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艺公社

 找回密码
 快速注册

快捷登录

搜索

正在浏览本主题的会员 - 0 在线 - 0 会员(0 隐身), 0 游客

  • 只有游客在线
楼主: 金沙石

方笔考(希望一起考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4 10:59 编辑
+ ^0 u4 q+ a  e# Z, c- R, B: U% v' ]$ @8 r9 l
昨天说到的“唐之前的雄强,元之后的虚弱”,其实这里间隔着宋朝接近3个多世纪。柳宗元的正邪说,对宋朝书法影响看来不小。我总觉得,唐末五代到宋400年,是书法大变时期。读读宋人的书论,例如欧阳修的《六一论书》或者苏轼的《东坡论书》,都可以看到这种讨论。
$ g- [2 y4 W" D; ]% b# Q5 l' H% N, [; q) A7 ^2 C2 Z: G
《六一论书》:“苏子美常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 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 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斜正问题,会一直争论到今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4 10:24 编辑 8 M2 D% e3 ]/ |8 g
/ Z2 C: @* f- F$ u
lgq1.jpg $ @" E! G! P1 s  }4 ?) ?) j
柳公权行书. [# O# U* Y3 Y
9 w  g& Z/ _0 k9 m; j
3 i! `# ^: }- b" r
《东坡论书》也提到柳公权,“其言‘心正则笔正’者,非独讽谏,理固然也。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还是从为人上说事,与书法不是直接的关系。东坡也说到,“自君谟死后笔法衰绝”,“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对于当朝(宋)的书法,和欧阳一样,颇为失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3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4 01:55 编辑
; L7 z) m7 d) _, u5 ^  t. V: G* o) P7 F2 ]8 W
黄庭坚其实有过隐藏的批评:“学书端正则窘于法度,侧笔取妍往往工左尚病右”。还说道王右军父子张长史“皆不为法度病其风神。”这是婉转的说,他们还是用侧笔的,并不谨守“笔正”。事实上,恐怕连平常意义上的“笔正”,都不沾边,除非严格定义一下什么叫“笔正”。% C8 U3 P$ z1 H7 a, ?

. O% b' Z4 f9 A1 w6 _7 I4 r至于米芾,提倡八面出锋,对于笔正的说法,估计大为不屑:“柳公权师欧(阳询),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这个口气,不但是不屑了,简直是讨厌。我们说一个书家的字俗,简直是判了他的字死刑。陈独秀说沈尹默的字“其俗在骨”,就害得他从头开始,练了快20年,才觉得自己不那么俗了。黄山谷也说过,“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
  ~, n$ Q# N% J( Q% ]5 T; q9 b, P" F4 Q7 I, x) n: k& B; M) b

4 u4 U! o& _1 |  Z% M& R7 Y
. v3 R* b% J+ n+ [  f2 j6 u米芾的字! _7 P" a( G; {+ g* h
- N: O* S! a$ j% Q
米芾.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4 01:35 编辑 $ o3 x: l  E; E0 P+ h' ~
, d1 ~& e! F% t: `! L( m- y
我们记得柳公权心正笔正的“讽谏”,唐高宗皇帝听了不舒服,“改容”。有趣的是,皇帝报复,不是十年不晚,是百年不晚。不过,这个“报复”的皇帝倒是赵构了。赵构,宋高宗,不是个好皇帝,还杀掉了岳飞,但却是个大书法家。他推崇过米芾,也取笑过他,恰恰就是在斜正这个问题上,也俨然像是中正不斜地狠狠地笑了一会。文人酸起来,能酸的深刻:; _  i4 ~2 l* J" |, O8 O

/ `* N+ I9 i" n5 K2 C- S2 w$ a: V宋高宗《翰墨志》:“《评书》谓羊欣如婢作夫人,举止羞涩不堪位置。而世言米芾喜效其体,盖米法攲侧,颇协不堪位置之意。闻薛绍彭尝戏米曰:‘公效羊欣,而评者以婢比欣,公岂所谓重台者耶?’”。攲侧,就是不正;“重台”的意思,是婢女的婢女。皇帝借别人的口,说出了这么尖刻的话来。取笑不正总是有市场的。谁知道这个取笑人的皇帝,自己到底有多正呢?看看他的字:1 C8 d, ~2 ]: K0 G' f
+ T- Z: e/ D4 ?. s
9 ]) y1 O: l: e% t$ S# W
赵构致岳飞
* q% \4 U5 a9 L' `1 r
' j! A8 V7 G/ Y) D) p6 Q, S* n

