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冠玉堂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我在编辑您的《李刚田篆刻精选》作品集时,有幸先睹为快。我反复拜读了您的大作,你在创作中非常注意形式,注意整体效果。如果按前人说的“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复追险绝……”,我觉得从你的创作上,始终有种追险绝的因素——每一方作品都在追求一种鲜活的状态,您是不是这样追求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这是我的一种创作习惯,我一直在追求印面对视觉效果的冲击力。一方印,摆在很多印中,我放在三米以外去看它,要求它先跳出来,要有这样的醒目的效果。这不仅是我的创作习惯,也是时代的需要。其实我入手篆刻不是正道,从现代派的齐白石开始。1959年的时候,其他印谱都看不到,包括报纸上、挂历上,满天飞的都是齐白石,齐白石比较经典的作品我几乎都临摹过,对篆刻创作养成的习惯就是大的疏密对比,大块的空白。再一个方面,在当代,如果你没有在众多作品跳出来的能力,很可能会被湮没,只有雅还不行,必需有耐人咀嚼的对视觉有冲击力的东西。现代必竟是展厅时代的艺术,印章脱离了印谱,变成了印屏,挂在展厅里面,这就逼着印人们去适应,这是时代的要求。我根据自己从小的创作经历及当代的审美倾向,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去适应,但这种选择最开始是刻意的。
对于我出的第一本篆刻集,我在第二本篆刻集的后记里面自我检讨,说第一本作品集太表面化了,有很多做巧的东西,是为做巧而做巧,巧在其表。检讨之后,第二本篆刻集就显得平实一些,力求不露痕迹,但是还是露了痕迹。这种痕迹越来越少,但是我的这种意识不会淡化。就是说使作品对视觉感观的冲击力加强,但是要做到若不经意,像没有设计的设计,虽然用了很多心思,但让人看不到设计的痕迹。顺乎篆法的自然,根据篆法的自然疏密稍做调整。我在选内容时就构思,做安排,还有从印式上去调整,让它更醒目。尽量不再故意地挪让,从作品看出形式美,但看上去很自然,追求一种自然的天然的醒目,不再做刻意地人工雕琢。
现在我依然在往这个方向上去努力。我觉得篆刻越来越独立,它的可视性处于不可忽略的位置。过去明清时候的文人篆刻,对篆刻的可读性非常重视,要雅、要有内涵;今天是可读性要与可视性并重,可视性并不是它最主要,而是它最先,它先于可读性。在展厅时代,首先要有感染力,然后耐得人去嚼,去品味,体会它的刀法,体会它的细节,体会它整个的风格。现在的国展中,评委的时间比较紧,如果评委分四个组的话,一个组的评委要看800件印屏,一上午要看一遍,只能是看一下感觉,作品很统一很成熟,就留下来。一看它平庸,尽管他的基础也可以,但没感觉了,就会被淘汰,有感觉而不完美的作品甚至会被留下来,很完美、很甜俗的反而留不下来。很短时间的判断,读不是主要的,看是主要的,这就提醒我们对形式的把握是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谷:你早年的篆刻创作,隶意是比较突出的,随着你创作的成熟,隶意还很明显,但已近于浑化无迹了。如果说黄士陵是“印外求印”,以汉金文入印来概括他的艺术追求,“用隶意入印”能否概括您的艺术追求?如果不能的话,您觉得怎么概括自己在篆刻艺术上的追求才合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我觉得“用隶意入印”可以说是抓到我篆刻的主要特点了。
汉隶和汉印是一个时代,在形式上、印式上我主要借鉴了汉印,它和隶书是相通的。汉摹印篆本身就带有很强的隶意,这是一个方面。再一个方面,在书法起步时,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魏碑和隶书,汉隶对我的影响很大,以至开始刻印的时候,好多隶书的结构直接就用上了。近些年在篆刻里面,只有隶意而没有隶书的形态了,它经过印式的改造,把隶书溶化进去看不出来了。早期的时候,我追求印面的质朴,有很多的隶书意味,直接进去,那么隶书与汉印的融合很容易,因为他们的基因都是一样的,很容易结合在一起。