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老李

[转贴] 线条—书法艺术的精灵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9-4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梁德水:笔法是学习书法的关键
( g7 ]- a4 E/ ^) m2 C8 H( k8 w) V3 E8 }! w3 t  ]3 F; E% c; D4 Y  s6 K& m7 m5 Q
5 H( A* g6 i) k2 G( ?/ [! Y3 a) H8 ]5 a     笔法,顾名思义,就是讲用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运笔法等。 掌握执笔法是进入书写阶段的第一步,提笔写字即要对执笔法有一定的把握,对于执笔法这里不再赘述。# S& W' o9 V5 Z! p' J: U2 z1 `$ U2 r7 f" Y) _& M
  书法最重要的是讲究运笔之法,我们称之为用笔法。有人将用笔法分解为起笔法、行笔法、收笔法等,较繁琐。章祖安先生将用笔要领归结为两个字:用锋。所谓能用笔,就是能“用锋”,体力转化为笔力,即转化为用锋之力。那么如何用锋呢?; o( e+ f& g! U6 T' X" T
+ O8 |7 u, n) A  一、要学会中锋用笔。也就是笔锋始终在线条中间运行,这样写出的线条既圆润又厚实,即前人所讲如屋漏痕、锥画沙的效果。中锋用笔首先执笔要稳,行笔要静(这里的静,不是静止,是指行笔要神情专注,凝神静气)。出现偏锋及时调整,不然即使是中锋,写出的线条也容易扁薄。所以,中锋用笔在笔法中占重要位置。等到中锋用笔熟练了,也可用侧锋、逆锋等书写,以求线条有所变化。0 u5 _6 @6 s3 p/ \- @# M7 l  D) o6 B; n/ _9 L9 Z3 K
  二、要学会提按用笔。提按之法能表现出书写者对毛笔的控制能力,掌握了提按技巧,可以说对用笔法就有了一定的把握。提,指用笔能提得起来,既要有往下压笔的力量,更要有往上提的力量,提也要力到笔锋,不可如强弩之末。按,最能体现用笔的力度,但控制不好,一味下按,往往使线条粗钝,形成墨猪。有人下笔就用笔肚,按笔有余,提笔不足,书写起来僵、结、板,这是对提按笔法缺少体会与实践的结果。关于提按用笔及产生的笔力效果,我们在以后的问答中再讲。* U5 L# a. s* I! L2 D  q- p5 Y& \  q6 v' Q1 V' w6 Z) H. u
  三、要学会调锋。笔锋在书写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变化,如果不及时调锋,便会出现偏锋、绞锋、散锋等现象,这样既影响线条的质量又给运笔带来很多困难。所以在行笔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进行笔锋的调整,使之达到中锋用笔。怎样进行调锋呢?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笔锋的不同变化,灵活把握笔锋的提按使转;另一方面,要仔细体会笔锋在行进中所产生的力量感,以表现线条质量为目的进行笔锋调整。要表现迟涩、徐疾、燥润等不同的感觉,就要求我们对笔锋的使转进行不同的把握与调整。0 u1 r- z+ S5 ]" ?! x$ N+ l2 k" I% u" u4 z: y
  有人写字不知用偏锋,往往写一笔或一字便在砚边调整一下,不知一擒一纵快速反应而调锋。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说:“作字须提得笔起,稍知书者皆知之,然往往手欲提,而转折顿挫辄自偃者,无擒纵故也。‘擒纵’二字,是书家要诀。有擒纵方有节制,有生杀,用笔乃醒,醒则骨节通灵,自无僵卧纸上之病。”这段话对我们用锋很有作用,我们要在书写过程中反复体验、思索。4 W& c8 Z5 t8 V7 b% u) x
1 k, E8 I% T& W' D9 e" s& q  学书的过程,就是对笔法把握、熟练的过程,只有把这一关过了,才能达到运笔如指、游刃有余的境界。笔法的把握,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我们只要认真学习前人和当代书家好的用笔经验,加上刻苦练习,一定能够掌握笔法技巧。5 {0 p4 i& i' I, ]7 A2 ?
