e6 o  ]有的则是老一套。像林黛玉的《葬花词》结合她的身世,所以对落花有不同凡响的情感,运3 m0 V4 q4 u" `9 t/ ~) `% c6 @
用了独特的语言。我们的书法倘若形成了老一套的表现技巧,就不再再去多想,不再去突破
  n0 L4 }6 ^, J# h8 c! R9 t5 f,这就阻碍了创作灵感的发挥。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在每次演出时,都要求自己保持一种新鲜
. L* Q2 @7 b2 a9 A/ y# c! g% ]的感觉,可能他前天、昨天、今天演奏的是同一个曲子,但每一次在演奏的时候,也就是说
, m$ i- V7 d# l% R在传达原作的时候,应该是有区别的。他的灵感从什么地方得到呢?这就可以举出许多了。( q4 N; g: Q( t
比如今天是些什么样的听众,这些听众现场的情绪怎么样,演奏家本人这几天有什么喜怒哀
5 p" o1 A. C2 [3 G) k: K! Q乐的事情,或者他最近是否受到别的什么音乐的启发,或是他看了一些什么书,或者说他从
, i) Q' s6 p+ J; `自然界、从社会中得到了一些什么感受,因此他演奏的尽管是一支『老曲子』,却又是常新
7 A8 l7 s! S. u" D2 f+ H' ?: R的。我想在座的可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假如说你书写一首诗,昨天和今天都写这首诗,接
8 E% V+ ~  G$ p) o5 o6 s着再写,也不可能是完全一样的,可能这张好一点,那张差一点。但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
3 `) O: s7 _  P0 H! U5 b要保持一种新鲜的感觉!齐白石画虾、黄胄画驴都不是简单的重复,更不是复制。不然不会0 ]2 h4 S. `  ^
形神兼备,更谈不到『神来之笔』。
3 S/ w4 M' }, A/ F7 g; U  怎样才能有新鲜的感觉呢?我想包括的方面很广,多看各种字帖、多读书、对生活充满& h5 d0 W4 s0 C  |# Y
举,另外还要关于多想、多观察。为什么有人能够从公主与担夫争道里悟得笔法,从蛇斗悟
, k6 T" v/ a0 ]1 ^9 T" y7 P) |得笔法,从荡桨悟得笔法等等,这是按他原来学习基础为内因,所以对外界的事物能够有很% p" c  M# g; `; b2 C) f* D; I
高的悟性。这种悟性也还是离不开平素的勤学,不能脱离技巧的磨练,但是如果无动于衷,
& z: W) L, `6 v# B0 j& Z% ?, `仅仅把创作停留在『技』,就不会从天地万物之变获得启发。古人把『技、艺道』当作三个
0 h' b$ Y) \/ Z; [" ^$ @不同的层次,要求技和艺相结合,艺和道相结合,技要进到艺的高度,艺也要进到道的高度
3 Q: Y3 o" U, ^$ t! o。我们往往比较看重技法,通常的问题是片面重视技法,这样说不等于技法不重要,但不是* T( o- X& ~0 Z. R; k
孤立的理解技法,认为只要是掌握技法,书法的问题就解决了,实际不然。技法要同特定的+ {$ t2 x9 i4 Z
表现力相结合。如果我们把眼光放得高一点,从宇宙观、人生观、艺术观驾双技,技就可能5 v" m8 a. R3 R% o( A
达到更高的程度,平常有些东西我觉得是阻碍了我们的『技、艺道』的发挥,比如临帖、读- c5 w7 E% D3 T- s5 L  d# m- g
帖同创作之间的关系问题。一本法帖摆在我们的面前,这在客观上是一种威严的力量,无论7 d" K3 |. W$ e8 p% l/ f) o
是颜、柳、欧、赵、苏、黄、米、蔡,都非常完善,以至无懈可击。于是学习中便产生一种
7 w5 |  ]* ?( M8 ]. }  l8 e5 I『唯恐不及』的敬畏心理。抱这种心态,只会想到自己哪些方面不及古人,却不会想到写出! z! S- f, a0 X/ T; J# p; P
来的的字虽然不及古人却有着自己的特点,再分析自己特点中优劣所在,汰去劣点,发扬优9 e# a6 K8 m  U0 x- a/ r( |
点,如是反复向高层次上升,便能形成自己的特色。遗憾的是我们往往只看到古人范本作为
4 q+ s; s3 z: d$ ?5 l  _( T% T参照系的价值(其重要性是无可置疑的),不能或不敢肯定自我价值,于是束缚了可贵的哪
0 G) p9 r' Y8 y& b怕是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宋代晁补之说『学书在法面其妙在人。』这个『法』应指普遍规律& O9 q2 @7 |" N4 r
