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60
- 注册时间
- 2009-3-19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4063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1-7-9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代中青年书法二十家系列评论之十六 胡秋萍# A& u' r# y7 E2 V; k
, a1 I, M2 o* Z" i1 d3 U
5 ^2 x2 z/ I0 D8 a
. f r; e+ y2 O
5 \; k( g# @. c- F
9 X1 W3 k! p7 P& F# e0 D傅德锋 M1 B$ V& p/ n' h
- _, Y8 y3 ]5 q, U" V+ A1 q8 N/ i8 @+ F. g' c, V$ D2 k$ U3 m
' U- n; ^# x( c Z" ^, e: W/ i. {2 L
+ z) h/ O$ H( F, S R
- k6 f5 p, t5 s* M, H, o我一向比较叹赏卫夫人、武则天、管道升这些女性书家,尽管她们的书艺成就与她们同一时代的杰出男性书家相比尚有一段距离,但因为她们的存在,却使我们在检点整个书史的过程中多了许多耐人寻味之处。在那男尊女卑的夫权时代,她们的出现无疑为女性自立意识的觉醒点燃了火种,成为广大妇女引以为荣的典范。而蔡文姬、李清照、秋瑾等也同样以她们的气节和才华折服和感动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女性的骄傲。当代已产生的几位优秀的女性书家,她们以其出色的书艺成就与良好的综合素养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和赞誉,为妇女书法事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 [2 U: t+ G5 R0 X: w! z 5 L% e$ N8 \* Q( l, \
胡秋萍女士就是其中的优秀者之一。秋萍女士在近三十年以来的书法复兴与发展进程中,一直以她书法上的出色表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同时她也是我非常敬重的一位集诗词、文章、书法多种才能于一身的艺术家。在她的散文集《秋萍墨韵》一书当中,她对自己的艺术历程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其中伴随着一种理性的梳理与思考。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胡秋萍绝不是那种一般意义上的书法家,她对整个书坛的审美取向与个人的风格追求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如果说在起初的十多年里,胡秋萍对王铎书作的心摹手追是当时的书坛潮流所影响的话,那么,她在近些年对自身取法与创作方向的不断调整则是一次又一次谋求超越自我的尝试,而且她的这种尝试也越来越多地得到了书界的认可。或许是我先前对秋萍女士的从艺历程及创作状态缺乏系统而深入的了解与研究,一直将她定位在“师法王铎”这个既有印象中,但近来赏读了她历年以来的大量书作以及她有关书法的诗文之后,我的感受大大不同,尤其是仔细分析了她的一批近作,我发现与她以前的作品拉开了一定的距离。
0 E5 ?1 _" Y4 m7 D. O ( V, \5 W. r3 p p% b' d& L
秋萍女士在《从王铎开始》一文中谈道:“……在对王铎研习十多年以后,一种对新的笔墨情趣表述的渴望在内心越来越强烈地涌动。我的眼光开始触及民间、现代以及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文学等相关的姊妹艺术。”并说:“我在王铎书法风格基础上呈现的新面貌作品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赞赏,有疑问,也有不理解……”其实,秋萍女士对王铎的师法只是一个必要的过程,她的王铎一路书作实质上里面融入了很多“二王”行书的成分,当中尚不乏与当下时代书风的对接。在这一点上,她显然与林岫、孙晓云走了一条殊途同归的求索之路。经过一番新的审视思考与不断的优化整合之后,她似乎已摆脱了王铎书风的束缚,她上追二王,并从魏晋残纸、墓志、汉隶当中汲取有益养料,其草书在原有的基础上及格调气息上提升了艺术品位,气势酣畅,点画精到,传统经典草书的韵致在其笔下得到了较好的彰显,个人性情亦随之得到一种新的审美感觉下的张扬。她的狂草,已跳出王铎藩篱,能将张芝、二王、张旭、怀素以及黄庭坚作品当中的优秀因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与此同时,也适当保留了自己原有的一些用笔特点,在体现共性的同时突出个性。章法上大气磅礴,笔法巧拙相生,墨色变化丰富自然,同时亦有形式上的讲究,作品古雅、雄肆、开张,既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又耐仔细推敲品读,能达到这样的艺术层次,十分不易。
' s G2 G- o3 F4 h9 q
! p( n, c+ R& Q面对同一位书家的作品,不同的欣赏者会有不同的感受,也许胡秋萍的作品在人们的心目中还存在个别的争议,对她创变的得失还有种种猜测,但我们如果走近她、了解她并理解她,系统面对她的诗词、文章和更多的书作,我们就会欣喜地感到,秋萍女士显然已迈出了成功的一步,即使或多或少走一点弯路,也并不可怕,可怕的反倒是那种取法上走向迷途而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秋萍女士在坚持不泯灭个性的前提下,能不断地回顾和反思自己所走过的路并理智而又及时地进行调整,那么她将来取得更大的突破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 m( P& ]1 E! W/ D/ m! Y1 W卒文之际,试填《一剪梅•赠秋萍女士》一首,作为对她的良好祝愿:“魏晋风流腕底收,孟津墨客,昔日曾留。笔挟风涛扫俗愁,艺坛独步,红巾翠袖。 一霎韶光都几许,纤纤细步,阅尽神州。浸月斋里非寻梦,翰苑诗话,千古悠悠。6 p& i+ A2 l0 ~; a" }
0 N1 b8 s) v" P
【本文原发表于《中国书画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