& o8 H' d, L6 j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书法艺术最考究的就是用笔。元代赵子昂说的“用笔千古不易”, 是指在用笔的规则上千古不易,是对笔法重要性的高度着重。! l1 \& F- a. O( m( x3 M
咱们了解,这规则是:要用毛笔书写出高质量的,具审美有体现力的点画。这是书法艺术无可争议的一条规则。
) Y8 m7 L* G  j: D( R在书法办法窍门中,笔法是占第一位的,没有笔法,就无从谈字法、规矩、墨法。所以,对笔法的研讨就显得特别重要。历代书家、书论家对笔法有着非常深化的研讨,并且给咱们留下了极其丰厚并且精彩绝伦的论说。特别是其间的“万毫齐力”、“力透纸背”、“屋漏痕”、“锥画沙”、“折钗股”等,至今仍是辅导咱们学习书法的重要攻略。可以说,在书法技法的研讨中,对笔法的研讨应该是持久的课题。
6 X5 M1 Z/ h& Q3 B鉴此,咱们用今日的视角,对笔法中的疑问作一番研讨和讨论。9 ~9 I1 R% d& u, N6 p0 k0 m
一、 关于用笔的发力与“锋变”/ C& Q# Y# \8 V
毛笔在纸上运转要留下痕迹,这痕迹就是汉字的点画。用相同的一支毛笔,由不相同的人来写相同的一个字,效果是一人一面。其缘由是因为每个人的运笔发力办法不相同。写字时,笔毫因为手臂的发力会发作各式各样的变异,因而,才有“唯笔软而新鲜生焉”的说法。笔毫在不使用时,形状是锥状的,一旦濡墨落笔,锋毫即变,一写一变。写字时笔毫始终是处在改变状况的,这就需求书者在书写中发力控锋、调锋,在控锋、调锋中书写。8 d3 B$ i4 ~  n3 k( m  J# }' o
这种书写进程中的锋毫之变,咱们称之为“锋变”。9 g; s6 s8 a* B  t% Q3 t  n
无论何种字体书体中的点画,其实就是书写时“锋变”的效果。研讨笔法,实际上,就是要会集在怎么操控“锋变”的这一要害点上。
' p) U& F. g7 W3 l1 u" Z6 R咱们晓得,任何一个笔画,都是由入、行、收三个窍门环节来完结的(点,一入即收)。入,首要是完结笔画前端的外型;行,是完结笔画中部的外型;收,是完结笔画尾部的外型。发力和锋变的各种窍门,也就会集表如今这三个纤细环节之中。在这三个环节中,每一个环节都会直接影响一个笔画的外型。因而,它是用笔最根本的窍门环节,对笔法的研讨也就有必要着眼于这三个详细的窍门环节。
* E  o4 O/ L% c  {用手、腕、臂的发力来操控和调领锋毫,使用锋变来完结这三个环节,并进行点画的描写,就是用笔的要害。古人研讨笔法最经典的效果莫如“永字八法”,尽管它仍是残损的理论(如:心钩、鹅钩、之捺等,这些极为重要的笔画,只一个“永”字无法包含其间,阐明它仍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但其实习辅导含义确是严重的。咱们仔细剖析“策、勒、弩、趯、侧、掠、啄、磔”八字,实际上讲的就是一个控笔发力的疑问。7 e1 \0 q3 w1 ~9 G. Y* Y$ n
因为发力办法的不相同而致使锋变的不相同,又因为锋变的不相同而致使点画的形状不相同。故而才构成了“楷书笔法”、“篆书笔法”、“隶书笔法”、行书笔法”、“草书笔法”的五种笔法分类。$ ]  N0 W" u7 D2 q0 r
五种字体各有各的首要笔法特征,篆书的“铁线玉箸”、隶书的“蚕头雁尾”、楷书的“永字八法”、行草书的“绞转绵绵”等既是。在同一种字体之中,无论其特性是怎么改变,在点画的描写,或者说在发力办法和锋变上,都有着非常显着的共性特征和特性特征。《张迁碑》与《曹全碑》比拟,共性是“波磔”和“蚕头雁尾”,差异是一方一圆、一刚一柔。柳楷和颜楷比拟,共性是“藏头护尾”与“八法”,差异是一骨一筋、一峻一朴。
