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前 言
吴国平的作品一如其人,平和、文静、雅致。他不属于那种第一眼便给人留下强烈印象的书家,因此读吴国平要有耐心,要设法进入她作品的内部。——一旦进入,哪里有一种自成格局的丰满。
人们大多站在作品外面来书写:观察、调整,调动储存的记忆,安排、控制、修饰。但吴国平真正进入了自己的作品中,或者说,他真正进入了自己的书写。他与自己笔下流出的线条融为一体。他的书写因此而变成一种生存状态、生命状态。他作品中笔画的推移几乎没有任何停顿,行书、隶书、篆书,都清澄而流畅,其中包含一种不多见的统一性。
作品中的结构也在不停地变化,但这种变化无法通过一个完整的字去把握,而只能顺着每一笔画的空间位置去体察,这时,才能发现他的与众不同之处:变化不间断地进行。不强烈,但一刻也不止息。这里便隐含着他的个性和想象力。 形成吴国平个人特征的原因无法一一检讨,但不能不说到他现代诗人的身份。
按纳博科夫对“文学”的解释——离开常识时,便是文学的开始,我们也可以说,离开常识便是诗的开始。每人都有一颗诗心,但人们不断压抑自己心中远离常识的一面,以至把诗心去除以近于虚无,但诗人珍惜这些,并尽一切努力把它们发展到不寻常的高度。由此而出发的书写,必然会带来异样的氛围。
当然,可以说诗歌与书法其实从未分离过,人们不一直在书写历代诗作——也包括我们今天的歌吟? 但是,这不过是表面的联系,在精神生活和才能的构成上,诗与书早已相距遥远。即使能做旧体诗的人们,其写作与生存也远不是唐宋时期的那种关连。我们所说的诗心,本不须区分诗体,但是,如果要通过语言不断发掘生存体验中从未被探测过的境地,恐怕只是现代诗歌才能承担的使命。——人们如果不把这看作是对当代书法创作的苛求,那么很容易发现,重新寻求诗与书的联系,必须更多地依赖对现代诗歌的感悟。
由此,我们便有了给吴国平以充分关注的缘由。 2009年10月2日 【邱振中 中央美院教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著名书法理论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