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3207|回复: 5

江式《论书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7-30 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江式《论书表》  ▲Top  

   臣闻庖牺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彰其彩。古史仓颉,览二象之文,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纪事。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迄于三代,厥体颇异。虽依类取制,未能悉殊仓氏矣。故《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谐声,三曰象形,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盖仓颉之遗法也。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之或同异,时人即谓之籀书。孔子修《六经》,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后七国殊轨,文字乖别,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罢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于是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趋约易,始用隶书,古文繇此息矣。隶书者,始皇时衙吏下邽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世人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故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尉律学,复教以籀书,又习以八体,试之课最,以为尚书史。书或有字不正,辄举劾焉。又有草书,莫知谁始。考其形画,虽无厥谊,亦是一时之变通也。孝宣时,召通《仓颉篇》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邺、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余人说文字于未央,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及亡新居摄,自以运应制作。使大司空甄丰校文字之部,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三曰篆书,云小篆也;四曰佐书,秦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共王坏孔子宅而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也。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壁中书又类,即前代之古文矣。

   后汉郎中扶风曹喜号曰工篆,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又诏侍中贾逵修理旧文。殊艺异术,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逵即汝南许慎古学之师也。后慎嗟时人之好奇,叹俗儒之穿凿。惋文毁于凡誉,痛字败于庸说。诡更任情,变乱于世。故撰《说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终亥,各有部居。苞括六艺群书之诂,评释百代诸子之训。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珍异,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可谓类聚群分,杂而不越,文质彬彬,最可得而论也。左中郎将陈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书也。后开鸿都,书尽其能,莫不云集。于时诸方献篆,无出邕者。

   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抑亦于文为益者也。然其《字诂》,方之许篇,古今体用,或得或失矣。陈留邯郸淳亦与揖同时,博开古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有名于揖,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焕,三体复宣。校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能篆,当时楼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诞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

   晋世义阳王典词令任城吕忱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附托许慎《说文》。而按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忱弟静别仿故左校令李登《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使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而文字与兄便是鲁、卫,音读楚、夏,时有不同。

   皇魏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俗学鄙习,复加虚造。巧谈辩士,以意为疑。炫惑于时,难以厘改。传曰:以众非非行正言。信哉得之于斯情矣。乃曰:追来为归,巧言为辩,小兔为

<需兔>,神虫为蚕,如斯甚众,皆不合孔氏古书、史籀大篆、许氏《说文》、《石经》三字也。凡所开卷,莫不惆怅,为之咨嗟。夫文字者,六艺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后,今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孔子曰:“必也正名。”又曰:“述而不作。”《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皆言遵循旧文,而不敢穿凿也。

   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从父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古篆之法,《埤仓》、《雅》、《言》、《说文》之谊,当时并收善誉。而祖至太子洗马,出为冯翊郡,值洛阳之乱,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世祖太廷中,皇风西被,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录,叙列于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业。暨臣闇短,识学庸薄,渐渍家风,有忝无显。但逢时来,恩出愿外,得承泽云津,侧霑濡润,驱驰文阁,参预史官,题篆宫禁,猥同上哲。既竭愚短,欲罢不能。是以敢藉六世之资,奉遵祖考之训,窃慕古人之轨,企践儒门之辙,辄求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说文》为主,爰采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籀篇》、《尔雅》、《三仓》、《凡将》、《方言》、《通俗文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以类编联,文无重复,统为一部。其古籀奇字、俗隶诸体,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别。诂训假借之谊,各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其所不知者,则阙如也。脱蒙遂许,冀省百氏之观,而周文字之域,典书秘书。所须之书,乞垂敕给付。并学士五人尝习文字者,助臣披览。书生五人,专令招写。付中书、黄门、国子祭酒一月一监,评议疑隐,庶无讹谬。所撰名目,伏听明旨。

   诏曰:“可如所请,并就太常,兼教八分书史也。其有所须,依请给之,名目待书成重闻。”式于是撰集字书,号曰《古今文字》,凡四十篇,大体依许氏为本,上篆下隶。

[说明]江式,(?-523?)后魏书法家。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字法安,历官骁骑将军。世传篆榴训诂之学。洛京宫殿门榜,皆式所书'延昌间撰集字书四十卷,号曰《古今文字》,惟其未成。

   《论书表》,述其撰集字书《古今文字》四十篇之缘由,谓“大体依许 氏为本,上篆下隶。”

