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100
- 注册时间
- 2007-3-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86003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3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魏鸿
; L3 A1 E3 {5 {6 e G在历代草书一系中,我最喜欢张芝古法帖,黄象文武帖,陆机平复帖,王羲之十七帖、远宦帖,智永千字文,孙过庭书谱等等。我的草书基本定位在李唐以前,唐以后我关注的比较少,只是偶尔翻翻而已。孙过庭书谱承二王正脉,结体奇变自然,草法纯正古雅,我对此更加偏爱。$ g$ J# H4 z4 u6 g: R) v
这次国展的这件草书作品,是以孙过庭书谱和二王手札为主基调。为了避免过分贴近而带来的刻意做作和经营,有意识将字形压“扁”,适当融入碑的宽博与浑厚,让线条更丰富自然。章法方面尽量让行距密集,强化字与字、笔画与笔画,整体与局部的开合关系,夸张对比。主题内容完成后,拼接,加小字,钤印,反复调整,尽量使作品面貌更加丰富饱满。$ R8 ?4 [% D$ Y/ l( E3 `
有人说我是“形式主义”者,但我更喜欢思考,喜欢“投机”和“巧取”,喜欢把一种或多种法帖进行信息整合,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去诠释对书法的理解,努力让作品既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又富有内蕴和韵味。有句佛语:“过河须要船,登山不用舟”。学书何尝不是如此,最可贵的就是学会变通。- d5 @/ c; Y1 o# b& z, N
余虽驽钝,尚有自知之明,这次获奖,对我而言有些“偶然”,我深知书艺非朝夕可成,须在岁月中慢慢磨砺,但我相信有一天这种“偶然”不再是“意外”。写字终归是一辈子的事,其目的绝非是一次展赛的入展、获奖,我将继续我的功课倚藜前行!7 l D6 t% U$ w$ O" l T: e
( z4 c+ S- k5 @2 C( d, ]( l* a1 N/ ~ D; Q+ P
提俊丰 ' A9 U: `% k; p. s; N; a& c" h
十届全国展的获奖,是我始料未及的。尤其对于我这样一个80后的年轻作者而言。, P5 ?$ g7 P8 x8 h, |
八年前,我曾怀揣着我的书法梦想如朝圣般去西安观摩八届全国展。那时我就曾有过这样一个热血沸腾的念想:有一天我也要站在全国展领奖台上!8 |! \# R! j+ L1 y1 n- A! j
从此以后,我便面对法帖如至尊,抚去晨光摹月阴。因条件所限,便买旧报纸练习。练后再卖,卖后再买。就是那一张张旧报纸陪着我在经典法帖中流连沉醉,守旧怀古。直到现在,条件虽好却也依然如昔!4 M9 u: b8 V- ~* M9 F
我平时很少创作,只是临帖。有时虽因求之不得而苦恼,却也乐此不疲地坚持并实践着。性情偶发时,也把临帖当成创作对待。比如:将《书谱》写出《韭花帖》的散散落落,把二王手札写出怀素般的连绵不绝等等。因为我觉得,这样做可以意与古会,下笔有由。9 u( R; D9 D# E
作为年轻的一代,我们是幸运的:有老师的言传身教,有书友的交流指导,有丰富的媒体资源让我们借鉴学习,有众多赛事让我们崭露头角。。。。。。。
) w: L5 ^- Q6 s+ k: z6 }. `圆得当年痴人梦,痴人今犹在梦中。在学习书法的道路上我欠缺的太多,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思索,思索、再思索!不断地充实与完善自己,为了梦想,不懈努力!