( }: [( g7 t$ J0 `: U这些差异的构成,无疑是锋变的效果。由此,咱们又可以推断出,特性特性的构成,很大程度上是原于特性化的运笔发力办法和特性化的锋变上。大家称米芾的“刷”、东坡的“画”、山沟的“描”,就是对他们特性锋变窍门最典型最恰当的描述。也正因为他们各自的这种共同的锋变窍门,才构成了他们各自的书风,才构成了宋代“尚意”的书风。这种比方比比皆是。
. x1 D, s. z/ i3 |4 B3 ?$ r锋变的起伏与发力的办法有直接联系,重发力,锋变的起伏大,笔画粗大健壮;轻发力,锋变的起伏小,笔画纤细;爽发力,笔画挺而柔;缓发力,笔画劲而朴,使用侧锋锋变,笔画方峻;用中锋锋变笔画圆浑。
8 Y7 |( p; {" T' P. _* P不论怎么发力与锋变,有必要是以描写精确而高质量的点画线条为意图的。若求点画线条外型的精确,首要是要发力与锋变的精确。不相同的点画,不相同的字体,不相同的特性,需求不相同的发力办法和锋变窍门。6 B; v2 O; r2 s$ a# c1 i1 S
二、“线性”疑问
7 B# K/ g  [% q- u- N所谓“线性”,系指著作具有共同的锋变窍门,一起,具有必定的规则性、统一性的点画线条所体现出来的线条特性与特征。
' Q$ Q' Z2 [1 h6 ]古代的每一部法帖,在用笔上,简直都是一种特性化特征的详细体现。就一部详细的法帖而言,其特性的锋变窍门,会构成一种显着而共同的“线性”特征。如朱耷的著作就很具典型含义。他运笔选用均匀式的发力办法,很少重按轻提,锋变的起伏很小,点画线条粗细均匀,所以,他的线条就有他个人共同而显着的“线性”特征。不必看整幅著作,只看一个字,就可以经过其“线性”特征断定为朱耷手笔。咱们还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取王铎、郑燮、张瑞图、何绍基、康有为、赵之谦书通通撕成碎片,搅和之后再进行别离,挑选时必定不会有啥艰难,因为他们各自笔下的线条是极具特性化的,这种特性化线性的信息就储存在只字片纸之中,剖析它们是非常简略的事。二王、欧褚、黄米、董赵等,莫不如此。因而可证,“线性”是构成特性笔法特性特征的会集体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线性”是由五个有些构成的:
- ]5 s8 h' R( K# I, m2 b  g  z1、线形3 e0 D' @0 O3 @0 N/ Q) s6 n
线形,系指点画的详细外型。它是笔法的详细体现。7 ~  x. Y4 b" X7 K# a. c0 g
无论书法的何种书体与字体,每一点、每一画都有切当的外型。“蚕头雁尾”、“铁柱悬针”等既是。有的比拟形象一些,可以以物类比拟,有的或者说很多点画,就很难以物类相拟对,可是,每一个点画都有着切当的形状外型。这种外型是指具有审美含义的外型,而不是指那些“肉饼”、“死蛇” 类的败笔笔形。: e4 m2 l6 A' I! i; g  F
2、线质
4 q9 I! j+ z6 O; z线质,系指点画的质地和质感。它是笔法的体现力地点。
; ~) M$ s+ ~; e( W1 P7 _3 C书法的点画线条应该是非常具有体现力的。这种体现力就表如今点线的质地和质感上。它是书法特有的方式窍门言语。有的赋有弹性,如“铁线”;有的体现苍劲,如“万岁枯藤”;有的表达潇洒,如“彩带”;有的展现刚健,如“铁画银钩”等等。它具有审美特质,并用以表达烘托著作的特性气味。不是指那种“死蛇挂树”、“煮烂的面条”之类的败笔质感。1 y  d4 u3 R6 P
3、线色
/ {- P+ j1 @& c6 R线色,系指线条的墨色与层次。它是笔法的神采地点。
