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查看: 4442|回复: 0

██弘一法师书法之安静,鲁迅先生书法之厚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4 1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弘一法师书法之安静,鲁迅先生书法之厚拙。

弘一法师
    
       佛教的潜意识成就了弘一法师,
也就成就了人们原本具备却忘了使
用的潜能力,替书法寻回了静善主
儿。我读到这静净态的书法,我的
心就自然心净,身子也就随之轻盈
起来……,内外惟复涤瑕垢,唯空
唯无地静净态了……。
 人们宁愿去关心一个蹩 脚的、吃
喝拉撒和鸡毛蒜皮什么都不是的名人
书法,却不愿了解和开发自我的波涛
汹涌的内心世界的自个儿……只有崇
尚双手创造的思想者并愿意开发自我
强大的人,最终才能拥有自已的天下。
因此弘一法师拥有一个未出家前的天
下和一个出家后的天下。这二个天下
都辉煌得像颗星光灿烂的皎皎者。
  真正强大的力量来自内心,同时
还必须有一颗乐于接纳的心灵。接纳
也要有针对性,犹如书法要临习碑帖
一样,才能培养对字体的认识和对造
形的理解。理解之后,就是要把自己
放置在一个能够接收这种能量的位置
上,最后参和己见。弘一法师的笔尖
能常常写出这经那经的“我当于一切众
生犹如慈母”的句子来 。这句子出于
心手,来自心灵,所以法师自然就会
强大起来。  
  鲁迅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李叔同
先生为什么抛弃俗世而毅然选择了出家?
这就是鲁迅先生和李叔同先生在失望中
孕育希望的责任。所以弘一法师在三十
九岁那年,独自在虎跑寺体验过“断食”,
带着给他出乎想象的超逸与清宁,直接
唤醒了他的更高体悟从而出家了。这在
《弘一大师传》中,有一段给诚子的文
稿可以证实:“人类与生俱来的哲学质
地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有智慧、有器识、
有定境,才能创造更美的世界……,我
想通了,一切世间的艺术,如没有宗教
的性质,都不成其为艺术。但宗教如没
有艺术上美境,也不成其为宗教。佛经
上的至理,足可说明它是一种艺术,一
种精神界的艺术”。在丰子恺《我与弘
一法师》一文中说:李叔同“出家是当
然的”。又:“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
接近……艺术家看见花笑,听见鸟语,
举杯邀明月,开门迎白云,能把自然当
作人看,能化无情为有情,这便是‘物
我一体’的境界。更进一步,便是‘万
法从心’、‘诸相非相’的佛教真谛了。
故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通”。我从以
上二段文字和弦一法师书法作品中得出,
唯法师一人能从宗教的艺术、智慧、器
识、定境中走出来。
  下面让我们走进弘一法师出家前
和一个出家后的二重天的“定境”看
看吧。
  出家前,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
清光绪六年(1880年)阴历九月二十生
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他是新中国·新
文化运动的前驱,是卓越的艺术家、教
育家、思想家、革新家,哲学、法学、
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建
筑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他是中国话
剧运动的先驱和中国话剧的奠基人,是
最早将西方话剧、油画、钢琴等引入国
内的先驱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
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
于世。他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
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同时,他
也是中国第一个开创裸体写生的教师。
