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
- 注册时间
- 2006-7-1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6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06-7-15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附庸风雅,胸无点墨,张海几乎是文盲。 中国人口众多,尽管大大小小号称“书法家”的人有十万之众,但一万人中“书法家”不到一人。再加上媒体的曝光率低,老百姓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书法家,他们心目中的书法家就是字写得好的国学大师,但在现实生活中好不容易碰到一个所谓的书法家,却发现他们一穷二白(穷人、白痴)。作为精英文化的书法,在一群没落人的手中早己被糟踏得不成样子了。让我们来看一看“当代书圣”张海先生是如何糟踏中国传统文化的:
3 T( ]/ G! e/ \. U9 e 去年的<光明日报>曾称张海“是当代全国屈指可数的书法艺术家之一。”屈指可数,最多也就十个嘛。这个结论是对的。可惜张海还进不了这屈指之列。什么叫“书法艺术家”呢?准确地说,就是能用书法这种形式集中地反映生活,且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人。如前所述,张海不善书写,那么,他是否有点艺术特质,只是在用书法这种形式去表现某种东西的过程中不很到位呢?回答照样是否定的。张海是个胸无点墨的非文化人,按现代标准,可说是个文盲,就算他掌握了书写的技巧,他也没有什么内涵可通过书法这种形式去表现出来。一批马屁精,一批瞎子把张海的皇帝新衣吹得绚丽多彩,实际上他一丝不挂,而且满身是疮。去年我有一篇文章《害苦了甘肃人民》发表在《青少年书法报》上,很多人强烈要求将一批理事作品曝光。普遍如此,我曝得完么?我今天解剖一幅张海作品,并不是跟张海过不去。大家也不要笑话张海,因为笑话他的人比他的水平还要差一大截。我只是想让大家明白:当代书法有多么可悲,当代书法家有多么可笑。& U, a# |1 {. r+ @
这幅作品并非张海的应酬之作,而是“精品”中的“精品” 。张海将这件大作放在作品集里,河南省文联又将该作挂在网上,作为窗口对外宣传,但这件被视为“无价之宝”的、最大名家的、最得意的作品,在我眼中实在是狗屎一堆。狗屎尚可肥田,此等作品于书法为害尤烈。
4 _6 z& D' o+ w- Y( Y& h, Z 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四的篇名叫《江水》,其中的一篇《巫山•巫峡》已选入中学课本。张海抄了其中的一段,想当然地落款为“郦道元三峡”,好在没有题“唐诗一首”,说明张海还是能够分出诗歌和散文的。张冠李戴,鞋子穿反的事,在张海作品中司空见惯,圈内人早已见怪不怪。就是在一篇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二处硬伤,大家为尊者讳,也是一笑了之。问题是张海写了个四条屏,屏屏皆有错,错误覆盖面达到100%。其实出了错也不要紧,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将爹喊成娘,将娘喊成爹,问题不大,反正是亲生的。但我们喊人决不能认贼作父啊,抄古人的名篇也决不能把意思搞反.而张海恰恰犯了这一大忌。$ `! o' ^' k6 a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的是两个时段:正午、半夜;两种景象:太阳、月亮。可是张海写成“亭午时分”,那就只有正午没有半夜了。请问张海先生正午又是如何看到月亮的呢?当年人家郦道元在深山老林里守了一天一夜,想出了8个字的绝妙好词,被张先生这一误,昼夜不分,让读到您大作的人也有点神志错乱了!& H$ L& K, A9 E
“乘奔御风”的“御”,张先生把御的中间写成了“缶”。郦道元以乘快马、驾长风来形容舟行之快,李白把这意境引申成一首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虽有剽窃之嫌,但诗句脍炙人口,大家也就认了。但这张先生怎么冒出一个“缶”来?“缶”为何物?瓦缸也!王命急宣,张先生怀抱瓦缸,是去献宝,还是去救火?张先生如果念到初中毕业,谅不会犯这样的错误!/ m; R. S& e: l/ ~
“故渔者歌曰”,在张先生笔下怎么又变成了“语曰”。那打渔的人与谁窃窃私语?惊涛骇浪,高猿长啸,吼都听不见,还“语”,语给谁听?笑话!0 |& Y8 r1 P a, Y
千古名篇,锦绣河山,被张先生涂抹得支离破碎,漆黑一团。这不仅仅是扫兴,简直是罪过!罪过!!
