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3-1-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968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韩玉涛1 \' J/ n2 A2 x3 }2 K
毛主席的诗词和草书,本来就有崇高的地位,,治史者应当研究,或者说,应当给这些遗产以实事求是的论定,这是治史者义不容辞的。但是,论其书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 y4 F- @- Y( _ 孙过庭说:“夫心之所达,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尚能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
1 k. i5 w! D! }$ |' {,纲纪其辞,冀酌希夷,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将来”。
/ C3 U6 p% @, |) N/ j 我今天就是抱着这种态度,来试一试。, R3 r9 G0 T7 h5 k$ I) f9 ~
毛泽东的书法,可分为两大期,1958年10月16日<<致田家英>>信,是两期的分界线
u, q% ?3 v7 K4 q.信云:/ q* \* e; X: Z) @* p& ^
田家英同志:
2 _/ Y7 T! O7 I6 R3 Y2 M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 。
3 [: Q9 b) G% Q% w" D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
9 Z6 z3 o8 w4 X$ ]' L! @" }5 }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件清还。3 f# a/ x2 H, z- U, k
毛泽东十月十六日
2 }3 l: h2 i% k' G8 e* q(见<<毛泽东书信选集>>547页)# v- T- Z) m9 t0 _) U
我全文抄录这封信,并注明页数,让读者自己研究,是因为,这封信,对书史来说,实在 太重要了。要而言之,可分两点:
+ g" x% F* o* l9 J5 B第一,这可以看作毛主席的书法观--专门写一封信要“草书”,并且,除自藏的以外,还要借故宫的,这样郑重其事,看来,毛主席是决心写草书了。蒃、隶、楷、行、草五体之中,专要草书,这是大堪玩味的。我看,这是因为草书意多于法,可以自由抒写,有音乐的旋律。其他书体,都难免“印盘”,“算子”之讥。唐人写意,就是用乐府和唐詩,这些,他当然熟悉,以毛主席的颖悟力,他当然要写草书了。
. Z M- W' b5 |6 I9 b 这些话,在当时的书法界,乃至整个文化界,都是寂寞的,甚至直到今天,这信也不失振聋发聩之力。否定草书者,不知读过此信,有何感想?1 P: a o' G/ q3 t: ^: @( Y
草书本位,甚至草书至上,这是全部书史,特别是前期书史的“枢机”所在;昧乎此,就是不懂书法。这只要看崔瑗以来的各家<草书势>就足以证明了。中国艺术,为抒发骚魂,不得不草意弥漫,如太史公的“敢于胡乱”这是不难理解的。毛主席在他攻书之始,就很抓草书,可以说是抓住了传统的根本,实在是高明。
# e6 X. D' R, _第二,这是向统治书坛150年的碑学开炮的宣言书。它也标志着碑学的结束,--自从嘉庆六年,钱泳公布了阮元的书论以来,到1958年,已经150多年了。这期间,因为北碑的桎梏,没出一个像样的大书家,书法确实到了穷途末路。极少的迷途而知返者,也只有叹息而已。如写隶书的陈曼生,在他的画上題到:“此是杨疯子草书”!这是金农的诗句,噫,一何向往之深也!而碑学殿军吴昌硕,到了晚年更大书道:“今人谁解为草书?”--碑学的佼佼者,早已看到了“碑”的局限,但积重难返,无可奈何,因为,他们早已不能自拔了。其实碑学的开山,如包慎伯,并不像碑学后期康有为辈一样狭窄《艺舟双楫》里,有不少文章专论草书,未必不想振兴草书,这是慎伯的博大之处;但,碑学末流,却出人意料,言必称北碑,一个草字也不会写了。书法因此开始倒退。辛亥,特别是“五四”,波及艺术者,至多且巨,但书坛巍峨,依然故我,碑学是动不得的。于是,人们发现,鲁迅一生写行楷,一行草字也写不出来;郭沫若不会草书;傅雷也是一手魏碑。梁启超题签的<<松坡将军遗墨>>,真不愧忠于其师了。“时代压之”。先觉之士,如王国维先生斥“北朝朴鄙之书”,也无济于事,只好向壁唏嘘了,奈之何也!