,尤其是普遍规律中属于技法的部分,这个『妙』就是指的特殊性、个性。艺术中各人风格1 W; V+ ]/ W+ u3 j
的特点要靠各人自己去培养、发挥。『法』诚然是人门的阶梯,但事实上并不是掌握了『法# ?! c9 v3 A5 h6 n/ }( q" J, Z( @+ u, |
』才进入『妙』,虽然初学阶段应当将『法』放在重要地位,事实是即使初学者从怎样的角
! Q1 t$ E' _# T# ^度理解与掌握『法』也意味着如何进入『妙』的途径,包含了对『妙』的理解与掌握。『似
  o9 f/ J) h9 Q9 h』帖又『不似』帖之间,一般人看重那个『似』,焉知『不似』中存有真意,硬把『不似』: U  ^9 e9 M3 k: f8 q$ s: y! V5 c
的部分抹掉,以『似』为标准,表现了创造意识的降低、否定。《兰亭序》的摹本,欧阳询
: G, \# i7 k; N" p* ]! K/ f* J6 k0 z、虞世南、褚遂良各有特色,『摹』要求酷肖原作,却又不可避免地掺入主观万分。其特点# r/ G8 i' r2 l3 C- O
所在,正是可贵之处。至于超越『摹』的临习古人的作品,掺入主观万分更多了。历代帖派
% L2 p5 N4 A/ D0 k$ e9 Z都宗二王,但凡有特殊成就的大家,无不具有个性。学习古人与今人有所取向,意味着在肯9 o/ ~0 o) z9 b: z6 M
定别人的同时也肯定着自身,意味着在古与今之间寻找自己的方位。创造性思维的特征之一
3 U1 [9 L+ }* |4 e是逆向思维,比如苹果为什么不上飞,文章为什么样一定要写成八股形式等等。书法艺术中
/ y8 d. p* v$ s0 ^有许多已形成定向思维的东西体现了书法美的相对稳定性,对传统的继承不能离开既成的思. P# `7 c7 d( ]* k  Y- m
维定势,但是决非所有已形成定向思维的东西都是积极的。这又回到上面所说『似』更有积( z) I: k0 }: f4 i
极意义。只不过不要把审美标准弄乱了。前些时候,我在写一本楷书,我在写一本楷书,我
! u: ~% l" T2 K, N& X就有这样的体会,当我随意书写,我觉得这其中有我自己的东西,随后想起我曾在欧字上下
& a( f7 U3 G7 j! Q  a过功夫,觉得自己的楷书中欧字因素比较多,但是从欧字来要求,我的『味道』不足,于是) q! C8 ?; r" ^4 r( f
找欧字来参考,来补充自己不足的方面,但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发觉我失去了一些什么,又$ p6 |( [  ~& I+ M! M
回到了欧字上去了,因为欧体法帖很完整,可以说是千锤百炼,许多方面可以说是不可超越/ ]8 |4 \  j1 F7 L
的,比如说它的严谨他的挺劲,你达不到,超不过它。当觉得自己的书法里缺少这种因素,
3 l8 E! O) D3 Q1 @' y$ W想从欧字里去补充的时候,就有两种走向,一种是以我为主去吸取,另一种越来越向他选靠1 z1 H3 U) o2 x) p6 O3 f/ U. ~
拢;照后一种做法,个人的东西又越来越少了。如果我去吸取它,就要求强化我本身。如果
4 j5 q1 y+ p# t( \3 l说我本身是一块铁,它是磁石,它那个磁石大于我这块铁,我的这些小块的铁屑就被它所吸0 d: G) A7 [/ h0 J
引了。如果我本身是一块磁石,我把它里面的一部分东西当作是铁屑,加以吸收过来,于是
: Q! a  x" x( l% p它可以为我所用。在古人的已经很完美的作品面前,我们常常显得无力,显得软弱。笼统地
# r( ]: Q) y+ g) ?7 `3 h% H7 N- @说我们要学习古人,大家都没有异议,但我这里想提出来一点:我们也应该舍弃一些东西,
  z9 a5 w: ]: c) ]/ v& d6 R! a我们需要推开一些东西,然后我们才能学到一些东西。你要懂得趔,当然要学习,包括读书
* [5 x6 a) B& u、观察社会,从事实实践,你要去得到很多东西。但是西方有一个哲学流派认为,要真正懂
' P5 J) |  H; J: u: d1 U. U2 I得趔,不是仅仅要啬、积累多少知识的问题,还要『丢掉』一些东西,要『摆脱』一些东西
; d1 t$ N  G: [( ]! r2 F3 G/ L。西方的一个哲学家胡塞尔,说要『括出来』一些东西。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要向威信% q3 H. ^7 L4 u, \# C6 P
的大书家学这是无疑的,要从那儿去吸收营养,但是我们还要『丢掉』什么,要『摆脱』什: F' r& w; p5 \/ I" A% ^
