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40
- 注册时间
- 2006-11-24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936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按:此文乃美术批评家郑志刚为《书画世界》“围观”专栏而作,见该刊2013年7月号。
5 H* h: U% j3 W7 p1 z* L
' i6 Y) k Q. N* Q# c: ] “浙派五老”爬梳0 B( [* ~/ u/ h
郑志刚) q) ^5 Z* M* `' {- m5 f9 \# {
据中国美术家协会网、凤凰网、浙江在线等多家网媒报道,2013年5月23日17时,中国美术学院原副院长宋忠元,病殁于杭州,享年82岁。; K5 p9 j( X8 c4 w4 h2 _' m0 ?
6 t: ?% B W2 T" U1 F* Y宋忠元与方增先、周昌谷、李震坚、顾生岳,并称浙派人物画“开山五老”。“浙派人物画”是建国后中国画领域一个不容漠视的重要存在。如果没有“浙派人物画”,当代中国画史就要被改写。这个概念肇端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直接动因是“文艺要为工农兵大众服务”,创作理念是“洋为中用,引西润中”,实施手法是“将西画之造型方略与传统国画之笔墨意味,熬为一锅粥”。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浙派人物画”虽为浙江产物,却万不可以“浙江人物画”轻率代之。相较而论,前者紧凑而华彩,后者却松弛而庸常。客观地说,“浙派人物画”是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院)枝头结出的一枚红果。
' v+ x# k$ ~) J: K# F7 M% l8 g4 L; s: Z7 H: @$ h' @( C' G+ O6 _
有意思的是,西北大漠中的敦煌壁画,曾为诞生于江南灵秀之地的“浙派人物画”,提供过丰厚滋养。据宋忠元生前谈及,关于“浙派人物画”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1954年,他与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一起,随邓白、史岩等先生到莫高窟临摹古壁画,回杭州后颇有心得,萌生了“广泛汲纳传统绘画养分,深入表现现实生活”的想法。当时所谓的表现生活,说白了就是倾情讴歌工农兵,创作心态很纯粹,反映到画面上,自有一种单纯明丽之美。- e$ x7 a2 _: @* l! ^1 g
& l n, g; Z) g! d. V
“浙派人物画”之所以蜚声画坛,与其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整套成熟的创作技法有关。所谓“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没有可操作性极强的具体技法作支撑,欲成佳制尚且不能,遑论立门开派。“浙派人物画”既重泰西“结构素描”,又着意强调“在光影、凹凸中彰显中国书法线条”,努力将白描、速写和默写结合起来,同时不放松山水、花鸟画甚至古诗文的日常训练与积养。在1980年代中期以前的浙江美院中国人物画专业,如是“程式化”教学,坚定得不容分说。以方增先为例,在其《粒粒皆辛苦》(作于1955年)、《说红书》(1964年)、《艳阳天》(1975年)、《母亲》(1989年作,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家乡板凳龙》(2002年)等画作及《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结构素描》、《人物画的造型问题》等专著中,“浙派”印痕俯拾可见。对中国传统绘画元素的重视,体现在诸如“敦煌千佛洞元代壁画中,常常在一个画里同时运用三种以上的线条。用铁线来描头面、手、脚等,表现肌肉具有弹性的质感。用兰叶描来画衣裙、飘带等,表现绸布质料轻薄的质感。还用游丝描来表现发须”(《怎样画水墨人物画》)等论述之中。
+ U3 Y9 G( l# k9 K* E6 o# d. Q& w2 C! U# W8 z( n
在学习民间绘画遗存方面,宋忠元堪称痴者。他最初学油画,后转攻国画,专意于工笔人物画,对敦煌莫高窟、山西永乐宫等佛道题材的壁画,巨量临摹,斩获甚夥。他创作的《岳飞像》、《藏女》、《文成公主入藏图》,尤其是为杭州岳王庙绘制的大型壁画《郾城大捷》,皆吸收了永乐宫元代壁画的重彩装饰风格。宋氏诸画中,我个人最喜欢作于1970年代、入选第五届全国美展的《一路茶香春意浓》。这件横幅镜心,饱溢着某种极致的明澈与浓丽,将特定年代中国人不可思议的“童真”状态,进行了定格描绘,技法上或受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及仇英、陈洪绶等明人卷轴画之沾溉。9 \/ f, B1 v! \4 _* @ i
' o* i$ d0 m3 c! t; ~
“浙派五老”中,宋忠元简凝而又匀净的工笔人物画风,实际上是他耿直、谨细、淡泊、谦恳性格的倒影。说白了,这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实人。老实人在现实利益方面往往要吃点亏,宋氏即一门心思埋首耕耘,对炒作包装之道不甚措意者;以代表作《两个羊羔》(甘南藏区题材,画于1954年)一举成名、被潘天寿誉为“最有才气的青年学生”的周昌谷,主事写意人物,兼擅花鸟,著有《意笔人物画技法探索》,惟天不假年,撄疾亡于1986年;李震坚意笔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素描靡不能为,造型准确,笔墨苍润,逝于1992年,享七秩寿;2012年9月,85岁的顾生岳(有过“卖画伤害艺术”言论)遽归道山,其工笔人物朴简高古,人物速写洗练传神,主要作品有《少女与大佛》、《弘一法师》等。, I) d& @; C* p5 l
( L! ?7 p* A9 p8 W/ j4 B; ~
“五老”去其四,独余方增先,亦老耄矣。2013年初,方增先与孙其峰、杨之光、李焕民、侯一民、詹建俊同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兹奖乃中宣部批准设立,文化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主办,中国美协承办的国家级美术最高奖。在大陆文艺界,光鲜奖项与实际水准每不相厮称,但方增先算是例外,鄙见绝非虚美。他强力学习过任伯年,复请益于吴昌硕高足王个簃,有极扎实的素描底子、极清醒而强烈的中国笔墨意识,书法造诣也不错,此外竟然还将实践之甘苦,经缜密之思考,落实为系列理论著述。征诸其画作,尊古破古、尚法变法,或蕴藉婉委,或郁苍浑凝,功力、性灵、修养、情操、个性,莫不奔趋腕底。( C* Z6 P$ `0 m2 L% ~1 m
, \" r! r& x! N1 g4 z将方增先视为“浙派人物画”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或许是恰当的。事实上,方氏身上的艺术成分很复杂,单就水墨人物画创作而言,他横跨“浙派”(直接启迪了吴山明、刘国辉等)与“海派”,又影响了“京派”(属于“蒋兆和体系”的周思聪、卢沉等人即曾借鉴方增先)。时序无情,人生圆缺,作为“浙派五老”之硕果仅存者,我们对方先生最想说的四个字是:多活几年。1 e* a1 t, K5 Y R L& K
8 l% ^6 c8 b% W3 i
3 _& G$ @5 Y% e1 p* s4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