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币
-
- 信誉指数
- 点
- 好友
- 回帖
- 0
- 主题
- 精华
- 阅读权限
- 200
- 注册时间
- 2005-3-1
- 最后登录
- 1970-1-1
- 在线时间
- 小时
- 积分
- 13064380
- 点评币
-
- 学币
-
|

楼主 |
发表于 2010-12-1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12月强档人物】
江苏>>>赵彦国
>>>文章精选
悠然文心在 诗书本天成
——品读章剑华自作自书长篇诗文《春天的故事》
文/赵彦国
我一度认为:在当代多元文化交织繁复的绚烂背后,似乎存在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本土文化的传统根系正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而茫然不自知,当代艺术特别是传统的书画艺术急需一个与传统谱系链接与重建的过程。当代艺术家们正缺乏对主体精神的确立和张扬,或者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极度匮乏一种对人文修养的涵蕴和浪漫诗意情怀的酝酿。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倒不是其艺术本体发展到了极限,也不是时代气候之变导致了人心不古;更多的则是由于新时尚的出现促使了精英群体的志趣转移。精英缺席,精华何在?我们知道,在传统文化精英的学识修养中,诗词文赋的修养何等重要?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汉民族是一个诗性的民族。古诗文作为华夏文明的精髓,尤其崇尚“诗化”追求,也就是在所有“非诗歌”的文学样式中都要尽可能呈现诗的意味、诗的意趣、诗的意境、诗的情怀。这种深沉而浪漫的民族情怀恰恰筑基成中华传统的道德之根。因此可以说,缺少了诗意追求的文艺创作将怎样感动自我、感动观者?我们的文化艺术传承和发展又将如何在一个宽广的背景下展开?
然而,我终于欣喜地发现,在这个缺乏诗意、缺乏诗情、缺乏诗人的当代艺术圈,仍有一些心灵的守望者们在劳作!看!他们在绘画上提出对“人文学养”的呼唤,在雕塑中提出“诗意塑造” 的学说,这些无一不彰显出他们对艺术真谛的追寻和人文精神的向往。由此,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下来品读章剑华的诗、书创作也就显得颇有意义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他个人诗、书艺术创作的分析与解读,正可呼唤一种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
章剑华作为一位主管全省文化事业的政府官员和文化艺术的践行者,其自身的诗、书创作正彰显出一个真正文化人应有的逸笔文心和诗意情怀。虽然他从不以诗人和书家自居,但这种谦恭态度的本身就与当下时风拉开了距离。
去年的冬天,雪下的异常之大。在春节长假过后的一个偶然机会里,我读到了章剑华先生的近作长篇诗歌《春天的故事》,这是他春节期间数日连续作战的发兴之作,也是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而作。他动情地说:“我见证了那个历史时期的前前后后,我们的青春年华和事业的每一步发展都与它息息相关,内心有一股强大的感情洪流,真得是一吐为快啊!”
当我们品读《春天的故事》这篇恢弘巨制的时候,首先扑面而来的是诗人构筑的大气磅礴和坚毅壮美的深情。此作洋洋洒洒数千言,全然以一种鸟瞰式的视角再现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所发生的一系列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史实,主题鲜明而强烈、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语言凝练有力、整体气势宏大,堪称集历史史实与艺术创作为一体的完美之作。
全篇结构从“序”、“春风徐来”、“春潮汹涌”、“春满神州”、“和谐之春”、直到“尾声”共六大部分,由“春”之生发、成熟、飞腾的过程,渐构成一幅幅“山花烂漫”、“春意盎然”的和谐之景。开篇之“序”犹如饱含***的浓墨重笔,一下笔就拉开了波澜壮阔、绵延三十年的历史回顾,从而奠定了磅礴大气的整体格局。
五千年追溯,
一个古老民族的传说,
其名亦灿,其史亦煌。
二百年回眸,
一个泱泱大国的沉落,
其情既悲,其心既痛。
六十年足迹,
一条东方巨龙的觉醒,
其志也壮,其路也艰。
三十年过去,
一个世界强国的崛起,
其歌正亢,其劲正强!
其中连续几个时间语汇,像“五千年”、“二百年”、“六十年”、“三十年”,恰似时间老人的沧桑之手把那远逝的岁月忽然间拉了回来。加之“其史”、“其情”、“其心”、“其志”、“其路”、“其歌”的逐一陈述,更使得时间与空间联系紧密,鼓荡的更富想像张力。
接下来的四章“春”之系列,以抒情的笔调用“故事”链接历史,使“诗”的灵动和史的“阔大”有机结合,而其中的亮点语句则不断构建、完善着史的节奏、诗的韵律、音乐的交响:
忽然间,他们似乎
闻到了早春的气息,
听到了初春的脚步。
按捺不住的期待,
积聚已久的愿望,
顿时爆发出无穷的能量。
所有的沉思,所有的默契,
所有的已知和未知,
所有的傍徨与勇气,
终于凝聚在一个个鲜红的手印之中。
如果说第一章“春风徐来”以一种舒缓的笔调讲起了一个发生在希望田野上的“故事”,那么接下来的“春潮汹涌”一章,诗人的情感在迅速升腾,国家兴旺的责任感和民族的自豪感终于奔涌开来:
把一腔热血,
化作汹涌澎湃的长江:
奔腾起中华民族的一腔豪情,
奔腾起奋进岁月的辉煌。
在全诗的第三章“春满神州”中,春的气息正在神州大地蔓延!过去一个个被普遍关注的重大历史事件又浮现在脑海,既有低徊后的昂扬振作,又有哀婉后的欢呼流泪。
雨过天更晴,春风吹又生。
时代钟声起,人类跨世纪,
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啊!