' O" x5 w+ l0 r3 U# m 还有两岸连山的“连”,乘奔御风的“乘”,故渔者歌曰的“故”,朝发白帝的“发”,虽然书写不规范,因不影响辨认和文意,我就不多说了。至于重岩叠嶂的“叠”,绝巘的“巘”,属引凄异的“属”,张先生不会写繁体时,就用简体字代替,属于几十年的老毛病,不读书是没得治了。还有每至的“至”,把刚练了几天的篆书移植过来,不伦不类,显示自己初中己毕业,还认识篆字,这属于新毛病,如自知有病,还是可以治的。
. \) F* F& _6 p, P, c$ k 就是这么个张海,一不懂技法,二不通文理,可谓胸无点墨,只因做了主席,竞被封为“当代书圣”,这该蒙蔽了多少领导!欺骗了多少群众!长此以蒙,书法还有救吗?1 Y# K i. W! N$ r$ `' V `+ `: _
或许有人会问:你既承认张海是当代书法高手,组织能力强,人际关系好,堪当主席,你又把他老人家水得一文不值,那当代还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家?我想,这既是一个书家标准如何确立的现实问题,又是一个如何看待当代书法的理论认识问题。我学力有限,一下子不能说透,姑且赘言几句,权当抛砖引玉。! ^3 W! m5 G3 x1 @) x" N) ~ \/ `
一、察古观今,谁人堪称书法家
" x/ R! r9 \) o 这十多年来,许多人扛着个“书法家”的伪招牌招摇过市,感到脸上无限荣光。实际上古人都以当纯粹的书法家为耻。且不说那舞刀弄枪的杨雄口出不屑:“书乃雕虫小技,壮夫不为!”就是文人墨客,也把这玩意儿看成文之余,史之余,只有那孔乙己和几个落魄书生才籍此混个肚儿圆。就是到了当代,林散之、陆维钊、启元白也耻于自称书法家,生怕别人小瞧了他们的才情和学识,皆有“诗第一、画第二、书第三”之类说。
: Q' k$ V2 t _! |, w# k+ W8 G 古代虽无书法家这个职业,仅仅当个书法家也不太光彩,但被后世誉为书法家的人却也是群星璀璨。有个姓王的还被后人称为“书圣”呢!那时候没有钢笔,没有圆珠笔,连铅笔也没有,读书人都耍毛笔,耍好了,科考可以加分。那些耍得特别好的人,有的被封了官,光宗耀祖;也有的怀才不遇,为发泄郁闷,到处乱写乱画(反正那时没有人管)。结果名声一大,这些人也是不会给你白写的。羲之要白鹅,米芾要奇石,板桥则要现银。因为他们都是文人,历史的尘埃掩盖不了他们的声名,他们留下的片纸句言,都被后人视为宝贝,于是当代人都想学他们来个名利双收。
7 G2 V/ G$ k( ]& G 但是当代的某些猪脑袋就没有想一想,人家为什么被称为书法家?你凭什么自称书法家?
6 I2 d; H4 s& h3 c" B 根据我的分类,古代的书法家无外乎两类。
& D+ b( L3 Z8 F 一类叫功力型书法家。比如颜、柳、欧、赵,他们很注重法度,而且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新的创造,承先启后,是书写的顶尖级高手,堪称大家。他们的墨宝是别人的范本,是为“法书”,他们是大技术家(是否近乎道容待后论)。古人为练得这一技之长,可谓不择手段。“技”是一门手艺活,学艺必须从师,但那时没有书法学校,求师不成,转而求诸于“刻”。“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但这“古刻”何其难求!为了弄个范本,唐太宗逼和尚上吊,米芾那厮深更半夜还去刨人家的祖坟!奇怪的是,古代的读书人都拿毛笔,但“工书”名世的人却极少。很多人写了一辈子,功力超过了王羲之,只因“凡书执法不变,能入石三分(王羲之仅仅入木三分),亦号为书奴。”真是人生易老,一技难成啊!
$ W2 X; e8 [ p( e 另一类叫表现型书法家。他们的墨迹,虽然不能作为标准的范本,但因写得好,具有参考意义,特别是他们的作品抒发了强烈的个人感情,同时也折射出了时代特征,在历史上、书史上都具有典型意义。在这里,经典的线条只是他们表现的载体,一笔下去,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喜怒哀乐,让你体味不尽。王羲之哭着写,总是风流倜傥;郑板桥笑着写,还是民间疾苦声。这些人太伟大了,几根线条远远承载不了他们的业绩,他们可以尽情地去表现,旁人也可以尽情地去想象、去发挥。岂不闻梵高的一块抹布,被公认为“旷世之作”!
- b* k7 ?3 L# `+ s+ ]7 b由此可见,那些被称为书法家的人,要么具有非凡的功力,要么具有非凡的才情和业绩,或二者兼容。以此为标准,反观当代“书法家”,大秤小跎,怎么称都是个负数,提不起来啊!