隶书和汉摹印篆最大的特点就是平铺排叠,所谓的平就是横平竖直,所谓的排叠就是所有的间距基本都是一样的,它以一种单调的节奏单调的旋律,显示出它的深刻和博大。如果是打一抢换一个地方,每根线条都在变化,每个间距都在变化,往往可能显得很巧,但那种深厚,那种单调之中的深沉和博大就淡化了。所以汉隶最基本的特点是平直和一种相对的单调,这就是质朴,在这个平直质朴之中追求微妙的变化。隶书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平直排叠,一个是波拂分展,波拂分展是他的巧。所有隶书的横都是平直排叠的,竖的部分,短线条都很巧。所以我在追求篆刻大的平直排叠的框架之下,追求一种细节的变化和一种开合变化,始终保持横平竖直中的平直,只有这种平直才显得大度,平直才接近古典。平直的东西显得不浮躁,这也是我对审美的追求和对艺术形式的追求。或许是最开始就学汉印、写汉隶培养了我这种审美,我不喜欢那种处处变化,我喜欢的是大的不变基础上的变化。大基调平正的基础下,变化好像是一潭水一样,不是狂风巨浪,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那种感觉,它有变化,但它那种变化是很耐人咀嚼的,能细细品味的,而不是非常表面化的。尽管有大开大合,但这个大开大合应是看上去很自然的,还是没有破坏他的平直。所以说隶意是我篆刻的主调,其实也就是说汉印是我篆刻的主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谷:在书法创作上有“人书俱老”的说法,您认为在篆刻上是不是也是这样。以您现在的状况,慢慢步入老年,在创作思想上和行为上都更加成熟,但是在体力上、具体的操作上,会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是不是因此要做一些相应的调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是这样的。所谓“人书俱老”,这个老并不完全指的是生理年龄。书法最高境界所说的“人书俱老”,指的是随着慢慢的积累,人的成熟和艺术的成熟在成正比地增长。比如王铎,六十岁刚过就去逝了,他在五十多的时候写过五十自话,你说五十岁算老不算,现在看看还在中年,但是他在人和艺术上都非常成熟了,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人都有个高峰,能达到艺术经验的丰富与生理机能恰到好处的结合是最好的,我记得一些老书家,晚年写的东西并不好,因为人们对他的尊敬,往往说是人书俱老。其实我觉得这些老先生,临终的几年并不应该代表他的最高水平,因为他由于生理的原因难以控制这根毛笔。比说谢瑞阶老先生,在他最后的几年基本上看不见了,他要写一个字我给他在纸上画个圈,他跟着我手的影子去写,有些笔尖画到了纸上,有些就没有挨住纸,他竟然感觉不到。到了这种情况下,由于生理的制约,他的艺术肯定不是一生中最好的。谢老八十多岁时写的是最好的,到九十岁以后就控制的不太好了。
篆刻比这更严重,因为篆刻比书法的工艺性更强,更需要体力,精力,腕力,所以到了晚年,作品量会少,没有大量的作品,精品很难出来,刻上一百方印,能有两三方好印就不错了。如果天天不刻,很难刻出精品来,这是必然的。但是到了晚年,审美的把握往往不会走向平庸。再一个,晚年的东西不会走向小巧,年轻时为了一方印翻来覆去画印稿,很多巧思;晚年会朴素,平实,大度,恢弘大气,不再去追求细节,而以很本色的面目出现,从而达到天人合一。所谓天人合一,他的作品往往是艺术魄力与人格力量的完美结合,能本色地展示自我。年轻的时候可能在形式上想的多,晚年的东西可能更能体现作者的人格力量和文化内涵。就我自己的创作而言,巧思的东西少了,但是看到年轻人妙手偶得的好作品,也是会心动的,能理解和欣赏年轻人的那些形式上非常美妙的作品。我觉得人书俱老有几个因素,一个是生理年龄和创作年龄的关系,一个是他的体力年龄和思想年龄的关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您谈到篆刻作品中想象力的问题,讲究传承,你在很早以前曾在印章边款上刻过八个字“入古愈深,所得愈新”,那么,您认为篆刻的想象力是不是主要来自于传统,或者来自于对传统理解的基础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篆刻的想象力有几个层面,我觉得真正的想象力,还是来自于传统,对传统把握得愈深,积累得愈厚,他的想象力才能靠得住。