   全文见于张彦远《法书要录》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华《二字诀》  ▲Top  

   截   拽

   或有人示以文卷者,中有《小学说》一篇,其略曰:鸿文先生坐于堂上,手执经一卷,弟子以次立。先生讲既已,而为文焉,示于众子,则不善书也。小学家流曰:“先生通儒也,而弗能字,学何哉?”鸿文先生方隐几,闻是言也,笑而召之。责曰:“夫儒之立身以学乎?以书乎?苟其书,则孔子无以加也。且止云典籍,至是则无闻也。尔徒学书,记姓名而已。已乎,已乎。”华既览之,心膹膹然,思有以喻,故作论云:

   夫六艺中,此为难事,人罕晓其奥;予非能也,亦尝闻其旨。盖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衄而急送,意在笔前,字居笔后,其势如舞风翔鸾,则其妙也。大抵字不可拙,不可巧,不可今,不可古,华质相半可也。钟、王之法悉而备矣。近世虞世南深得其体,别有婉媚之态,凡云八法,学者悉善。予有二字之诀,至神之方,所谓“截拽”也。苟善斯字,逸少、伯英'彼何人哉!噫,谅哉!书功之深,人之难能知也。是欤曷可已乎!

[评点] 李华,监察御史、右补阙。擅长古文,和萧颖士齐名。原有文集十卷,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

  《二字诀》一段,或作《论书》。《书苑菁华》题下注云:汝瑮谨案:《书画谱》标题作“唐李华二字诀”标题之次行有“截拽”二字,即所谓二字诀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煜《书述》  ▲Top  

  壮岁书亦壮,犹嫖姚十八从军,初拥千骑,凭陵沙漠,而目无勍敌;又如夏云奇峰,畏日烈景,纵横炎炎,不可向迩,其任势也如此。老来书亦老,如诸葛亮董戎,来睿接敌,举板舆自随,以白羽麾军,不见其风骨,而毫素相适,笔无全锋。噫,壮老不同,功用则异,唯所能者可与言之。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传于此日,然世人罕知其道者。孤以幸会得受诲于先生。奇哉,是书也!非天赋其性,口受要诀,然后研功覃思,则不能穷其奥妙'安得不秘而宝之!所谓法者,擫压、钩提、抵拒、导送是也。此字今有颜公真卿墨迹尚存于世,余恐将来学者无所闻焉,故聊记之。

   擫者,擫大指骨上节,下端用力欲直,如提干钩。

   压者,捺食指著中节旁。

   钩者,钩中指著指尖钩笔,令向下。

   揭者,揭名指著指爪肉之际揭笔,今向上。

   抵者,名指揭笔,中指抵住。

   拒者,中指钩笔,名指拒定。

   导者,小指引名指过右。

   送者,小指送名指过左。     

[评点]李煜(九三七年——九七八年),即李后主,五代南唐国主。词人。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徐州(今属江苏)人。国亡后为宋所俘,后被毒死。善诗文,音乐、书画,尤工词。后人把他及其父李璟(中主)的作品,合刻为《南唐二主词》。
  《书述》言书有七字法,谓之“拨镫”,自卫夫人并钟、王,传授于欧、颜、褚、陆等,流传于此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蕴《拨镫序》  ▲Top  

  推、拖、撚、拽

  蕴咸通末为州刑掾,时庐陵卢肇罢南浦太守,归宜春。公之文翰,故海内知名。蕴窃慕小学,因师于卢公子弟安期。岁余,卢公忽相谓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 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翰林禁经》云,笔贵饶左,书尚迟涩,此君臣之道也。大凡点画,不在拘之长短远近,但无遏其势。俾令筋骨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此画尔,非书也。吾昔受教于韩吏部,其法曰‘拨镫',今将授子,子勿妄传。推、拖、撚、拽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蕴加以久罹戎事,笔砚多亡,终不能穷其妙。亦犹古之有得不死之术者,人将从学焉,未至,得术者物故,叹恨不极。人或讥之曰:彼尚不能自免,何恨之有耶?客曰:昔有善算术者,临终,传于子,终不能晓。乃传于人,他人尽其妙。彼何妨得而不能演哉。愚虽受卢公之命、既不能自益其要妙,敢恡复传于智者。    

[评点]林蕴,唐代元和年间人。字复梦,泉州莆田(今福建泉州)人,蕴世通经,西川节度使韦皋辟推官,累迁礼部员外郎,出为邵州刺史。从卢肇授“拨镫法”,从此书日进。
   《拨镫序》,《书苑菁华》第十六卷题下汝瑮注曰:《书画 谱》标题作唐林蕴《拨镫四字法》,标题之次行有“推、拖、撚、 拽、”四字。所谓“四字法”即指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刘熙载《艺概》[节录]  ▲Top  

