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9-3-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0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快速注册
x
参与国展——书坛齐唱“同一首歌”0 \ O4 m0 |3 F$ A
——国展作品形式与风格评说
% L8 }+ [- M% O4 h( V$ D1 k y0 F8 P
! | d9 y! P! k0 ]3 T% j, i傅德锋
5 V/ G9 o) B& W( V" o$ l' P# H$ w+ [" b% N M7 a) m' ?5 F4 ~
& \% P$ D! y/ B! s2 w四年一届的国展,在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轮番举办,就像央视的同一首歌——走进某地,始终牵动着很多走在前沿的书法人的心。“同一首歌”使很多歌星据此红遍大江南北,歌迷们也曾经表现出空前的狂热。承办地嗷嗷待乳,一次国展在该地的举办,就会很快扭转当初“落后的局面”,该地的书法事业从此就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未见过书坛大腕的爱好者们可以据此和他们零距离接触。走进国展作品展厅,对爱好者们而言,无疑是享受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华美的纸张和精致的形式勾划使大家无比激动,似乎从中看到了自己未来发展的希望。整个书坛翘首期盼,新一轮的角逐,又会有多少书坛新人登台亮相。事实上,在国展当中的入展获奖与否始终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纠结。国展成就了一大批人,使他们据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但国展也同时挫败了相当一部分书法人的锐气,使他们恢复冷静,在怀疑自己能力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 a- q1 U$ J5 Z
% B1 G! c9 @) F) D3 u9 m+ u( l! k; o0 O/ } L1 A4 X
十届国展目前正在紧张而热闹的征稿和筹备当中,全国各地都在举办各种规模的“国展冲刺班和参展作品点评会”,各省市书协严阵以待,作者们紧张备战。参与国展竞争,既是一种学习书法的动力,也是一种压力。不参展就似乎在书坛上永无出头之日,投稿吧又担心遭遇落选的尴尬。因此,国展也是一种对书法人心态的考验。我个人以为,参与国展对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是有好处的,面对入展与落选,可以从中悟出很多学习书法和做人的道理,因为当书法转换为一种集会式的文化活动时,任何作者要考虑的就一定不仅仅是笔下的作品自己看了怎么样,更要考虑专家评委和观众看了会怎么样。
' V' Y6 v6 C0 L* k5 Q( I$ M1 G- i' \8 m1 x" Y; @$ `0 x5 D
( k, l" C3 \! _
国展作品有其自身的形式讲究和风格要求。就像“同一首歌”,尽管等待演唱的是不同的歌手,在演唱风格上各有各的特点,但它在总体形式和风格上却又是统一的,一是要基本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的基础之上有自己独到的表现,二是要有较好的文化底蕴和演唱功底。“青歌赛”当中,伴有文化测试,一些歌手甚至对某些耳熟能详的问题也会答不上来,那种尴尬确实是挥之不去的……反映出当代艺术工作者整体文化素质的贫乏和倒退。
( y! N/ |1 `0 c$ Z# r5 D! o; [" P$ u8 t' q/ ~* q+ ?& o$ q
# z6 ~5 d8 E+ z4 U9 F. y3 b1 _
当年的“广西现象”,某些方面早已是明日黄花,但那种对作品形式感的刻意追求却被书法人不打一点折扣地保留了下来,而且逐渐发扬光大,时至今日,已是“无所不用其极”。作品形式追求精致,精益求精,这是无可厚非的。就像当下的流行服装,不仅要穿得舒适,更要穿得时髦好看。素面淡妆已是少见,各色的染发女人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即使是农家妇女也不甘落后,在女人染发这一点上,无疑已经完全消除了城乡差别。这就是社会潮流的引领作用。为了一件作品的出炉,书作者们处心积虑,反复斟酌设计,不敢出哪怕是半点差错。因为,在国展角逐当中,即使你书法基础功底扎实,但作品形式不出彩,也很难引人注目,也极有可能在评审的瞬间被淘汰出局。