么,要『括出来』什么。要认识趔,包括曾经确定的各种的被公认为是定律的东西,原来的
9 H1 a4 Y& v2 e2 B面貌来加以理解,加以解释,而不受既定的框框所约束。
* p' x# K8 q6 R7 K0 x6 B- D& B  我们讲到学书法的『法』,我参加过若干课本的编写,几乎每一种课本都离不开中锋,7 b) x5 V5 L7 R5 V- |; @
侧锋,横平,竖直,……我看到的许多教科书讲到怎样写一横、一竖的时候,它是用许多箭
) ?: K4 m# ]: _' M5 N" F头来表示,先往左上,再往右,然后又往这里拐,又往那里拐,像这样的示意图要看好长时
0 r7 ^% |) L! C/ [) u. i间才能明白,而且也不见得真能授人以法,当真要写字的时候,如果按照它所规定的箭头,+ A$ U, \5 ^2 W! |' N4 I" ~
忽而往上,忽而往下,然后再构成一个中锋,这样写出来的字就一定非常死板,就像我们依
/ F- p& e, J) S9 O/ t  @" [7 ]' x, i# m照书上的图示学跳舞一样,最后也不见得能学会跳舞。真正在『写』的时候,我觉得不仅是+ p. C2 z) {. r; B2 ^( D$ p1 @
行书和草书,实际上楷书、隶书、篆书都是一个生动活泼的过程,如果我们把『法』合僵化
6 t& g8 C: ]6 [9 x( K8 \/ S3 H" g,当作不可超越的规则,那么恰恰束缚了创造能力。苏东坡说『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
; v2 o6 ?' A# V  E# a7 ?( q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对这段话的解释一般都着重于后二句,是, f7 `; }% l7 O
就真书为行、草书的基础而言的。但所谓『基础』应是相对而言的。站不稳当然谈不上快走5 c' Q# v/ ^' Q
,但反过来说,你站稳了,未必就能走得很快。楷书有自身规律,那么行书有没有自身规律( {2 D! f  ?0 _/ j+ {
呢?草书有没有自身的规律呢?都有的。因此还得学习行草书的特殊规律。『真以点画为形
( e" W  y8 T4 g# K8 k: ?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书谱》)这段话指出了『繁而静』
9 w  l6 u/ ^  y# P+ T9 A% B的真书与『简而动』的草书有多么大的反差。最近我看到一篇谈行草书的文章,形状便说要
) b/ W7 v9 s5 |5 q. }/ O- R7 p按照行草书的规律、方法研究行草书,这就比许多劈头便说先练好楷书再写行草书的文章要
" d% i* \7 n) @' o: k  Z, s7 v高明些。我记得有位研究艺用人体解剖的老先生出示他写的人体解剖的著作,我按我的直觉0 T6 A$ p& O  k
陈词,我觉得这个解剖学有点脱离美术创作甚至跟医用解剖学相差不人,因为医学要讲人体
  n" `  @% _3 }2 x( Z% C& `. M解剖,艺术学科也要讲解剖,人的身体是什么样的,骨骼怎么长,如果仅止于此,人们仍然" `0 P- S8 U1 e, `/ B$ ?
与创作方法挂不上,因为学艺用解剖的目的,是要表现人,而人体总是处在各种动态当中的# W- I, x7 p; a+ J+ M! A+ k
,或者走路,或作某种姿态,绝不是一个僵化的存在。这位老先生当时跟我说,你可以想象
% `7 L9 C0 g7 H5 Z3 u1 a$ j他在动,你让他动起来,我觉得这种说法不能解决艺术创作上的实际问题。懂得人体骨骼未2 R% k+ l0 R/ b6 p2 S
必能画好人的动态,这也正如楷书『写好』了,未必便能写好行书一样,单是『想象』楷书
: |# p) T! L0 P& a3 I  j) J' }『行』、『走』起来是写不好行、草书的。那么最基本的『笔法』呢?各种书体当然有共性2 V9 ]  Y* @2 x9 B0 b2 a
。但刘熙载所说,『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表明了各种书体的特殊性;反过来
& u/ l4 ~' ~9 F说,『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这里说的是『悟』,原来『他书』的笔画也是无4 i  `6 j9 [, |! u! r
一可以移入『草书』的。笔法的共性不能代替各种书体的个性,否则便取消了或至少降低了
9 y5 ]& B! O5 d- E* u. H. U1 {作品的艺术水平。0 f; V! r/ M- s% H3 J& @& ?
