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50
- 注册时间
- 2011-2-23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981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3-5-20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2.哈锐(1862年—1932年),字蜕庵,回族,甘肃天水人,祖籍福建。出自中医学世家,19岁入陇南书院,21岁乡试中举.31岁光绪壬辰科(1892年)会试,初战告捷成为进士,又考入翰林院庶吉士,获得了科举场中很高的荣誉。成为中国回族文化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翰林公。1895年哈锐考试散馆签分刑部四川司主事,不久,因母殁返里,守孝三年。当回京供职时正值“戊戌变法”与“庚子之变”。“戊戌变法”失败后哈锐的恩师翁同和作为光绪帝的师傅、智囊,被慈禧开缺回籍,哈锐由此也受到牵连。于1898年10月不得不返回故乡。1902年再至京师。1905年报牒吏部。1906年起先后出任四川壁山、宜宾、乐山等县知县。民国初回天水兴办实业、教育以及地方公益事业,事迹突出,功勋卓著,品德高尚,望重乡里。民称“哈瀚林公”。3 i* k. F: C" Y2 U4 t
! X4 `% F. B( C3 ~: H主要事迹
$ w0 E: G9 a8 k, O- l- x$ h d* o4 ]2 t. v# G& m2 _. n
兴办实业2 {, {2 X. o- p5 O, v" I
3 E/ N& ~5 j3 U7 A8 R1917年夏,哈锐于离川返甘,利用天水小陇山林区木材资源开厂生产火柴。当年9月,哈锐携眷辗转归里,随后,筹集股金、选址建厂、招募技术人员的活动全面展开。哈锐早以前清翰林入官,学博识广,在家乡久著声誉,加以搭档胡子瞻精通商情,素孚人望,因而筹备工作进展极其顺利,地方富商巨室闻风响应,1918年底就募得股金白银(当时通用货币)三万二千两(每股50两,共640股)。购得市区合作巷原黄家烟房为厂址;在小陇山林区党家川设立山厂,生产火柴梗、火柴盒片;在甘泉寺元店附近建外厂,加工、运送山货原料;派人去重庆聘请技师、购买生产设备,研制出黄磷火柴。1919年3月召开第一次股东会议,决定设立董事会,选出张仲武为董事长,哈锐为经理,胡子瞻为副经理,王鼎山为监理,同时报请立案注册,成立“天水炳新火柴股份有限公司”,以“雄鸡”为注册商标,1920年正式投入生产,时哈锐已57岁。“雄鸡”牌火柴投入市场后,先以质量优于陕西宁羌“松鹤”牌火柴而占领陇南市场,渐次扩及陇东、河西一带。半年后,又开发出发火迅速而相对安全的“山羊”赤磷火柴,更受消费者好评。炳新声誉日增,产品销路日旺,行销陕西、青海,在西北市场占有很大份额。1921年到1930年10年间,由日产7箱到20箱上下(每箱100包,每包6小封,每封72盒,每盒100枝火柴),年总产值达15万元以上。
$ h$ e3 u, q* _/ P" C+ ^
w; U- k6 J; x& Z7 J文化教育
3 V/ o5 k0 }( q8 ]" X6 ^. m4 M3 j" R# I+ S) {
1926年前后,他在公司内开办职工文化培训班、业务培训班、职工子弟讲习所,以夜校形式使职工及其子弟学技术、学文化。并在公司附近创办“炳新小学”,免费招收街道居民儿童入学。“翰林办学”至今在天水传为佳话。他还被推举为社长,主持“从古学社”。该学社是由当地一些文人自筹资金举办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教育团体,位于市区伏羲庙内,由学员唱诗写文,优者授奖,并予刊印。另外,哈锐还主持编写志书,延续地方历史文化。
. J& n! T, h1 r3 Z( U. v) o# m; e9 \& B% _7 F, Q/ y {
城市建设
; z# |' t, Z( ^1 ^) X3 `+ C
8 d) k4 K1 X( _4 ]哈锐离川归里后,时任陇南镇守使的孔繁锦“惜名誉礼士绅”,多次“情意恳到”地聘请哈担任镇守使署顾问,对哈“七八年如一日”的尊重。哈受任顾问一职,“遇事尽言,多见采纳”,积极支持孔繁锦从事地方建设。孔“好兴土木”,他在任期间天水城市建设面貌发生了显著改观,这与哈锐的作用不无关系。当时完成的城市建设工程主要有:开通天水通往周边12县的大车道,道路总长2800多里,打通了天水城的四面出入口,对外交通有所改善;对大城通西关的南向迂绕街道裁弯、直达西关后街,俗称新街,整修大城路段,用石子砌成街道,使大城路面宽达6米,可通私人轿车;1919年,在东校场(现岷山机械厂附近)第一次引进发电设备,后迁至秦州东大街,修厂房、装设备,定名为天水开明电灯公司(亦称电灯电话局),发电容量30千瓦,向城内主要公馆、商户及衙门等168户包灯593盏供电照明,并第一次在大城一带街道架设了路灯137盏,使天水成为甘肃省第一个出现路灯的城市。& A% e+ ]5 u9 |4 Y2 k