一个多么诱人的时代啊!
第四章“和谐之春”比之前几章更为丰富、更为饱满,在长度上也更具气势。如果说前面的“春满神州”是对人间之春、自然之春的讴歌赞美的话,那么此处则是升华、是大爱,是人类对美好未来、人间天堂、天下大同的共同祈尚。
人人快快乐乐心花怒放,
家家和和美美共享安康。
生命的绿州,生活的天堂,
人类与自然构成和谐的交响。
生命的绿洲,生活的天堂,
爱心与希望弹奏和谐的交响
尾声部分则成为全诗的**,在倾听完抚今追昔的浅唱低吟之后,雄浑的历史声音再度响起。作者又以高远的视野把我们拉回到现实。
“旭日东升,大江东去。
今为昨继,明为今承。
抚今追昔,春去春又来。
展望未来,春长春更美。”
这是何等壮观!何等浪漫!何等乐观向上的情怀啊!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年来行政事务的繁忙并未阻碍他的创作始终以不息的状态前行,反而激发了创作的灵感,专著在累积,诗词在生发,书法在提升。况且这样的创作状态并非刻意进行,而是如同他生活的不可或缺一样,自然中充满着***、平淡和真实。他的诗词创作题材广泛,几乎涵盖了他生活中所有触碰到的情感心弦和思想火花。正如他近期为抗震救灾谱写的《大爱无边》那样,情感真挚而深沉。
自然之力震动苍茫大地,
人类之爱震撼万千心灵。
大震无情,大爱无边。
爱涌华夏拖起宝贵生命。
他的诗就是他平日心底里流出的一首首心灵之歌,真诚、优美、大气,还有些许的不拘小节和原生态。他曾坦言:“我不太喜欢古典诗词对押韵、对仗工整的苛刻,我更愿意以新诗的自由和随意来宣泄我情感和灵魂的真实,我认为这更接近诗歌的本旨。”事实本就如此,新诗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产生以来,前贤们都纷纷作了旧体诗词的叛徒,其原因有三:抛弃旧体诗的格律以获得形式的自由。其二,舍弃典雅陈古的文辞以获得语言的自由。第三,放逐曲达婉喻的传统以获得意趣的自由。
真正的诗应该是无为的!章剑华的诗歌正是卸掉了多余的枷锁和顾忌之后,让那些优美动听的佳句传唱开来了:
“什么都会改变,只有真情永远!”
“智慧没有边,快乐无极限。
智慧与快乐连接,生活永远鲜艳。”,
“心存一善念,浩然天地间,
人人有善举,世界更和谐。”
真正的诗人就是这样:在常人看来不起眼的地方,处处萌发诗的才思和意想,随时都会***澎湃,感慨万千;而在世人关注的大是大非面前则更加悲天悯人,视天下为己任。他们多愁善感、精力充沛、才华横溢,这就是诗人骨子里固有的气质和天性使然。
在诗人强烈的感情汹涌、宣泄之后,其余兴未减。他又把诗情的余绪点燃成火花,再次倾注到书法线条的王国里,在那里又变化出一个充满了水墨梦幻的世界。我始终认为:章剑华先生的书法是其诗意情怀的自然延伸,是他诗情文心的纸本化凝固。我们知道,在视觉艺术领域,中国人的人文气质、文化习俗、传统经验与思维方式决定了它的纸本材料创作方式,中国人性格上的诗情与放逸只有通过纸本材料的质感才能获得自由宣泄。因此,可以认为,他的书法与其说是对水墨黑白世界的迷恋,倒不如说是他诗意情怀的蔓延来得更为确切。他的书法就是他的诗歌,充满了力度和坚毅,虽然其中蕴含着朴实真挚的情感和幽微的意境。力度和坚毅就是他整体艺术品格最为亮点的标志!我们以此来比观他的书法墨象就更会产生这样的认同感。他不同于专业的写家,也不屑于眩弄众体兼善的技巧本领,而是以其最适心、适意的草书线条来倾诉内心的情感,这也是最能使其诗与书相得益彰的绝佳搭配。看其斩钉截铁、干脆利落的下笔处,翻腾跳跃的转折处,这哪里是斤斤计较于细微的琐碎,全然是在演绎和接续那不息的诗情狂澜。当然,我们所看到的这些诗、书墨本并非一挥而就的即兴之作,而是他平日大量挥洒的节选罢了。据我所知,章先生对书法用心最勤,功夫下的也最大。每每谈起书法,总说自己不够,差得很远,时常流露出对经典传统的折服。殊不知他每日临池不辍,一本孙过庭《书谱》翻了不知多少遍,每天上下班的途中则是他读帖、记诵草法的专用时间,从不间断。细想之下,他其实是在走一条属于自己的书法涵养之路,或者说是一条技道并进之路,这正好给那些当下书法圈一味写字而全然不问津学养的写手们以启示意义。技巧不能说不重要,然而当代艺术家亟需加强的不仅是技巧的锤炼和精熟,更多的则是人文修养的积淀和对内心真实情感的皈依,这恰恰是一位艺术家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
不知不觉中,伴随“真情永远”的乐曲声,时针已悄然指向午夜时分。此时此刻,想必章先生正在自己的书斋里挥毫作书!或是在酝酿一首意境优美的诗词!抑或是正在品读一段奈人寻味的书论吧! |
-
|