* m4 w) {# W, ~! C书法的点画不只是一种墨色,有浓淡、枯润、浅深等等差异和改变。“重若崩云,轻如蝉翼”既是。它是点画线条要体现的重要内容。所谓“墨出神采”就是指详细的线色而言,线条丰厚的墨色层次改变,会更加拓宽丰厚线条的体现力。不是指那种“墨猪”、“失血”之类的败墨之笔。8 E( I2 O; K5 l" [: E
4、线向1 {5 X/ C9 t: W# c+ s1 c5 |* `/ B
线向,系指点画的运笔走向和点画回视的方向。它是笔法的动态地点。
$ ]9 R  D* g8 v/ O在书写的进程中,若是点画的走向有必定的规则性,就会构成一种势。这种势对特性会起很大效果。横平竖直体现稳和,横翘竖倾体现险绝。若是运用得好,会使著作更详细现力,若是运用得欠好,则会成为习性笔病。; B* v+ t3 C7 ?7 [
5、线位
  g+ F5 Z# q. x: o5 C: c线位,系指点画的方位。它也是笔法的动态地点。# K6 l$ p- I. T( O0 w' J5 S* o/ R
一字之每一笔,都有相对固定的方位,这是汉字自身的规则与约束。不相同的字体有不相同的规则和规则,篆、隶、楷相对谨慎对称,其点画的方位可移动的起伏非常小。行、草的点画方位移变性非常大,有很强的可塑性,随意性。行、草点画的方位可做左右、上下的移动,这种点画方位的交织与移位,会发生聚散、正欹、开合等动态效果。并会直接影响字的全体外型,会使字势发生独特的改变,使著作的体现力更加生动。不是“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无度蹂躏汉字的那种混涂乱抹。4 ]& ~* P* v& s. E7 }
在构成线性的五个方面中,线形、线质、线色是最中心的内容,其间线形又是第一位的,因为,其他都是以线形为依托才干体现出来的。
, ]0 U$ `$ a: d; d2 q+ f4 k三、中锋与侧锋、圆笔与方笔
. j9 h  x, |* H6 ~书写之际,运笔的方向和锋变总是处在改变之中的,笔迹总是构成短线、长线、直线、弧线的重复变换穿插。笔锋常常是由中锋而转变为侧锋,又由侧锋而转变为中锋,这样的重复变换。发力的意图,就是调领锋毫完结这样的变换并描写点画。向来大家对中锋侧锋的研讨给予了很大重视。, ^0 Q$ M# J) T: Z9 v( O
以往,大家对中锋的判别比拟共同,“令笔心在画中行”就是中锋笔法的中心窍门。咱们的了解是,其间锋就是指毛笔的主毫,将主毫调领中正,使用主毫锋变描写点画的办法,既中锋的典型笔法。但对侧锋的判别则无所适从,咱们以为,侧锋指的是毛笔的副毫,操控副毫锋变描写点画,一起,也包含用锋尖描写点画,既为侧锋笔法的窍门地点。
2 |' q4 v2 z9 F7 ?' X/ d8 x- K鉴此,咱们对中锋与侧锋的判别是:
4 {% C9 p; l0 D$ I中锋用笔的中心是对“主毫”和“正锋”的控锋锋变窍门。
5 j6 y2 |) @( j$ Y% |2 K8 [. \侧锋用笔的中心是对“副毫”和“锋尖”的控锋锋变窍门。/ D2 \5 q! _! Z
有些论家对侧锋存有成见,其结症是在侧锋与偏锋的差异和判别上。偏锋与侧锋的本质差异就在于,侧锋与中锋相同,也是笔法窍门中优秀的窍门,偏锋则是败笔。侧锋的线形、线质具有丰厚的外型和体现力,并具有多方面的审美本质,它可以充沛表达和烘托著作的特性与气味。偏锋的锋变则有着典型的病笔形状,锋尖与副毫(笔肚)各在一侧运转,其线形必定呈一侧滑润,另一侧锯齿状,线形、线质非常低劣。侧锋与偏锋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 Q* T2 ^) F5 ?9 V* ?