4 [4 f6 W% c* T! _* o' k0 m5 m6 k! W民族团结
5 C; z5 i# E" T' A" s
" W r* ]* w9 z5 ^ s6 W作为回族,哈锐对回汉团结有诸多贡献。当时西北地区灾荒严重,战乱迭兴,民族矛盾激化,而哈锐则从大局出发,倾力保全天水地方安全和回汉民族团结。1928年,河州回族马仲英率众攻天水,吉鸿昌将军以奇兵挫其锐,使此陇上名城得保无恙,地方父老,感戴颂扬。哈锐亦衷心感动,断然捐弃民族偏见,为吉将军写下了发自肺腑的赞颂之辞。当吉将军将俘虏数人交于哈锐处置时,哈又能宽厚为怀,对俘虏教育开导,待事平后发放盘缠予以放归。充分体现了他开明大义、维护民族关系的高远眼光。十数年中,每遇回族军队攻打天水城,为不致城市遭毁、民众遭难,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奋身前往,以其学识和威望劝说围攻者,晓以利害,努力化解干戈。- W6 x$ I* j3 V+ D1 _9 J
# ~- J, Q, L4 I! }3 P5 u# T
哈锐故居
7 D0 Q/ E1 j1 A( y. G0 R2 K9 u/ q
如今的哈锐故居位于天水市区澄源巷13、17号院,原为一进三院,现存二院,坐北向南,大门设在东南角。全院前堂后寝,主厅房为两层木楼房,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平方米。共有房屋35间,均为土木结构,保存完整。2003年7月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 |% t$ q5 ~; a N1 z
5 v b0 [; k( {7 h( @哈锐故居院内由正门、天井、影壁、垂花门、倒坐、厢房、过厅、两层主楼厅房、后院两层木楼、后院门等组成。进入院内,南房倒坐3间,北面过厅5间,有副阶。中院北3间悬山顶式出檐2层木楼。前院、中院东西厢房均为3开间,后院西房3间为两层木楼,南、北厢房各3间。东向开一后门。在天水民宅院落中有两层木结构楼房二座者,并不多见,而哈氏木楼建造十分精美。
$ V# O3 s! |8 o L5 c/ u) d$ L9 T2 V# U
哈宅故居院落构思精巧,庭院与庭院空间的过渡是由过厅和厅房西侧的围棚通道来界定的。前院、中院注重中轴对称,流线型布置明确。厅堂布置在庭院深处的两层楼上,会客空间布置在楼房的底层中开间,可使人感到空间变化。内厢房均不设廊道,这里有包括庭院和天井的开敞空间。这种空间是开敞空间与封闭空间的直接对话模式,这种构建六式与其他民居建造方式有所不同,而哈氏故居建造风格独具风韵。8 a# G% `; _/ Z: j' E- j
" D5 C/ P3 U. Z2 ?' R哈锐故居中用砖、木雕刻的植物花草、各种器物图案,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暗八仙、文房四宝、太极八卦等,显示吉祥如意和趋利避害的文化构想。特别是正房的窗花图案令人寻味无穷。窗花图案称“冰梅图”,寓意着“梅花香自苦寒来”。寒梅傲雪。体现了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是主人治家思想的体现。哈宅建筑群,庭院深深,树木花草繁茂,颇有江南美景移入陇上人家之感,也有着浓郁的西部人情风土和雅风遗韵,透视出一种恬静休闲与安逸雅致的民风情趣。[1]
, J* M3 |& q: z* ^
0 ]) s Y5 t K8 L: A( i2 X0 M, r编辑本段哈锐诗歌4 N+ |5 }; d) ^* `8 {4 W9 c
8 l& u: T+ N8 N题贾宇清巢云$ p- U9 O' {4 R- O
3 }6 x' A B5 m* |& K! o' e& `! J安排月榭与风廊,无限尘劳此取偿。+ Y8 u+ D# {! D% _$ j
3 W4 j: [5 U$ T! {: B却怪投闲闲不得,一春花事费平章①。
1 W8 P. C3 @' j4 K" A3 {3 p. c; ?3 N/ u' o9 ~, i" w
【题解】贾宇清,生卒年月不详,清秦州道盐榷主事。据资料记载,1930年河州回民马廷贤因民族矛盾,率部万余人攻占天水,哈锐曾与贾宇清等绅耆名流出面调停斡旋才得以化险为夷。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两人是当时天水地方最有经济实力和影响的著名人物。贾宇清宅第之精美广阔,连作者都感叹不已,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盐榷主事一职确为“肥缺”。
! D' X2 t+ V! z. `, ^2 _: f: c
2 M( Q4 ]! b T O" a6 ]8 r【注释】
, K, m& H0 m! r& \7 c; h4 E* M, C. h1 d) E% m8 R
〔1〕平章:品评,赏析。
y* a j/ P, [# t& m, z- x' ?& T3 ^2 _3 I* s
