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千岩 于 2011-10-31 10:50 编辑
在我毕业的时候写过一篇《心手相畅——关于草书创作的若干价值因素的思考》,里面我花了大量的篇幅提及草书性情的概念。无性情者则无草之韵。在醉酒草书的状态下,得到的是最真实感受。其实这就是真实的“书法”。当下很多书草书者,多为是字形的拼凑,少性情的抒发。董其昌《画禅室随笔》里提到“草情隶韵”的观点。首先我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的,越是表现性情的作品形式越是需要古意的渗入,得古意者得真谛。上溯魏晋的草书,观览经典作品,最能触及心灵的东西就是点画线条的朴华简约,并且里面存在大量的隶书线条和转折搭接的原则,当断则断,当连则连,恰到好处,自然流露,无一娇柔做作之感。这是古人高明的地方,也是今人很难企及的地方。 今天在网上看到杨雯老师的作品,我觉得我看到是一种感觉,对于草书作品的感觉和态度,这样的东西在当下很少看到。这里并不是在否定当代的东西,浮夸杨雯老师的作品。我始终认为,不了解一个书法家的心情和思想是永远不会读懂他的作品的。即使在视觉上看到很美或者很丑得东西。8年前我在杨雯老师家学习书法,经常跟他一起谈及书法,也跟着他学习到很多东西。我是知道杨雯老师的状态和心情的,我也了解一个年轻书法家的心愿和艺术追求的。一个欣赏者不应站在市场和名利的角度来思考艺术家,看到贴在网上的作品,我看到的是一种激情,一种属于艺术家本身的激情,这里面与作品能不能在国展中获奖,能不能卖的好坏没有本质的关系。 网络展览的名字叫“醉有痕”,很明显就是酒后写下的东西。有个电视剧叫“酒后吐真言”,我看过,其实这样的展览也应该用这样直白朴实的话来表达,我觉得杨雯老师就是在吐真言,作品章法和形式并没有拘泥于一层不变,而是在突破传统的装裱形式;线条结构张扬有度,大小参差错落,“大珠小珠落玉盘”,用墨变化丰富,节奏有张有弛,得古人气韵。刚才提到的“草情隶韵”,就是需要大量的篆隶的线条结构来支撑草书的快速变化,要不然就是拖沓无理之势,无一点可留的住的东西,更谈不上什么抒发性情之类的话语。杨雯老师是花了相当大的时间和功夫在篆隶上的,他始终认为篆隶才是真法,现在的作品我看到的最大感觉就是有“隶韵”。一切的技法都是能靠时间来补给的,但是韵味和对待书法的态度是不可不补给的,这是靠修为和阅历来滋养的,相信杨雯老师的激情永葆。 前一段时间在刘正成先生的展览上见到杨雯老师,他又胖了,也可能我有一些时间没有去拜访他了,等有空登门拜访。畅饮家乡酒,与老师“酒后吐真言”。期待。
祝安
刘鹏
2011.10.31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