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
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李叔同人在俗
世中,他的教育,他与世俗同行且血气
方刚,他的书法同样传统且立意鲜明。
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无态而具众美。
他年轻时临写众碑贴,直至先秦金文、
石鼓、瓦当、泥封、汉魏六朝的竹简、
摩崖碑碣,大抵出于前人书家妙笔,且
耐得反复咀嚼,达到了相当火候。摹过
《宣王猎碣》五百字,写过《爨宝子碑》
及《龙门二十品》、《石鼓文》从而不
忘临习《天发神谶》碑,继而写过,
《张黑女碑》、《张迁碑》、《张猛龙
碑》,无一不学,无一不到位,无一不
有想法。出入门庭,若有若无,已开始
自我探索,初具个性。在他三十九岁出
家的那年,除去《清颂碑》以外,全部
碑帖都赠给了学生们。
  他壬子七月,时客杭州师范学舍。
所书之对联:“晨鹊撼树于以极兴,夜
寝列烛求其悦魂”。正书篆写,隶意真
写,自六朝的叟离子上溯钟繇,出入
秦物“猎碣”,而达于“吴天玺记功颂”
等等。笔锋锐利,才气纵横,融汇贯通;
肌肤丰润而简洁,以古贤人为镜;自然
而然,章法有致,心性自见,内敛沉稳。  
他的书信、手札,出于二王,参与
古语文书,随意性行笔,随心情布与章
法,轻松有势,甜酸苦辣老到,可回味,
可把玩。在他的书信中,谈到:“七分章
法,三分书法。”也谈到:“十四、五时
常学篆书,皆依西洋画图案之原则……”。
  他刻过一印为:“南海康君是吾师”,
被当局怀疑为康党,足见其血 气方,勇
而有谋焉。
  弘一法师年轻时书法、绘画、音乐、
戏剧的超前出位没有丝毫出家的质,但
我从他的篆刻刀下臭到了其出家的根源,
刀、石是硬汉且血性的,然而他的篆刻
作品以及他所收藏的篆刻作品,都是一
派平和的才刻、才收,把刀味、石味去
之遥遥,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
三十九岁那年的必然吗,事实终归事实,
他出家了。
  出家后,李叔同法名:弘一。他的
作品也从一个“血气方刚”一变成而佛
家众徒学书的楷模。其书法之最大意义,
在于唤起,庙宇佛堂之众僧,在禅、悟、
佛、善、慈中寻找一种,合出家人,美
学之心境体。其创立在字形、笔性,是
洁、静、净、简的祥和“弘一体”……,
此弘一之心血也。易书写,落行收之笔
从简为篆、为隶、行写自如。藏锋、饱
墨、缓写即可。静心静气可其达其意……
为90%以上出家人及信徒从简易学,明
确并合乎静、净态的佛家思想而别具匠
心,别开生面,做了积极探索,贡献堪
大乎!
  行为和思想的相对统一。合众唯一。
矛盾与关系事物同生共长需要精神,更
需要智慧!。其意识形态的敏合,未见
则草率而失公允也。如同流水和喷泉的
关系一样,笔墨从心间涌出,这些都是
天地之间的自然相结过程。思想、行为、
诱惑、心灵、隐藏、罪恶、成长、机会、
强大力量、积聚,纷纷扬扬,随笔性而
“悲喜交集”展现开来。
  弘一法师之书法,苦心向佛,于平
淡中见佛性,见慈心。太虚大师赠偈谓: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内外清净,
菩提之因”。 赵朴初先生评价为:“无
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老子
说:字“能婴儿乎?”。最终书以简出,
平和坦然,心境意满足。愈简愈妙,随
机而立,禅思禅悟,参禅悟道,久修者,
超忧喜,忘名利,无法而万法生,真我
立于字外。落笔不设计,无矫饰,含蓄
自然中见性情,是谓无态。写出身心之
大我小我之和谐。天宇间,万物皆有灵
性,众生皆有祥慈,唯我怎样表达出来
的感受。互不淹没,即是合众为美也。
   “悲喜九回肠,欢因觉步轻;交清
平日月,集静气神精”,此是我读弘一法
师绝笔:“悲欢交集”的心情。
  自从我读到弘一法师之大名的那天
起,心头始觉有缘,缘起诗书画刻之同
好,缘起是觉悟之根源,缘起一方我的
篆刻“九十出家”印。弘一法师是三十九
岁那年夏天披剃出家的,他出家之前的
书风正是我九十出家之前的书风和气魄,
亦是我青壮年火烧火燎之气也。我设计
并计划着我九十出家后练习静笔,未出
家之前,先用长锋软毫饱墨硬写我的血
气风光年代之血气风光的作品,用几十
年对笔墨纸的理解,再写我九十出家后
的一种不露声色的自我灵魂。我家思想
我家写,我的艺术觉悟还将成长。
     