甘谷喜晤任赓六部郎同年
( Q* ?) O( @# X
" T- G" y/ G* C- J/ u, `) y$ u% o萧然霜雪两盈头,留向秦亭①泣楚囚②。
# P" Z. {5 N! w+ P- P) W
( x- H1 P. e4 |: u5 I除却灵岩③无净土,任他沧海尽横流。& C. R4 J- g/ k7 u- p) |0 A
3 ?% m' a7 f4 ]6 L, T" t: n
何因结队纷狐鼠,不死凭人呼马牛。" x) J7 O$ ]5 T, L; X0 y/ {
' n0 y$ o4 |# H( Q/ h- R2 y2 J久别重逢三十载,刹那身世一浮沤。
/ p o& D* x# ]+ e$ y8 @% v3 r0 c6 j9 c$ M1 n
【题解】任赓六(1849年—1932年),名廷飏,甘谷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进士。辛亥后归里,闭门却扫,著有《甘谷县志》等。此诗通过喜晤挚友的心理感受,抒发了作者对乱世沧海、不死便任人宰割的不满情绪,折射出作者与同年身上的时代光斑。 d0 I8 P# w0 \+ B
' Y$ h8 l2 s/ ]. _$ a' A% J【注释】
1 H( C* N: w8 u! V" }. x, t ]" l) w; P& g: a6 o
〔1〕 秦亭:秦人发祥地,此代指包括甘谷在内的天水一带。0 I- N% P5 e. e
/ T% r. y5 B+ o5 Z$ S- |; L( y9 C& |〔2〕 楚囚:原指楚人被俘者,此指活窘迫的人。
3 S/ |4 i" A) Q# K
: x& ]7 C4 V+ t〔3〕灵岩:此喻神灵所居之地。" B0 c2 ` w- M# t
; j7 ?: u- k5 {$ C2 o7 D
春寒
3 }0 a' Q" u6 {, }' }. `0 M5 {+ w" B# x5 M Q0 ?: v
山色才如笑,无何①忽转寒。. u( x+ Y1 J7 K8 ]
) Z L$ D' }2 C4 L
看花人意懒,争树鸟声干②。! x* V4 j0 t: \
& A- C- i0 w% u, D& H拂面风微劲,围炉夜未阑。9 W: X3 e( @8 r: ~
4 N" i9 j& H% B- M( X! _诗成呵笔冻,梦醒怯衾单。
! d6 x/ O% [# K% F1 a) {5 t+ O# c1 G% g ?. m
【题解】乍暖还寒时节,天气倏忽变化,人意懒散不振,花尚羞探,鸟亦怏怏。诗歌对仗工稳,不简不丰,用词古俗结合,活泼而有雅趣。" Y: I; \7 ]/ ^, ^! x, P3 j6 a
0 B2 V+ l6 ^7 y s" \8 W d【注释】( c% G5 d! D6 L8 i4 i; T; P6 W
3 Z( f, F: ~; |# W; {$ b
〔1〕无何:没什么原因。5 U' p' @2 ~6 |8 e4 w
: ?( x/ d# ?8 Q6 u: @" L〔2〕干:涩而无味。0 Y# y: B3 ?, L v0 e& W3 g. q
, \- `4 S( @7 |9 X& b, p
九日和周子扬两首(选一)$ @- A- E" ~3 ]; f/ B G7 X' ?6 E
$ y( S+ W5 D, V8 g1 y2 Z; L
点缀高秋枫树林,浇愁莫厌酒杯深。
F' i# E5 W, D" f- D: P
. I0 j0 y, R6 R- v4 w8 S# a5 B青山有约移文①在,白发无情老境侵。
8 _/ l4 h* S' N( W% }; H% w! E* g5 d% L- B
人海十年飞万劫,仙区一刻抵千金。1 f0 x5 A) Z% s( W6 A
; w; v( C6 a: S讵②云赓唱③能为役④,久噤寒蝉偶一吟。/ T& X$ {! i" N7 ~! p; B
8 e/ J8 J& W% ?, C& V+ P; o- A【题解】周子扬(1885年—1928年),名希武,号绳之。天水人,清代禀生出身。曾任甘肃省立一中教务长、武威四中校长、宁海镇守使马麒幕僚和西宁县县长等职。曾随天水出身的甘肃忠武军统领周务学去玉树勘界和解决民族纠纷,著有《玉树调查记》。6 D7 y0 I7 U6 ~
0 b5 Q1 ?$ _& b; a【注释】
* R; m. t9 w3 ^1 l4 X; G& ]" l* p% C3 @5 n) Z2 Y
〔1〕移文:此指有关南廓寺的文字记载。% s, Z) ~# D, ^
/ z9 n; x. r U* _( N
〔2〕讵:副词,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难道”。
) r. o$ @7 X$ E$ f; a, D* L3 \% Y( o$ ~ {% c$ L5 Z! `( ?7 |
〔3〕赓唱:此指作者为周子场所写的几首诗。赓,继续。
. b* @/ [1 B2 ^! @- t2 z
0 e! Z: o# q3 [' g/ w0 Q6 L5 B〔4〕役:周子扬西上之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