  书法家的创造是一种直接现实性的能力,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艺术家的想象力、幻想力和
  T+ n7 G8 J8 z' J$ E6 i0 N7 v0 ]感觉力同实际完成作品的能力在真正的艺术家身上是完美地统一的。因此『技』与『艺』的4 x1 }3 x2 ~* m% x% y  F7 ~
关系既要理解共性又要掌握个性。有很多平常以为『理所当然』的『道理』,实际上是需要
: J) f7 A0 B* j, E' \也应该重新加以考虑的,其中饮食着束缚我们思想、阻碍我们创造的观念。我们头脑里有许& Y- ?. X% z: D! m, f  S1 m8 x
多框框,束缚创造性思维。颜、柳、欧、赵难道还值得『怀疑』吗?苏、黄、米、蔡还可怀8 n$ j# ~+ n6 R, Y, I3 M
疑吗?当然都是大书法家,但如果我们头脑里成天都装满这些,就可能成为一种阻力。著名
2 X5 x0 R$ Q8 X& O/ H; X6 S作家卡夫卡,他的代表作是小说《变形记》,他说过,哥德在语言上的地位可能使他成为前- s" J/ J8 Z9 v
进的障碍。哥德是大文谊,因为他的影响太大了,他的语言已经形成了一种不可超越的力量  k! d0 P4 t$ X
了,所以有可能成为前进的障碍。大家都学它,以它为最高标准,那么它可能转化为一种障. y/ @' s  o1 [
碍了。当然我们仅仅看到这种障碍是不对的。传统既是一种惰性的力量,又是生活中生动活
4 n) z/ G  U  x$ ?7 X" P泼的现实的存在。我们生活在传统之中,颜、柳、欧、赵、苏、黄、米蔡既属于古代,也属8 v: M% G- B+ X- f  R
于现代,不然我们读了颜真卿的《祭侄文》、《争座位》怎会激动呢?西洋音乐中有以『草* }. S: F- J1 ^5 ^* Y/ K+ |
书』为题的标题音乐,不但表明『草书』与音乐有共通性,也表明中国与西洋在艺术欣赏上
! p2 G5 q% N- g, w5 _% C: c5 Z7 @( o有共通性。如果我们不愿成为虚无主义者,就不能不重视传统。有位朋友说,西安碑林的石7 M0 I! E# s5 }9 n# }7 w5 O
碑『站』了两千年,怎么就不能动一动?我说,这话看怎么讲。如果指推倒重来,痛快则痛+ ?$ a5 j: a6 }6 T# U
快矣,但却是人为地制造『断层』,事实上不可能。如果指传统为今日所用,『推陈出新』
$ L. p" C* \. l: z" w: k: a1 t意义上的『推』,不应当是『推倒』,而应当把传统看作流动的,可变的,古与今相通的客$ J( a& H3 |$ K1 j
观存在。对传统作僵化的理解可以有两个极端,一种是简单否定,一种是全盘照搬。过去学
6 ], w& f( R4 C1 U, N书法强调临习古人自然是有理的,但在方法上全盘照搬比较多。六十年代《北京晚报》有个
7 y3 @, v0 u/ w2 o9 [专栏《燕山夜话》,作者叫马南村,即邓拓。当时《燕山夜话》一连发表了几篇文章,认为
$ }5 g) V! D1 {; c8 v7 |' X. F学书法可不要临帖,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照着描红本写,学会结体再求深造,这个意
) K5 y' ?/ |. B+ \  ]( M思说出来以后,当时马上有很多人反对,我觉得要反对他这个意见是很『容易』的,学书法
& |5 H* }  C* p& @( O; I怎么能没有字帖呢?这不是『奇谈怪论』吗?但他的意见是有价值的。后来邓拓自己也说了' j6 d; ]9 |7 m$ a$ q/ m
,他并不是说不要字帖,只是初学的人可以不用,你只要按照最基本的笔划来学,由此基础
! r" ]2 P; U8 z5 Q* F+ q3 w9 i6 @7 ~一步一步提高,然后(这下面是我个人的理解)去吸收古人的东西,再让它为你所用。原来
% O% a: m4 g) F, I9 b所谓『学书在法而其妙在人』一语的『法』既可以指最初步的执笔、运笔方法,也可以包括/ Y4 I8 w9 A# f# S3 F$ g5 }
本体的『规律』,以至书法各流派的基本特点,现在邓拓的文章反『法』降到最低的要求,
2 M8 l7 g2 a" V; M# ?如此学习,我俯为是一种可行的方法,起码是很多方法之一种。用这种方法写出来的字,真% H# C, ]* @( S- Z5 [4 \
实可能有失通常意义的『规范』,像『娃娃体』。可是我们不妨比较一下儿童学书法与绘画
. ~4 n; G) H* @/ ?( \的两种善:一般说来教儿童学画虽然也讲方法,但更注意发挥儿童的想象能力;而教儿童书8 L. l% `- f1 j* y% z4 X! F
法(以及初学者)则几乎一点不脱离现成的一套『法』。评选儿童书画我常有这样的感慨:
* @9 H- U* a+ G! \8 m, q0 {- r如果说在不少(不是全部,也不一定许多)儿童画里还保留着天真的童趣,那么在儿童书法6 q8 _( n7 O: L5 N3 E2 M/ R