经过研讨咱们发现,凡圆笔者,首要是以中锋来描写的;凡方笔者,首要是以侧锋来描写的。# ?. \; t, R- j( p) T
一个笔画的方与圆,首要表如今笔画的两头和笔画中部的转机处。此外,圆笔的锋变又首要表如今点画的粗细、长短、曲直上;方笔的锋变又首要表如今点画的锋芒、方折处。! l2 P" ^. d. F6 c! ~+ L, C
方笔的锋变窍门,要害是对副毫和锋尖的操控,点画的锋芒是用副毫和锋尖描写出来的。在魏碑的笔法窍门中,侧锋的用笔占有很大比重。被认定为“方笔之极则” 的《始平公造像》的方笔,就须用侧锋锋变窍门。
3 w7 n7 J5 C) _( K; j% F以横为例:入笔侧锋切锋而入,随即翻锋右行,收笔切锋收回。入笔切锋是用笔尖和笔肚描写笔画首端的方笔笔形,翻锋是为了由侧锋变为中锋,收笔切收是用笔肚副毫描写结尾的锋芒。在折笔处的方与圆要看折笔的程度,直折之笔为方笔,弧折之笔为圆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毫无疑问,中锋用笔在笔法窍门中是占主导地位,在实习中咱们发现,任何人在运笔时,是很难做到肯定地笔笔中锋的,都是中侧间互的。故而才有“取险”、“取妍”之说。
- X  x' u9 g$ T  G; i在古典法书之中,任何字体都有方圆之笔的存在。方笔典型的典范有:篆书《天发神忏碑》、隶书《张迁碑》、楷书《始平公造像》。赵之谦的行书具有显着的方笔颜色。草书根本是以圆笔为主,也偶有少数方笔的成分存在。圆笔典型的典范非常之多,很多的金文、小篆简直都属圆笔系列,隶、楷、行大多方圆兼备。" ]  s4 n& e9 `8 F
四、用笔的“发力点”疑问9 {% B; N2 ~# k
在前面所述的锋变与发力疑问之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疑问是“发力点”疑问。所谓“发力点”是指在运笔进程中,手臂用力最重之处和锋变最大之处。
9 y. X: b8 h  d' ~% s! l) C书法笔法的改变是极为杂乱的,特别是行草书,很难以定量剖析。在“发力点”这个疑问上改变就非常杂乱。咱们发如今传统经典行草法帖中,古人在“发力点”窍门的运用上是非常有机巧的,手法也是非常多样的。咱们剖析大体有,惯例式(或称经典式)、均衡式和变异式三种“发力点”的窍门。
+ _" X7 U1 X8 X5 G6 z惯例式的“发力点”首要在笔画的两头和直折处,其“发力点”相比照拟固定。比方汉隶和唐楷比拟典型。不论其特性是有多大差异,但在每一笔发力的方位上是非常固定的。凡隶书“蚕头”和“雁尾”的部位必是“发力点”;凡楷书“藏入”、“顿收”、“折笔”和“钩根”的部位必是“发力点”的方位。行草书中王羲之、董其昌、赵子昂是典型之例,特别是赵子昂更趋于经典化,其“发力点”简直彻底遵循楷法规则。其特性是整齐、平稳和娴雅。
1 W% b" t! ^* J2 m, D2 ~均衡式的“发力点”实际上是没有明晰的发力点。小篆一系比拟典型,特别铁线更为典型。朱耷、怀素的草字也具有显着的均衡“发力点”的特征。
$ x( g, U- U! U" B. m% E, x( I* F" s变异式的“发力点‘可能是落在点画的任何部位。相当多的魏碑楷书具有明晰的这点特征。与惯例经典式的”发力点“比拟,咱们发现,它有的按惯例”发力点“发力,更多的是不按惯例的”发力点“发力。如以撇为例,惯例的”发力点“是在起笔处,极为罕见将’发力点”下移到别处,而北碑撇的“发力点‘可以设在这一笔的任何部位。这种”发力点“的变异会直接形成线形的变异和特性上的差异。故而构成了北碑的一石一格、一石一貌的表象。内行书系统中,在“发力点”上变异较大较显着的当属米芾、郑燮、王铎和张瑞图。米芾、郑燮和王铎是从惯例经典式“发力点”窍门和锋变中蜕变而来,而张瑞图的“发力点”与锋异变则走向了特殊。2 x- A5 q1 X5 A; b2 s3 W
当运笔均衡发力时,锋变小,点画多显长短之别而少重轻之异,其节奏也就不明晰明快;当运笔不均衡发力时,锋变跌宕,点画线形改变必定丰厚,节奏天然明晰激烈。" u/ I5 g5 |! V9 i4 G6 h3 f5 [