8 _* U' w! G- ^& ~' _/ E2 e6 ]% p9 y% }- ?4 N+ U7 X0 q$ W) u
$ j8 e4 p0 \/ E+ w6 ?* y; E' V% K裁剪拼贴,就需要你具备美术设计的才华,要懂得色彩学和形式设计。面对白色宣纸,就好像是进了尚未装修的毛胚房,怎么也激不起主人安居的欲望。只有等一切安置完备,才会体验到那种舒适和惬意。故当下国展对白宣的有意无意的排斥,其实都不是评审委员们的问题,问题还是当下审美心理的整体转化之后,大家共同的集体无意识所导致。一开始是一种新鲜,都最后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习惯在一时之间是很难改变的,于是人们就共同在维护这种方式。, [8 f3 p8 N8 N; ]
9 \& O3 A( b/ X1 v3 @: i5 i+ Z
7 O7 O( G( X; Q+ s7 p书法的艺术风格原本与宣纸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主要在于用笔和结体。只有独到的笔法和结体以及行气布白才会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这些同时又取决于一个作者书法本体功力的深浅和整体文化素质的高低。但就目前来看,色宣和裁减拼贴手段的的大行其道,作品的形式无疑成为了书法作品风格因素的一大部分。但就目前而言,也恰恰是因为这一点,造成了千人一面的后果。风格上的趋同,已经磨钝了我们的审美欲望和感觉,所以对国展作品的欣赏也就成为了类似于走马观花似的匆匆一览。瞬间的刺激之后,就是恒久的遗忘……1 `/ ]" W( J4 A Z, [- ?7 u# H
; G/ ~# ~" C5 D4 |6 V8 n' h0 y, x9 i3 O" k! ~' T3 J
有时候我就感觉,面对国展作品,就像是面对一大群穿着时装染成清一色的黄头发的女人与着装一致的演出方队的成员,她们做着大致相同的动作,说着毫无差别的话,如果不和她进行更进一步的交往,则很难真真记住其中的某一位。对于特定的场合,统一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讲究,但对于书法而言,这种需要和讲究已经大大影响了书作者艺术个性的自由发挥,形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束缚,一再遮蔽着个人灵性的展现。% M9 C. m/ z: q4 n; S
1 x7 ~, j' ^' ~, a- @0 _+ n. T
$ C4 u# v3 ]! v0 w虽说当下是一个极力追求个性的时代,人们竭尽全力寻求自己的展示方式,然而不幸的是,追风和赶潮的习性,反而使得人们首先在外在上大大失去了个性。生活压力的加剧和对金钱与权力的热衷,文化不仅没有进步,反而在不知不觉中倒退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渴望得到充实和解脱,却又在一种难以言说的无可奈何中被金钱和权利的占有欲蛮横地充塞着,自由心性被无情地排斥或是抛弃在私密的角落,甚至由此逐渐消失……( s2 f5 G$ Y/ u; F! F `
) p8 M) C6 J% ~$ J
+ k. k# n/ |" e9 x0 a5 w( v
当下的诸多展前培训,所针对的似乎永远都是“作品是否能够入展”,这是参与者所需要的,也是举办者所必须的,否则似乎冲刺班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老师们讲形式,讲风格塑造,学生们在那里千锤百炼。办班者的目的是显而易见的,无非是以下三点:一是获取经济收益;二是扩大社会影响;三是培养书法人才。四是提高当地入展获奖率。综合起来其实就是两点,一为个人,二为社会。但我们无法预料,国展将来的出路是什么?书法的未来将会怎样?& K0 R% h9 l% o, T% R! C- A
' h8 G# c9 Q3 Y8 r" y
2 C! ]: M# F/ K( @' X& G; r
中国书法的核心应该是以书作者个人情性的展现作为终极目标。写字就是在书写自己的人生。所有的笔法和结体以及形式上的追求都应该是为这个终极目标服务的。当书法已经不再是为了实用的当下,书法的功效就在于审美,而审美的渴望是直指作者本心。但本心已经不在,只剩下一个大致相同的外在形式抑或风格躯壳的时候,我们所走的路和正在进行的就是复制,复制,再复制,粘贴,粘贴,再粘贴。于是,我不禁在想,一味地复制和粘贴,时间太久了,是不是应当来个刷新和死机之后的删除与重新组装?* O4 r/ w& Z" ]: x
【本文原载《书法导报》2011年7月13日“关注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