赵构致岳飞

赵构致岳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5-4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寒巢___寒石 于 2012-5-7 11:18 编辑
$ J- H4 j: p: o2 }
  Z4 U; t, }/ G+ Z目前正补充天杯
% H, E, n& }& z( F- c5 F  m=========================
RIMG1289.JPG
RIMG1290.JPG
RIMG129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7 14:56 编辑
0 K- R/ Q/ H/ b2 ~" d' n  N
; O1 K+ V5 v3 Q9 o$ ^9 M谢谢寒石。2 H" h- X5 g1 s
* F* _7 v" \$ ~+ s; [& r6 k

, q% ~% s5 [7 c5 _为了这个“考”,还是重读了几篇宋朝的书论,除了上面的一些,还有一点惊喜。就是在姜夔的《续书谱》(http://www.wjsw.com/html/30/30978/2641274.shtml)里,读到了方圆用笔的叙述。这样,至少可以把本帖开始的时候说到的元朝刘有定的提法,提前了很多年。刘有定生卒年不详,但和泰定年间的郑杓同时,因为他还注释过郑杓的书论《衍极》。元泰定年,自1323年起。姜夔呢,1155年-1221年,《续书谱》则于宋嘉定戊辰(1208)年刊行。所以这一提前,就是120年左右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7 14:50 编辑 ; |' }/ V5 O& V! S; r

' m* g* [3 v7 \8 r姜夔的《续书谱》,固然是续《书谱》,但续就是续,没孙过庭那种创新,老道了。但这个续集,还是有点看头,大抵以晋人为上,对唐人有诸多批评。4 o3 U4 {( q8 h. S5 J+ g

7 k, O6 g; [5 P“矧欧、虞、颜、柳,前后相望,故唐人下笔,应规入矩,无复魏晋飘逸之气。”
/ m$ p0 _- U+ l“晋人挑剔或带斜拂,或横引向外,至颜、 柳始正锋为之,正锋则无飘逸之气。”
$ t6 N: Y- G2 f“颜、柳结体既异古人,用笔复溺于一偏,予评二家为书法之一变。数百年间,人争效之,字画刚劲高明,固不为书法之无助,而晋、魏之风轨,则扫地矣。”
% O+ Q! Z. S7 C8 F: g“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 A/ h7 }$ r3 R9 r
8 G: n4 g/ A& h& y# S
又专有《方圆》一节:
& ~( C1 J! w3 ~" R) K“方圆者,真草之体用。真贵方,草贵圆。方者参之以圆,圆者参之以方,所为妙矣。然而方圆、曲直,不可显露,直须涵泳一出于自然。如草书尤忌横直分明,横直多则字有积薪、束苇之状,而无萧散之气。时参出之,斯为妙矣。”
$ K$ E/ O/ f0 X6 Z" I
& p! _7 A+ p, I+ F2 g5 l/ h* v( i总的来说,姜夔此篇,比较明确的反对所谓的“笔正”的偏颇笔法(所谓“用笔复溺于一偏”)。又提出了方圆的说法。两方面,都与本帖关系颇多。值得看看:http://wenku.baidu.com/view/befef769a45177232f60a2d3.html6 ]2 x- J( j. ^. y* z
& s) f/ [+ l  K9 S* T# B4 |

