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
- 注册时间
- 2005-12-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em46: :em46: :em46: :em46: :em46: :em46: [br][br]-=-=-=-=- 以下内容由 张无疾 在 2005年12月03日 10:37pm 时添加 -=-=-=-=-" u3 h# ?2 A" j5 L% k
[br][br]-=-=-=-=- 以下内容由 张无疾 在 2005年12月03日 10:41pm 时添加 -=-=-=-=-5 ]4 Z8 r" o5 _" h
论中国书画之"得笔"
9 [* I4 C; p, t. ?& n& O. x, E 从古至今,论笔法者无数,言之凿凿,都很有道理,真有某家之言读之能令后之学者明白其理,仔细想来终不是究竟,陈词不少,其文固美,读之可人,然而却不知所取,已经"得笔"者读之无益,未知其道者读之茫然.所谓的"折钗股","屋漏痕","锥划沙"等等一大堆的说词,足够砸死人的,要将读者砸醒就难了.: F" M- x6 e2 Y5 P+ e& z3 t
怎样才可谓"得笔",想来实在不容易说明白,无妨勉勉强强一说,反正说的人多了,也不多我这一说,搏方家一笑亦可.0 p) }3 O2 b5 ~
若论"得笔",先得说说中国文化.如果对中国文化有一定了解,那么对"得笔"之说就容易理解得多.中国文化之精髓尽在一个"道"字,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万物者道,道生万物.万事万物唯道而生,无道则无物矣,这就是物之至道,至理. 所备者"理,象,数"也,不可或缺.而万事万物又不可一瞬不变,否则不复存在,这就是中国文化最根本之理,也是自然之理.本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原则.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老子这里的自然,并非某些学者所说之大自然,而是自然而然之自然,说俗点:就是那个样子!.遵循自然规律,就是最大的科学,所以祖先们历来反对人为的科学.试看近百年的科学世界,再反思祖上们反对人为科学的道理,那么当今社会之科学与否不难明白,留与后人说吧.$ H1 T+ ~7 ]) b2 a
为什么要"得笔",我说"得笔"就是得笔之"道",得用笔精髓,之真理,中国书画的特色就是笔墨,笔墨优劣与否既是评判中国书画质量的关键.不谈笔墨,中国书画也就失去了独立的价值和意艾.认为用毛笔在宣纸上画画就是中国画,无知,那是自欺欺人.如果不能"得笔"还谈什么中国书画.我们知道,凡是好的作品,必然是"精,气,神"十足,象人一样,"精,气,神"完备,哪怕相貌丑陋,其气质依然.反之身材相貌具佳,"精,气,神"不足者,和病人无异."精,气,神"是否充盈,既是书画作品质量高低的唯一准则."得笔"者得"精,气,神"其笔下之墨迹自然神彩飞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反之则不足观也!
6 Y- ~ O5 y# q% Z2 R: H( b 那么"得笔"之后的点线又该是怎样呢?! i' X0 s( S- V: i7 e4 b j# T, t2 m0 W
一,"得笔"者力量丰盈.二,实中有虚,虚中见实,虚实共生,哪怕极小之点线也当如是.三,笃实厚重.细若游丝也不失也.四,刚柔相济.这不是一会儿刚,一会儿柔,而是一小点之中也有刚有柔,是弹簧一样的感觉,既具外貌,更备内质.五,变化不可捉摸.这不是人为的变,是一种自然的无规律的变,它与提,按,顿,挫毫无关系.笔下线条能表达这五点,应该说已经"得笔"了.黄宾虹有”平.重.园.留.变”五言甚是帖切,但终究不是究竟,书不可尽言,岂是这几句话所能道尽,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矣."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知道者,是知道没有办法能说明白,既然没法说明白还免强要说,当然就是无知,所以我是无知者无疑."君之所读者,......糟粕已夫! "!,唯有得之于心,应之于手,方可谓正道.固而得明师是为重要.至于"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者,与"得笔"风马牛不相及,最多算是笔法,或用笔之手法而已.
8 I! }. Y9 s( h6 m7 { 怎样才能"得笔"呢?首先要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行话叫"眼力",如果没有眼力,不要妄想"得笔".更别妄谈中国书画,言"笔墨等于零"者是对笔墨根本没有认识,没认识可以学习,当其真正学懂了再说等于零自然又有一翻有力的说词,不懂而闭上眼晴瞎说,那就成了无知老小儿,老了脸皮厚不会红的,但也可以闭嘴了!必竞会害子孙的.当今中国书画界之眼力,有三,五分者多,七,八分者少,十分者凤毛麟角,"得笔"者少之又少.知此,欲"得笔"者,就必须先练好眼力,唯一的途径就是多看.当然不是看形式,各有各体,你是你的他是他的,他的形式与你何干,要着眼细部,从一笔一画中分出优劣高低,最终找出"得笔"者.很多的裱工师傅和收藏家眼力都胜过一般书画家,原因就在他们把好的孬的看得多了.所以欲"得笔"者必先"得眼".好的线条是动人的,看的时间长了,不懂的人也懂,一样受其感染而获得美的享受.反之不可久观,越看越丑.中国书画并不是为了让人看不懂,而是要让不懂的观众逐渐得到良好的感染,从中获益,目的是利人的.那些不好的东西,哪怕出自伟人,名家之手,初看唬人,越看越丑,遮不住的.那些极尽表演能事,自吹自擂,互相吹捧者,终将为识者所鄙.
4 J( D( K: Q2 O5 R$ X* g ` 有了一定的眼力再求"得笔"就有了正确的门径.(如果在名师指导下,没有眼力也可"得笔",可惜的是得了笔自己也不认识)老子言"知不知上,不知知下",所以最终还是要有眼力才行,有了眼力,才能正确的肯定自己,不为人言所动,具备了眼力之后,再找到最佳范本反复追摹,能坚持一年就小有收获,三年,五年就有小成.- M9 j+ I% H* @3 \0 A. V( u0 |4 W
特别说一下,那些跟某某名家而非明家学过几年者,往往很难走出困境,反不如初学者来得顺利,原因就在先学者早已有了一些习惯和不正确的认识.如果再从头学习,自己已有先入为主的概念,新来者反不及过去的顺手,笔下也显得笨笨的,心中当然产生怀疑.其实眼力不够,优劣不自知,终难识其正道.
6 a7 R2 q1 j0 F$ w G$ L 一幅书画作品。的组成元素,一点一画质量不高,很难说这幅作品能高到哪里去.近几年的"豆腐渣工程"看来也差不多,要砸死人的./ R5 F/ S% C* e) }* o) q+ f
9 w1 l" p! s/ Y- @8 L
. z P' g$ d6 e: Z! W6 y( c# ~2 v- ^ . l ]& c9 h& h8 n1 h Y) v
请登陆;http://zhangxingwu555.shufa.com.% L9 r8 N4 c" T
6 ?" K0 M) C0 K* @6 W7 p* M, k UploadFile=tmp_0021_1133620832.jpg][UploadFile=tmp_0025_1133620891.jpg]: R* @8 F# v0 F7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