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80
- 注册时间
- 2003-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176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7-22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说元代以来书家赵孟緁、俞和、宋克等以及他们所影响的明前期书家的创作主要是突出其所擅书体的艺术魅力,那么晚明的杂书卷册除此而外,还与晚明文人的娱乐、清玩、批注、点评方式及阅读习惯有关,白谦慎先生在《杂书卷册和晚明文化生活》一文中已对此作专门研究,不再赘述。这里要指出的是,以傅山为代表的书写“杂书卷册”的风气在明末清初兴盛,还应与两个因素有关。
% `' w5 }7 z' B( B6 y. F$ t0 {( p, k
7 @8 Z5 S# F- d4 o ~ 一、与金石学兴起后的释文有关。明末清初,人们开始关注金石碑版上的文字,并用来临习,如现藏南京博物院的八大山人所临石鼓文,和宋人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中石鼓文和释文合写而形成“杂”的样式十分接近,或正源于此。傅山及其好友曹溶、戴廷、阎若荔等都是有名的金石书画收藏家,阎若荔《潜邱札记》卷二载“傅山先生长于金石遗文之学,每与余语,穷日继夜,不少衰止”,卷六又载“金石文字足为史传正讹补阙,余曾与阳曲老友傅青主极论其事”,足见他们对金石的兴趣,他们一起识字、品鉴、题跋、考证,常常用楷书、行书二体对篆书、隶书等进行认读、记录,这样常常形成由几种书体样式的文本。傅山富于艺术才能,把这种“杂”写的文本转换到艺术创作中,形成“杂书卷册”,这种有篆书、隶书的“杂”写样式也是区别于宋克等人以楷书、行书、草书、章草来创作的重要原因。
2 {: Z; p0 d4 t9 M
% D7 A6 q3 a5 O, f4 G& k A7 M! u 二、与晚明以来的抄录风气有关。晚明人长于抒发性情的小品,如朱国祯《涌幢小品》抄录前人杂记,间有考证;陈继儒《晚香堂小品》抄录各种文体如诗、序、传、祭文、题跋、志等;王思任《文饭小品》则包括尺牍、启、表、募疏、赞、铭等等。这些小品,如华淑《题闲情小品序》所云:“随兴抽检,得古人佳言韵事,复随意摘录,适意而止。”这种随手抄录的风气在明末十分盛行,以傅山为代表的书家在这种风气中形成了随手抄录,以不同书体、不同大小、不同内容的抄录并间以心得的书写习惯。上述傅山《啬庐妙翰》无论从书写样式还是书写内容上都显示了其“随意”和“抄录”式的特点,因而更为庞杂,甚至类似于不同书体的“稿书”,也因此而显得有意外的趣味,这也是明显不同于元代书家“杂书卷册”之处。
, ~) b& x# |: M, v7 f0 }- t# E" J0 `+ w3 @0 ^1 X& `1 T
当然,“杂书卷册”从元代以来兴起到明末清初达到高潮,不仅仅是上述因素的影响,其原因还可作进一步研究。只是,笔者希望能和白谦慎先生一样,指出这个特殊现象的存在,并引起人们从书写样式上思考相关的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以达到书迹与书法史、文化史认识的互动。6 j3 v2 t$ p2 T) P: L) w. O
9 h! c6 M+ ~0 [+ D
(作者为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博士生)
1 L. K9 w) R6 T7 p+ K
- h, S0 V1 n1 l) S6 E, e" f 注释9 v) q% G0 E* |3 D u. c
! S( h+ ^& a/ P①白谦慎先生在《杂书卷册和晚明文化生活》一文中指出“杂书卷册”的特点是一件手卷或册页由两种以上的书体随意书写而成,和以书法卷册文字内容的“混杂性”来界定杂书卷册不同。本文的说法,延用此说,主要从书体的使用上来界定其“杂书”概念,本文的讨论也正是在这篇文章基础上进行的。见《书法丛刊》2000年第3期。
/ h8 q" ?! k( c. c②关于北朝碑刻中篆隶真书杂糅的研究,可参见华人德先生《北朝碑刻中的篆隶真书杂糅现象》一文的具体讨论,见《六朝书法》第101-113页,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年版。0 D x# f4 [0 Y! V, J' h3 R; @
③见《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31页,台北故宫博物院1979年版。
: f7 N6 Y, b- M' s9 d `④明代后期书写异体字风气的讨论,参见白谦慎先生《新新无已愈出愈奇—十七世纪书法家书写异体字的风气》,见台北《故宫学术季刊》第101-131页,2004年第22卷第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