你可以突发奇想,可以闭门造车,可以隔断历史,但往往容易昙花一现。我在最初刻印的时候,学习过很现代的东西,但当时确实很有想象力,但是没有根基,站不住,我就很快就推翻了自己。真正有想象力的东西是对古典的深入把握之后,能融会贯通,出现灵感。但是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对想象力的理解不一样。比如有些人,一方面学习书法篆刻,另一方面学美术,他往往用美术的眼光来对待书法篆刻,突发奇想创作出一些新奇的作品,但这些想象力会使篆刻偏离自身的规律,这个度的把握很重要。有的人在工艺方面很有研究,他尝试过各种刀法,甚至制过陶,刻过瓷,搞过雕塑,作过版画,他把很多工艺性的技术用到印章上,在这方面很有想象力。
还有一种想象力来自于书法,我在篆刻上的很多想象力都来自于书法。很多新出土的文字、奇特的古文字给了我很多想法,章法的构思往往是建立在古文字奇特的造型之上的。书法又是篆刻焕发想象力的基础,不管从古代印式,不管从书法,不管是从工艺美术还是从美术,融会贯通都会产生技法想象力,但有些人会侧重某一方面。比如像陈国斌的印,现在的作品受美术的影响很大,他本身的篆刻传统掌握得很好。受到的启发不一样,个人的风格也不一样,但是只要立足传统,投入心血去学了,这些想象力都是很珍贵的。那些闭门造车,因为无知才无畏的人是不行的。就如一些旧时的帮会,在打仗时帖着护身符保驾,结果可想而知。只有知识掌握多的时候,在必然的王国中得到自由,得到大自在,当你饱学之后,经历之后,沧桑之后,跳出来得到一种自由,这才是真正的想象力,所以,篆刻的想象力不是简单地突发奇想,应该带着深深的借鉴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我注意到您在创作中,对闲章的印文内容和边款的内容选择非常讲究,您刚才也说过,印文的内容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创作***,您是不是有意选择一些您感兴趣的或者能寄托自己感情的、能引发自己思考的印文来激发自己的创作情绪?除此之外,见到一个造型奇特的古文字,能否激起您的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7-27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因为篆刻本身脱离印章实用性越来越远,作为视觉艺术的独立性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一些老作者始终能把握一个度,不让作品彻底变成形式至上的东西,彻底把内容抽空了。今天这个时代的篆刻作者,往往不得不把形式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我的选择往往第一还是形式。“奋发图强”这个词句很好,但我从来不敢刻它,因为我在想这个印的时候从来没有灵感,感到很麻木。我常选择这样的词句:内容很好,几个字到手之际,脑子里突然有了灵感,马上想到怎么布置它,用什么刀法去完成它,用什么印式去完成它等等,我乐于刻这样的作品。如果这个词句很好,我没有感觉,我就不会去选择它。
去年我刻了几十方《老子》内容的作品,《老子》整本书可谓妙语连篇,我在选择的时候,往往用印面容易表现的,而且我是有取舍的。比如这个成语有四个字,我可能只取其两个字,“见素抱朴”四个字,我只用“抱朴”两个字,如果把“见素”也放上,可能就不好安排,其实这个时候,我的内容是服从于形式,把形式放在第一位了。当然同时也不可忽略内容,太无聊的词,我不会去刻它,我是追求形式和内容在我手里面能够完美统一。但也会有很多失败的时候,有些词句很好,刻了好多遍,还是觉得平庸,不敢拿出来。
我追求内容与形式高度完美,如果印面放不了,我就会用边款作为补充,去引发它,去阐述它,或者发一些人生的议论和感慨,用文学的手法来充实边款,追求印面的可视性与边款的可读性,让整个作品耐人咀嚼。边款往往不是事先设计的,当某个印完成之后,觉得很满意,在自己解读这方印的时候,再去增添边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