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
- 注册时间
- 2006-1-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83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按:此文在朱之文下做过回复,但觉得有必要作为独立议题,故在此栏重贴一次。; w, D9 p+ |6 ]) N! {' `
* n4 g" G- ?# J4 b. O0 ^朱中原<转型中国艺术史研究的民间化回归>一文,满纸歌颂之词,缺乏论述所应该* g( Z6 m2 s$ Q& G3 B
拥有超然客观的立场,也缺乏评论所应该拥有的史观与史识。2 x x1 |+ s2 R& q8 J
m9 h5 J, E) y7 ]( i& h5 @7 U/ T中国的史学,虽然古典上是“写一姓之家谱”,但从来就不乏民间修史的传统,著" G; N- O7 J7 D" W8 ~
名的<史通>就完全是民间的著作。书法史也是,<书断>就是一个例子,又何来“开 u& E& T" u4 Z k5 i' h
创了民间编撰书法史的先河”呢。为阿谀歌颂而完全忽视基本的历史常识,本身就
8 x3 }& o& {% Q4 t/ w" N是一种不能原谅的错误!: P2 x( U* W' `) G4 y3 A1 H6 s' \; f
{1 Z2 w; p1 U+ z& ~, S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学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视角。中国的新史学运动并不
! g/ A+ F/ r1 Z/ P2 b是80年代才开始的,早在梁启超陈寅恪年代就开始了。官学体制下的史书编纂模式
- K! c0 Y& I o, ? }在那时就被打破了,甚至在中国古代民间修史中有些史家就已经被打破了。而且新6 [; M2 K( I! w9 r4 p: c$ J$ O9 d' S
史学相对于旧史学的特征之一,就是大量采用取用民间和出土的材料,陈寅恪先生就
6 K% {3 E2 R: E9 ?9 X# z+ _% q说过敦煌学是他们那个年代的显学,也是基于一个同样的方法学。从这个角度说,<中5 q- F# F% Z% @9 H# O6 }
国书法全集>根本没有方法学的突破,也根本没有史观的突破。
6 l! W$ f% K8 R' d# T5 Z; C5 s& _; }, G) ?. f4 ~7 L% f
更何况对书法家作“历史和空间的总体定位”,这个做法是否合适本身值得商酌。( N7 h; j) ]8 v& J: j' ?/ m! K
首先,空间定位从何说起来呢?如果说历史定位,以论者一家之言而论,当然合适,4 t- \8 {1 a- @; t. O
代表了百家争鸣的一个看法。但如果目的是要盖棺定论,恐怕就有问题了。具体而确
+ W( P( E! Y* T7 d; W3 U切的定位,因为一个时代一个时代有不同的美学品味和看法,从理论上来说就是不
# n( C0 Q3 `, U1 s# M/ y8 Q可能的,所谓“文无第一”是也。我相信<全集>的编者们本身也不敢说自己说的别. F2 _# z1 D8 c2 }* g& r
人不能有异议和推翻吧。! V: X/ V0 k3 y3 h3 x3 Q, s3 ?7 e
$ R% X$ g$ d$ q8 w T
客观地说,刘正成的汗水心血值得肯定,但是评论上完全阿谀奉承、颠倒事实就完
% Z% v, M9 L, q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朱中原作为一个评论家的史学、史识和史观,完全需要2 o0 D# c2 L/ c! E" P3 m7 J& h% b
新的学习和改正的!4 z( u. r& I- N$ ~' s
0 O0 \* C( ^5 X8 p1 ^[ 本帖最后由 chillystone 于 2006-4-6 07:54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