里绝大多数甚至一律是『小大人』的面孔。教学者但知授人以『死法』而不懂得『活』法。. R) o5 D  r9 }* d9 z. A% h; F4 f
『活』法才是真正从实践中得来并启发实践的,『死法』脱离实际却貌似艰深,可能连教学2 d/ J1 s6 c& {; f' U; G6 p! g1 p
者本人也不见得能弄『懂』。我这里回忆起邓拓讲的学书方法不仅因为他有异于前人,并且
' M) e. B6 G3 ?  L8 P也因为它带有启发怀。法要为『我』所用,不能让『我』捆绑在『法』上。
- }. }: D& i! a& R  书法创作能力是一个直接现实性的问题。『心』、『手』能否交合,在怎样的状态下交5 Z) `3 V. I9 q* q# D% R# d7 J6 ^
合,直接决定书法创作水平。让『法』为我所用,其实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比方我现在写! Q. Y7 P- i" R0 V0 F
一首近体诗七律,共五十六个字,其中有几个字不惬意,自然就要想办法写好,反复地练习% [$ l! f0 k: l; r8 h
是一种办法,同时可以去查一查《中国书法大字典》、《草字汇》、《草字编》等等,然后) H) k" r. Z  m" z
从中找到一个字的多种写法,然后选择适用的,就是放在你那篇字里刚好能够用得上的,但
8 Z- W6 b6 ]; S  G不可能天衣无缝,因为你那篇字有那篇字的特点,从总体上说可能不及古代大家,但古人的  [/ `* v! }0 F9 s# Z0 [* {
字再好也很难直接『移入』会感到很不相称,但如果找出一个跟你相近的字,加以发行让它
5 e, s3 R. W& r6 B" J- I变成你所需要那样的字,你那五十六个字里面写得不太好的几个字就有可能写得好一些。这+ D+ T) _5 }2 e
里实际上已涉及临帖与读帖的总是一味的对临,还不如加上一些意临,再加上一些默临。死
; V* `: d% w5 y死地按照字帖不求变化,这是一种方法。另一种方法则是按照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特点( n/ l8 i  I+ ]  |$ H
,可以把字帖作为一个吸收的对象,作为一个参照。这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前一种是你完全
) b- C0 ]: w! C% X2 a异化为帖,后一种是以你为主体。我每次讲课,或平时有人登门请教,总会遇到一个问题:6 A' y7 s. m& O! }* H& J8 g
『我爱好(大多已练过一段时期)书法,请告诉我学哪一种字帖好?』这是一个似乎不需要1 `! O. A. N5 H8 Z# c
大学问就能回答的问题,但决不那么简单。据我所知至少有两种回答,一种罗列一二百种甚
6 g2 ]5 r) z. k* g, O至更多的碑帖,规定每种临习数百遍,然后『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水到渠成。另一种从
$ Q8 e- Q% ?$ [# D* f& W二王、颜、柳、欧、赵等历代大家中指定一、二家专门学去必定有成。至于询问者的爱好、
+ ?8 ?2 f2 K9 Q% |基础水平等等均在所不顾。面对上述问题,我觉得倒是需要反问一下询问奢侈,你所喜爱的* ]* O% T2 v7 @* A& f" }9 x
碑帖是哪一类,哪一种。我希望你从兴趣出发,不要从抽象概念出发。在很多字帖里,学哪
3 U3 l& ]: b5 ?8 @6 U2 {个字帖好,这是很多人问到的问题,特别是初学者经常遇到的,我给他们的回答是:颜、柳: [2 [% A; Z' p+ p
、欧、赵、苏、黄、米、蔡,还有各种各样的碑、帖,你喜欢的是哪一家,你觉得哪一家与
0 _& {# N, Q2 o" m4 l5 U: z0 ^你性格更接近,你不要因为王羲之先声夺人,于是去学王,也不要因为有人说赵字妩媚,还
& k2 D! t+ e5 S$ ~. s2 r% U  F做过『二臣』,就鄙薄之,这些想法在实际生活里是常有的,这就是一种框框,这种框框无
% t0 S" [% e4 j形中束缚创造力,你内心真正喜欢什么便去学什么,要发掘你身上潜意识中的珍宝,它在每
4 E, c$ @6 w- f; V; ?# y# v7 }个人身上都是客观存在着的,有的人多一点,有的人少一点。『天生我才必有用』,只不过
' ?% Y9 A9 {4 m) j5 I3 G有的人潜意识中的创造性因素过多地被压抑,有的人能袒露出来。所谓有没有才气,有没有: Q5 C  f7 Z  |2 k# J6 N$ t. s
灵感,常常就在这些寺方。研究特异功能的人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开窍。人才学的研究家认