在评估笔法的好坏高低时,审其“发力点”能否精确而精到,“发力点”的变异能否精妙而奇巧,应该是一条不该无视的规范。因为它可以直接反映出版者的功力和造就。
$ a& z! ^9 X" x五、编缉的概念
6 d8 c% ^. r( Y% U在笔法窍门中,编缉的概念是非常需求着重的,特别是篆、隶、楷,编缉至关重要。
9 v- c& t- u6 o) ]( W% s之所以称为“编缉”,是因为它在一字之中充任最首要的人物。编缉有三个首要功用特色:
; E* O1 y, ^7 ]; j0 F' e1、 占有重要方位,起一字的主体支撑效果。
" x# Y: Q9 R5 `/ c2、 笔画最长,书写难度最大的一笔。; y6 ^% V0 d' L3 T2 t! {) n
3、 体现力最强的一笔。! s7 P# x8 Q# x  F9 I5 j
篆、隶、楷的编缉通常是比拟安稳的,变异起伏比拟小。行、草的编缉极不安稳,其变异的起伏非常大。所以,在篆、隶、楷的创造中,编缉是不能呈现败笔表象的。若是严苛一点,一幅著作之中、甚至连一笔的败笔也不能呈现。编缉若写败,整字则必败,一字已败,通篇失容。当咱们在审视一件楷书著作时,若是有一个字的编缉呈现败笔,那么,咱们就会发现,这个字是整幅字中最显最跳的一个字,败笔的露出特别显着。 所以,篆、隶、楷的创造对编缉的需求是极为严厉和挑剔的。5 f& J4 X) s& v3 Q8 b
古人对编缉的研讨也多有论说,刘熙载在《艺概》中有:“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编缉,为余笔所拱向。编缉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3 ~; v( |  f5 ]" l行、草书的创造,在编缉的掌握上要比篆、隶、楷杂乱得多,其难度也大得多。杂乱的缘由是考究变异,编缉可以变异成副笔,编缉自身也可以有各种外型的变异。难度大的缘由是,不但要精并且要具有丰厚的体现力。
# o" [3 v: I. ~9 R5 I行、草书不仅仅编缉变异,副笔的变异更大,副笔有时可变为编缉,更多的是自身的变异。当副笔和编缉的功用特色发作改变时,对变异的副笔须作编缉对待。因为行、草书的创造有即兴性和随意性的特色,“同字不相同貌,同笔不相同形”是行、草书创造的重要窍门规则。它更须作者要具有较强的控锋才干、改变才干、应变才干、体现力以及对字型的组塑才干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笔速疑问5 n! @5 ^# E; M* F7 H! E
在笔法窍门中,运笔的速度是肯定不行无视的窍门之一。笔速不只是一个简略的快与慢的疑问,它与所要书写的墨色、字体,所要体现的特性、节奏有着极为亲近的联系。笔速自身既能完美地体现这几个方面,又要遭到这几个方面的制约。
- |$ k9 O/ t4 N- e( O1、 笔速与墨色的联系
, ?- e2 h2 E$ g: D2 o* Y4 G3 T" t用墨的中心窍门是“纸墨相发”,用墨的要害窍门是施墨。因为水墨落到纸上有渗化的特性,所以,施墨之时有必要要掌握准尺度,不然失控就会败墨,失掉墨韵。
: s( P; r0 f( D! p其规则是:“饱笔渗化快,渴笔渗化慢”(其间墨的水分巨细和纸质的吸水性巨细不能疏忽)。为使墨的操控精确而合度,怎么掌握笔速就是要害环节了。
8 T' r9 D# @! h4 d# ?6 G7 O7 T; a/ ?其办法是:“饱笔须快,渴笔宜慢”。
2 Y, O3 Z0 t8 \! j) a  K例如内行草书的创造中,当毛笔蘸一次墨之后,要接连书写若干字,笔含之墨就有一个由多而渐少的进程,而行笔的速度也要有一个由快而渐慢的进程。这是一个有规则的进程。若是不按这个规则运笔,饱笔反慢运,渴笔却快行,那纸上之墨必定乌烟瘴气。前段漫漶不清,后段苍白乏色,也就无所谓墨韵而言了。行、草书的墨色注重浓淡、枯涩、燥润、真假的改变,因而,对笔速也就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有必要具有高速与低速的驭笔才干窍门,才干体现行草书的墨色墨韵。% w- V2 V2 U% H1 Y- j9 |: c$ ]) Y
