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4-11-1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601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5-10-2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转 [陈传席:艺术家,你在助谁之威风]
抗日战争中,我们也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我们也有“平型关大捷”,也有“台儿庄大捷”,也有“百团大战”等无数次的胜利。前些时候我看到一个报道:一位精通武术的将军,在长城战役中一个人挥舞一口大刀,一次战斗就砍下了三十多个鬼子的头。我在淮北工作时,也听到很多徐淮和山东地区的老游击队员(当时他们都健在),在铁道上打得鬼子丢魂丧胆,他们以杀鬼子为乐。有一个游击队员是神枪手,鬼子听到他的姓名就害怕,有一次请他去谈判,他手持双枪,只身赴宴,无数鬼子不敢动他一根毫毛。这些英雄事迹为什么不写不画呢?
# i; U( P3 t/ ~- Q. n p) E' ?$ f3 a7 \; D3 W, q0 F: c) C
抗战时期,是中国人最困难、也是受外国人凌辱最甚的时期,当时我们的画家画的是“上前线打鬼子”,我们的歌手唱的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是“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的《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以绝对高昂的气势压倒敌人,激励无数爱国人士和强敌战斗,这是中国不亡的根基。如果那时,画家天天画中国人被杀,诗人天天唱“中国人头落地了,没有办法了”,那中国还有救吗?文人们天天发掘中国人“败走麦城”的故事,能行吗?' m/ V" G$ i9 |, S$ M
) ]9 W7 L+ I2 x- o7 v' P! w& C
解放初期,电影《草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地道战》等作品中,虽然鬼子也很强大,但最终还是失败了。而现在新拍的电影,都是表现中国人无能、无力,最终失败被杀,都不是鬼子的对手。这给中国广大的观众什么启发呢?( W; Y. G$ Z1 K" R
9 b; y" s% z: V5 j2 l! i% K 解放初期,我们的画家也画《狼牙山五壮士》,也画《八女投江》,但画面上反映出的充满英雄气概、气壮山河的人物形象,给后人何等的激励啊。如果当今的画家画这个题材,肯定又是五具尸体横在山下,日本兵耀武扬威地在旁观看;或者八女的尸首漂在水面上,江上有日本侵略者在笑。 [. J5 d) c& H, o% K9 `) z
+ J$ ~ `8 F5 Q: m/ e7 i
中国人抗战胜利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中国人的英雄气概和不屈的精神。画家们,作家们,你们错了,你们为什么不画中国人的英雄行为,只画中国人的丑、弱和失败呢?
' Z" h1 _& ^$ _+ n
" h1 b, d, P0 z% r) c, k 今天的画家、作家,到底应该画什么?应该写什么?作家画家构思新奇的题材固然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作品的社会效果。从社会效果上考虑,你的作品如果表现了中国人英勇无畏、大气磅礴的一面,只会更重要,更奇特,更有份量,更具有阳刚之美,一句话,更有艺术价值。( D% p1 k; o, B9 W( ^+ B) E6 v
5 W$ [' a" Z. S2 n
陈传席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9 ~* r. o7 R: x {# B, q* E3 Q6 \
9 [+ U C u- U! }
- N/ y; k O5 m5 m6 f
$ @: o1 E# V2 \* m9 d4 I) l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