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6-11-15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23529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2-4-24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墨迹前沿】——汲古斋深度对话书家之刘绍典1 r+ D: s4 c1 e/ m+ D. x% L) ~. k
# c; [7 L- l9 X# v% N0 J, y
0 y, @" C4 T) v7 l: ^ 刘先生您好,祝贺您的书法作品集出版,想和您做一个深度的对话或者说是访谈,既然是深度,那我们的对话就没有一些客套,我想真实的了解您的艺术思想,艺术感受,和对书法的理解。
3 F$ S8 I- y) q) Y" d
0 g3 {# S. ~9 N' H+ D 一:关于书法风格的问题:
9 B, _, p9 Z! S7 D( N9 ~) O; M- [: s& t4 f5 r* a+ W; Q! i' H
1:汲古斋主人:刘先生我知道您在河南中原书法大赛中的一举成名是写王铎一路,为什么这些年您舍弃了雄浑一路的看家本领。书法风格比较注意了线条、结体、爽利等等二王帖学一路的风格?
3 k* c1 S! A3 A7 Z! j+ [ 刘绍典:最初接触到王铎的书法作品应该上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王铎书法显彰会在河南省博物院举办“王铎书法展”,其淋漓的墨韵,跌宕的章法,雄强的气势,着实感染了我,对王铎的取法也始于此。以至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以王铎雄强苍浑一路风格创作作品,入展并获奖。及后来,深感自己作品之中饱满有余,劲瘦不足;缠绕有余,简约不足;多放达而少细腻,有悖于高古淡雅的传统哲学观念。因此自觉或不自觉地对魏晋以来“二王”体系书法风格进行全面的研究与临习。从而改变了对书法的理解与认识。受益匪浅。
* [, J* x9 I, e6 w4 s- g! f; O4 F& K
2 B' U/ _/ p- a+ b1 x- k 2:汲古斋主人:恕我直言,刘先生您现在的风格个人面目虽初见端倪,但个人风格还不是特别明显。我在王澄先生给您写得序中也看到他对您风格到现在没有定型的担忧。以您现在的年龄、现在的阅历、现在的名气,您为什么还在坚持探寻,您觉得您这样的思考优劣在那里?+ u' p4 `& a: L& K, S4 v! _* b/ L
刘绍典:当代书坛有一种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成名的书家,作品过早程式化的问题。虽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我觉得一个有成就的书法家,都应当以自身的修养作一种催化剂,去破解书法程式化的问题,一个书法家,其作品程式化(或说烙印)越早,其艺术成就会越低,生命力则越弱,一旦形成一种程式化模式,他们就很难成为划时代的书法家。书法的风格应该是不断的充实,反复的锤炼,唯此才能得以发展和成熟。探索,扬弃,在探索,再扬弃,这一反复循环的过程在每个人学书的道路上显得尤为重要。& w. F* {$ q0 j5 `4 t
7 P+ q1 n2 x# B* `/ e) K 3:汲古斋主人:接着上面的疑问继续问,刘先生您有没有想过您的你最终风格是什么,有没有一个美好的蓝图,还是您就是写到那里算那里,没有规划。能不能请您谈谈您对自己书法风格的趋向和设想?$ R' w4 P8 l: S7 }
刘绍典:假如当下能设定将来,岂不是省略了许多过程,显然,这有悖于艺术审美的规律。风格是一种审美感觉,不是物质形态的,只可意会而难以言表,因此,艺术上的风格是不好简单设定的。只能通过比较的方法,使自身的艺术风格特征突显出来。总的感觉,试想体现出一种正大气象,一种时代的阳刚之美,又总想表现着不激不厉,中正冲和之美,追求“萧散自有林下风”的味道。或是沐浴朝阳,或是盘郁古松。但绝不是以病态为美的杨柳依依。7 ^* r$ C! R4 G3 j/ ^& _
$ |/ S3 w) p, e. }$ r4 \ 4:汲古斋主人:我看到您好多作品,包括印章,知道您很勤奋,我觉得您对书法艺术有一个敬畏之心,但您这么喜爱书法,那为什么对唐人楷书有点排斥,为什么涉猎不深?是自己性格使然,还是对唐人楷书因为不喜欢,所以就不喜欢?呵呵!
, B9 F4 f( P: W7 U1 \ @8 J7 l 刘绍典:您这一问题在我看来是二层意思,首先,我对书法的学习研究兴趣可以说是与生俱来,与日俱增的,绝不是那种被动的,因诸多原因被裹挟到书法圈中而对书法淡漠无觉的人。; Y! T! y9 p. _4 d
其实我并不排斥唐人楷书,在书法发展史上,唐代是晋代以后又一高峰,各体书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其楷书大多脱胎于王羲之,但又兼魏晋以来的墨迹与碑帖的双重传统,渐从王家书派中脱颖而出,风格转呈严谨雄健,法度森严。其中尤喜者如《顺节夫人李氏墓志》、唐人写经、褚遂良《阴符经》、《雁塔圣教序》、智永《真草千字文》等,只是绕开了许多不大适应与我的某些书家及其作品而已(如柳公权等)。
* U1 U, }& _( }) x. y' j, G8 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