在篆、隶、楷的创造中,笔速需求匀和,通常情况下反差较小,大多选用中低档的速度。缘由是,这类字体的墨色反差较小,书写时笔中所含之墨不宜太饱,不宜太渴。笔速与墨色是互为体现的联系,又是互为制约的联系。
& C" n: u8 t) t2、 笔速与字体的联系
+ C* J1 f) E3 a/ g& }# u& I不相同的字体对笔速有不相同的需求。篆、隶、楷的笔法是笔笔独立的,又要强笔画的描写。这样,在点画的书写中,运笔的速度就很难加速。别的,这几种字体的规矩根本是成行成列,一格一字,字字独立,字与字之间没有绵互萦带联系,故而,很难以快档笔速运笔。
3 e2 }6 ~* {! b- o( F5 O$ h行、草书的笔法有很大的自在度,笔画的长短、粗细随机可变,直线、弧线可任意组合,笔势可断可连,单字中可连笔,数个字可羁绊。这些都为笔速的加速供给了有利的条件,或可以说,供给了既可以加速又可以怠慢的条件。) j$ {( U' m4 U+ V& P
3、 笔速与特性的联系
/ i* D# u8 f9 [8 I" E窍门体现特性,特性制约窍门。笔速是笔法中的窍门,故而,笔速与特性是互为体现,互为制约的联系。特性安静一路,笔速须稳和;狂狷一路,笔速要急掣;古拙一路,笔速应迟涩,等等。内行、草书中,这种特性的多样性与笔速的多变性是共存共生的。行草属动态字体,特性差异极大,其笔速的改变差异特别显着。它需求书写者,有必要能对各档的笔速,都要有很强很熟练的驾御才干,才干很好地掌握特性。相同是王羲之的著作,其笔速不相同,特性不相同。《兰亭》笔速相对慢,《月仪》笔速快。这类比方不乏其人。5 a! l* b3 }; N; I
篆、隶、楷虽属静态字体,但在特性上是非常多元化的。以唐楷为例,禇遂良笔速快,欧阳询笔速中,颜真卿笔速慢。笔速的快慢对特性的体现会发生直接的影响。: X6 f8 `/ W  H: d1 ]) o
由此可知,特性对笔速的需求是非常严厉的,笔速对特性的体现是需求尺度的。, i0 T1 M5 H- x5 X! z$ _
4、 笔速与节奏的联系
8 f) ~$ e5 w1 D/ U$ H从严厉的含义上讲,任何字体在创造上,都有必要要有节奏韵律的展现。单从点画线条的角度上看,粗与细、重与轻、长与短以及迟涩与流通、慎重与豪放等等,都是构成节奏的根本要素。这种比照愈是激烈,节奏就更加跳荡。迟涩和慎重之笔必定是慢行的,流通与豪放之笔必定是方便的。
& K! e. Q& D6 l/ Y% A行、草书的书写,快慢徐急、重轻粗细、巨细收放的改变很大,所以就不是等匀的运笔速度。这是行草书创造非常重要的笔法窍门。7 K) b5 L7 E  h" k6 X: R& P& Z- d
篆、隶、楷书的书写,尽管不比行草的节奏反差大,其间也有节奏掌握的疑问。或某字凝重,或某字潇洒,须依行气节奏的需求而有所改变,笔速的掌握亦当随之而改变。( Q. D; j' |& r* H" p( L, r
疾速的运笔与纤细的描写是一对对立,笔速越快,发力与锋变失控的几率越大。所谓练笔,练的就是要处理这对对立,练的就是快且精,练的就是能驾御各档的笔速来写出精巧的点画线条和精彩的汉字外型。
3 ?1 O; u7 G/ ^4 ?* q8 w- U七、接连书写的控锋疑问% z" z+ E, }4 d2 N5 X! h
不相同的字体在书写时有不相同的控锋窍门。篆、隶、楷在书写时的调锋进程可以比拟自在,也就是说,当锋变失控或不抱负时,可以并答应随时中止,可以在砚盖大将锋理顺。因为,这类静态字体的笔画是独立的,一笔写完,毛笔要脱离纸面,然后写下一笔,每笔之间有一小的中止间歇,所以,在书写的途中有可以搁笔理毫的时机。这种调度锋毫的办法,咱们称之为“纸外调锋”。