1 c6 U0 L7 F% D% E/ x; W# {3 h& s% ^* W" M; t2 o; z
2 }. `2 _5 q% S" q4 i& e4 f栾金广
, k7 ]; S, ~: ^6 c记得小时候一到春节,就看外公给村里的乡亲写春联,可能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就迷上了书法,后来买了支毛笔,到处乱写乱画,父亲见了就给我买来黄纸,订成大本让我练习。即使这样也满足不了我写字的欲望,河边的沙滩上、田间地头也都留下了我写画的痕迹·····
+ A! y R- Y$ A! e$ C3 X转眼二十多个春秋已过去,书法仍是我的最爱。每日笔耕不辍,学习古人。每每看到古碑帖都让我激动,都有去写的冲动。我喜欢的东西很宽泛,金文、汉碑、北碑以及二王、颜鲁公、苏黄米蔡等等。我是个喜欢思考的人,常常喜欢将古人进行“嫁接”,这次十届全国展的投稿作品可以说也是“嫁接”出来的,取古人之长处互相搭接,最后求其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 u3 L' {8 B- T3 L/ a7 U* d _: E( c
' o. s+ S! X' S) ?4 p' {$ U6 H7 H. b
王乃勇& B2 N8 H2 w2 D: a& `/ ^
学习行草书多年。近期偶遇当时蜀中石日休家藏《怀素自叙贴》,刻本,河南美术出版社1985年出版。用笔妍润,方圆兼使,提按轻重变化明显,中锋侧锋并用,开合适度,轻灵而不失厚重,活泼而又具规矩,应为其心情恬静时所书,少了些酒后的硬笔枯墨和狂傲性情。仔细品味,实为心动。临习多时,少有心得。同时,又着意于黄庭坚《诸上坐贴》的临摹,体会其结体欹侧变位,字间的穿插与空间营造。创作中,力求以晋人草书风韵为基调,取唐人狂草开合之法,加强空间布局,使之枯湿浓淡变化,显现层次。有心将此些想法付诸于作品之中,然天资愚钝,仅得皮毛耳,贻笑大方。
+ C* o; L; n2 [" k% W1 N% p
" Y+ q0 ?9 C2 u+ K) v5 p1 j% c. \
1 D: I @% Z3 I, T4 g% T- G王厚祥# W; D0 T# u, Q0 s/ J
总想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书家,一个从艺术水平上真正站得住的书家。获一次奖不能从根本上说明什么。如果不能持续努力,长期保持领先状态,则不可能打造出真正成熟的,能够代表一个时代高水平的艺术作品。许多获奖作者昙花一现的原因就在这里。对于这一点,我心里一直比较清醒。
. ], f) T& V- l; j
) F9 C1 E$ D0 R# n& k9 `
8 ^3 ~+ z( R4 g! q张 丰$ o, u' ~6 j0 W. |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但我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们艺术。我心目中的书法家是有思想、有独立人格、有鲜明个性的。我觉得,在当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如何去表现,而是如何去思考。我的梦想是自己能够做一个会思考的书法人,也许这条路很漫长,但我会努力,并将其做为我毕生的追求。
' T# ?5 v' {, v' f4 I
4 l. M3 q# y- d+ R
* y: J6 g, l- s, C- l6 S孙 立 3 T: |) ?% ]8 u* H o& U2 C
九届全国展我的入展作品是以宋克为基,略加平复帖意,感觉稍显呆板和经营。首届册页展我又以赵孟頫加宋克笔调入展。意欲向纯粹方向靠拢,现在看来已经不堪入目。二届草书展我还以赵宋陆三家为本,又刻意的加入汉公羊传砖笔势及意趣,求生动和幽默感,想打破人们印象中皇急就章的典范模式,写的时候很激动,感觉笔下似有神助,投出去虽说还是入展,但我貌似找到了章草一系门径。三届扇面展、二届青年展基本沿此路数下来,稍加巩固。
* [, k+ b- `7 f' R7 g6 n" u十届全国展征稿后,我就开始大量临习王羲之手札、王献之行草一脉刻帖、赵孟頫行草和小楷,张旭古诗四帖等等,逮啥写啥。写的时候我力求以写实的手法去还原经典的格调和精神。进入8月后,我把投稿作品定位在简草书上。先以邓文原急就章,赵孟頫章草千字文,索靖月仪帖,张芝章草,宋克急就章等端严一路下手,进行写意演化,敦煌马圈湾木简,郴州吴简,敦煌马圈湾木椟,东牌楼后汉简,对我启发很大,那种率意而为的书写方式令我神往。10日晚9时,拿出4年前三块小纸头,取汉简草法随手抄录赵一【非草书】,力求草法严谨,笔笔中锋。大胆落墨,线随心走,做到起至清晰,搭接不含糊,线形不中怯,有惊急有慢缓,在细微处下功夫。写毕感觉基本达到了预想效果,洗笔刷砚,和衣而眠......呵呵
4 x3 R2 t: n! Z& e2 E$ i& ], K2 d! P2 ]+ S6 e+ s) t/ ?
