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刚田(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西泠印社副社长)
明显,际芳女士的书法是根植于古代书法经典之中的。如果从审美上将古典派书法分为“古拙”、“古趣”、“古雅”三类的话,际芳之书又明显倾向于后者。所谓的“古”,指传承渊源之厚。际芳广临古代法帖,尤以隶、楷书为最擅。其书结构舒和雍容,用笔不疾不徐,自然展现古静之意。所谓的“雅”,指文人风度。际芳是哲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学识是艺术创作的根本支撑,其腕底毫端,自然流露文人雅意。“古雅”二字,际芳之书得之。
王 鹏(中国人民大学文化艺术策划研究所副所长)
赵际芳是书法界为数不多的女性,她的书法作品里弥漫着一种女性含蓄内蕴的精神特质,是那么的真挚人文,那么的意境共情。
在我看来,书法最高层次的美学要素是情与韵,书法的美属于视觉,同时又属于心灵。赵际芳的书法作品,一笔一画传达的是幽然感慨的情性,流露的是平和隽永的心境,有一种奔赴自由境界之大趋,让我感受到了文化情怀与文化载体之间相互照耀。
如今,艺术市场的繁荣和快节奏的生活,使不少书家丧失了许多平实的心态和思维的空间,一件件书作背后附着一颗颗躁动的心,而赵际芳却用一位女性平素精诚的心,一如既往的行走。
倪文东(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3年夏天,际芳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读我的书法研究生。初识际芳,看她文弱瘦小,仿佛一阵风都能把她吹走一般。但当我看到她的作品后,无论如何也不能和她本人联系起来,其作品气势磅礴,古朴大气,仿佛出于老叟之笔,让人感到惊讶!
巾帼不让须眉,从际芳身上,我看到了一种认真学习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愿她保持着这种自信和勇气继续走下去。
朱培尔(《中国书法》杂志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学习书法有两条路,一条是凭借自己的灵性书写,另一条是按老师教的写。际芳把两者结合得很好。尤其她的隶书,不论是在结体还是用笔,都体现出她对汉碑的理解,在细节处的表现又体现出她所特有的灵动和变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际芳的篆刻,尽管她很少示人,即便在当代女篆刻家中,也是数得上的。如果说她的隶书、楷书体现出一种北方的厚重,她的篆刻则体现出南方的滋润与优雅。她工稳的白文印,一反当今印坛动辄学习秦汉的关注点,放入带有人文色彩的明清篆刻的关注与研究,从而为我们展现出一种清新之风。
吴川淮(《中国书法》杂志编辑)
清代朱彝尊在评价《华山庙碑》时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在赵际芳隶书作品中,方整、流丽、奇古三方面都具备其中。这是她多年学习书法沉浸其中的所得,也是她学养、性情的多重结合归为纯一的一种体现——方正之中不乏姿媚,流丽之中犹有刚韧,奇古之间更显性情。
从看到赵际芳这几件不多的书法作品中,尤可看出她在篆隶尤其是在隶书方面的功力与用心,字体规整,秀蕴其中,中锋圆笔,逆入平出,姿媚遒劲,精而缜密,颇显一种古厚的雍容之气,甚是难得!
际芳的书法与她的性情有合于不合两个方面,生活与工作中她沉静贤淑,体贴周到,待人真诚,书法中的秀润清丽正是她性情最为真切的观照。但她书法中遒劲刚韧、方正深朴,却更像男性所为,许是她内在性情中自有一种倔强威严一面,转铸于自己的艺术的挥写之中。她在当代的年轻的女性书法家之中,以其醇厚的隶篆书风,为自己开辟着一方天地。
虞晓勇(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副教授)
赵际芳的作品以楷隶字体为主导,风格雅健,颇富金石意趣,这一特色在以行草书或是小楷字体为创作主流的当代女书家中十分少见,这也是近年来其作品日益受到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
赵际芳的隶书胎息于《张迁碑》,后又受到清代何子贞的影响,其用笔沉涩,结字古雅。近年来,她又于《曹全碑》及汉简中多有领悟,和早年的作品相比多了几分灵动与洒脱。她的魏碑书法也很有情趣,尤其在字形与笔意的处理上,很得魏碑书法的规矩,可见她是一位踏踏实实有过临池笔耕经历的学书者。
在当代书坛,这种敬古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嘉许的,任何一位最终有所成就的书家都必须经此阶段的洗礼,因此欣赏赵际芳的作品给人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沉实”,这种精神带给她不会是一时的绚烂,而将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财富。
邓宝剑(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
际芳在书法领域研习多年,先后在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人民大学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且完成了博士后研究工作。她的学问一直在增长,她的书法创作也颇有可观。
赵际芳的书法有豪迈之气,这在女性书家中颇为难得。她对汉碑隶书下过很深的功夫,也曾受过胡小石等前辈书家的影响,所以用笔沉厚而不乏灵动,颇有表现力。
李剑锋(北京印刷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博士)
际芳早年曾远赴成都求学,这段经历让她迷恋上了川菜的麻辣口味,她对川味的兴趣至今不减,连我这个地道的四川人也自愧不如。她的篆隶泼辣生拙而又不失温婉细腻,颇像是一道精心烹制的川菜,令人见而爱之。
字如其人,看际芳的字,其中透露出与她的人一样的一种不同流俗的气质,闲静中饶有古意,含蓄中不乏率真,有功夫、有性情、有态度。看她的字让我想到苏东坡的诗:“谢家夫人澹丰容,萧然自有林下风。”在这喧嚣纷扰的都市丛林中,能像她这般躲进小楼与古为徒的女子,真是不易多得了。
我们共同的老师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法归正道,学综百家”,际芳无疑是合格的学生,是我的榜样。
薛帅杰(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际芳碑派书法跨越清代,直接先秦汉魏,于甲骨、篆籀、隶简、魏碑样样通晓。更难能可贵处,在于她能诸体贯通,统一风貌。整体来看,她的书法沉着简静,意态挥洒。沉着彰显力度,际芳之用笔用力,绝无清代碑派书家造作之感,而是着力向下,力透纸背。简静反映个性,际芳以女性独特的视角审视碑派书风,于清代朴拙之外另寻机杼。意态挥洒记录书写过程,读际芳书作,能够直观感受到他的创作流程与情感诉求,起收、圆转、提按、顿挫,清晰可见,尤其是收笔,直抒胸臆,韵致十足,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