8 F: g. n  k* r, `1 S7 b行、草书写时的调锋与篆、隶、楷有很大差异,因为,它有笔意的联接,气韵的通贯疑问。因为这种笔意气韵需求上制约,使得在书写进程中不能随意中止,不然,行气会气断意阻。写行、草时有必要是要接连书写的,这样,就需求书写之际边写边调锋,其调锋的进程须在书写的一会儿完结。这种调锋办法,咱们称之为“纸上调锋”。
+ a) Z8 n! N( q行、草书接连书写的窍门往往与其它的窍门羁绊在一起。首要,与笔速有关。没有笔速也就无从谈接连书写的疑问。其次,与掌握线性的窍门关联。行、草书线形的改变非常杂乱,接连书写,霎时纸上调锋,要写出高质量的点线。第三,与字法、规矩关联联。要注重字形的组塑、行气的通贯和规矩的调和等等。第四,与墨法窍门联系严密。行书考究墨的层次,考究行气间的蘸墨点,只有笔在蘸墨时才是间歇与理毫之处。一再搁笔蘸墨必定打乱接连书写的节奏。第五,与特性款式等联系亲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外,接连书写的窍门与其它非窍门要素也往往羁绊在一起。如文字内容和字的巨细要素,书写时几案的宽窄与纸的移动要素,等等。可知接连书写的窍门其难度是不容无视的。
; n# V1 q5 q6 E/ N. m' `2 \本文来自兰亭网,如有转载请保留www.lantingwang.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9-16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亦正亦奇的著论---浅论《素书》
( X# W. [8 A  `/ b6 i/ l时间:2013-03-07 19:24来源:兰亭网|www.lantingwang.net 作者:admin 点击: 111 次
. d6 s* @% y5 v: g1 e对于如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至今论著颇多,《素书》是其中集大成者。它集诸子思想精髓于一身,却又独树一帜,自成一体,是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闪烁着古老智慧的光彩。; k" p# q0 g/ ^- j6 K
《素书》是秦人黄石公所著,其身世极富神秘色彩,张良得此书而决胜于千里之外,死后以之陪葬。晋乱掘墓,此书才重见天日。全书一千三百三十六字,有原始、求人之志,是以道家思想为宗旨,集儒、法、兵的思想发挥道的作用及功能,同时以道、德、仁、义、礼为立身治国的根本、揆度宇宙万物自然运化的理数,以此认识事物,对应事物、处理事物的智能之作。把道,德、仁、义、礼融为一体,书中蕴含着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着古代圣贤对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思考。相传黄石公子圯桥密授张良此书,张良仅用十之一二,便助刘邦灭项羽,兴大汉,并能以此书明哲保身,得享天年。《图解黄石公素书》以简洁易懂的文字匹配新颖而富有想象的图画,对《素书》中的智慧和哲理进行了充分的解读,对《素书》的主题——“人”的问题予以深入的阐释,让读者获得高屋建瓴的人生谋略。《图解黄石公素书》蕴含着极大的智慧,用心参研,定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0 s. y- L/ y. s* x) N$ U* `& K) H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南怀瑾先生提倡“经视合参”,我们研讨经史,一者缅古怀今,一者继承民族之血传承,一者以往事之事给今人借鉴,与古人共风流。  f, @" G) m) b0 G; ?
本文来自兰亭网,如有转载请保留www.lantingwang.net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