0 i; j: o) A; y
徐右冰+ G4 |3 ^3 F" G7 L% v
此件国展作品是临近截稿前两日急就,连初稿一共写了三件,择其一而投。之前在做宋画课题,因此,时间略显匆忙。近几年我一直在有计划的做中国画以及中国书法、篆刻的系统学习与研究,悄然间已将学习奉成了信仰。 关于书法,素日练习中我极注意技法之完善,但创作时我更偏重主观意识之关照。大凡艺术,无论平面、立体抑或多维,其核心意志皆为作者思考方式之体现。当一件作品呈现出来时,无须更多诠释,有识者便可从其间品读出各种信息:或高尚或卑俗,或激进或平和,或愤怒或感动,或磊落坦荡或阴暗狭隘,不一而足。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对美的渴求。美从何来?其必曰: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欲扬先仰,宁方勿圆,宁拙勿巧;或静若处子或动如脱兔;或星星点点萧散松沉,或密密麻麻崩云坠石;追语言之丰富灵动,求格调之高雅旷达!……。放眼今古前贤,若令其胸乏湖海豪迈之情素,无占天地之广大吞吐无穷之气慨,徒言格调高雅、气象恢宏,尚能立乎!?8 w' `$ b3 p* B
6 C/ X }7 T5 {5 g( |% l
. J5 h ^+ b" l1 }+ l7 A* j曹端阳- A( [) i) D4 H n+ `0 g4 O' H
平常人看字,都偏爱点画精严、用笔周到的楷书。作为一个写了多年字的人来说,能写得楷书,尤其是一手漂亮的小楷,在生活中总可得到更多的老百姓的喜欢。我平时的书法创作大多是行书,且风格不属于老百姓喜欢的那种类型,清代书家钱泳曾说:不会写小楷就是不会写字。小楷是魏晋以来读书人必须要做的重要功课。因此想写好一笔漂亮的蝇头小楷一直是挥之不去的情节。 ( `1 R, Q2 W, [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喧嚣之中更显出宁静的可贵,小楷的用笔精巧,容不得雕饰造作,需要的是松动和恬淡,小楷的书写状态正如清风拂面,甚是怡情静心。近年在进行其他书体学习的同时,对小楷的学习也是我平时的日课,用心最多的是洛神赋十三行及文征明,尤其是文征明的严谨中微见散淡,劲利中蕴以虚和,点画略带牵连,时出行书笔意,更是我心追手摹之处。9 C& e5 Z+ O( w8 B5 P5 a) ~
在构思此件作品时,为使形式与内容统一,选用的是多个团扇组合,内容为清代画论,在书写的过程中尽量做到轻松自然,搦管濡毫,让笔尖在纸上产生跳动的感觉。但完成后总不能全合己意,奈何!) Y" Y% C- G& E/ W6 Q# d& m& A- }
" e+ o: O( y, B: H0 `
2 }4 T1 }8 ]! |* I+ B8 O
程 度+ U2 X$ h7 h7 O/ G8 s0 Z
/ m* N+ l6 v) m; r) u& M作为一名潜心于书法艺术的挚爱者,能在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入展、获奖,是我多年来的夙愿和不懈追求,但当它成为现实的时候,我还是觉得有几分意外,当然也有几分惊喜、几分激动、几分幸福。毕竟是这一阶段的辛勤努力和付出得到了老师和专家们的认可。( h" E: P5 L+ D
就我当前的书法创作水平来讲,此次获奖作品自己还算是比较满意。我觉得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最终看的是作品本身:看的是线条质量,看的是用笔是否到位,看的是章法布局是否和谐统一,看的是整幅作品体现出的神韵,总之看的是对经典的继承与创造。我本不太喜欢在形式上做太多的文章,但从当代书法展览现实状况来看,形式的重要性还是非常凸显的,所以我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基本上采用了书法的黑、白、红三元色,对比简洁、明快,意在追求清新、淡雅的感觉。作品主体内容取法秦汉简牍笔意及构成,力避当前隶书流行书风,但也不违时代审美情调,在追求古拙、厚重中不失情趣,试图以较为新颖的面貌示人。款字配以精致、灵动小楷和行书,以求整幅作品动静、大小、朴秀的变化与统一。
1 u0 m" v9 x( Z, z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我清楚地意识到自身的创作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我认为自己目前还基本上处在一种写字的状态,仍在侧重于技法与技巧方面的锤炼,对经典的研习还不够深入,还没有真正上升到我写我心的艺术高度。但我深信经过不懈的努力,不断加强学习,丰富学养,开阔眼界,一定还会有所进步、有所提高。
3 c8 p& l2 X. Y1 W) j6 z- s1 M& }
2 ^3 b- N V+ Z- u5 I: v- l 编辑:邵玉祥 杜胜苏5 S2 `7 Q9 ^7 z
' t) C. q& O6 t, b0 i3 U+ l
注:转自中国书法家协会网
, s) ~# z L, ? l
^& r& w. u, N& t* k" 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