$ {! @5 M+ v% f7 x1 n为一般人身上都存在着可以成为艺术家或科学家的素质,只是在许多人身上这样一种素质被
1 ?/ n* v0 U$ a& [束缚住了。这还要回到刚才说的保持新鲜感。怎样才能保持新鲜感呢?『框框』,哪怕这种* |) e  u2 M; P) c; Z# L& w# B
框框是人们习以为常,被认为根本无可怀疑的,却恰恰形成阻碍我们创造性思绪的枷锁。当
$ {' j5 c) n5 @2 C4 a- a  e2 B然谈到枷锁,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比如有人认为书法要写汉字是『枷锁』,照此说法* K0 _0 N2 E" _! i) w2 d# ]
,绘画要反映客观物象,音乐要有乐音组成,都是一种『枷锁』了。如果说也是『枷锁』那/ t$ z& r5 j; T& ?2 S
么它意味着一种客观存在的规律?还是必须砸烂的障碍物?是应当加以区别的。『五四』时, V& O- {4 v5 N' R4 m
陈独秀有一篇文章说北京人有两大迷信即四王和谭叫天。四王是清初四个王姓的大画家,谭. X3 B# Q" i$ t4 W, T
叫天是当时的京剧名触,一般说『五四』时期对京剧,对传统的文人画是全盘否定的。具体: X) [+ c9 `' H2 I; L9 S- x
到比如说旧体诗,特别是律诗,『五四』时很多先进分子都是反对的,胡适对律诗也很反感
1 C/ q, {9 `+ D( e9 L6 L,闻一多说过旧体诗是带着镣铐怎能跳舞,跳不起来,不能自由地、随心所欲地跳。现在我
# w/ p0 X- u$ L% r( f们回过来再看这个问题,经过『五四』运动对过去旧文化的猛烈冲击,到了今天我们这个时5 t5 v9 m. P7 N2 l( n6 X
代,同当时那种激进地对待旧文化的态度应当有所区别,我们需要更多的辩证法,从理论上) u4 l2 ?& t" u3 \/ [/ f5 L
进行科学、总代表的思考,『四王』山水总体说有陈陈相应、脱离生活的一面,但是在笔墨4 J1 _8 @' o/ q  O
技巧上发挥到一个高度,技巧本身具有独立的美学欣赏价值,并且对创造新艺术有借鉴作用! e* K7 j1 Z1 }4 g, N1 [. K: ]
。现在爱好旧体诗的人还很多,旧体诗有它的生命力。倘说格律是镣铐,要取消,也便是全/ x1 r1 P- I' S# ~+ X
盘抛弃旧体诗,但如果把镣铐当作一种规律,适应它又驾双它,就能写出如鲁迅、郁达夫、8 U; T/ l9 E7 T
散宜生的不朽作品。3 `1 T) l7 H4 E: s' Y: O
  书法是不是一种带着镣铐的跳舞,还要回到书法的本源上来谈。书法的本源意义可以有( _2 r& a; y* |7 @5 M; s' C  X8 ]
两种解释,一种偏于哲学的思考,书法作为艺术语言之一,其本源早于书法本身,在正式文3 |: D  `; e0 O  p5 S
字产生之前已有了本源性的存在,另一种是从书法艺术本身追究其本源性,书法是从中国的
. W% y; V! `* |" v( P* m% }# S汉字来的,如果没有汉字,就无所谓书法,如果汉字的结构不是像已有的形态,也就没有书
' u9 w$ \8 {7 _9 v) Z+ U法这样一种艺术。所以如果说『带着镣铐』,就要追究到书法本源,书法从产生的时候就是/ E# G) [4 @4 L, o0 O
『带镣铐』的。但如果把汉字看成一种有规律的创造物,它是一些方块,在方块里有点、线0 d8 D; w/ m5 Y
,以此构成书法的形式美,从这个意义来说,就不能说是外加的『镣铐』,而是由内而外的
) \* d# X1 n5 M% ^7 S一种特殊规律。由这规律产生特有的程式,形成美感。旧体诗格律很严,它是长期根据中国. T# n- `+ V% y3 x. j  b
语音特点总结出来的规律,如果能驾双这种规律,掌握这种规律,你可以抒情言志,有无限
' h" F4 W; n5 d(相对意义上的)广阔的天地。这就不能简单称之为镣铐了。所以从书法的本源的意义上来
& w6 ]9 c4 D& J1 t" ~说,它是从汉字产生的,汉字本身可以产生特殊的美感,再加以特殊的物质材料,如宣纸、
4 p1 o! W( L6 I; p. d/ l" a9 M毛笔,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艺术美感。书法有没有局限性?有。最大的局限性就是它离不开; D4 k! Z" |  j* l
汉字。然而倘说书法不能直接『画』出客观物象,就离题了,因为书法本非绘画,不应当以( `0 T) x& y/ @7 E
此要求。局限性同时也有长处,为其它艺术所不及。我们只能在有限范围内打天下,却不能
% c) X5 q( c/ d( n弃其所长强迫『补』其所短。我觉得我们平常对此缺少理解。有一种倾向是干脆不要汉字。( S6 K8 W8 U9 i4 H! X: E% n- R& j