孙过庭《书谱》云:“篆尚婉而遇。"余谓此须婉而愈劲,遇而愈节,乃可。不然,恐涉于描字也。
    篆书要如龙腾凤翥,观昌黎歌《石鼓》可知。或但取整齐而无变化,则椠人②优为之矣。篆之所尚,莫过于筋,然筋患其弛,亦患其急。欲去两病,赲笔自有诀也。
    书之有隶,生于篆,如音之有徵,生于宫③。故篆取力¤气长,隶取势险节短,盖运笔与奋笔之辨也。
    隶形与篆相反,隶意却要与篆相用,以峭激蕴纡余,以倔强寓款婉,斯征品量。不然,如抚剑疾视,适足以见其无能为耳。
    他书法多于意,草书意多于法。故不善言草者,意法相害;善言草者,意法相成。草之意法,与篆、隶、正书之意法,有对待,有傍通。若行,因草之属也。
    移易位置,增减笔画,以草较真有之,以草较草亦有之。学草者移易易知,而增减每不尽解。盖变其短长肥瘦,皆是增减,非止多一笔少一笔之谓也。
    草书结体贵偏而得中。偏如上有偏高偏低,下有偏长偏短,两旁有偏争偏让皆是。
    庸俗行草结字之体尤易犯者,上与左小而瘦,下与右大而肥。其横竖波磔,用笔之轻重亦然。
    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俗书反是。
    怀素自述草书所得,谓观夏云多奇峰,尝师之。然则学草者径师奇峰可乎?曰:不可。盖奇峰有定质,不若夏云之奇峰无定质也。
    昔人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者存。故辨草者,尤以书脉为要焉。
    草书尤重笔力。盖草势尚险,凡物险者易颠,非具有大力,奚以囿之?
    草书之笔画,要无一可以移入他书,而他书之笔意,草书却要无所不悟。
    地师相地,先辨龙④之动不动,直者不动而曲者动,盖犹草书之用笔也。然明师之所谓曲直,与俗师之所谓曲直异矣。
    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
    草书渴笔⑤,本于飞白。用渴笔分明认真,其故不自渴笔始。必自每作一字,笔笔皆能中锋双钩得之。
    正书居静以治动,草书居动以治静。
    草书比之正书,要使画省而意存,可于争让向背间悟得。
    欲作草书,必先释智遗形,以至于超鸿濛、混希夷,然后下笔。古人言“匆匆不及草书",有以也。
    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辩提尤当于止笔处。
    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二病。
    书有振、摄⑥二法。索靖之笔短意长,善摄也;陆柬之⑦之节节加劲,善振也。
    行笔不论迟速,期于备法。善书者虽速而法备,不善书者虽迟而法遗。然或遂贵速而践迟,则又误矣。
    古人论用笔,不外疾、涩二字。涩非迟也,疾非速也。以迟速为疾涩而能疾涩者,无之!
    用笔者皆习闻涩笔之说,然每不知如何得涩。惟笔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涩法与战掣③同一机窍,第战掣有形,强效转至成病,不若涩之隐以神运耳。
    结字疏密须彼此互相乘除,故疏不嫌疏,密不嫌密也。然乘除不惟于疏密用之。
    字形有内抱,有外抱。如上下二横,左右二竖,其有若弓之背向外,弦向内者,内抱也。背向内,弦向外者,外抱也。篆不全用内抱,而内抱为多;隶则无非外抱。辨正、行、草书者,以此定其消息,便知于篆隶孰为出身矣。
    字体有整齐,有参差。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
    书要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若弛而不严,剽而不留,则其所谓曲直者误矣。
    书一于方者,以圆为模棱;一于圆者,以方为径露。盖思地矩天规,不容偏有取舍。
    书宜平正,不宜欹侧。古人或偏以位欹侧胜者,暗中必有拨转机关者也。《画诀》有“树木正,山石倒;山石正,树木倒”,岂可执一后一木论之。