8 a; t, a/ Y1 E姜夔的字 jiangkui_bwxzbmt_000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0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15 21:38 编辑
. y0 ?/ T5 Y! h- X( I7 I5 O6 e  E" J+ A' y  t
夜深人静,思念远人。没什么可以排解,就往往来续续这个帖子。古人今人,都往往可以从书法和思考书法里,找到些安慰。书法也像个爱人,让你常常欲罢不能。所谓有美一人在水一方。1 d9 T5 x7 r' V( }
) W6 d. a- Q5 s. L/ H9 q8 A
上面讲到南宋的的姜夔,提到了方圆斜正。康有为当然读过姜白石的书论。他的《广艺舟双棹》,有点像姜白石的续《书谱》,“广”的意思,是拓广的意思,也有续的意思,而《艺舟双棹》(http://www.esgweb.net/Article/Class138/Class148/Class151/200610/7242.htm),是包世臣著的。包氏对《书谱》也极为推崇,在《艺舟双棹》的《叙》里说的很清楚。康师傅对姜白石的方圆之说,到底有没有借鉴,这个要仔细对照《续书谱》,才可以肯定或否定。有空,我重读康书,寻找一下。这里先表下不说。至于要评论包世臣的书,也是现代读书法博士的功课了。包世臣对碑倒是很用功,论起书来,头头是道,就是写起字,让人吐血。我挺同情他。到底是转型时期的人物,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结果啥也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0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16 02:52 编辑
! e- D: r/ k# L# h; b  A; l# A" V% l
但是他的《艺舟双棹》还是有很多有意思的讨论。论书的部分,只是书里六章中的后两章。前四章论文,后两章论书(法)。所以叫双棹、康氏的书,也是六章,但都是论书。在我看来,包氏对侧锋、逆锋的描写最好,虽然他只是描述别人的笔法,他自己,倒是没有用功练成:
; F/ M( v1 B- D5 s4 \+ f  Y* |% i! C. Q& F, h5 L8 q1 N( `
“然非用仲瞿之法,则不能致此也,盖笔向左迤后稍偃,是笔尖著纸即逆,而豪不得不平铺于纸上矣。石工镌字,画右行者,其錞必向左,验而类之,则纸犹石也,笔犹钻也,指如捶也,是故仲瞿之法,足以尽侧勒策三势之妙,而弩跃掠啄磔五势,入锋之始,皆宜用之。锋既着纸,即宜转换。于画下行者,管转向上;画上行者,管转向下;画左行者,管转向右。是以指得势,而锋得力。惟小正书画形既促,未及换笔,而画已成,非至精熟,难期合法。故自柳少师以后,遂无复能工此艺者也。”& [4 r+ w9 V; R. |5 B
3 p2 C- Q7 V' q) O0 `; F2 V
这里,又提到柳公权。但关键的是,将侧勒策,总算找出了一个统一的笔法。对于逆入平出,表述最为清晰,比起康南海,说的要平实准确得多。世人多有见包氏字多不入眼,而不读其书,恐怕也是因人废言,至为可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5-16 0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金沙石 于 2012-5-16 03:55 编辑
) N1 A3 D( i0 `6 H: R; g
6 _; S. T* D* y& U% x, b% W其实,他自己早已经说的头里:
; E$ j) R9 z" E0 B$ }' [
1 w2 [+ Y, f3 C. ^& O# V. Q“余年廿六而后学,四十而后知,少小恶札,脱于心而胶于手,精力既衰,又迫物务,岂望有成?庶几述其心得以授子弟,童而习之,或有能继志以成名者云尔。”
$ r- q( T; l! a" M; L" F( ~# z( b4 `- V$ P9 W3 V0 D  H& B
他知道自己“40而后知”,已经没有时间改变了。“非至精熟,难期合法”。从知法到能有意识的练习,到成就高峰,按现代的说法,要10年左右专心的时间。包氏虽然颇为长寿,活到80岁,但还是没有按这个自己表述的笔法写字。人世间的知行合一,也是知道“容易”(其实一点也不容易),做起来难。其实多少人“知道”了英语语法,用起来,也还是那么难。不过,我怀疑他有多少相信了他自己听到的这个笔法,即所谓仲瞿之法。元以后书家,这个包世臣,最为令人叹息。
3 @! ~; ]- Z7 V  `% P% P) P. y$ s: w' ?4 G
包世臣.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快速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网友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艺公社的立场及价值判断。
网友发表评论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尊重网上道德,严禁发表侮辱、诽谤、教唆、淫秽内容;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您在书艺公社论坛发表的言论,书艺公社有权在自身所属的网站、微信平台、自媒体等渠道保留、转载、引用或者删除;
参与论坛发帖及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版权所有2002-2019·书艺公社网(SHUFA.org) ·中国·北京·
Copyright 2002-2019 SHUFA.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电子邮件:shufa2008@126.com

甲骨汉字对应表 | 说文解字注速查表 | 繁简字转换表 | 干支公元对照表 | 岁时表 | 常用礼语 | 中国历代年号速查表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