比如把汉字的字形抛开,把汉字都变成类似抽象画的东西,直至也看不出写的是什么字,在" o& `/ h: }* l3 U, t+ ^. x. _
笔墨变化上有某种新意可资启发,但毕竟已脱离书法轨道。还有一种就是把汉字变成为类似
9 _. U% j* |! u8 @" B' j8 ], l于绘画,暗示出生活中的某种具体形象,比如说自然界的某一动物,某一种树,天上的云彩
/ M* X* _$ m9 c  z等等。我觉得需要分别两种不同的『形象化』,东汉蔡邕有一段话:『为书之体,须入其形
% v! p9 A& i# o" X" z) `,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
  L) s9 u3 \6 Q7 \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这段话常被引用,由此可见书法虽6 C- O( w2 W, v
然不能『直接』表现客观物体,却能够给人以客观物体的联想,幻想。然而这决不是把问题6 }" |6 k4 {* g7 X! Y
倒过来,让书法去改变它的本性,用绘画性代替书法自身的抽象性质,如若一定要这样做,
7 l9 ?$ l: T) J4 z$ v' P倒应了孙过庭的批评:『巧涉丹青,功亏翰墨。』还有的朋友觉得汉字太音调了,一个颜色
! k0 I' p7 j* D- n,老是那些『字』,也没多少变化,又不能推倒重来,于是就采取一些外在的东西『丰富』
3 t: |7 F: C( ~6 I" }1 d它。比如拿纸张作旧,作旧的办法有多少我还没尝试过,比如拿茶泡,把纸弄皱;还有在纸% y9 Z, ?: n- a, ?7 z/ |# V" `
上不经意打一些格,还有的在墨汁里掺一些颜色,这种做法我觉得大多属外部形式。任何事, f/ I. @5 b/ D% E# }  U7 u
物都有它的内容与形式,共处于统一体中。纸张作旧之类,可归于事物的外部形式。事物的, }! H/ k, L8 o+ P2 D0 k
外部形式,好比一本画册,本身也有它的内容和形式,现在这本画册要彩多大的开本,是十$ Z$ W6 v! }- l: p
六开,还是八开,这是属于事物外部形式的范围。又比如一幅油画,这幅画本身有它的内容
8 \/ c* O6 n9 y: V! b0 f  u8 I8 l* G和形式,现在我要给它加一个框,这个框就属于事物的外部形式。如果我们把一幅中国画或* S" x# ^+ K& z0 Z4 z( y, m
一幅书法裱出来,那么,用什么颜色的绫,裱成何种规格,这就是外部形式,它当然有助于4 ?% T( i0 F. o: h
强化作品的美感,但是并不影响到作品本身质量高下。所以我觉得,如果一幅作品,你在纸- Y# G+ P0 I. X
上染一下,或者加一些格,你做了一种努力,就是在它的外部形式上使它更完美一些。当然
8 N- V6 o! Z! [& [$ T8 ^6 h  Q,做得好坏,还要结合作品本身研究,如果弄得不好,反而坐起破坏作用。而且如果我们的
! Y9 D2 s# ^6 z: V$ l' r, `: N2 a注意力仅仅在这些方面,是不可能提高作品的内涵的,这一点我认为是可以肯定的。因为从
6 w% c+ A. o- C% D5 R创作思想来说,作者对提高作品艺术水平已颇有『无能为力』之感,再往深里说,是不太理
5 w) w  c7 F6 _& P, D解书法本身有极其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去深入探究,外部形式向书法内涵的转化只在有限条
" G/ y! I# F2 z. u. h8 @件与范围内得到实现,前者不能超越更不能代替后者。再有,写信札,草稿,如果有些涂改
! E9 g" Q# g2 [9 u,这种情况是难免的。《兰亭序》,写到『岁在癸丑』的『导』字很大,『崇山』二字后补
# o  U/ F. T& W8 l7 U2 l- u  y  x,『固』『向之』『痛』『夫』『文』诸字加重,把下面的字覆盖了,这是写错后自然形成3 X5 ]5 j! Z' K4 O
的。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祭侄稿》的涂改就不用细说了。这丝毫无损于书法作品的价
! R" J: Y, P( m* K: F( L  I值,恰好窥见作者思想变化的轨迹,思考的过程,且啬了自然之美。但是如果出于故意,明
2 @7 d  J" e7 z明写得不坏,却把它涂掉,再在旁边注些小字,哪怕涂改处确是『写错』,也仍然有失真实
- d& i- J3 K, m& r$ C; [( }。用一个成语比方吧,西施很美,她有病,捧着心的时候则更增添风姿。东施觉得这样很美
# _, H! {- l7 {2 {2 {# N) ^,也学着这样做,但她没有病,何况她也长得不如西施美,那么『东施效颦』就成为笑话了# I+ e3 y; B' F% Y/ [6 `
。刚才举这些例子就是要回到一点,就是我们需要去理解和掌握书法的本源意义上的美。& W; R9 d- G+ F0 Z