[评点]刘熙载(1813一1881),字伯简,号融斋,晚号窹崖子。江苏兴化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左春坊左中允,广东提学使.晚年主讲于上海龙门书院.一生以治经学为主,特别精通声韵和算术,子、史、诗、赋、词曲、书法无不通晓.著述甚富,有《四音定切》、《说文双声》、《说文叠韵》、《持志塾言》、《昨非集》和《艺概》等多种.《艺概》一书是他晚年的作品,共六卷,是他历年来在文、诗、赋、词曲、书法、经义方面言论的汇钞.②椠人:椠读qian.椠人,读书人.清代以八股取士,读书人写字一般追求工整.③如音之有徽,生于宫:宫、徵(音只)分别是古代乐律中五音之一。古人通常以宫作为音阶的起点,宫的音高确定了,商、角、徵、羽的音高也就都确定了。④龙,堪舆学术语.旧时风水术因山形地势逶迤象龙,所以把山势称作“龙”。⑤渴笔:书法线条上的一种形式,用含墨较少的笔写成,点画内丝丝露白。⑥振、摄:两种不同的运笔方法.振,指运笔时步步顿挫涩进;摄,指运笔时急促内敛.⑦陆柬之:唐代杰出书家.生卒年不详.江苏吴县人。虞世甫外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议郎.书传其舅父笔法,与欧、褚齐名.③战掣:一种运笔方法.指笔锋微微向笔画两侧颤动着运行,以使线条遒劲.这种方法又叫“颤笔"或“战笔".

【简评】《艺概》是刘熙载平日探究书艺的心得。言虽简短,每每一语中的。如论作篆应“婉而愈劲,通而愈节",这就比孙过庭所论更进一步。论隶书指出其特点是“势险节短",并应以奋笔作书.其中论作草书如何增减笔画,移易位置,以及应该吸收其它字体的特点等见解尤有新意.
对于用笔的提按、疾涩他也有很精到的看法.如“重处正须飞提”,“轻处正须实按",“涩非迟也,疾非速也",均为度人金针.
他还强调作书要于变化中求得统一.“整齐,取正应也;参差,取反应也",说的是结构章法上的变化统一;“曲而有直体,直而有曲致",说的是点画形态;“一于方者,以圆为模棱;一于圆者,以方为径露",讲的是圆笔、方笔的运用。只顾整齐划一则易死板,只求局部变化则易散乱,因此必须在变化中求得整体真正的统一.能善于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则书艺可至妙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8-1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卢携《临池诀》  ▲Top  

  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 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 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携按:永禅师 从侄纂及孙涣皆善书,能继世。张怀瓘《书断》称上官仪师法虞 公,过于纂矣。张志逊又纂之亚。是则非独专于陆也。王叔明 《书后品》又云虞、褚同师于史陵。陵盖隋人也。旭之传法,盖多其人,若韩太傅滉、徐吏部浩、颜鲁公真卿、魏仲犀。又传蒋 陆及从侄野奴二人。予所知者,又传清河崔邈,邈传褚长文、韩 方明。徐吏部传之皇甫阅。阅以柳宗元员外为入室,刘尚书禹锡 为及门者,言柳公常未许为伍。柳传方少卿直温,近代贺拔员外 惎、寇司马璋、李中丞戎,与方皆得名者。盖书非口传手授而云 能知,未之见也。小子蒙昧,常有心焉。而良师不遇,岁月久矣, 天机懵然,因取《翰林隐术》、右军《笔势论》、徐吏部《论书》、《窦臮字格》、《永字八法势论》,删繁选要,以为其篇。《系辞》言智者观其彖辞,思过半矣。倘学者覃思于此,钟繇、 羲、献,诚可见其心乎!

  第一,用纸笔。

  第二,认势。

  第三,裹束。

  第四,真如立,行如行。

  第五,草如走。

  第六,上稀。

  第七,中匀。

  第八,下密。

  用笔之法:拓大指,擫中指,敛第二指,拒名指,令掌心虚 如握卵,此大要也。

  凡用笔,以大指节外置笔,今动转自在。然后奔头微拒,奔中中钩,笔拒亦勿令大紧,名指拒中指,小指拒名指,此纲要也。 皆不过双苞,自然虚掌实指。“永”字论云:以大指拓头指钩中指。此盖言单苞者。然必须气脉均匀,拳心须虚,虚则转侧圆顺; 腕须挺起,粘纸则轻重失准。把笔浅深,在去纸远近,远则浮泛虚薄,近则揾锋体重。

  用水墨之法,水散而墨在,迹浮而棱敛,有若自然。纸刚则用软笔,策掠按拂,制在一锋。纸柔用硬笔,衮努钩磔,顺成在 指。纯刚如以锥画石,纯柔如以泥洗泥,既不圆畅,神格亡矣。画石及壁,同纸刚例,盖相得也。     

[评点]卢携(?——八八○年),唐书法家。字子升。范阳(今河北涿县)人。擢进士第,乾符中累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中书侍郎,与郑畋俱李翱甥,同位宰相,终太子宾客。
  《临池诀》或作《临池妙诀》一篇,首叙书法传授源流,自谓得永兴家法,乃取《翰林隐术》、右军《笔势论》、徐吏部《论书》、《窦臮字格》、《永字八法势论》,删繁选要,以为其篇,为目有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