4 K" o5 N4 e t, g1 A 从1919年“五四”到1958年10月写信,又是四十年,书坛仍旧没有生气。这时期的书家4 J# ^9 i! k, I6 N& R" @9 A: z; |1 k
,提起来也令人叹息,如沈尹默先生,专力攻书,但不会狂草,陈独秀说他“其俗在骨”,实在是一针见血之论。平心而论,似乎只有一个林散之先生,于碑学几进几出,但终于跳出碑学的泥坑,其行草具备了超越有清一代的风华;但,也不会狂草。--书法不能不变了。翁覃(qin)溪说过:“书势当随时代””。”(《金石索》)时代大变了,书法怎能不变?于是,我们终于看见了毛主席的意见,就是这封短信。我以为毛主席这封信,就是变的开始。--不过,它“但开风气”就是了。“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毛主席拿草书打北碑,一打就中。这眼光,实在表现了他艺术上的天才。--天才,从来就是艺术的专用语,与政治何干?
$ Q0 z9 ?$ d! \* N { 总之,毛主席致田家英这封信,是中国书史、中国艺术史、中国美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它是应当彪炳于史册的。--世之研治毛泽东文艺思想者,对此视而不见,只字不提,请问,也有说乎?
1 B O( s/ k6 M6 S5 W 现在,谈谈毛主席的草书吧。
9 E* X# H4 W7 h8 E7 P毛主席也不是一开始就学草书的,。他早年的明信片,也是北碑体。六十年代初,郭沫若在延安,看到毛主席早年的一幅对联,说“大有何绍基笔意”。这是无怪其然的。1945年在重庆写的《沁园春。雪》,字是楷体,已经有自家风味了。那时代,毛主席戎马倥偬,日理万机,实在沒有时间留心书法。再说,多年以来,可以说,直到五十年代末,毛主席追求一种“以绵裹针”的笔势,品位毛笔的弹性。不作桎梏之状。但这种追求,总的来说,并没有成功。顾了含蓄,顾不了风骨,这是历代书家都感到两难的。但到国庆十周年,1959年10月1日上午,北京工人抬过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书“首都民兵师”五个大字,确风骨崚嶒,笔势开张,令人刮目相看了。--读过《致田家英》信,今日才知,那时毛主席练字已经一年了。: d: V# l8 l5 Y/ q# E
从已经公开发表的诗词手迹来看,1958年到1964,又可分为三个阶段。8 t: ]: O4 {# J7 n
第一,1958年10月到1961年。从61年安所写“万家墨面”卷与“天高云淡”卷来看,骨力不足,尚未得笔,中锋、偏锋等等字眼,全用不上,倒是黄宾虹先生反对的“鼠尾”,多次出现。但从其自由舒展器局广大来看,他是会寻找旭、素的。“心手会归”、“忘怀楷则”,噫!谈何容易哉!
3 X! h3 r) J7 d- d& w3 Q3 E第二,1962年。' [, m" V7 Q) ~. I& H8 j( _
毛主席所书诗词,很多没有标明书写的时间。我只能斟酌大略,从手迹前后的比较中,大致上确定其书写时间,这是没有办法的。倘有漫浪,识者指教。
( J2 ~; p. q+ t; M4 t& j( Y( g在毛主席手迹中,1961年所书的“万家墨面”卷与“天高云淡”卷,与1963年所书的“小小寰球”长卷与“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辞,兩者之间,有三个小卷,即“清平乐。风云突变”卷,“采桑子。人生易老”卷与“忆秦娥。娄山关”卷。没写年月,但很重要,这三个小卷,与其前(1961)其后(1963)的笔致,大异其趣,我看,很可能是1962年写的。
( J8 o5 i8 c; [ 从1958到1962年,毛主席写草书,已经五年了。62可谓硕果累累的一年。从“清平乐”、“采桑子”来看,作者终于得笔了,中锋为主,侧锋取势,并无偏頗;而中锋笔力尤佳。对几十年前战斗生活活鲜鲜的回忆,也使书作欢快跳跃,味之无厌。对笔画矛盾的处理,处处可见毛主席是伟大的辩证法家。如“天难老”的“难”字,这个字三次笔断意不断,就是一个好例。--实事求是,毛主席的草书,至此已经成熟了。请看“龙岩”二字,顿挫优游,极笔法之极诣,在当时,确乎已经堪称独步了。# `! o( r0 ^ H) m" m8 T4 C