  书法美是否包括装饰性?当然可以也应该包括。但一般说来装饰性不属于形式美范畴中% }" i$ R) d4 o7 D8 ]0 L& g2 h# ^
的高层次。整齐、均衡、对称……如果不是同内在气韵、精神相结合,就可能只停留在外在
4 a4 i! z6 A: B, s装饰上。美学家杜弗朗曾认为『书法』没有达到审美的层次而只表现了一种整齐和技巧的娴: B, }* p) s0 [( W* m
熟。它所说的『书法』是指的『美术字』。将书法以美术字显现出来,古代也有。唐代韦续( ?+ r; E( v0 u# c6 L
《五十六种书》罗列『鸟书』、『虫书』、『云书』、『虎扑书』、『科斗书』等等,均属
5 e0 V( }% e; @- K于形式上的变异现在街上摆摊卖字也有这样写的,为什么人们鄙其『俗』?因为它的花里胡
/ [3 ^$ T  l( p$ d哨跟汉字书法真正要求的那种内在的美不是一个路子,尽管它也是写的汉字。我们认为真正
6 Z! \/ q8 V: ^8 g! V; X* l的创造性,要求人事科书法内在的规律。为了真正发挥创造性,我们既非裹足不前,也排除5 N% Y- `1 q3 G0 U6 L: R1 W+ w6 d8 h) Y
盲目性。以偏锋和中锋来说,有人从概念出发,认定中锋就是好。什么叫中锋,可能自己还
8 g; i+ Z8 b& f4 q$ L- T. A5 ]- v不很清楚。中锋为什么『好』?也不清楚。至于能否『笔笔中锋』就更不明所以。有实践经4 @) B& |  ~. I7 B
验的人懂得笔笔中锋是不可能的事。中锋要求书法的厚度、力度,倘是一张纸,它给人单薄0 N) m  `. V2 {( }- l
的感觉,但如果是一根圆棍,它就比较粗壮,有力度,有一种浑厚的感觉。但『单』『薄』4 \/ ~) ^# f& ^& N+ H
的东西并不只有一张纸,如果是一把刀,那不也是很锋利吗?侧锋中锋都有特殊的美感,真
& S7 V6 `+ d: R4 B9 [正投入创作顾不到那么多纯理性的思考,而是集中全力发挥自己的主观情感和意趣。前不久
, c8 r, r0 I% G1 B2 F, B+ G我读著名摄影家亚当斯的著作,他提出了一个在摄影中的『想象』问题,有时称之为『预先- z3 [1 ?5 n2 w" |3 V
想象』,他说:所谓想象,具体地说,就是在未正式拍摄之前,先在自己的脑海中对所要拍0 I" \8 k1 f7 p% O  N6 d
摄的物体有意识地形成一个最后要得到的影像。亚当斯的这里的论点,同我们常说的『意在( m. q3 d+ v4 N6 ~0 u
笔先』已很接近。但摄影最后完成于一瞬,书法是在运动中,在时间的『笔』的意确处在朦3 u, ~, e% t. X
胧状态,在创作过程中得到实际的体现,所谓『机微要妙,临时从宜』(崔瑗《草书势》)
; Y. A( _. U1 w0 a不仅草书如此。无论『预先想象』和『意』的作用过份强调、夸大,企图贯彻到创作的全过
* y$ b5 g  `, r) K2 [* S程,势必走相反的路上去了。因此,新生规律与排除盲目性是一对矛盾,我们的目的在求得
' I* y2 B: c! @% u. C  S真知。
  |! _$ W1 p2 d: m/ Z/ u) Q; K9 W& ]$ l  I0 B
3 t: X$ a, |+ P; N( ]% `, h* l3 ^
发表于 2005-4-16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鹏 自我的发现

『巧涉丹青,功亏翰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7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鹏 自我的发现

真知灼见,听之有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6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鹏 自我的发现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18 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鹏 自我的发现

该说的都说了!!!!!好文章!深度和广度都有!!! :em06:  :em1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6-28 15:58 | 显示全部楼层

沈鹏 自我的发现

学习!深有体会
; ]$ n) D9 o$ f- m3 @ :em07:  :em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