, {' e- T* T W# o 二、当代的所谓名家辱没了老祖宗+ |+ V0 q& U0 U( x4 |! a5 o7 Z
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成果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中国书法的贵族化特点一度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代精英阶层鲜有从事书法者。诚如我在《当代书法缺位》一文中所指出的:当代书法家是个弱势群体。书法的边缘化、平民化己使当代从事书法的人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3 f7 m3 s3 o' a2 l
其一,当代书法家普遍功力不济,时代也不需要功力型书法家。古代书法的传播主要依靠拓片。上好的桃木雕板,能拓八百遍就不错了,而且成本高得吓人,非地主老财和大官僚不能为。能见到名家真迹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所以,有功力的书法家能写个“类颜”、“类柳”足可以笑傲一方,名传后世。现在不同了,想写“书法报”三个字,练50年,与王羲之还有差距,不如拿本字贴,半分钟就可复印、制版到位了。高度发达的印刷术使现代人幸运无比,穷人可以练书法了,半文盲也可练书法了,但书法家不是练出来的,功力再深,纵能“入钢三分”,也不会被认为是书法家。没有功力不行,光有功力也不行,这令想当书法家的人左右为难。于是,成千上万的人不约而同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取万家之长,自成一体。一年半载后即可宣称“从颜柳入手,兼习欧赵,上溯魏晋,直追秦汉,继而转习明清诸家,真草隶篆无所不精,用笔结体近世罕出其右者。”这正如做菜,取东北之甘泉,西北之肥羊,投入重庆火锅,加二勺江浙白糖,丢三尾南海小虾,撒一把中南的糊椒面,于是,融八大菜系特点于一炉的“天下第一美味”就产生了。如果你吃了不是滋味,就说明你土老冒,不配当美食家。但中国书协要把这道“传统美味”,普及——让美味进万家;提高——让万民承认这是美味。但这边缘人弄出来的所谓“书法”之为何物,连老胡我也说不清楚了,惟有摇头叹息。
; Y. S" _- C, L% m8 a# y 其二、当代书法家抒发古人情怀,既庸俗,又可笑。古代的成名书法家或为帝王将相,或为才子佳人,再不济也是落魄文人,在艺术修养上多少属于时代精英,所写内容直抒胸臆。羲之聚友兰亭上,东坡泛舟赤壁旁,怀素偷腥食鱼苦,颜公祭侄泪成行。当代所谓的书法家则很可笑。一是功力不济,写不好;二是即使能写好,也不知道写什么,因为他们的草包肚子里装的全是垃圾。于是,只有当“文抄公”。抄什么呢?唐诗宋词嘛。中国书法在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手中把持了几千年,如今终于回到了人民手中,特别是回到了一些走投无路还想发大财的人手中,于是便玩出了许多新花样。有个名家龙飞凤舞抄了一首古诗,展出了,也发表了,许多人击掌叫好。后来有好事者根据作者的题款,把古诗的原文找出来一对照,“名家”的马脚便露出来了。因为古书要自上而下地念,但“名家”却是从左自右地抄。抄出了一件不知所云的杰作,引来喝彩声一片(书法报曾报道)。还有个名家从年轻到年老,从早上到晚上,从江南到江北,写的都是“朝辞白帝、日照香炉、月落乌啼”,照着小学生的课本抄了几十年,没出大错,做到了中国书协的理事,这算好的。还有大部分书家,一不买书,二不读书,别人写什么,他跟着写什么,别人写完“白日依山尽,李白诗一首”,他也如法炮制,王之涣的后人发现了,不依不饶,此人说是笔误。接着就学聪明了,干脆不署作者名,一律署“唐诗一首”。这样就没人找茬了吧?有一次,该老先生豪情满怀,一口气为某饭店写完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落款是仍然是“唐诗一首,某某人书”。饭店经理看大名家如此不吝笔墨,激动万分,又是鼓掌,又是握手,塞完红包,导入雅间,反复敬酒,宾主之欢,难以言表。。。。。。, f0 C8 d0 ^1 r' h) e
或许还有人问我:当代书法和书法家如此可悲、可鄙、可怜、可笑,那中国书法还有希望吗?答曰:书法作为精英文化,何时由精英人物来把玩,何时便开始复兴。0 Z9 q' s/ r2 K
+ A" n2 J& q6 _6 O- M; A
+ H; o! v! Q6 f+ }"书坛如刘之阴鸷骄横者尚有其人,宝麟兄此文,每可令同类者惧!"华人德老师此语道出了曹宝麟老师批刘炳森的示范作用,"曹派"人士接下来就是批吴东民 张海 朱关田、林岫 聂成文 何应辉 申万胜 旭宇 陈永正 段成桂 言恭达 吴善璋 赵长青 邵秉仁 张业法。2006年肯定是中国书坛最精彩的一年!; J1 S7 z4 B# F, ^* l9 M$ N
! E% i4 x9 a' `2 F+ ^[ 本帖最后由 月明星稀 于 2006-7-15 20:26 编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