清平乐”、“采桑子”二卷,都是学张旭的,但不是死学,大概也是“神摹”吧。“龙岩”二字,有张旭的波澜,但又不是“肥草”,这是人们一看便知的。--秘书田家英,专门收集清代书法,经常挑一些名人字幅,挂起来给毛主席看,但毛主席写字,取法唐代,就是不学清人书,这使人不得不佩服他的眼光,。很明显,书法遗产,也是有精华,有糟粕的呀。" G( M; p6 b7 _4 ]/ S' V8 a
1962年所书“忆秦娥。娄山关”卷,是毛主席草书的代表作。乍一展卷,只见其无天无地,壁立万仞;屈铁盘丝,痩直劲挺;淡墨枯毫,无限暗淡,传统的论书语言,不够用了。--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写出了这种惨淡模糊的境界来呢?毛主席当时的心情,已经无从探问了.但毛主席晚年是寂寞的。“鼓角灯前老泪多”。几十年前的浴血战斗,那整整一天的,悲壮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可惜无人写罢了。这首词,四十六个字,也像四十六个山头一样,要一字一字‘即一座大山接着一座大山地看,才能欣赏到作者的笔趣。
& F3 g) D% N0 Y* n x “娄山关”卷,书与词,珠联璧合,可称双绝。这是中国艺术史上光彩照人的珍品,是中国艺术史的无上瑰宝。出版社应当多印一些,这是我们的光荣。3 K1 H* V3 m, D+ |& k; l z3 [
田家英说的对:“毛泽东的字是学怀素体的,写起来很有气魄。”“娄山关”卷与怀素“痩草”的关系,是密切的,值得研究。怀素是主席的同乡,他是“狂僧”,这和伟大的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是不同的。但又有微妙的联系,毛主席此卷,大概并非是醉而后书,故怀素狂草中非理性的部分,主席不取,但对“非理性”他也没有。这从1972年中日建交时,赠田中“楚辞集注”,赠大平“怀素自述”来看,是可以想象的。由此一卷,足以傲睨明清。毛主席在书史上的地位,已经奠定了。这是不容置疑的。
) j/ v9 p" B. L- |7 L0 B 第三,1963年到1964年
3 R3 w% E: b1 h这两年的墨迹,所见者有四:(1),“滿江红。和郭沫若”,(2),“向雷锋同志习”,(3)“一定要根治海河”,(4),“沁园春。独立寒秋”--我们看到,仅二年的时间,毛主席的笔法,又进了一步,气魄沉雄,笔笔中锋(藏锋),“有蒃籕气”。
+ T* ~# C$ |3 w. ?4 a" x$ y2 \ 笔笔中锋的长卷“小小寰球”,仔细品位,反而不如“向雷锋同志学习”三行字,更有味道。两卷书写时间,仅隔两月,雄逸如此,令人咋舌。“小小寰球”虽然刚健雄浑,反不如一个题辞的富于笔情墨趣。这是沉溺于中锋,对中锋与偏锋的关系处理不当之故,对于中锋与偏锋,王羲之是怎样处理的呢?看了“丧乱贴”就明白了。
W; G2 o! B$ E- O; l. b 可以说,毛主席晚年写字,有时是以大王为指归,如65年的“独立寒秋”卷,但又不似,这是什么缘故呢?他已自成一家了。# w" R8 r4 Y$ `
总之,1958年10月16日毛主席“致田家英”的信,是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文献,可以说,它宣告了一百五十年“万马齐喑”的碑学时代的结束,而给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书法的发展,指明了道路。--可惜,今之执笔者,犹昧乎此。这是令人叹息的。长此以往,纵然皓首穷经,虔诚之至,恐怕连散之老人的败笔,犹得不到,况其他哉!这又是怎样的可哀呀!“迷阳聊饰大田荒”。呜呼,掷笔三叹!
, o% x2 N8 N& |, |5 _&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