鲁迅先生
  我在书写大字招牌时,总想把鲁迅
先生的简洁、能收能放且带温厚的感觉
加入我的书法里头来,准确一点就是想
把鲁迅先生书法的味道加进来。用一个
不是与书法自居或不是与书法谋生的名
人的字来垫底,自然就新奇不断,何况
眼前还是位人物呢;抹杀旧帐之俗病,
从新做大有作为之人极难,用起常人的
方法来,出新更难,从速唯有此辣手之
手段是也;不怕迂缓一点的,就学一会鲁
迅书法之外的文学,起个什么好听名字,
招牌自然而然因名字而灵活灵现起来;跺
脚吆喝,宣言一下没用,或者乱写一通,
用上三桶五桶墨汁也没用;自我锥心泣血,
淌几滴泪,也照样不能立马突变成另一人,
我生我也,变才是唯一出路;招牌为的就
是招惹眼球,简练、紧收中宫才能字形体
态博大,鲁迅先生之书法自然就是我首选
要加入的道理。
  奇怪了,鲁迅先生不是书法大家,却
有着大书法家没有的风范,鲁迅先生没有
研究招牌匾额的书写,却天机外露,大益
钟国康我此强 盗是也。
  鲁迅先生文笔犀利,批评文章更是不
让人,可是其书法却有着一种相反的文静
之气:简明没有多余之放纵,能宽博、能
沉雄且安静,厚、实、温润有吉祥之意;
下笔能藏锋,行笔运浓墨,收笔能圆止而
少出锋芒毕露,与其锋芒所向之文风有着
天壤之别;其点如蝌蚪,头圆而收尾笔却
有方扁之意,奇奇奇了;其横如点写,其
横如木横,奇厚奇拙;其使转处,有牛犊
壮夫之肩膀;其留白墨眼,如月色狰狞;
其团墨厚而温润,不惊意中常能紧收中宫。
汉字是中华民族之魂,鲁迅先生对中国
书法有着很高的评价:“它不是诗确有诗
的韵味,它不是画确有画的美感,它不
是舞确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确有歌的
旋律。”从以上40字看,我终于明白了,
鲁迅先生书法的追求。一位不是书家的
书法家,都胸中有数,足让当今书坛名
家们,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
容。
  我出奇他的书法,我追寻他的书法
根源。
  我在网络上搜索“鲁迅”二字,又
搜索“鲁迅书法”四字,然后再搜索
“鲁迅家乡”。结论是伟大的:鲁迅先
生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
革命家,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出
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书法是家庭男性
成员的必修课。祖父周福清为晚清翰林,
家教既严,文化功底又厚。其书法飘逸
俊雅,承王右军一路,兼掺宋人笔意;
父亲周伯宜,会稽秀才,虽然写的是馆
阁体,却也工整圆润;从叔祖周玉田,
作为鲁迅的启蒙塾师,书法功底极深,
且治学严谨,重视书法基本功训练,
要求鲁迅从描红入手,讲究用笔的提
按顿挫、一丝不苟。曾祖母戴氏粗通
书道,也对鲁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鲁迅先生是一位“无心作书家”的在
他逝世后,却成为公认的书法大家……。
还有一个可怕的结论:是1957年7月
7日,罗稷南先生问毛泽东:“如果鲁
迅还活着,会是怎样?”毛泽东说:
“鲁迅 么——要么被 关 在 牢 里 继 续
写他的,要么一句 话也不说。” 历史
历历在目,清晰地一一分明不用辨。
  鲁迅先生也曾留学日本,章太炎
专门为鲁迅等人开课,讲许慎的《说
文解字》和金石学,剖析汉字的成因、
书法的源流,使鲁迅对书道既知其然,
且知其所以然,对鲁迅以后的书法发
展影响很大。
  鲁迅先生出生于浙江绍兴府会
稽县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原名周
树人,后来在南京求学时学名为
“周樟寿”,字豫山、豫亭、豫才。
至三十八岁,使用鲁迅为笔名。二
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称为
“周氏三兄弟”。
  浙江绍兴人?!共和国第一仼
总理周 恩 来也是浙江绍兴人。“中国
民航”、“中国税务”、“人民海关”、
“民族画报”出自周总理之手,大
手笔也。周恩来总理与鲁迅先生书
法在题写招牌匾额方面有异曲同功
之妙法。此地人杰地灵,此地必有
左右他们灵魂的作崇者、人文精神
传播者,否则不可能有同出一辙之
伟人也。浙江绍兴宝地也。
  弘一法师书法之安静,鲁迅先
生书法之厚拙。他俩道不同却有中
华民族本源之根也。弘一法师的
“灯机老屋”书法,鲁迅先生的
《古调独弹》匾额,“无意于佳乃
佳”的境界。这种书风也成为他们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写照。李
叔同、鲁迅先生从小接受儒家思想
的教育,他有远大的理想抱负,都曾
意气风发,热情地投身于文学、艺
术与政治之中,在文学、艺术上,
诗词、书法、绘画、音乐、样样精
通,并能把各种艺术融汇贯通,充分
体现了他们的艺术天分。他们都曾留
学日本。他们的书法同时体现了不俗
的逸趣。但其间,他们所生活的时代
背景较为恶劣,时代无法成就他们的
抱负,他们积极处世而非厌世,他们
乃自力而非暴力,他们都以一种特
殊的方式来探寻一种理想,他们都
以自身的洁净和存在的价值来应世。
他们潜心研究律学,但书法作为抄
写文字之用时,同时留下了各自一
技之长。生活环境和思想领域的改
变,使他对书法的理解产生变化,
此时的书法已不是作为一种艺术来
追求,而是宣扬的工具了。弘一法
师的书风是刻意追求的过程,鲁迅
先生的书风是不刻意追求的过程;
一个是有心插柳柳成荫,一个是
“无心插柳柳成荫”,但他俩却形
成超凡脱俗、古今未有的自家风貌,
弘一法师、鲁迅先生不拘一格而自
成一格,此乃中华民族传统的典范。
他们的书法日臻化境,以情感入书、
以自然入书,将忧国忧民的思想
与艺术精神融入书法作品中,使其
书法有了灵魂与生命,表达了他们
心灵世界对自然、世道、生命的感
悟。
  反观当下,中国书法教育至少
在现实来讲是“全面发展”的,但从
来没人教“自由发展”这一课。然而
没有自由,又哪来的全面?更何况,
没有自由的所谓“发展”,就算“全
面”,那也至多只能制造“全能机器
人”。再全能的机器人,也不是我们
的理想、愿望和追求。
    
    
    
9011.jpg
u=980179221,1406986480&fm=23&gp=0.jpg
a53c29e5a13f373b79f055fb.jpg
getimage.jpg
u=719007244,1658793259&fm=52&gp=0.jpg
u=118334892,371622648&fm=23&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